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在大陆热烘烤下的国代选举结果对两岸未来走向意味着什么? |
 |
常任委员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5月14日本周六,台湾举行了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民进党没有被大陆热烘烤干,反而大胜,出乎大多数观察员的意料。台湾全民投票,选出“任务型国民大会”(临时机构权力机构,相当于大陆全国人大委员会,由各政党按比例组成,专门对特定重大问题做决定,完成任务后就解散),本次选出的任务型国民大会任务是对宪政改革进行复决,宪改内容包括关键的“公投入宪”。修宪案一旦通过,意味着台湾可以依据宪法就主权领土等两岸重要议题进行全民公投,为中国大陆最担心的“法理台独”创造有利条件。
看似一场技术性选举,不只将影响台湾内部政治版图,更将牵制两岸政策未来走向。然而,在距离投票日不到一个星期,还有过半台湾选民搞不清楚国代选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投票,选情之冷漠低靡,同样史无前例。
选举前,岛内外普遍认为在大陆热与国代选举的夹逢间,陈水扁的两岸政策游移可能使民进党面临执政以来最严重的党内危机,甚至濒临选举崩盘的边缘。
此次国代选举,是陈水扁2000年上任以来,“公投入宪”大道上关键的最后一步棋;只要掌握国民大会中的多数优势,就能争取让宪法修正案过关,顺利完成“公投入宪”的“政治使命”。不料他的棋盘半途杀出了个程咬金,连宋相继登陆,似乎打乱了陈水扁的两岸政策布局,连国内政局算盘也冲散得四分五裂。
国代选举实为修宪,但宪制改革毕竟距离老百姓甚远,激不起选民的选举热情。更因为国代选举首次采取“选党不选人”的形式,使政党形象超越宪政改革的意义,成为国代选举的决定性因素。
国代选举定在5月14日举行,然而整个五月上旬,却让国亲两党一前一后的两岸和平、搭桥之旅抢占了社会焦点,“大陆旋风”和两岸政策俨然成了整个台湾最关注的主流课题,恰恰为随后而来的国代选举,构建了最直接的大场景。
选举前大陆评论说:如今最让民进党气急败坏的,正是这股“大陆热”对国代选举的直接冲击。虽然国代是个不具实权的任务型组织,一个月后自动解散,选举结果的引申含义却显然超越国代的实质功能。这一回要再铩羽而归,将是执政党继去年底立委选举不过半后的又一次萎缩,也将是今年底县市长选举绿营持续萎缩崩盘的重要指标。
要是国代败选,结果可能会引发骨牌效应,这显然不是民进党新任主席苏贞昌经受得起的。所以苏贞昌不得不采取最激烈的反扑行动“明打连宋暗批扁”,一方面稳住泛绿基本盘,一方面迫不及待同陈水扁的“中间路线”划清界线。
然而职权越大、败选责任也越大的道理,陈水扁并非不清楚。站在总统制高点和国代选举压力的夹缝之间,他仍然很难摆脱两面扑火又进退失据的困境。
再从国代选举的实质意义来看,更让扁政府痛心的是,把一手搭建的“宪政改革”舞台拱手让给了“两岸政策”。为了抗衡国民党升起的“大陆牌”旗帜,民进党紧急扭转竞选策略,主打“公投入宪”的“台湾主体性”,以“台湾主权独立”对抗“中国大陆热潮”,希望借此把泛绿的票源催出来。
对国民党来说,国代选举已是胜券在握,却也隐含着吊诡的矛盾。对于宪政改革,国民党其实和民进党一致,都持“赞成”立场。如果国代选举中国民党赢得大部分议席,再加上民进党席次,“宪法修正法案”理论上必定能顺利通过。关键是“修宪案”一过关,意即“公投”顺利“入宪”。这么一来,高举大陆牌、推动两岸和平的国民党,反倒自踩中共红线,协助绿营催生了“法理台独”。
一次“空前绝后”的任务型国代选举,要在投票率可能不及四成的低靡选情下去左右台湾内部政治版图和两岸政策未来走向,值得密切关注。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