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道德經解說(-)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道德經解說(-)
Thinker
性别:
加入时间: 2009/08/16
文章: 20
经验值: 1120
标题:
道德經解說(-)
(630 reads)
时间:
2010-7-20 周二, 上午10:05
作者:
Think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此地人才濟濟﹐看來是個可以談談老子思想之地。
道德經解說
上篇 道德解
第一章 道解
第二章 德解
中篇 經解
下篇 經譯
上篇 道德解
第一章 道解
壹、道的底蘊
道,乃是天道的簡稱;天字指宇宙,道字指原理。所以天道就是宇宙的原理。
然而道又是宇宙的本體。所謂宇宙本體,乃指宇宙一切存在的本源。
道的名稱甚多,有人稱之為「理」,有人稱之為「一」,有人稱之為「太極」,有人稱之為「陰陽」,、、、等等,不一而足。
道的相狀也很多,而且往往彼此扞格矛盾,不易理解。如:道是「虛無」,又是「實有」,又是「非無非有」,又是「亦無亦有」。是統一的,故稱之「太一」,又是矛盾的,故稱之「陰、陽」。既是本體,又是原理;既是原理,又是萬有。
對於這些紛紜不齊,甚至互相矛盾的名相,若不探明道的究竟底蘊,難免為之迷惑混淆,乃至把它看成一種神秘玄奧、不可思議理解之物。然而老子說過:「吾道甚易知。」顯示道又不應如此神秘玄奧而不可思議。要想解答上述種種謎團,必須追根究底,探明「道」的究竟實義。
莊子說:「道無在而無不在。」禪宗六祖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可見道是圓融遍在、含攝無限的,任何對道的解釋都只能描述其中一種相貌而已。雖然如此,仍須選擇其中一義開始解說,再依次演說其它含義。
道的第一義就是「無」。無,就是「不存在」。
道雖然是「無」,但無卻能生有。無何以能生有?因為「相反相生」。什麼是相反相生?就是一切存在皆因其相對者之存在(或出現)而存在(或出現)。譬如一個原來是電中性之金屬物內,同時含藏等量的陰、陽電性。整體看它,這個金屬物無任何電性,然而若分別看它,該金屬物中的陰、陽電性又真實存在,祇因其電性之大小相當,故互相抵銷而狀似無電性(既沒有陰電性,也沒有陽電性)。又如數字「0」中,似乎除了「0」外別無所有,然而實際上卻含藏了一切正、負數字。何故?因為「0」就是一切正負數字的總和。
在一無電性之金屬物中,若要它出現陰電性,則必須有等量的陽電性同時出現,方為可能。從「0」中生「1」之際,必須同時從「0」中生「-1」,方為可能。「1」與「-1」之和為「0」,故從「0」中同時產生「1」與「-1」,其本質仍為「0」。所不同者,原先祇知道它是「0」,如今又見到了「1」與「-1」各別出現與存在。
所以「無」中含藏了一切相對的實有,易言之,「不存在」當中含藏了一切相對的存在。
此一「無中生有」、「無中含有」、或「相反相生」之理,就是宇宙的原理,也就是「道」的第二義。
由原理可知,道雖是無,但也是有。「無」與「有」雖名相相反,然實際上是同一件事。無,就是一切相對之有的總合。
憑此原理,一片虛無的宇宙乃演生出萬象森然的實有,而一切萬有都以相對之方式而存在。這萬象森然的實有,看來是實有,但都來自於虛無,也就是虛無的化身。所以萬有都是「道」的化身,所以「道」的第三義,就是宇宙的萬有。
宇宙雖然萬有佈列、萬象森然,但是根據原理,一切存在都是因其相對者的存在而存在,換句話說,一切存在都是相對存在,而非絕對存在。既非絕對存在,所以不是恆常存在。故一切存在既莫不自虛無而來,而且常為虛無。所以「無」既是萬有的本源,同時也是萬有的本質,所以虛無實為宇宙的本體。由此言之,宇宙的本體也就是「道」的第四義。
有人或許會問:虛無也就是不存在,而原理卻可以視為一種無形的存在,與不存在是不同的,何以「道」可以同時是原理,又是虛無?這是我們對同一件事所採取觀點不同所致:若我們不考慮「思維」所察覺的存在層次,僅就視、聽、味、觸、嗅五種感官所察覺的範圍而論,那麼「虛無」就是宇宙之本體。若我們再把「思維」感官所能察覺的存在層次計入,那麼「原理」就是宇宙之本體。這是我們「觀點」的差異,而非宇宙本體本身有所矛盾。同理,若我們更將定義之範圍縮小,不承認「虛無」也是一種存在,所以不承認「虛無」可以做為宇宙之本體,那麼我們勢必要以虛無的化身──萬有,定義為宇宙之本體。由此可知,「道」的諸義與相狀所以有種種不同,全是我們觀察角度不同所導致,至於「道」的自身,卻是貫通無礙,渾然圓融,無所不可的。
原理:無中含藏一切相對的存在。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所謂一陰一陽,不啻指一切相對的存在。故可作為「道」之第五義。
道為虛無,而虛無含攝一切相對,所以是渾然無對,故又稱之為「一」或「太一」,也就是統一、不二、不相對、不矛盾之意。道又是原理,原理含攝一切相對,所以是渾然無對。而且原理這樣的東西,是不生不死,無始無終,所謂「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所以是絕對存在,所以也可稱之為「一」。由此言之,「一」也就可以做為「道」的第六義了。
綜合以上諸義,「道」的究竟底蘊也就昭然若揭了。或稱之原理,或稱之本體,或稱之虛無,或稱之萬有,或稱之一,或稱之一陰一陽。種種名相其實都是我們對同一事所取觀察與解釋角度的不同所致。至於「道」的自身,真所謂是無可無不可、無是無不是,說似一物即不中了!
作者:
Think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分享]“菩提”与“道”的梵文翻译
--
Namo
- (668 Byte) 2010-7-20 周二, 上午11:17
(358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22043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