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1962年中印边界上,中国军队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向后撤退? |
 |
zhongyong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962年,中国与印度发生边界冲突。中国军队于10月20日开始作战,至22日,就将号称王牌的印军第七旅歼灭,旅长达维尔准将被擒。中国军队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 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同时命令部队停止追击。但印军不服,添兵再战。中国军队于11月16日再次开打,
再次取得压倒性胜利。11月21 日,中国政府宣布,自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
是时,印方东北各邦一片风声鹤唳,因无兵可战,连交通警察也 配发了武器,以死守危城。中方突然宣布停火并后撤,撤至数年前的实际控制线,令印度人乃至全世界都大吃一惊。
据印度国防部1965年发表的报告,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陆军损失的数字:死亡1383名;失 踪1696名;被俘3968名。由于中国政府很快宣布停火并从占领区后撤,停火之后,至少有5000到7000名印度士兵,从原始森林中得以生还。
印度方面并不领情。此后数十年,虽然边境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但印方时时高唱中国威胁。在行动上,则利用中国在部份有争议地区没有驻军的条件,向该处大量移民。今天,在中华人们共和国地图上,有一块面积数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实际上并不在中国的控制之下,数百万印度人已经于1962年后移居到那里, 建立了一个“阿鲁纳卡尔邦”。中国目前的领土面积还有没有960万平方公里,需要打一个问号。
另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那一片土地已经很难夺回来了。即使中印之间再次发生战争,中国再次打胜,也不太可能夺回那块地方了,驱逐数百万人而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以及相应而来的国际舆论的谴责和制裁,是中国政府无法承受的。
打了胜仗却主动地把领土送给别人,又演出了一出“中国人不败自败,印度人不胜自胜”的戏。海内外大多数华人对此都很不理解。这也成了许多人大骂共产党卖国的一个好材料。然而,在那个年代,印度能给毛泽东或者共产党内的某些人什么好处,值得他们去卖吗?谁也不能相信。简直就是今古奇闻。
到底是什么原因?
打了胜仗马上撤退,宣布不侵占别人一寸领土,对于当时在国际上十分孤立的中国,应该算是没办法的无奈之举。但,这是唯一的原因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战争中的细节。
对中国军队来说,中印边境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1962年10月20日开战,至24日停火(东段于24日停火,西段则是28日才停火的),第二阶段则于1962年11月16日开战,21日宣布,从22日起全面停火。
熟悉韩战的人,从这些数据中应该能够看出点什么。星期战争?没错,两次开战,持续时间都基本以一个星期左右为限。韩战中中国军队只能打星期战争,原因在于后勤保障。在西藏如何?也有后勤保障的问题吗?
62年中国军队打了胜仗,因而应该不是“星期战争”的问题。然而,不仅运输线漫长,战争前线交通更是十分困难,战斗中,武器弹药和粮食主要靠士兵的双肩自带,当是事实,往前追击时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很快打了胜仗,而是陷入长期的消耗战, 后勤保障肯定是最大的问题。
从地图上看,兰州至拉萨的直线距离比兰州至乌鲁木齐要近。因此,西藏交通困难的程度应该不超过新疆咯什。然而在实际上,西藏交通困难的程度远远超过新疆。时至今日,西藏铁路尚未通车。起于格尔木的青藏公路是最重要的入藏通道,此外还有川藏和新藏两条公路。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滑坡、塌方和泥石流,常使运输中断。入藏的物质运输不但成本高,还难于有绝对保障。
中印边界问题,可分为东段和西段。东段为不丹以东,至中国与缅甸交界处。西段为尼泊尔以西,至中国与巴基斯坦交界处。要看这两处边界上中印双方的争执,可参考美国CIA“World Factbook”所附的地图(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对于有争执领土的西段,CIA标出了“Indian Claim”和“Line of Actual Control”两条线;东段则干脆按照印度的方法(即麦克马洪线)标出,与中国地图所绘大不相同。
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段实际上在新疆境内,那里就是阿克赛钦地区,紧邻西藏的阿里地区-西藏交通最困难、经济最落后的地区。阿克赛钦地区海拔很高(一般不低于5000米),地广人稀,终年严寒,但对西藏与新疆之间的交通联系极为重要,进藏的重要通道新藏公路就通过那里。当年中国修通了新藏公路,曾在报纸和西新闻广播中予以报道,印度政府得知此事,认为中国公路通过了他们的领土,由此引发了中印争端。
阿克赛钦地区目前在中方控制之下。这就是说,在西段,中国军队并没有往后撤,而是牢牢占领着那“实际控制线”以内的地区。这个战略要地,中国是不能丢的。边界之外,就是克什米尔,印度与巴基斯坦多年争执不休的地方。
在阿克赛钦地区,每年11月到次年的5月是大雪封山时间,对外运输断绝,中印双方都基本无法展开军事行动。在交通运输畅通的其余时间,中方作战的主要困难是运输线太长,数千公里的运输线,导致运输成本极高。近年来,随着穿越大沙漠的高等级公路的修通和南疆铁路的往前延伸,交通状况已大有改善。同时,阿克赛钦地区虽然海拔很高,在中方一侧地形却较为平坦,对中方的运输较为有利。对于印方,则虽然总的运输线长度远低于中方,却因为地形上处于高原南坡的上坡地区,受暖湿气流影响,降雨和降雪量均很大,由此造成的对交通的影响反而比中方还严重。因此,中方在后勤补给上还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果中印双方再次发生冲突,印度人在那里占不了便宜。实际上,在阿克赛钦地区意外的印度与巴基斯坦有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双方已发生了多次冲突,虽然巴方军事力量远不如印方,印方却也没能占到太大便宜。
根据有关资料,战后,中国军队在有争议边境的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推进到了“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这就是说,中国军队往后撤,把占领了的土地留给了印度人的是东段,即不丹以东,察隅以西,雅鲁藏布大峡谷拐弯以后的那一带地区。
几年前,中国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考察,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其中特别提到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处的考察。从中国地图上看,从大拐弯处再往前,还有很大一片中国领土,科考队员们却不再往前走了。实际上,从大拐弯处往前走没多远,就到了印度的实际控制线了。在这里,中国地图上所标出的,并不是中国军队实际控制了的地方。
为什么中国军队要从东段有争议地区撤回来,让给印度人?从一条似乎与此无关的消息,可以找到答案。
大力改善全国各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共产党执政以来努力做的一件事。因此,当西藏墨脱县县城修通公路,实现通车后,各大报都予以报道,庆贺了一番。墨脱县,就是那个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
林芝,号称除拉萨外西藏最富裕的地区。从拉萨到林芝的公路也是西藏最好的。林芝到波密,公路也还不错。波密往墨脱,情况就不妙了,因地形条件极端复杂,到70年代末为止,公路一直没能修通。因为冬季大雪封山,雨季泥石流等原因,每年仅有两三个月能够进出,一旦到了这个季节,附近一个县的上千民工、2千多骡马,就要赶快出动,为墨脱县抢运物资。如此的运输手段,每公斤物资的运费成本达到16元。80年代中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长,投入增加,结果,到89年,公路从波密县城修到了波密县的扎木镇,全长80公里,剩下60公里的一段还须人力和畜力运输。这样,才结束了墨脱县必须持县长的批条才能买到蜡烛、胶鞋等生活用品的历史。89年至93年,又投入了数千万元,数十人的生命和上百人的因工致残,终于将公路修到了墨脱县城。
很遗憾,这条化了大气力修成的公路,并未能维持多久。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很快就将它完全摧毁。时至今日,墨脱仍然是全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县城。需要的物资,全靠人力背运,150里的山路,需要走数天的时间。叫绝的是,一年中,人能够通行的时间就2到3个月,其余时间交通完全断绝。县城里需要的物资,就在这两三个月时间内雇当地背夫背进去。近年来,内地到西藏旅游的人数大量增加,许多勇敢者也去墨脱。所带的行李和食品等也雇背夫,每个背夫每天需要付100元。
墨脱附近是交通最困难之处,其它地段的情况相对说要好得多。
当年东段边界的主战场,不在墨脱附近,也不在察隅一带,而在与不丹交界处不远的达旺一带。在这里,印军不但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还从达旺继续“前进”,企图占领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河谷地区。
与西段双方对领土的争执在高海拔地区的情况不同,东段的争执地区是喜马拉雅山南坡,从高山到平原的过渡带。从地形图上看,中国地图上的中印边界线中,从不丹到雅鲁藏布江印度境内的拐弯处附近的这一段,大约为海拔200米左右的等高线。从这条边界线往北,直到“麦克马洪线”,就是有争议地区,其地理特点类似于尼泊尔,为印度大平原地区到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带。显然,这是对中方最有利的边界。尼泊尔的领土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目前人口 2700 万。即使中印边界东段这块有争议的土地的面积只有尼泊尔的1/3,养活几百万人口也没什么奇怪的。那可是一块比西藏自治区自然条件好得多的土地。别忘了,西藏自治区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人口则只有240万。
据地质学家的研究结果,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缝合带,就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带。在地质史上,整个青藏高原都曾是古地中海(地质学家称之为特提斯海,从今天的地中海起往东,直至西藏)的一部份。青藏高原有长期下沉的历史,从周围的大陆上接受了巨量的沉积物。在近代,它又迅速上升,形成了当今的世界屋脊。年轻而未曾固化的沉积物所形成的西藏高原,当然不太稳固,这是造成西藏高原交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局部地区,这一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远胜于高海拔的影响。事实上,泥石流,雪崩,山体滑坡,塌方,这些在其它地方少见的灾害,在西藏高原都是司空见惯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带尤其如此。
因此,对中国来说,虽然从地图上看西藏并不算很遥远,至少,比起从英国本土到香港要近多了;然而在实际上,其交通困难的程度却远超过英国到香港。如果想象英国与中国在今天为了香港而打一场有限的常规战争,则显然,英国必败,最重要的败因就在于它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持能力。就后勤保障的角度看,中印开战,是不是有些类似英国语与中国在香港开战呢?
英国人占领印度100多年,没有给印度留下什么工业基础,但却大量修路,以便利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没有这些公路,几千名英国士兵和几千名文官就不可能顺利统治人口众多的印度;没有这些公路,英国生产的工业品也就不能以低成本运往印度各地,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也就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印度独立时,公路和铁路的里程数就远高于中国,尽管印度国土面积远低于中国。经过数十年的追赶,中国GDP早已超过印度,铁路里程数却是近年来才超过,公路里程则至今未能超过。根据CIA的资料,目前,中印两国的铁路里程分别为70,058千米和63,140 千米;公路里程则分别为1,402,698千米和3,319,644千米。
再看看与战争有关的地理气候条件。
当年处于主战场的是与不丹紧邻的错那-达旺-西山口(色拉)─德让宗─邦迪拉通道 一线。上世纪四十年代英军就是沿此路从南向北侵入山南,1946年占领了西山口,切断了西藏对达旺以南地区的管辖,1951年2月印军占领达旺,并控制了达旺以北的棒拉(山口)等地,即,解放军进藏前,印军已经封闭了西藏进入山南的最主要道路。在这里,达旺以南有公路连接印度。1962年开战后,中国也曾紧急修建了一条连接错那县城与达旺的临时公路,当时可以通行汽车。近年来出版的某些版本的中国地图上,还标有这条通过错那到印度的公路。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喜马拉雅山大雪封山的季节,错那-墨脱以南运输中断。在边界附近的低海拔地区当然没有大雪封山问题,但只要北边的高原山口过不去,运输也会无法维持。在印度一方,则这一季节正是旱季,降雨量很少,运输便利。
4月-7月:天气转暖,冰雪开始熔化。但我方的运输只有在最北面的山口开山后方能运行。开山后由于冰雪融化,泥石流和滑坡加剧,道路坍塌,运输很难进行。印方:进入雨季,也存在和我方一样的难题,但由于运输距离近,困难情况稍轻。
7-9月是高原暴雨的季节,如遇暴雨,道路将为泥石流或滑坡阻断。10-11月,天气晴好,天气逐渐转冷,原来以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路段因为逐渐上冻而好转,此时运输便利,利于作战。
显然,如果中国军队当时乘战胜之威,把中印两国的边界向前推到约200米等高线的印度平原地区的边缘,长期占领全部有争议的约9万平方公里土地,就必须有大量军队长期驻扎,就必须克服上述地理条件所造成的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显然,与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印度作长期战争,至少必须有数十万大军长驻。这相当于平时在西藏驻军的好几倍。每年有半年多的时间,必须要在基本上完全没有后勤支援、没有援军的条件下独立作战。即使在那里修了机场,以60 年代中国的物质力量,要靠空运来满足作战需要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时至今日,仍然不可能。如果前方战事激烈,则即使在青藏和川藏、新藏公路均畅通的情况下,这些等级很低、路况很差的公路,也难于满足运输的需要。
与此相反,印方则将是在边界附近数十公里外就有铁路和条件很好的公路,
几乎完全不存在后勤保障问题。
这样的地区要能长期占领,最重要的条件不是军队的善战,而是需要有物质上的保证,要钱。在这样的地区,中方军需物资的运输成本,是印方的几十倍至上百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国力都没有几十倍地超过印度。这样条件下的一场持久战,当今世界上,除了美国人,恐怕没有人能够打得起,打得赢。换言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于物资条件的限制,中国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印度人把那片地方拿过去。无论谁来执掌中国的大权,都只能有这个结果。
能不能象新疆建设兵团那样,在新占领地区实行屯垦,或者从西藏其它地区或内地省份移民到那里?回答是:不可行。每年半年多的与外界隔绝,是外来移民很难忍受的。高昂的运输成本,又是中国政府所无力承受的。除非,这些兵团战士或移民可以与印度自由贸易,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印度人交换,或者通过印度的交通网运出去。印度人会同意吗?
上述分析还没有考虑到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的影响。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在第三世界有很大影响,李光耀把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合并以至分家,也要去向尼赫鲁汇报请示。韩战以后,中国与美国成了死对头,有机会削弱中国,当然是美国人十分乐意做的事。即使不便直接出面,也完全可以通过某一欧洲国家,卖大量先进武器给印度。苏联当时与印度关系也十分友好,虽与中国有军事条约,却不会支持中国与印度作战。
1962年,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还没有完全过去,国内经济还十分困难。台湾海峡那边的蒋介石却在准备反攻大陆。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全是共产党做的恶,如果共产党没有在中国执政,或者没有进藏,这事就不会发生。或许,没有共产党,这场战争确实不会发生,印度人占领那一块地方却无法避免。共产党进藏以前的西藏地方当局哪里是印度人的对手。再说,英国人建立东印度公司,逐渐把印度变成它的殖民地时,世界上还没有共产党;英军入侵西藏时,中国还没有共产党。前几年,国内出了一套书,书名是“抗日战争回忆录”,完全是由当年的国军将士执笔,写他们自己在抗战中的战斗经历。书中有一段,很有意思:一位英国传教士,长期在云南栗僳族中传教(精神令人钦佩,当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之艰苦,是现代人难于想象的)。不但如此,他还研究栗僳族语言,并用拉丁字母创造出了一种文字,编写了这种栗僳文的课本,教栗僳人认字。他这套课本,第一课的课文是:“汉人来了,我怕!”
要想长期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就必须要有把握克服上述困难。看来,毛泽东和其它高层军政要员在分析了所有因素后认为,没有这个把握。因此,将对手一拳击倒,打掉前进欲望,然后退回到能够固守的地方,似乎是唯一的办法。印度人没想到他们的前进政策会引起中方的强烈反应,没想到中国会大打,没想到两国军队的战斗力有如此的的差别。这一战,使中印边境保了40余年的和平。然而,如果当初中国军队坚持占领全部有争议地区,结果又会怎样呢?
青藏铁路通车以后,重装备和物资运入西藏的困难会大大降低,若干年后,西藏全区的交通条件应该会有较大改善。可惜的是,在这些条件具备以前,印度人已经走在了前头。看来,我们只能安慰自己说,这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上帝送给印度人的。对于生活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中国人来说,在这个地球上再找出一块适宜生存的土地来,在可以看到的将来,是不太可能了。谁叫我们自己不争气,没有(没有意愿,没有能力)在几百年前到海外去抢一大块呢?眼下,对十几亿人来说,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次,下次瓜分月球和火星时别拉下吧。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