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鲁迅文章如何误人子弟? |
 |
云儿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曾经看到这样一道给中学生读的趣味逻辑题目。
甲:长寿的人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乙用归谬法来反驳甲:瞎说!莫非早死的人都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我就看见有个饮食习惯极好的人被车撞死了!
请问乙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答案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乙错误地运用了归谬法---“长寿的人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不蕴含“早死的人都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它的逆否命题其实应当是“饮食习惯差的人都不长寿”。在逻辑上,这样的命题其实是完全可以质疑和推翻的的。比方说,只要乙能够找出一个“饮食习惯差的人也能长寿”的例子来,就算反驳了甲的命题。然而乙不懂得正确的逻辑,他的反驳在逻辑上就完全不能成立,即使他举出一万个“饮食习惯好然而却早死”的例子,也不能撼动甲命题分毫。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甲:空气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没有空气的真空条件下,人不能存活。
乙反驳甲:从古到今有,许多人死了,我想这总会是不错的。我竟没想到他们的死,乃因为处在真空条件下。莫非你检查过他们死时的所在,怎么就断定那都是真空条件?
这一段,稍有点逻辑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乙先生是在强词夺理,因为他所反驳的话,并不能从甲先生的话里面逻辑地推出来。有些肤浅的人,也许会以为,乙的话里面加了个“许多”作定语,于是就可以合符逻辑了。甲不是说了“在没有空气的真空条件下,人就不能存活”吗?乙先生把甲的话转述成,“许多先前的人死亡,乃因为处于真空”,不是丝毫不违背逻辑吗?----这位先生显然不明白,即使乙的话里面加上了定语“许多”,而非指“全部”,它还是不能合符逻辑地从甲的话里面推出来。事实上,即使以前从没发生过有人死于真空的事件,甲的话依然是可以成立的。
这些逻辑错误是如此明显,如果哪个学生写的议论文,完全建立在这样的逻辑错误之上,我不会让他及格。
如果我告诉你,号称是中国“最深刻”的思想家的代表作,长期被共产党选入中学课本供学子们摹仿学习的议论文典范,也是这种路数,你相信吗?
我不敢相信。只可惜,事实就是如此----鲁迅的议论文代表作之一,《文学与出汗》,盘踞了大陆中学语文课本几达四十年,就是这么一篇逻辑不通而强词夺理的文字。
根据《鲁迅全集》介绍,《文学和出汗》乃是反驳梁实秋的,针对的是他的《文学批评辩》中这么一段话:
“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
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
《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
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
这段的中心意思是说,经得起时代和地域检验的伟大文学作品,须以普遍人性为基础。它的一个推论就是,长久广泛流传的伟大作品,都表现了普遍人性。它的逆否命题则是,不表现普遍人性的作品,不能作为伟大作品而长久流传。如果你能找出一个不表现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伟大文学作品,就算彻底反驳了梁实秋的命题。
象前面两个例子一样,梁实秋的这段话,无论如何都不蕴含着“作品失传都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人性”或者“许多作品消灭都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人性”的意思。饮食习惯好的人,可能因为车祸而早死;有足够空气可呼吸的地方,人还可以因为各种疾病而死亡;即使大家都写普遍人性,还会是有许多作品会因为文学性太差、故事不能吸引人以及战祸天灾等原因而失传。这些跟梁实秋的话没有丝毫矛盾。就算你举出一万个写了普遍人性而失传的作品例子,也不能撼动梁实秋命题分毫。
而且,象梁实秋所谈的那种普遍命题,并不一定要建立在对失传作品的观察上。提出这样的命题,其实不必去看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都写了些什么。一个人,如果发现他所观察到的那部分长久流传的伟大作品,都表现了普遍人性,就可以提出梁的命题。这在方法论上是完全合法的。自然,这样的命题并不必然正确,它可以被证伪,而且有多种证伪的办法。最有力的反驳之一,便是如前面所言,找出一个不表现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伟大作品来。这也不需要去观察已经消失的作品,只须检查一下流传下来的作品是怎样的,即可判明。
除此之外,这个命题也可以从分析上加以批评,比如它所基于的概念是否明确,能不能站住脚,命题本身有没有意义,等等,办法很多,都可以写出非常有力的反驳来,完全不必借助于前面例子中那种荒谬逻辑。
鲁迅先生如何反驳梁实秋?很好笑,正是“莫非早死的人都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许多人死乃因为真空”的荒谬推理。鲁迅先生反问:莫非不流传的作品是因为不写永久人性?更好笑的是他还更进一步要求去检查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反问,粱教授如何看得见它们?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最深刻思想家”的深刻逻辑: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
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
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
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
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
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
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上面第一段里的两句话,头一句离梁实秋的意思已经有些距离,第二句就完全变味。梁实秋不过是引莎士比亚戏剧等作品为例,说明长久流传的伟大文学作品都表现了普遍人性。鲁迅却仿佛前面例子中的乙先生,以为这就意味着“其余人的作品都没有写持久人性”。梁实秋的话到了他笔下,摇身一变就被引申成了,只有“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于是乎,到了下一段,这位号称“最伟大”“最深刻”的“思想家”,就陷入了逻辑谬误里,变成了一团浆糊,开始跟“早死者没有良好饮食习惯”以及“许多人死乃因为真空”缠斗起来。可怜这位深刻思想家,逻辑上都找不着北了,自己造了个风车在那里斗,跟梁实秋命题早已没有半点干系,却自以为得计,说起“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既已消失作品”之类的刻薄俏皮话来。岂不知,既已消灭的作品写了些什么,有没有写永久人性,并不妨害梁实秋命题之成立与否。在明眼人看来,鲁迅写得越刻薄,他露怯也就露得越大。
象这样的文字,如果不看鲁迅论敌的原文,你很可能会认为鲁迅的议论文很深刻,很有力度。这在一个用国家权力把鲁迅封为“中国的圣人”,并且逼迫学生读鲁迅作品的环境中,是很容易树立其鲁迅的高大形象的。只不过,这样逻辑不通的歪曲引申,被当作正常的间接引用,教给中学生模仿;这样谬误连篇的文字,被当成议论文典范,逼迫中学生学习,实在是误人子弟不浅。
我认识一些大陆语文教学界的人士,早就对此深痛恶绝,一直大力呼吁将这篇鲁迅文章撤出中学语文课本。据我所知,几经艰难曲折之后,今年即将启用的新版语文课本,终于把这种文章撤了下来,可惜这已经是在此文误人子弟近四十年后了。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