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谈中医的内在缺陷与特长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谈中医的内在缺陷与特长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再谈中医的内在缺陷与特长 (1363 reads)      时间: 2010-1-30 周六, 上午4:34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再谈中医的内在缺陷与特长


芦笛


昨天那文章谈到,中医与西医的一个本质差别,是前者存在着一种系统误差,因而使得出事故成了无法控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这“系统误差”一语似乎用得不当。我的意思是,这问题是中医诊治方法内在的(intrinsic or cohesive)毛病,无法根除。你把它去掉了,中医也就不存在了。但它的存在,却成了大夫和病人们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永远也不知道它是否会掉下来,何时掉下来。

这问题我其实昨天已经作了明确阐述,只是我知道,外行未必能看懂,宝货们就更不必说了,倒是陈大夫可能还会暗自点头,因为人家确实是内行,不是不懂装懂的三脚猫(们?)。事实上,中医的这个内在缺陷,我过去虽然早就有了感觉,但还是在他的提醒下,这想法才清晰地浮现出来。

我昨天举的那个肺心病老太太中毒的例子就相当典型。其实那三脚猫大夫开的药,一定是行之千年、早被反复证实是无毒的药,如果拿来给我服,肯定嘛事没有,然而老太太服下去却成了紫茄子,一身都是黑的,连气都喘不过来,当真是岌岌乎危哉。

为什么无毒的药物服下去会几乎毒杀老太太?那是因为那三脚猫“辨证”辨反了。用老太太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病本来该发散解表,让那三脚猫用补药,把病补在里面,发散不出来了”。老太太是文盲,又是传统女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因此把中医那个“补”字,当成了缝补的“补”。这就是我当时为何会失笑,因为有个相声说某个脑袋不清楚的妇人钉被子,把自己给钉进被子里,再也钻不出那个大口袋,只好狂呼救命。所以,在她看来,那三脚猫大夫用的补药如同一幅大补丁,把病闷在体内,牢牢地“补”了起来,几乎把她活活闷死。

这当然是文盲的形象解释,但中医的解释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若是“里证”,必须先发散解表,不能用补药。要补必须是发散之后的事。否则病就发散不出来了。这种解释,等于不解释,除了中国人,谁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我几十年后的揣测,那老太太是“老慢支”,支气管本来就对刺激过敏。她服用的中药可能含有刺激支气管收缩的药物,对正常人来说没事,但对她却引起了致命的支气管痉挛,让她觉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当然要觉得那药“把病给缝补在里面,出不来了”。

这就是说,如果辨证错误,哪怕是无毒的中药也可能引起致命的后果。记得陈大夫过去就在本区说过,小柴胡汤本身无毒,但若辨证错误,照样能杀人。而这恰恰就是中医的系统内缺陷所在——从理论上来说,辨证失误是必不可免的,因为辨证使用的手段完全是大夫的主观感觉,没有客观的测量手段。

如所周知,中医与西医一个最触目的表观区别,就是前者极度缺乏规范,而后者相当规范。中医会诊与西医会诊是两回事。中医会诊如同开国会,各派政客永远也无法达成共识,最后只能以投票解决分歧,靠人多势众来确定何方有理。章回小说上常见的故事,便是国手们被召集到皇宫或某贵族家里去会诊,有的说是热证,有的说是寒证,有的说是肝虚,有的说是肺实,根本就无法统一。而西医会诊如同科学家开seminar,无非也就是彼此提醒一下,有哪些方面的指标还需要检查,以排除某种可能,绝不会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这区别的由来,就是中医的诊断手段完全是大夫的主观感受,基本是一种guesswork,没有客观指标,无法与他人形成共识。因此,它本是一种技术,理应规范化,却无法做到这点,因而给人以一种艺术的感觉。所谓艺术,就是艺术家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诠释客观世界,中医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不幸的是,中医主观诠释的不是大自然,而是病人的身体,因此病人当然不免岌岌乎危哉。连白痴都想得过来:到底害什么病,那是不以大夫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岂能由艺术家们凭灵感去任意发挥?

中医的诊断手段就只有四种:望闻问切,都是非常原始而极不可靠的方法。其中切脉最扯淡,我已经在旧作中说过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看看: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669407

那所谓28病脉,有许多以含混笼统而又富于诗意、语义多岐的艺术语言描述,例如“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脉来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脉来状若波涛汹涌,盛大满指,来盛去衰,浮取明显”,简直就是成心不让人获得统一的理解,达成共识。最绝的是,古人毫无比较的概念,从没想到必须让学生先知道正常脉象是什么,这才可能知道所谓病脉与正常脉象的区别何在。这且不论,古人甚至混帐到认定,同一桡动脉上紧邻着的几个位点,都可以表现出“浮沉洪细”的本质差别来!

这就是中医的良医与庸医何以判若云泥——它在实质上是一种猜灯谜活动,是否打中,全靠大夫的灵气。然而再聪明的才子,也有猜错谜底之时,这就是我为何说在西方开业的中医大夫们是在走钢丝,当然也可能终生不失足,但那完全是靠运气,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掉下来是必不可免的。

西医基本上就没有这缺陷,它也有所谓“物理检查”。说到底,那也是靠大夫的主观感觉去察知异常体征。但同样是主观感觉,它与中医截然不同:第一,病态体征是与正常人比较出来的;第二,某类病人一定会出现某类体征,屡试不爽,具有可重复性。第三,西医对病态体征的描述明晰准确,能够达成共识。同一体征,不同大夫的感受完全一致。此外,西医有大量的客观测定手段,诸如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微生物检查,X光,超声波,CT,核磁共振,内窥镜,核医学检查等等。它们构成了西医诊断的客观基础,极大地缩小了猜谜活动的空间。这就是我为何说连猴子都能去作西医大夫,因为个人的所谓才思,所谓灵气,实在是没有多少发挥空间。哪怕是才子去行医也不敢任意发挥,因为处方若不是建立在客观检查的基础上,病人死了可是要吃官司的。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发生类似中医辨证失误的医疗事故的可能。其实西医也有“补泻”的问题。西医所谓“中毒”是广义的,无非是某种物质或元素在体内的含量超出了正常范围。例如钠与钾都是生命必需的元素,但是无论是多了还是少了,都会引起中毒。因此,西医也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任务。但人家不会如中医一样,靠主观感受来辨证,把虚实弄反了,因为各种元素在体内的正常值,早就被基础研究查得清清楚楚了,又有迅速可靠的检测手段。到底是缺钠还是缺钾,大夫根据化验结果补充就是了,一般不会出“补泻失当或甚至相反”的问题。

说了这么些,或许读者要以为中医一无是处了吧,不是这么回事。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医虽然绝非什么伟大的宝库,不过是一种原始的初阶技术,但它确实可以作为西医的一种辅助与补充。在这方面,我已经在旧作中谈得够多了。个人认为,中医其实不是一种诊断治疗技术,而是一种调理技术。它基本不能治病,一般不能消除病因,但在某些情况下能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达到所谓“阴平阳秘”的和谐态。因此,它对某些慢性功能失调,诸如高血压,神经官能症,胃肠道功能紊乱,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还是有一定调理效果的。

从“亚健康”的角度来看,中医强调无病防病,适时进补,个人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这方面,西医似乎还处于盲区,在很大程度上只把人体活动视为“疾病”与“健康”两种状态,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这不是说西医不重视无病防病——人类之所以能消灭天花、霍乱、伤寒、鼠疫、小儿麻痹等等烈性传染病,靠的全是西医,中医无尺寸之功(所以宝货还是闭嘴的好,勿要蓄意显摆中医的短处),而是说,西医大夫似乎只注意防病与治病,不注意纠正既非疾病又非健康的“虚弱”状态。除了让病人加强营养和从事体育运动锻炼外,西医对“虚弱”的非病人似乎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起码不会开人参、刺五加一类强壮药物。在这方面,中医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疗法,起到主流医学之外的辅助作用。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10-1-30 周六, 上午8:29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8293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