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余杰: 为了在阳光下生活 ──读北明《告别阳光》(上)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余杰: 为了在阳光下生活 ──读北明《告别阳光》(上)   
zhuan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余杰: 为了在阳光下生活 ──读北明《告别阳光》(上) (381 reads)      时间: 2002-9-24 周二, 上午8:5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为了在阳光下生活

──读北明《告别阳光》(上)

余杰(北京)



在苏联帝国崩溃前夕,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对其暧昧的前景充满了忧虑。那是

一九八九年的夏天,发生在中国天安门广场的"六四"惨案刚刚过去不久。当爱沙尼

亚的民主人士前来拜访马特洛克并寻求美国支持的时候,马特洛克坦率地对他们说:

"假如苏联军队镇压你们的人民,我们除了抗议之外无法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就像

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著中国军队杀害天安门广场的学生和市民一样。"然而,幸运的

是,在莫斯科和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的首都,苏联军队拒绝了保守派让他们向市民

开枪的命令。中国人的鲜血震动了世界,除了中共自己以外,几乎没有一个政权敢

于重复这种用极度残暴的方式维持专制统治的"经验"。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六四

"的鲜血没有在中国本土孕育出一朵民主的百合花,却成为苏联和东欧剧变的催化剂。



"八九"民运突然爆发的时候,北明还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美丽女子,她正在与丈夫、

著名作家郑义一起做著美好的文学梦。然而,那场运动在一瞬间就改变了她的一生

--此后是监狱、审查、跟踪、逃亡和漂泊,然后去国。经过几年的沉潜与积淀之后,

北明写出了《告别阳光》。这是北明个人化的记忆,也是八十年代人留给我们的一

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八九"不是政治运动,而是人权运动



北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性,在美术、文学、社会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八九"民

运期间,她与包遵信等自由派知识分子一起工作,参与了天安门广场重要的报纸

《新闻快讯》的编辑和采访工作。



与丈夫郑义不同,北明不是那种离现实政治很近的文化人。在《告别阳光》一书的

扉页上,我看到了她当年的照片,她是一位柔弱的、优雅的女性,正如美学家高尔

泰在序言中的形容,"比之郑义,她少一点儿泥土气息,多一点儿沙龙味儿。天真、

好奇、温柔、软弱而又略带感伤。感觉像音乐家那样敏锐而又细腻。"确实,北明在

广场上的感觉也跟一般人不一样。她把人山人海的广场当作是一首交响乐,"如莫扎

特的纯净加上萧邦的热情加柴可夫斯基的恢弘加上瓦格纳的激励加上贝多芬的雄壮

加上德沃夏克的新大陆有人听过这样的交响乐吗?"我想,北明是一位本该生活在俄

罗斯和法兰西的、玫瑰花一样的女性,然而,她却错位地生活在充满血腥、暴力和

邪恶的当代中国。这是她的幸运,还是她的不幸?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天性,北明对自由、对阳光和爱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渴求。于是,

她的选择在一刹那间就决定了,并且再也不曾后悔和动摇过。她写道:"这是一种无

法逃避的选择:我选择审美我就必须选择人生;我选择审美的艺术和真诚不欺的人

生,我就必须选择生命的自尊自爱和自卫;我选择个体生命的自尊自爱和自卫,同

时也就选择了对全人类一切生命形式的尊重爱护和捍卫。"在中国这样一个连基本人

权都得不到保障的国度里,必须有人承担肩住黑暗的闸门的使命。



北明笔下描述的"八九"民运,并不比其他亲历者的回忆录更为引人入胜和波澜壮阔。

我认为,该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北明明确地表达出了她对"八九"民运独特的理解和

界定。她指出,"八九"从本质上看,不是政治运动而是人权运动。



北明向我们强调了这样一个血写的事实:连言论的自由、请愿的自由、绝食的自由

都没有的人,如果想暂时放弃被奴役的"权力",和主人平等对话,就只有被屠杀、

被囚禁。她认为,"街头政治"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当时,并不存在著另一个与

中共对等的政治实体。无论是由学生、知识分子还是由工人以及普通市民组成的各

种各样的"自治"组织,都是松散的、暂时性的集合体,在运动中并没有出现政党的

萌芽。"八九"不是对统治权力的争夺、颠覆和再分配,而是普通公民人权意识的觉

醒、捍卫和追求。如果把"八九"误解为一场政治运动,不仅将其价值窄化和矮化,

而且使得后人对整个运动产生误解和疏离,并进而让官方获得否定"八九"和诬蔑"八

九"的口实。反之,如果能够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八九"是一场人权运动,那么这就

是对运动核心价值的坚定的守护,是对死难者最切实的慰藉,同时也将挫败一切丑

化、妖魔化"八九"的卑鄙企图。



什么是人权?瑞士法学家托马斯弗莱纳在《人权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最起码的

人权是各人都有生活在他所在的环境中的权利,像其他人一样生活的权利,发展的

权利,生存的权利,工作的权利,休息的权利,发现的权利,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

的权利,结婚的权利和抚养子女的权利:人权就是人按照其本性与他人生活在一起

的权利。"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仅仅是在"坐稳了奴隶"与"坐不稳奴隶"两种状态

之间恶性循环,中国是奴隶和奴才们的中国,而不是人的中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

里,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是"人"、并拥有生而有之的"人权"。而"八九"运动正是继

"五四"和"四五"之后,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三次民众自发地追求人权的运动,

也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灵魂最解放、愿望最美好的人权运动。



然而,与前面两次运动相比,"八九"的结果也最悲惨。血腥镇压是如何发生的?是

因为包括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内的民众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吗?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

这样的说法。然而,高尔泰在为《告别阳光》一书所写的序言《夜半歌声出海涛》

中,对"八九"运动的进程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有力地驳斥了以上的观点。高尔泰认

为,"八九"民运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是"不知妥协和退让的非理性激进主义"。恰恰相

反,"它自始至终没有越过和平请愿的界限,并自始至终在妥协和退让:最初消除腐

败和官倒,要求为胡耀邦平反,为导报平反,新闻改革和为八七年所谓'资产阶级自

由化'平反,这些要求既是有限的也是温和的。由于老人帮寸步不让,便退而求其次。

只要求为这一次学运平反,承认它是爱国民主运动而不是什么'动乱'。老人帮还是

寸步不让,再退而求其次,只要求以停止绝食换取不要派军队戒严。当时人们尚不

知道还要退,退到无路可退时,青年们正式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是不要开枪打学生,

让他们安全地撤回校园。要不到民主就只要廉政,要不到廉政就只要仁政。"因此,

那些对"八九"的貌似"客观"、"理性"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八九"以鲜血和生命痛

苦地向善良的人们证明了这样的结论:在一个专制极权成为"常态"的"千年帝国",

要建立人权观念、实施人权思想,如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再难,我们

也必须上路--除非我们无条件地接受猪和奴隶的命运。



在"八九"运动中,尽管出现了某些传统的情愿和抗争方式,如学生长跪在人民大会

堂门口递交请愿书等,但从总体上来说,参与运动的各个阶层人士都已经开始意识

到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权力。人们在言论自由、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新闻和出版的

自由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八九"当之无愧的是二十世纪后期最伟大的一次

人权运动。



(未完待续)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49236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