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两千年的昏乱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两千年的昏乱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标题:
两千年的昏乱
(2101 reads)
时间:
2013-11-29 周五, 上午6:50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两千年的昏乱
芦笛
“嘴巴大不如力气大”是老虫的名言。老虫原名“易往崇”,如今虽是无人听说过的无名鼠辈,当年却是本网站大“权”在握的首席版主。2004年初,网站同仁酝酿厘定各人产权。我辈独知不愿网站落在民朋手上,沦为毛共式一言堂,与民朋在内坛激辩。那伙烂仔哪是区区在下的对手?控制了网站运行的技术斑竹老熊和亚瑟恼羞成怒,抢走了服务器和数据库后颠覆了本网站。我怒气填胸,在集体通信中请表面没有介入争吵的老虫出来说句公道话。不料他却发话道:芦笛自以为辩才无碍,天下无双,其实嘴巴大不如力气大,你再舌灿金莲又怎么样?气得我几乎晕死过去。
老虫是无学混混,自然意识不到,此话正好说出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土匪哲学,也就是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敬爱的林副统帅教导我们:“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要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两杆子。”其实这两杆子之中,枪杆子才是“主要矛盾”,没有枪杆子关了杀了对方的笔杆子,笔杆子又岂能为我党牢牢把持?
老虫以此名言裁决双方冲突,本身就表明,鼓吹“用枪杆子去对付笔杆子”的最积极者,往往还不是政府而是文人,一如今日胡锡进、戴旭等人比中共党魁还来劲一般。此乃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不但荀子及其门徒在其著作中强调必须镇压那些“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的异议人士,而且同一时期写出的《吕氏春秋•审应览》也充斥着“以大力气去收拾大嘴巴”的土匪理论。
《审应览》的主旨,在于“离谓”。所谓“离”,说的是“言心相离”。作者认为:“凡言者以谕心也。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
他这是说,一个人只该说心里话。如果一个人说的与想的不一致,统治者就无法判断,下面的人就会说一套做一套,那就是最大的不祥。统治者就该像著名的郑国贤相子产杀掉邓析一样,杀掉这些口是心非的人。作者哀叹:“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国,而莫之诛邓析之类,此所以欲治而愈乱也。”——乱世之所以出现而且越演越烈,就是因为今日的统治者不杀掉邓析那样的人。
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是反对说假话,只是惩罚的手段太残暴了些,当然在那个野蛮时代也不便深责。然而他举出来的例子根本就不是说假话,而是违反逻辑学的诡辩。可作者非但不能指出论者错在何处,据理驳斥,却把它们说成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言心相离”,甚至主张武力镇压,适足暴露了作者本人的弱智,让后人恍然大悟——难怪他那么痛恨能言善辩者,甚至埋怨君王不把他们杀光,原来是因为他蠢到连那些低级诡辩都无法驳斥的地步啊!
先看最简单也最无聊的一例: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途,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宋国有个叫澄子的人丢了一件黑衣服,到处去找,见到一个黑衣女子,抓住就不放,说:我的黑衣服丢了。妇人说,先生虽然丢了黑衣服,但我穿的是自制的。澄子答道:你还是赶快把衣服给我的好。我丢的那件是夹衣,你穿的是单衣。用单衣换夹衣,你岂不是赚了?
这连诡辩都不是,完全是马悲鸣式胡搅蛮缠,更不是作者抨击的讲假话——天下再没比那澄子更诚实的人了,居然主动向对方提供所争衣服不是自己的证据!作者却连这点都看不出来,没有指出“索还的只能是己物,否则即为抢劫”,你说有多笨?
这段比较有趣:
齐有事人者,所事有难而弗死也。遇故人於途,故人曰:“固不死乎?”对曰:“然。凡事人,以为利也。死不利,故不死。”故人曰:“子尚可以见人乎?”对曰:“子以死为顾可以见人乎?”是者数传。
齐国有个家臣,主子遇难他却没死。一天在路上遇到了朋友。朋友问:“你怎么没死?”那人说:“是的。服事人都是为了利。死了什么好处都没有,所以我才不死呢!”朋友问:“你这么干,还有脸见人么?”答曰:“噢,莫非你以为死了还能见人么?”这话传了又传(大概是因为其机智吧。必须承认,即使是今天看来,这话都非常搞笑)。
今天的读者不难看出,这所谓机智的回答,乃是利用语言的含混偷换概念。那朋友说的“见不得人”,指的是“耻辱”,亦即embarrassed,而那家臣说的却是“会面”,亦即physical meeting,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可作者却看不出这点来:
“不死於其君长,大不义也,其辞犹不可服,辞之不足以断事也明矣。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
他不但只能在道义上做文章,还因噎废食,得出“辞之不足以断事也明矣”(“这事证明,话语不足以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的结论!
这段最能显示作者的蠢笨:
魏昭王问於田诎曰:“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诸乎?”田诎对曰:“臣之所举也。”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乎?”田诎对曰:“未有功而知其圣也,是尧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后知其舜也,是市人之知圣也。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邪?”昭王无以应。田诎之对,昭王固非曰“我知圣也”耳,问曰“先生其圣乎”己因以知圣对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诎不察。
魏昭王问田诎:“我当太子时,听到先生议论:‘当圣人是容易的事。’有这事吗?”田诎答;“这是我说的话。”昭王说:“那先生是圣人吗?”田诎答道:“没有功绩就能知道这人是圣人,这是尧对舜的了解,等到这人有了功绩后才知道他是圣人,这是市人对舜的了解。现在我没有功绩,大王却问我‘你是圣人吗’,请问大王也是尧吗?”昭王无话回答。田诎回答昭王的时候,昭王并不是说:“我知道你是圣人”,而是问他:“先生是圣人吗?”田诎却把昭王的话当成了“我知道你是圣人”,没有意识到昭王并未说过这话。
今日的读者不难立即看出,作者本人远比对话双方蠢笨。田诎并未把昭王没说过的话硬塞在他嘴里。两人的对话思路很明白:昭王听说田诎认为当圣人很容易,不以为然,就向田诎落实。得到证实后便问对方是不是圣人,那完全是提问式的反驳——既然你认为当圣人容易,那你肯定是圣人啰,可我怎么没看出来呢?田诎听出了言外之意,于是说,你无非是因为我无功绩才认为我不是圣人,可尧提拔舜时,舜也毫无功绩。只有尧那样的圣人,才能具有这种眼光。莫非你也是尧那样的圣人,能看出我不是圣人?问得昭王无话可说。
可作者却完全不懂两人的意思,其评论只能用“把牛逼扯到马胯上去”(抱歉,这是贫下中农对我进行的再教育)来形容。两人争论的焦点是“功绩是不是判断圣人的标准”。就算当初毫无功绩的舜后来成了圣人,那也不等于微时无功者全都是圣人。就连田诎自己也承认,舜也是因为立了功,才被世人公认为圣人的。因此,唯一可行的圣人判断标准就只能是有无功绩。昭王应该说:“是啊,你说的一点都不错,我不是圣人,只能像世人那样以功绩论圣人。你没有功绩,所以我认为你不是圣人。你想做圣人,那就去立功,让大众承认吧。”若是昭王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则完全可以说:“你既然认为当圣人很容易,你自己也是圣人,那我又胡为乎不可?是的,我就是尧那样明察秋毫的圣人,看出你不是圣人。”看看到底是谁哑口无言。
这道题倒是有点难度:
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秦国与赵国的国君在空雄这个地方会面,约定:“从今以后,秦国想干什么,赵国就加以协助;赵国想干什么,秦国也加以协助。”过了没多久,秦国兴兵攻魏。赵国想派兵援救。秦王很不高兴,派使者责备赵王:“盟约规定:‘秦国想干什么,赵国就加以协助;赵国想干什么,秦国也加以协助。’现在秦国想攻打魏国,赵国却想去援救,这是背约。”赵王去问平原君,平原君告诉了公孙龙。公孙龙说:“你也可以派使臣去责备秦王说:‘赵国想救魏国,秦王却不愿意,这是违约。’”
公孙龙是战国著名诡辩家,他可不像澄子那样胡搅蛮缠,教赵王的话乃是正宗诡辩。很明显,这道题对作者来说太难,所以他未作评论,大概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把这题留给读者诸君吧。您说,到底是秦国还是赵国背约?理由何在?
我之所以请读者自己回答这问题,乃是这类诡辩在近现代多次重复,而大众都熟视无睹。
辛亥丑剧爆发后,先总统袁公力主南北议和,派唐绍仪作代表,与南方代表在上海召开南北议和会议。针对南方代表伍廷芳提出的“必须承认共和,方可开议”的要求,唐绍仪提出了妥协议案,主张召集国会,由国会决定国体。这建议报到北京后,内阁奏请召集宗支王公开御前会议,同意“召集国会议决国体”。11月10日,双方召开第三次会议,议定“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从多数取决。决定之后,两方均须依从。”
此后双方又举行了两次会议,商定召开国民会议的具体方法。不料双方谈得好好的,孙文却在12月6日回到上海,立即开始搅屎,策划反叛各省代表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12月29日,孙文在会上当选。唐绍仪因交涉失败,致电北京辞职。袁世凯见南方背约,电责南方,说国体问题正在商议正当办法,为何南京忽然组织政府?如果国会决定实行君主立宪,那所谓临时政府及其总统是否立即取消?
不料伍廷芳却复电反驳,说选总统是民国内部的事情,“若以此相诘,请还问清政府,国民会议未决之前,何以不即行消灭?”
读者诸君请看,这是不是连公孙龙的诡辩都不如?老袁问的还是,若国民会议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南方临时政府是否会依民意取消。而伍廷芳却要清廷在国民会议议决前立即自行消灭!亏他还是在英国接受法律教育的,完全是贻羞师门。
然而革命乱党就是精通这一套。先总统袁公在平定了孙黄不得民心的叛乱后,开始励精图治,收拾乱局,提振中央权威,地方再不敢截留税收,全国财政迅速好转。到了民国三、四年间,政府收支已略有盈余,老袁的威望达到了最高点。可惜此时有人即开始劝进,各省军阀无一例外,就连后来发动所谓“护国战争”的蔡锷与唐继尧,当时都曾积极通电,敦请袁大总统俯察民心,早践大位。
然而等到老袁中计,爬到炉火上去后,不但蔡、唐在云南起兵讨伐,别的军阀也宣布独立,或是“与中央脱离关系”。老袁气不过,把各省当初的劝进电统统兜出来,说这皇帝是你们要我当的啊,怎么转眼就不认账了?老唐等人却反唇相讥,说你当初当总统时曾宣誓效忠民国,后来却帝制自为,你当大总统的都说话不算话,还有什么脸责备我们?
这种种践踏誓约的无耻行为,居然由当时主宰中国命运的政客们堂而皇之地宣告国民。须知当时国民享有空前言论自由,要在媒体上抨击出尔反尔的无耻行径、揭破其下作诡辩并非难事。虽有被孙文派人暗杀的危险,但那威慑效果毕竟有限。然而举国居然也就庄敬自强,处变不惊,不但充分证明当时的中国人毫无信义感,丝毫不以公开背约为耻,而且识字分子仍然如同战国读书人一般愚昧,这才会为那种低级诡辩所愚。如此缺乏契约精神的愚昧国民还想建立民主共和国,不如索之于枯鱼之肆。
经过中共痞子党几十年的愚民统治后,民智民德就更是江河日下了。犹记“批林批孔”后期,四人帮发起批“走后门”,触怒了毛。他公开承认自己就是始作俑者,曾把几个女文工团员送去上大学,斥责四人帮“三箭齐发,批林批孔还夹上批走后门”,英明指示道:“从前门进来的不一定都是好人,从后门进来的也不一定都是坏人。”吓得四人帮再不敢批走后门了。粉碎四人帮后,新中央把这当成四人帮的罪状抛出来大批特批,自然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声响应。
我当时只觉得绝望:TMD,毛嘲弄百姓的智力竟然到了如此肆无忌惮的地步!八亿中国人之中,怎么就不会有人觉得这话荒谬到了离奇的地步。这么说,走后门还反倒是补偏救弊、赏善罚恶的正确措施了?而且,这话是不是可以同样推广到其他的犯法行为上去?犯法的不一定都是坏人,守法的也不一定都是好人,那是不是不许捍卫法律权威,批犯法行为,否则就是“N箭齐发”?作为第一个最简便的拨乱反正措施,就是取消交通警察,因为违反交通规则的不一定是坏人,而遵守交通规则的当然也未必都是好人。
当然,要说八亿国人中无一人能看出这话之弱智,那也未必。老芦那阵还是中国人呢,这些话还不是只敢烂在肚子里?说到底,中国人的愚昧,最主要的原因,我看还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就是“维稳”,亦即遵循《吕氏春秋•审应览》的教导,效法所谓“子产诛邓析”,用大力气打瘪大嘴巴,铁腕镇压一切敢于不与官府同是非的人。这就是歌颂“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为了反腐败”的马悲鸣说的:“说不过人就动刀子。”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适遇公孙龙子,是应该说一说的
--
别提
- (464 Byte) 2013-12-02 周一, 上午6:23
(246 reads)
其实胡适也未必是什么学术大师,他只不过心性正派,没走邪路,其实学识和思辩能力不见得多出众,逻辑昏乱的问题他也不少,举个例
--
锦瑟华年
- (254 Byte) 2013-11-29 周五, 下午7:46
(488 reads)
1949年能判断出什么是邪路的人并不多,华罗庚也是主动回国自投罗网的吧。
--
沧浪之水
- (0 Byte) 2013-11-30 周六, 上午6:47
(244 reads)
欧被教育过的例子
--
尤里卡卡
- (62 Byte) 2013-11-29 周五, 下午1:02
(382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916056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