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丢失在上海弄堂里的“一九四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丢失在上海弄堂里的“一九四三”   
钟会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4/06/05
文章: 2149

经验值: 61917


文章标题: 我丢失在上海弄堂里的“一九四三” (622 reads)      时间: 2015-5-01 周五, 上午11:58

作者:钟会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年齿愈长,对玩乐的兴致就愈低,不像少时,一本烂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翻来覆去地再三阅读。有时家长在屁股后面紧盯,哪怕只能靠语文书上带故事情节的短篇文章慰情胜于无,似乎现下回想起来也是个乐子。反倒是如今娱乐活动众多的年代,却失去了对自娱的渴望。上网看部电影都常常在快进中完成。

前两天小钟在镇子上贴的旧作里,提到自己虽贵为80后,咱们小时候的娱乐生活也十分枯燥贫乏,估计老帮菜不可置信,但也确实是那么回事。有了电脑开洋荤,也已经是快上高中的事情。虽然小钟出生在上海西南的徐汇,远离市区,但那时城市的发展迅速,钢筋水泥逐渐吞噬了一片又一片的水塘菜地,连附近的公园都被打造成烈士陵园,根本没机会享受老帮菜小时田野山林的逍遥游。

从而“弄堂娱乐”便成了我辈发挥顽皮捣蛋本性的地方。虽然不过也就是从木头人、过家家这些最小屁孩子的玩意儿到后来的捉迷藏和打弹子这区区几种玩乐方式。从此上海大小弄堂里孩子的吵闹喊笑声,媲美了老鲁所说的“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的叫卖声,成了上海弄堂文化的新象征之一。

当然后者有如老鲁所说的“令人馋涎欲滴之概”,而咱们配合“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之类高唱的所作所为,往往只会令左邻右舍的大人们产出头痛之苦。家家玻璃窗和门前晾晒的衣服,都成了可能遭殃的对象。从而回家被家长训斥甚至切两记尼光几乎在所难免。

话说回来,上海弄堂文化的独特多样,当时的确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什么是弄堂,其建造结构特点,读者可以自己百科一下)。光大大小小数千的“老虎灶”,就要比北京人赖以自豪的澡堂文化更具风情。所谓的“老虎灶”就是开水铺,不仅提供洗浴,同时兼作茶馆之用。而上海人所说的“泡开水”,就是上老虎灶打个转。每到周日,从大清早开始,那里便成了除南京路以外,全上海最热闹的地方。

排上半个小时的队,拿两块钱往柜台上一丢,三下五除二脱得干干净净,进到浴池里背靠池边一闭眼抬头,舒舒服服地泡上半个小时。在灶子里伙计再三的催促下起身抹干穿衣,进隔壁的简陋茶馆一坐,叫上一块钱一壶的伪劣龙井,点个五毛钱的芝麻糕,熟练的用火柴一点三块五一包的牡丹烟,一边慢慢品着,一边跟左右八方的同里弄的熟人交头接耳,胡吹海侃起来。海湾战争伊拉克又炸毁了美国多少坦克,昨晚谁家两夫妻又打得不可开交。特大新闻,小道消息,应有尽有。

这时弄堂口开始出现流动小吃摊贩的叫卖声,点上六毛钱一两四个的生煎馒头,一块五一碗的猪肉小馄饨,口重,买多两条一毛钱的萧山萝卜干。好喝的,在老虎灶边必然会有的杂货铺里,再买上一小瓶加饭酒。秃噜秃噜那么一吃喝,酒足饭饱再聊上几句消消食,便步出大门,在弄堂里闲逛。两旁卖菜的,卖肉的随处可见,跟摊主为一斤通心菜,两挂猪腩肉讨价还价磨个半天,激动处,一脚没踩上人家的摊子。

终于省了5毛钱,心情大好,往弄堂转角口一个讨饭乞丐的破碗里丢上五分钱,然后在临近其他“同行”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快步前行。在两个弄堂交接的空旷处,往人群里使出浑身解数地往前挤,看上十分钟猴子玩跷跷板。然后锣声一停,卖艺的把锣一伸,又使上吃奶的力往后挤出人群。在旁边下象棋残局的摊子上一猫腰,煞有介事,却只会发出的“哎呀”,“册那”声,貌似给挑战者支一番招。直到把设局的摊主弄急了,“观棋不语真君子”,“册那娘起来,有什么了不起的.....”把对方气得吹胡子瞪眼,便在心里宣告自己骂战胜利,洋洋得意地站起来往家跑。

回到家一现身,轮到老婆瞪眼开骂了。

“早上马桶为何不倒就出去?”

当时上海弄堂的卫浴设施差,洗澡借助老虎灶,而五谷轮回之事,只能依靠马桶或是痰盂罐。这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必备生活品。清晨弄堂里简陋的粪便回收站也是人头滚滚,哪怕上班要迟到,也只能无奈耐着性子排队等候。

放下买回来的菜,拎着马桶正要出门口,老婆的大分贝又是刺耳袭来

“顺便拿我那双风凉鞋去鞋摊上补补。”

那时“瓦啊棕棚藤棚,修伐?”的叫喊,乃是出生于上海弄堂的老中小帮菜耳熟能详的叫卖词。补鞋,补棉花胎的摊子在弄堂里随处可见。而收废品易拉罐的流动车来回转悠整天。

如果说中国最早一批具有环保意识的群体,就是收废品的。玻璃瓶两分钱一个,铁制的椰奶罐子五分钱一个,“铝合金”易拉罐最贵,一毛钱一个,小贩还要检验真伪,拿着空罐放在地上用脚一踩,能踩扁的,才能拿票子而不是钢镚。

“阿妹啊,出来给姐姐看看这小贩卖的‘的确良’跟羊毛衫真的假的。”

“好啊阿姐,就来。你还站着干嘛,还不去做事情。倒完补完早点回来,家里还有很多衣服没洗呢,不要弄得天黑还没洗完。还要生煤饼炉子烧饭烧菜,弄到9点钟都没做好。我不饿死,小钟都饿死了。”

年幼的小钟看着我老爹远去的背影,老娘和隔壁阿姨对门外推车上的衣服叽叽喳喳,品头论足。心里莫名的有一种清晰的想法:这他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眼神望着洗衣搓板,脑子里浮现着老钟发达的膝盖和大小腿肌群。

到了该收笔的时候了。我不想大篇幅地抒发对弄堂文化的留恋之情。但无可厚非的是,随着大量急速的拆迁,高楼大厦的崛起,整整繁荣了百年的上海弄堂文化如今也逐渐式微,走向了消亡的道路。至少老虎灶、马桶、搓板这类玩意儿早已不复存在。而弄堂所赋予的“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感和人情味,也被公寓的水泥墙壁所稀释。到处是聊天,遍地是说笑的盛况空前早已成了回忆里的东西。

或许屋前屋后共享的弄堂,由于多样性复杂性的居住空间特点,寄生了很多低俗不堪,甚至丑恶的文化,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带来了人素质的参差不齐。但那种曾经拥有过的安全感和大家庭感,如今根本再也无法从别处找到。而随之一同逝去的旧时街景、生活方式、传统习性,使得现代上海人越来越失去自己独有的气质,被同化成了“四不像”。

歌曲里“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的歌词,听着听着就能把人听哭了。

不过该走的总要走,该来的总要来。

作者:钟会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钟会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17189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