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就前帖答余大郎、随便兼请教高明(罗雀门) |
 |
信天翁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就前帖答余大郎、随便兼请教高明(罗雀门)
信天翁
顷见大郎跟帖,谓:
“余一向暗责司马大胆,"二人转"细节竟能写得如此活龙活现.
但故芦称其"创作",言重了.想是司马走遍民间,爱听"小说家"
之言,取材不严谨耳.又,司马过于爱憎分明,落笔文学趣味过重,
所以加油添醋在所难免.即以刘彻为例,司马将其写得一塌糊涂,
公报私仇,未免太过.不说班固汉书信实公允,即据史记[外戚世家]
[河_书]等而观之,也不至本纪中所述般昏聩. ”
同意。“创作”云尔,确乎有些过分,本来就是说不清的事。不过,愚以为拙作所
举例确实是“创作”。所不知者乃作者为谁。反正不是民间作家,便是马迁。
司马迁对汉武的贬斥确实属于公报私仇。这也可以理解:他受到了男人最大的屈辱
么。好在那不是什么上古史,不是他一人可以定论的。
“但于上古史,除神话部分外,余皆"无一字不可考",倒是难得.
前人诸疑问,上世纪后半叶出土之竹简(如[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等),反每每印证史记.由此联想,司马公必不至于杜撰.夫中古故
事,口传正多,如圣经/古兰经然.后人原教旨,校对甚严.想是炎黄
部落口传信史者,也有死记硬背不改一字的习惯.司马读简三绝,
又行路万里访三老,"三人成虎"而后记之.此岂草率哉?未可深责焉.”
结论持平,同意,不过似有如下谬误:
1、“但于上古史,除神话部分外,余皆"无一字不可考",倒是难得. ”似乎不是事实。
我举的那些例子就无考处。
2、“上世纪后半叶出土之竹简(如[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等),反每每印证史记.”
误。《竹书纪年》乃魏国史书,史称“汲冢之书”,于西晋出土(记得是盗墓贼发
现的),不是上世纪的事,同时出土的还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所载编年
多有与史记不符处,后人曾据此校正史记,不能用来作史记准确的证明。
上世纪倒是出了许多竹简和其他帛书之类,恰证明原来被司马迁看成是“其文不雅
训,缙绅大夫难言哉”、所以没有收入史记的资料如《山海经》者,反倒颇有史料
价值。
当然《史记》记载的大事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给出来的商朝
世系被甲骨文证实。另外,学者一向认为《庄子》只有《内篇》是庄子自己写的,
《外篇》、《杂篇》乃伪托。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的庄子恰是外、杂诸篇。
近来地下出土的文献似乎也支持外、杂篇确实是庄子的著作。
3、“韦编三绝”的成语是说孔子读《易经》的痴迷程度,以致把编竹简的牛皮绳子
都磨断了三次,似乎与司马迁无干。
谢谢随网指教孙盛是何方神仙。关于“太史公”,你说的很对。我昨天忘记告诉老
马了,司马迁子袭父职,在他爹死后担任了太史令,所以父子二人都做过那个官。
不过,司马迁忽用“太史公”称呼他爹,忽以此自称,甚至在同一文章(如《太史
公自序》)中如此做,的确是不应该出现的混乱。
这么一来,倒让我想古人的避讳问题。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把他的老祖先
一直追溯到颛顼时代去,此后列举逐代显贵,据说《战国策》里的《司马错议伐蜀》
那个司马错就是他老祖宗,而后来章邯的副将司马卯也是他祖宗,只不过是旁系而
已。根据他的叙述,司马错孙子是司马靳,司马靳孙子是司马昌,司马昌生司马无
泽,无泽生喜,喜生谈,谈生迁。
这里最可骇怪的是司马迁竟然公开把一系列祖宗的名字写在序言中。这似乎违反了
古代避讳的原则。敝人无学,不知道古代的避讳是何时开始的,但起码汉初就兴这
一套了。记得《史记》(记不得是哪篇了)中,刘邦灭楚之后,命令归降的楚将口
称项羽的名讳“籍”(项羽名籍,字羽),作为羞辱他的方式,只有一人不愿这么
做(记不起是谁了),因此被罢官,可见当时避讳已经成了习俗,而口称某人的名
字就是一种羞辱方式。
既然如此,为何司马迁丝毫不忌讳直书祖宗的名字?或许,那时的避讳只限于官方
大人物,不限于民间?敬请高明指教。谢谢!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