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换个角度看“五四”--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换个角度看“五四”--序   
LS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6
文章: 284

经验值: 2788


文章标题: 换个角度看“五四”--序 (872 reads)      时间: 2007-5-23 周三, 上午3:30

作者:L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想举出一件对于中国的思想界,对于中国政治,进而对于整个中国社会都有极大震动的事,恐怕“五四运动”最为合适。就像谈西方近现代哲学绕不开康德一样,谈中国近现代史也绕不过“五四”。其重要性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几个评价。大陆的正统历史观将“五四”定义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最标准的解释可以参见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我们的各级历史教科书在“五四”的问题上都是这篇文章的注解。海外学者如余英时则评曰:“从文化观点上着眼,‘五四’乃是近代中西文化接触的重要转折点之一。……‘五四’运动在中西文化接触的问题上提供了—个新的答案:全盘西化。”[1]西方学者的看法则较为持中,如本杰明·史华慈说:“无论从五四之前的角度或现在的角度审视五四运动,它都可能不再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唯—决定性转折点。尽管如此,但它毕竟被证明是在一个巨大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变迁中的一个转折点,而这一巨变迄今尚未终结。”[2]
事实上对“五四”的评价远不止这三种,所以大家可以想见对“五四”的看法有多大分歧。但归纳起来,时下比较流行的总不外乎两个极端:正面的:先进文化(有人说是共产主义,用毛的话来说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有人说是西方文化,胡适等曾持此观点,余英时的评价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全面进入中国的序幕;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受难的起点(如“新儒家”、“国衡”派诸人及其现代弟子),再有就是各种把这两个极端按不同比例折衷的产物。不过有一点倒是各方都赞同的:“五四”是一场爱国运动。只是如同在“转折点”后面加上“全盘西化”的批语一样,“五四”的批评者们在“爱国运动”后面加上了“民族主义”。不过相对来说,他们对前者的意见更大一些。毕竟自孙中山始,“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基本上是个褒义词。
其实大家无意间都忽略了一点,周策纵在其经典之作《五四运动史》中就提到“五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按周的提法,狭义的“五四”指的是从1919年5月4日这天北京学生YOU行抗议巴黎和会的协议,要求罢免章宗祥等三个亲日派官员,然后火烧曹汝霖的住宅,到后来的6月3日、4日政府逮捕大批学生(又称“六三运动”),中间经过上海、天津等地学生、工人、商人以“三罢”(罢课、罢工、罢市)方式支持北京的学生,最后以6月中下旬三个官员被免职、中国代表团没有在巴黎协定上签字而告终的一系列事件。广义的“五四”是指大致集中在1917年到1921年间的“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3]为了避免混淆,周用“五四事件”和“五四运动”来区别前后两者。应该说这个分别有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如余英时也提到类似的观点:“五四运动有广狭两种涵义:狭义的‘五四’是指民国8年5月4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则指在这一天前后若干年内所进行的一种文化运动或思想运动。这一文化或思想运动,其上限至少可以追溯至两年以前(公元1917年)的文学革命,其下限则大抵可以公元1927年的北伐为界。”[4]
可问题是周、余等先生在明晰了这个区别之后,很快声明自己取的是广义的“五四”概念,接着就开始自己的阐述,对狭义的“五四”概念不再理睬。还有许多学者根本没有作这样的区分,直接针对广义的“五四”概念展开讨论。而这也是时下流行的做法[5]。为什么呢?因为广义的“五四”其实就是指“新文化运动”[6],大家对“五四”或褒或贬的评价,“西方思想启蒙”也好,“全盘西化”也好,其实都是针对“新文化运动”发的感慨。“五四”是被当作“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同义词被使用的。这也就很明白地解释了为什么大家对“五四”运动的起止时间有争论。比如上面周、余两位就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此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划分。比如何干之,他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新青年》创刊,终于科学与玄学论战结束的时候,即从1915年9月到1923年12月[7]。说白了,他们其实都是在划分“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
那么狭义的“五四”概念真的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价值吗?或者说,“五四”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名词是合适的吗?某也不才,对于大的题目不敢妄作,于是就关注小的题目,看看狭义的“五四”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不意倒确有一些发现,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若非注明,下面的“五四”特指狭义的“五四”,也就是周策纵所说的“五四事件”。
是为序。

注释:
1 《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p33-p34
2 同上书,p14
3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以下简称《史》),p6
4 《启蒙的价值与局限――港台学者论五四》,p74
5 例子参见上书,p100,以及网络上各"思想网站"的讨论,如"士柏咨询网"的"五四专题"。
6 同上书,p47
7 何干之:《中国启蒙运动史》,p151,转引自《史》,p6



作者:L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S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3591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