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论医学范式的革新(3)——兼答越南人网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论医学范式的革新(3)——兼答越南人网友   
我要注册






加入时间: 2009/10/04
文章: 764

经验值: 36499


文章标题: 论医学范式的革新(3)——兼答越南人网友 (399 reads)      时间: 2010-6-27 周日, 下午12:48

作者:我要注册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先答越南人网友:

先对你关注我的话题致谢!

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库恩范式是最没多大意思的猜测”,其实我觉得范式可以用“文化”“行为方式”等等概念来近似的替代,这个概念本身新意不多,不过由于有了库恩的系统论述,并阐述了一种类似“文化革命”动力学机制,就为讨论这类问题提供了一套便利的语言工具,仅此而已。

另外我也很同意你的观点,我并不赞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至少我没有理解库恩对“不可通约性”的论述。比如,我认为牛顿物理学不过是相对论在弱引力场及低速情况下的近似表达,要说二者不可通约,一个是鸭,一个是兔,似乎说不通。我觉得更贴切的比喻是:相对论是鸭,而牛顿物理学是我喜欢吃的鸭翅膀。

下面转入正题。

——————————————————————
摘自拙作《爱因斯坦与黄帝内经》

毋庸置疑,库恩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分析中医的历史与未来。

纵观中医学史,《黄帝内经》的诞生就是一次典型的“范式革新”的成果。如果我们考察西汉以前的医学,会发现《黄帝内经》虽然大量继承了战国甚至更早以前的医学成果,但是它在汇编早前医学文献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量创新工作。例如在西汉及更早以前的医学文献中,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看不到“五行学说”的踪影,脏腑与经脉并没有关联,针法与灸法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而且早期的十一脉与《黄帝内经》对经脉的记述有很大差异,足见《黄帝内经》成书后古代医学的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

《黄帝内经》是在道家哲学主导下成书的,而“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是道家学术的一个显著特点,于是《黄帝内经》为了能将汉代以前庞大的医学经验体系“杂之毫毛,浑束为一”,便以“阴阳五行”的术数理论为工具,构建了一个以脏腑-经脉体系为主体的理论框架,将很多以往的医学理论、医学经验收纳其中。

三国初期成书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范式”的另一个核心部分。那是一个频频爆发大规模疫病、人口数量大幅下降的时代,《伤寒杂病论》正诞生于这样一种巨大的危机背景之下,它应当是张仲景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后撰写的一部高度实用的“临床手册”。

这两部经典为后两千年的中医发展构建了一个“超稳”范式,两千年来《黄帝内经》《伤寒论》对中医的主导作用、医生们对《黄帝内经》的崇拜信仰很少被动摇。可以说汉代以后乃至到今天,中医的“范式”从未发生过根本变革。

《黄帝内经》《伤寒论杂病论》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稳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确实具有非常高的学术水平,即便在今天,《黄帝内经》倡导的许多医学理念,如强调“治未病”,重视“身心医学”等等,正是现代医学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而前面《承气汤与白虎汤》一章中,我们看到《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很多治疗方法正符合近年来现代医学发现的某些重要治疗原理。

但中医范式发生过彻底变革,更重要的原因是儒家主导下的中国文化,向来就提倡“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向来就缺乏批判、怀疑与变革精神。其实中医历史上并不缺乏理论上的发展,例如药物的性味归经理论、李东垣的脾胃说、朱丹溪的相火说以及明清时期诞生的温病学说等等,但这些理论无一例外都依附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不敢对经典有丝毫的怀疑,至多做些细枝末节的修补工作。

然而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西方医学入侵到中国,它借助以实证科学为主体的强势文化,夺得了医学领域的至高话语权。素来缺乏创新与变革精神的中医,无法通过迅速调整自身“范式”以应对外来挑战,马上显示出了自己的颓势。

其实西方医学刚进入中国时,在医疗技术上并没有太多优势。用今日的观点来审视过去的西方医学,如果以青霉素的发明作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西医临床治疗完全可以用原始、鄙陋,甚至用面目狰狞来形容。而且在循证医学逐步深入到医学实践之前,西方医学在很多领域的习惯性做法,对人体的益处远小于它给人体带来的伤害。即便到今日,西医在病毒性疾病、功能性疾病、身心疾病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弱点,两种医学仍然存在很大互补空间。

因此,中医与西医的早期碰撞并非因为中医疗效输于西医而败下阵来,而是两种医学范式在医学话语权的争夺战中,中医“范式”无法适应“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文化环境变革而遭遇惨败。

作者:我要注册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我要注册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97584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