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韦麻子:古代中国人中的逻辑思考家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韦麻子:古代中国人中的逻辑思考家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韦麻子:古代中国人中的逻辑思考家 (1046 reads)      时间: 2008-6-14 周六, 上午5:40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人的逻辑思维问题每一提起,好像总是要引发热烈讨论。不奇怪,认知决定观念,观念指导行为,而逻辑思维则是认知的基础。老芦说的“中国人不善逻辑思维”的论证当然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祖宗的名声,还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前途。难怪老芦要被人骂死!

我同意老芦的观察,也认同老芦对现象后面的原因的分析。不过我不同意“中国人不善逻辑思维”这个结论---如果是个结论。我不同意的原因不是我觉得我的祖宗有可能不会逻辑思维是件丢脸的事,也不是担心我的后代有可能不善逻辑思维,而是觉得如果作为一个结论,“中国人不善逻辑思维”受到很多其他观察的反诘。网友们举过好多例子,恕我不再重复。

不过,再多的反诘也不如这样的事实震撼人心:古代中国人在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简言之,所有的现代科学的奠基性工作中的贡献几乎是零!古代中国人对现代文明所依耐的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的奠基性工作中的贡献也几乎是零,甚至连自己的神学都没有。要说中国人也善于逻辑思维,那么难道中国人在过去几千年中都统一服了黄帝的神丹把脑子封掉了一半?

一、韦麻子:行走在纯逻辑和非正式逻辑思维之间

韦麻子,出生世家不可考,系一人或数人也不可考,但有下面存世三件国宝证明其确确实实是古代中国人:围棋,麻将,象棋子,故我猜想他(们)当取名韦麻子。考察这仨国宝,发现都是逻辑思维的展现“平台”(老韦当年就想好了这个词!)。老韦的围棋尤其了得,据说是很难爬上去的高“平台”(本人不会下围棋,sigh)。比之西方的同等逻辑思考家“象扑”先生(不知道为什么西人起了个日本人的名字)的外国象棋和扑克牌,据说围棋的智力含量只高不低。

仔细看看围棋,还发现围棋竟然有很多奥妙。
1.变化无数。记得有人研究过围棋下法每一步后面可能的对局,那是一个天文数字,恐怕够大脑的1000亿神经元忙活的。
2.通常是作为“非正式逻辑思维”打擂之用。就是说,在这个平台进行的逻辑思维要受到胜负和观众等情感因素的影响,所以打擂的人的逻辑思考不可是纯逻辑思考,而是用自然语言的“非正式逻辑思考。
3.但是,如果打擂的两方是好友于无人干扰之处进行切磋,可以想象他们的思考就会很接近纯逻辑思考,并通过逻辑符号(棋子在棋盘上的位置)来表达。
4.除了逻辑思考外,围棋还可使用欺诈等等策略,从而有可能引入非线性的变量来测验人的对应能力。
5.由于使用自然语言思考,又是通过特定的符号表达,所以容易记录下来,事后复原来检测打擂者的思维过程。
6.最重要的一点是,围棋可能帮助我们为祖先洗刷不善逻辑思考的名声。

二、围棋和“捆绑性思维”

捆绑发现大师铁木说“捆绑性思维”是一种现象,表现为思考人“类似的判断里面参杂着感情因素,和道德判断,把理性和情绪,知识和道德,这些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掺杂在一起,”如“反西藏反西方媒体的抗议,他们把不同的东西掺合在一起:西方媒体的偏见问题(客观存在,也有结构性的原因),西方的殖民主义历史,关于西方对中国的阴谋论,西藏民族问题...把不同的东西打包在一起,不允许你就事论事,做单个判断,而是做一揽子判断。”捆绑论述大师老芦说,“很对,非常正确,这是捆绑思维最常见的问题”。显然,他们的意思很清楚,即捆绑性思维者将完全不同质的信息作为同质信息采集进行分析思考,结果得出混乱的结论。他们并不是说捆绑性思维者把不同质的信息作清楚地分类后同时输入自己的认知系统进行“综合”认识活动。如果是后一种过程,那就意味着思考者有一个认知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不同质的信息而不会产生混淆,并在正好是恰当的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产生一个合理的结论。这种可能性恐怕还需要有经验的和理论的证明。

不过日常生活中倒的确有所谓的multi-task management 的现象。例如一个人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或一边看电视一边打电话,或一边打电话一边听音乐一边走路。但是,这里面只能有一个完整的分析认知过程(从接收信息到表达判断的完整过程)。如上面的第三例,如果音乐和电话无关,音乐在这里是背景噪声,如同人注意听音乐时马路上汽车是背景噪声一样。如果电话和音乐有关,如果要打电话的人谈对音乐的分析,认知过程只有来回切换,无法同时进行。

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还可以从加法和乘法运算得到证实。按说乘法可以看作加法的“综合”,但研究发现,人脑具有加法功能,但乘法功能却是“外加”的,要靠强记。各位可以试试用英语计算2+9和2x9,如果你没有用英语背过乘法表,你的计算过程一定是“two plus nine equals eleven, and 二九一十八”,到了乘法时就切换成中文了。所以,说分析是逻辑思维的基础乃是人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也许当年曾有人群是和我们相反,具有先天的综合思维能力,但后来在自然选择中淘汰了,因为他们凡事先综合,每逢2+9的问题先要变换为乘法,结果太困难,人人忙得没时间种地就都饿死了。

说远了,回来看看韦麻子下围棋。

1.韦麻子和老友王麻子在自家后院复盘昨日在王麻子家下的一盘棋,结果发现韦麻子竟然有俩着“臭棋”,一看时间,原来是王家丫鬟来换茶的时候,老韦分心了。
2.韦麻子进城听说县里要赛棋,胜者将是县太爷的驸马。韦麻子心都要跳出了窝窝,想着自己成为县老爷的驸马爷的日子。不像比赛中竟然输给了一个无名小卒。
3.。。。。

读者可以自己想像不同的条件“捆绑”到韦麻子的围棋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结果。不过有一点可以看出,捆绑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通常是捆绑的越多,麻烦越多。

不过捆绑也不是总会使人离目标越来越远。韦麻子35岁生日前,听说新来县太爷要赛棋找驸马爷,这次麻子听说小姐是沉鱼落雁之貌,麻子为之神功大发,竟然打败县上头号种子,如愿把小姐迎进了们!韦麻子花房之夜突然想,他一定要儿子一满三岁就告诉他,当了围棋状元可以讨县太爷女儿做老婆。

三、围棋和数理化

我的印象中,会下棋的人好像数理化都不错。中国有韦麻子发明了围棋,麻将,象棋子,玩起围棋来,好像总要算,总要分析推理,可为什马这些功夫没有张麻子李麻子用来研究数理化?老芦说了中国人除了实用能带来利益的东西外,对纯理性思维求真的活动一概没兴趣。这个观察作为对中国人的整体描述应当是很贴近的。但是,难道竟然几千年就没有一个有兴趣坐下来仔细想一想苏格拉底曾经想过的那些问题并且也想出点道道?

比较一下围棋和数理化,不难发现前者相对于后者是一种集体智慧。韦麻子的三个宝贝都是要至少两个人才能互动起来。而数理化在早期却是个人单打独斗的智力活动。也许那些数理化一类的智力活动只可能产生于孤独地生活的个人?也许早期农耕时代的人根本不可能有离群索居的时候?为什么“象扑”先生发明的扑克牌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集体玩?或者是不是想韦麻子那样的人都早早告诉了后人,下好围棋可以娶县太爷的前金?或者曾经有个赵麻子写了一本“赵格拉底”结果被皇帝秘密杀了? 或者一个地震恰好把“赵格拉底”和他的门徒都埋了?

我一点不知道答案在哪,历史无法回头。不过我的确相信古代中国人在“非正式逻辑思维”方面不比任何人差,不过在纯逻辑思维方面的确毫无建树,但他们的纯逻辑思维能力也应当一点不比别人差,因为他们的后代学习纯逻辑思维一点也不必别人逊色。可是,无论如何,我们的祖先在纯理性思维有关的领域里留给我们的几乎是一片空白。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河边于2008-6-14 周六, 上午11:41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768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