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本末倒置的“单位文化景观”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本末倒置的“单位文化景观”
芦笛
去年6月间,小姐姐到美国来。咱们全体出动,到各地走马观花转了一圈。
小姐姐从来是我们下面三个孩子的天然领导。我早就发现,全世界女人都刻舟求剑,你在她们眼里就永远没指望长大。这不,老芦已经“甚矣吾衰矣”,可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那个傻乎乎的小弟弟。她对我的态度,和对她的孩子也无甚区别,于是我便向她的孩子们提议,咱们一块儿称呼她为“领导”,反正我这做舅舅的和外甥也不过是同一等级。
小姐姐欣然接受了这尊称,居之不疑,凡事都大剌剌地发号施令,让咱们“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多年不见,领导和部下当然也要开展谈心活动,缅怀当年岁月。我问起领导的近况,非常impressed。 领导告诉我,她如果在国际第一流科研杂志上发一篇文章,便有一万人民币的奖金,让我听了直咽口水:这种好事,国外TMD哪儿找去?发文章本是你的工作,人家掏钱养你就是让你写文章的,哪听说过干了本职工作还会额外发奖金?除非是你的论文获了奖。
可惜老芦当了几十年的科研匠,却从来没有过论文获奖的殊荣。倒是我当年不怎么看得上的某博士生同学,后来却连连获奖。该同志乃是两腮无肉的瓜子脸,眉扫春山,眼横秋水,可见人不可貌相。还不仅她一人如此。在硕士生同学和博士生同学中,最没出息的大概就数两腮颇有闲肉的老芦了,思之令人凄然。
除了这常规的一万元重赏,领导也曾多次获奖,在她那行当里颇有名气。在国内,那叫“科研成果”。发奖之先,要请各路神道去聚聚一堂,开什么鉴定会。通过了论证,那“成果”才能得到官方确定,也才有指望领人民币。
却说那次小姐姐领导申报了重大成果,各路神道应邀而来,在某个风景名胜区住下,狂嫖滥赌,白吃白喝够了,才发令召唤申报者前去,正式开会论证。
那地方离小姐姐的单位很远,于是领导的领导便慨然派了车,送有关人员前往。等小姐姐到了上车的地方一看,那“桑塔那”里塞得满当当的,全TMD八竿子打不着的闲杂人等,什么党委分工抓科研的书记,科研处的正副处长,甚至还有总务处长。
“坐不下了!”司机探出头来,很不耐烦地吆喝,“你打车自己去吧!”
小姐姐一看就来了气──我们家的人天生不是吃素的,一不怕领导,二不怕胡搅蛮缠之辈──忿忿答道:
“既然如此,我就不去算了!你们去吧,上那儿去好好受用大鱼大肉!”
“那好!我们走了!”司机答道,一副“没有张屠夫,难道就吃连毛猪”的架式,把门砰地砸上,绝尘而去。小姐姐则夹着资料悻悻回家。
大约个把钟头后,司机却又来敲门,很难为情地跟小姐姐说:
“芦教授,人家不让咱们进去,只让成果申报者一人入内。看样子,您不去,这会就开不成了,总务处长让我来接您……”
“那他们呢?”
“唉,全都回来了。不让进去,呆在那儿干嘛?”
“我早就知道了!”小姐姐领导自然要得意一把,“他们还以为那是大吃大喝的天赐良机呢,所以赶快要去吃上一通。这些人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其实那是学术活动,不是春节联欢!”
这种事,大概也会发生在中国。在大学或科研单位,越是第一线的人地位越低。我到国外后最深刻的感触之一,就是人家的管理机构无比的简单,不但没什么党委,也没有什么政工处、科研处、外事处、教育处、总务处、人事处。人事官员就一两个人,会计就一个人,采购和供应倒有几个人,不过全是让咱们这些第一线科研人员使唤的后勤人员,没有一个“官”。秘书司机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彻头彻尾是人民公仆,挣工资就是靠为咱们提供服务。大学和研究所比例最大、权力最大的就是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寥寥无几的管理人员绝对只起辅助服务的作用。
可在共党中国却完全颠倒过来。大学或研究所里不但莫名其妙地多出无数的处和处长、处员来,后勤人员比第一线工作人员的队伍庞大臃肿得多,而且这些人完全是真正的主子,什么好事全TMD让他们占了。不但评的职称最高,(居然有“高级政工师”这种相当于教授的职称,谁说中国人没有想象力?)分的房子最好,而且领的是旱涝保收的死奖金,科研人员的奖金要靠评分,拿不出成果来,不但评不到奖金,而且有拿不到聘书失业的危险,而管理人员的奖金则雷打不动,跟工作表现毫不挂钩,更没有什么聘用一说,绝无失业之虞。
最令人想不通的是,连司机都成了官老爷。却说我们在美国周游期间,那车都是她孩子开的。小姐姐领导不甘寂寞,时时要出声指点,显示领导水平以及威风。
我实在不耐烦,乃大声抗议:
“领导,你就省省吧!我这开车10多年、安全行驶几万英里的司机还坐在这儿没开口呢!你开车工龄有我长么?你这么指手划脚,完全是人为地为孩子增加思想负担!”
领导自然不服气,打击我体育不行,不信咱们可以开出高速公路去,找个地方,比比谁的maneuver 功夫更炉火纯青。
“我可是在国内一次通过场考的,连一根竿子都没碰倒过,连考官都佩服我这老太太,你有这本事么?你们在美国有场考么?还不就是那两下子,什么平行停车,三点掉头,比什么都容易,是不是?”
我当然只好乖乖认输,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童年、少年和青年。要返老还童其实不难,只需和小姐姐或小哥哥生活在一起。正像领导英明地指出的,我就是再老,也绝对老不过她去,永远只能作部下,这辈子是再没穷棒子翻身的指望了。
于是我便问小姐姐,她买了车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再也不用求人了”,领导立刻答道,“你也知道,我们那个研究所在高山上。大概你还记得,我原来住在山脚,幼儿园却在山上。每天上班,我都得背着孩子爬两里地的高山,把他送到幼儿园里。那滋味实在不好受。我们的邻居就是个司机,每天都要开车上山。好几次我在陡坡上背着孩子爬得上气不接下气,他的解放牌正好从我身边开过去,我扬手求他停下来捎个脚,人家从来理都不理。最气人的是,有两次他刚开过去,却看见前面走着个领导,立刻就殷勤地把车停下来,跳下来打开车门扶人家上车,我心头翻卷的那股子气啊,嗨!……”
她停了下来,半天才又接着说:
“自从我买了车,最乐意的就是帮人家的忙。你知道,现在咱们的生活区搬到了城里。每天去上班,只要有人跟我说:‘芦教授,我搭你的车去行不行?’我立刻就答应,除非是车里再也挤不下了。有几次我在家里上班,人家来求我,我也停下工作来专门去送人家。过去提倡什么‘助人为乐’,我还真不知道那意思是什么,现在总算知道了,帮了人家的忙,这乐趣真是无法形容!”
“你那乐趣是比较出来的吧?”我略带讥讽地说,“要不是当初领略过司机的势利,后来你会这么慷慨大方么?”
“哈哈,或许是这么回事吧。当然,即使没那个经历,我也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有车别人没有,就会莫名其妙地有一种优越感。我们家的人不是这种人,你说是不是?”
我当然同意,不过还是得小小地讥刺领导一把:
“我确实想不通,为什么国内的司机会那么威风,不就是控制了个方向盘么?那车还不是自己的,那到底算是什么权力?至于那么小得大不得,大得了不得么?不过啊,摊上了你这难缠的主,谁都头大!你还记得你跟我说过的事么:那次你进城办事,跟司机吵起来,吓得人家乖乖服从?”
领导笑了起来:
“你不说这事,我都忘了。那次我们几个人进城办事,到了市中心把人扔下来。司机发话说:‘一个钟头后在此集合,过时不候,自己坐公共汽车回去!’
我一听就火了,说:‘我的事一小时内根本办不完,要办多长时间,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办完后再回这儿来。如果你不在这儿等我,我立刻打电话给所长,请他派车来接我!如果你坚持要我一小时内赶回来,完全可以,我到时一定回来,不过,如果事情办不完或是办不成,领导追究责任,我就说是你限定时间让我赶回来,行不行?’
他一听这话就吓软了,那老爷威风顿时收了起来,跟我好言好语地商量,最后说定三小时后再集合。以后他逢人就说:‘千万别跟芦教授来硬的,这人吃软不吃硬’,哈哈!”
接受领导再教育的短暂假期飞快地过去了。如今目睹网上种种风波,感慨油然而生,又想起了和小姐姐的交谈。网站种种怪现状,在我看来,其实不过是当年的“单位综合征”发作而已。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