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华帝国的“胡焕庸线”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华帝国的“胡焕庸线”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中华帝国的“胡焕庸线” (1236 reads)      时间: 2015-1-09 周五, 上午3:18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华帝国的“胡焕庸线”

一、

下图取之维基百科的《中国疆域史》,说得当然是2000年前的秦帝国在如今中华帝国版图上所占之地域。现代国家的疆域是随着国家主权概念发展而来,随着主权(即实际治理统辖权)在政权间的相互承认而固定下来,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制度的建立的全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免不了留下了很多问题,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问题的不同,前期百怪无所不有。



我在《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里说,现今的中华帝国的版图是中华之外的满族人开启的,华族是在满族建立的清帝国被欧洲和日本诸帝国打垮时,抓住机会接手过来的。华族可以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是清帝国人口中的多数,不是过半数的多数,而是过90%,不,恐怕应当是过95%的多数。根据维基百科的《中国人口史》的资料,满清倒台时(1912年)有人口三亿四千一百多万人,这数字没说人口的民族构成,满清其实一直不愿提满汉人口的差别,不为别的,只要想想让汉人知道通知他们的满族人口如果和他们不过是1:100的话就够让大清皇帝寝食不安了。所以上面说的《中国人口史》里面给出的历朝历代的人口数字,其实几乎都是汉族人口的数字。这些汉人当然也就应当住在传统的中华帝国的地界里,也就是秦帝国开启的疆域里。那么,在蒙、满两族创建的疆域广大的元帝国和清帝国,以及后来汉人自1912年接手清帝国后的大中华帝国,也就是上面说的三亿四千一百多万人又都住在哪里?说来你别不信,他们其实还是几乎都住在原来秦帝国开辟的疆域里。读者会问,你河某人此话根据何在?在下的根据在上图中间的那根绿线,它就是本文要说的“胡焕庸线”(下称“胡线”)。

二、

这根线以胡焕庸命名,它虽然在上图里通过亡在秦二世胡亥手里的秦帝国的疆域,但此位胡先生却和胡皇帝无涉。胡焕庸(1901-1998)是江苏宜兴人,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6-1928留学法国,学习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学成回国后做研究、任教,1946年赴美工作,47年以后如同很多留洋学人一样回国报效国家,后来又如很多和他一样的留洋回国知识分子同样受到政治迫害、坐牢,再被“平反”,恢复工作,直到去世。胡先生出版了30种专著(包括和人合作),但最为著名和有影响的还是他的那根胡线,发表在他的研究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见《地理学报》第三卷第二期,1935),我将其分别复制在当年的中华民国版图上(见下图),而前面第一图是下图的衍生品。



这条胡线又和上面说的“三亿四千一百多万人”都住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原来这条胡线是一条人文地理线,起于东北爱辉,至于云南腾冲,将中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所表达的“人为地理现象”,依据的是民国1933年前获得的各种人口分布数据,结论在胡文里是这样描述的:“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到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但这些数字还不足以说明这三亿四千多万人就几乎都住在2000年前秦帝国的范围内,这个故事还没完。

前面介绍了胡先生后来复出工作,他不仅继续本行,著书立说,最不寻常的是根据新的人口统计资料又来检查胡线两边人文现象的变化,结果在时隔胡线首次提出半个世纪后的1987年得出下面的人口分布图:



其中虽然胡线两边的面积比例变为42.9% : 57.1%(主要因为少了外蒙)但人口比例竟然为94.4% : 5.6%,和1935年的96%:4%相比,如果考虑到各种误差和人口的总数以及胡线两边的人口政策的差别等,可以说比例没变。 主要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在东北,这个变化应当和满清垮台后东北对汉族开放了有关。

胡焕庸去世后12年,中国于2010年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胡线两边的人口分布再次受到关注,结果是分布比例仍然维持不变。此时中国虽然不能说是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但是肯定不同于1935年的农业社会,所以难以用农耕文化的影响来说明人口分布问题。很多人评论说这条线是一条“神奇的线”。

三、

胡焕庸生前曾提出,胡线两边的人口分布比例是公元10世纪以后就固定下来了,其中的原因值得研究。不过,至少我们说着“人口众多”时,恐怕别再想着960万方的广袤国土;说着“地大物博”时,也别忘了古代的农业社会的汉人其实只有现在国土的1/3。

下面是根据维基百科的《中国疆域史》提供的明朝永乐年间的疆域做出的胡线位置古、今比较:



初看之下,似乎明朝的疆域远比前面第一图中的秦朝疆域扩大很多。不过我们不要忘了,这是明朝曾有过的最大征服,而明朝的常年实际控制疆域还是要以明长城为参考,否则修明长城的理由失去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帝国土地划出的胡线变得日益重要.下图取自网上报道中国总理李克强2014年11月27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的照片。



读者如稍加留意李身后的中国地图,可见地图上从东北向下往西南的胡线。该篇报道中还说,“李克强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该报道继续说,李还问“为什么国土面积位列全球第三的中国会显得如此拥挤?”报道说在场的专家对记者说,李总理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学术问题,一定要回去联合攻关。

敝人看了这段报道以及其他的一些关于胡线的重要性的评论,忍不住要想,这世界上难道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罕见”现象同样费解吗?例如爱斯基摩人为什么要住在那样寒冷的地方,孟加拉国的人口密度为什么世界第一,俄罗斯人为什么要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扩张,非洲部落的大部分在欧洲人来到之前没有文字,中国人一直在用别人都不用的表意文字,等等。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解开这些谜当然是“学术”课题。不过李克强的麻烦倒是任何一个中国总理都会有的麻烦,因为如果中华帝国一直保持着秦帝国以降的汉人开发的帝国的疆域,那就没有这条胡线可言了,有的只是一条国家的疆界,它是历史的,是人的经验的选择,后人要做的是发现这经验都是些什么样的依据,而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帝国腹地里的一条分帝国如两个世界的“神奇之线”了。至于“为什么国土面积位列全球第三的中国会显得如此拥挤?”的问题,那是一个无视中华帝国的历史才有的问题。因为答案只能是:如果中国将西伯利亚都包括进来把国土面积增加一倍,中国还会显得如此拥挤。

"胡焕庸线",又一大中国特色!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69925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