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方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该被淘汰?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方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该被淘汰?
芦笛
先请诸位看看小衲和豆腐在楼下对话。
-------------------------
小衲:
一件小事:“搞定“是广东话里的英文“got it"的谐音“搞掂“变化而来的吧? 粤语真是好听,我现在在跟着录像学粤语。
豆腐:
四川袜比广东话好听的多。我不懂广东话,听起来只不过是丁丁当当厨房里面打乱仗。认识的第一个老广,一边丁丁冬冬地说广东话,一边半个面孔抽搐:这老兄面部神经有问题,从此败坏了对广东话的感觉。另外,当年香港是大陆人向往的胜地,国内的浅薄之辈(包括很多所谓名人)都在自己的语言里面带上一些粤语词汇,极大地败坏了我的胃口,觉得广东话是天下最恶劣的语言之一。
语言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英语世界里面没有那么多的方言,起码没有一种英语方言其他的english speakers 完全听不懂。所谓保护语言多样性如果是不同的语言也还罢了,同一种语言方言的保护实在是没有必要。老芦痛心疾首估计是恋旧和思乡病暴发。方言流行会增加社会成本,学说几门语言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是浪费生命。
小衲:
嗯,不是很同意。感觉说:“方言流行会增加社会成本“就像说“保护环境,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经济成本“一样。但~~~也许不一样。
豆腐:
可比性不强。语言只不过是交流的工具,方言只不过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中文不在功能上增强而在形式上眩人耳目,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都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一个山东方言或者辽宁方言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对整个汉语系统影响轻微。其他的距离现在的普通话更远的方言,如果对增进普通话的词汇量或表达方式等自然就会慢慢融入主流,否则的话,其存在与否并不会导致了不起、不得了的变化。
很多人认为人类对生物界的认识还非常粗浅,所以物种的消失导致的变化可能远远大于其消失的本身。比如现在正在发生的大量蛙类的灭绝可能对制药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很多蛙类皮肤上的药物特性还没有获得真正得认识与开发,而很多这些东西可能对治疗人类一些致命的病症有显效。方言就是方言,缺少任何一种方言都不会造成灾难。所谓浪费资源,我认为由于母语是某种方言,势必要花费精力时间来学习更广泛应用的主流语言,浪费时间。其实,我更倾向于认为方言早晚会消失,正如大家所见证的,it is happening.
小衲: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确如你所说。但是从研究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呢?我也不知道。再想想。
---------------------------------
诸位觉得如何?豆腐言之成理么?
愚以为,小衲说的不错,但不该用环境保护去类推,而应该指出方言乃是一种文化遗产,其湮灭乃是一种文化损失,与其他国艺一样。
现在的问题,是整个传统艺术都面临绝灭的危险。国画和国乐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变得面目全非。所谓国画现在保留的不过是笔墨和纸张,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乃至神韵,其实都是西画那套。那天spring给大家播放的二胡独奏曲我看也是“中为洋用”,不但创作的曲式类似西乐,就连技法都模拟提琴,甚至直接就演奏外国乐曲。实在是没有多少原汁原味的中国味了。这还算好的。地方戏曲更糟糕,请问除了京戏、粤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几个大戏种外,全国还有多少地方戏曲留下来?它们都和方言一样,正在默默无声地化为轻烟。
那么,这些东西要不要保留下来?没有观众,由国家斥资去养活,岂不是浪费资源?这不就是豆腐所持的理由么?而且,地方戏曲甚至比方言都还没有生命力,方言至少还有人在讲,地方戏还有谁在唱?再说,如果以后方言消失了,四川人不会说四川话,陕西人不会说陕西话,川剧和秦腔还怎么唱?用半生不熟的京腔唱?
这当然不是说豆腐说的毫无道理。勿过,他有点“80年代的工科脑筋”,把这完全看成是个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了。其实问题不是那么简单,语言具有两重功能:学术工具和艺术手段,作为前者,当然是越规范越统一越好,但作为后者,清一色只会意味着艺术的枯萎。
例如方言中有许多词汇,其韵味根本就不是规范了的普通话可以传达的,比如上海话中的“13点”这个词,普通话中根本就没有对应物,也不能用北方方言中的“二百五”、“二杆子”这类词去代替,盖它们都不能准确传达出“十三点”的意思来。然而世上就是有这种人,让老芦在网上吃足苦头的就是一女一男共26点,令我窝火兼啼笑皆非之际,不能不骂“13点”,绝不可能用“二百五”去代替之。再如上海话中的“老lui”虽然是骂人话(恕我不好意思把那脏字写出来),但也非常传神。前些天跟WM争辩,我几次想用此字骂他又忍了回去。那根本就不是“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之类的表达可以代替的。
因此,我认为,语言应该二元化,一方面以现有的国语为基础,改进既有的语法,使之变得更加严密精确,用来作为学术语言,另一方面则应尽可能保留各地的方言,并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吸纳土话俚语,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艺术养份。我本人就是这么做的,写起杂文来兼收并蓄:现代语体文、章回小说用语、方言、文言齐上,不拘一格。说句不客气的,在政论中使用方言还是由我开头的,过去只见于小说作品。如此胡搞一气,似乎也并不妨碍准确表达:)
另外,豆腐说的我觉得也不对,北美确实没有太多的方言,起码彼此不至于听不懂,然而那是移民国家的共同特点,正如东北和新疆的汉人都讲普通话一般,英国那指甲大的国家方言就非常之多。纽卡素尔(Newcastle)和苏格兰人说的英语,英格兰人也未必能听懂。威尔士人有自己的文字,跟英文完全不一样,直接就是外文,词汇完全不同。但人家照样好好地保留着,至今也未见彻底淘汰的迹象。这和他们沿用18世纪的警察制服,在大学里逼真保留中世纪的行头和法器道具(例如大学庆典时先由某个穿着中世纪服装的人手托“降魔杵”作前导,将一群老家伙引上舞台),在白金汉宫门前保留身穿18世纪服装的皇家卫兵,女皇乘马车出席重大庆典一样,都是保留文化传统的努力。其实你说苏格兰风笛有什么好听的?远远听上去跟京胡也差不多,都是很响亮很刺耳的调调。
因此,我当然觉得中国艺术落后,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认为毫无必要将艺术作中外之分,俄罗斯本国就没有什么原生文化,一点文明全是从欧洲引入的,然而人家照样出了大艺术家,如果动辄强调“民族风格”,则俄罗斯文化绝对不会达到已有的高度,也绝不会有芭蕾舞,实际上,芭蕾完全是老毛子从法国引进的。但后来他们到巴黎去演出,震动并折服了法国人。但另一方面,已有的落后艺术还是必须尽可能保留,不要像俄国人一样,弄到后来连自家的乐器都没有。当然,那也可能是因为毛子原来就是毫无历史毫无文化的野蛮人,本来也没有什么自家的乐器,蒙古主子留下来的马头琴又是耻辱的象征,不好意思再使用。
其他形式的国产艺术如此,语言艺术就更不用说了。汉语是单音语言,只能使用表意文字记录,明摆着不可能引入西语来代替,那当然就只能靠各地方言来滋养中文艺术。如果强求统一,必蹈台湾覆辙,大家都讲一口毫无养份的国语,如同龙应台说的那样,这种语言与天然语言的区别如同电线杆和树木的区别一般,电线杆根根笔直,根根一样长,整齐划一,可惜没有根。的确,如所周知,因为缺乏地方养份,台湾人的国语乃是儿语,动辄便说“男生”、“女生”,哪怕那“生”是个四五十岁的人也罢。那什么“好难吃啊”、“怪怪的”就更别说了。弄成这个样子效率固然很高,可惜没有什么生机。直到民进党上台大力推广台语,他们的文字中才出现了许多生动的表述,估计是从台语中渗透进去的。
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讲保留方言的必要性,至于可行性如何则大成问题。这还不光是方言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其他国艺也一样。只是这话已经说过多次,我就不再吹轱辘笛了。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