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换个角度看“五四”--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换个角度看“五四”--序
所跟贴
问题一:“五四”是谁领导的?
--
LS
- (5137 Byte) 2007-5-23 周三, 上午3:30
(307 reads)
LS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26
文章: 284
经验值: 2788
标题:
问题二:“五四”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吗?
(289 reads)
时间:
2007-5-23 周三, 上午3:37
作者:
L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大凡参加过YOU行的人都知道,YOU行队伍并不总是整齐划一的,也不总是按造计划行动的,特别是大家情绪激动的时候。前后左右的人可能你一个都不认识。很多时候一些组织者并不知晓的举动有可能被旁人认为是原本就计划好的。几个人暗中商量好的一拥而上很可能马上就能带动周围许多并没有参与策划的人,然后就演变成整个队伍的一致行动。从这一点上说,某些特殊行动的团体要比组织者更能决定一次示威行动的结果。这种亲身参加过YOU行,特别是群情激昂的YOU行的人才能体会的YOU行的特点,恐怕可以给静坐在书斋中的学者以另一种解释的视角和切入口。(至于我,得感谢99年“五八”事件,以及清华、北大BBS对99年北大“邱庆枫事件”引发的YOU行所做的大量报导。历史也许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当时人的思维、情绪、行为的基本方式却离我们很近。本来嘛,这也是历史研究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而我们想要理解历史,也应从善于观察我们现在的生活开始。)
先让我们来看看5月3日晚上的会议是怎么安排第2天的行动的。
很多参加过那次会议的人都回忆说当时决定的安排是:到天安门前开群众大会,YOU行示威,到东交民巷向各国使馆递交反映学生意见的说帖,其中并没有去曹汝霖家的打算[32]。而等到各校代表回校开始准备之后,北大的会议并没有结束。这时候,有人出来说应该像上个月东京的留学生对付章宗祥那样“对付”那三个卖国贼一下[33]。这里提到的事情发生在4月中旬,章宗祥离开日本回国,有300多留学生赶到火车站,把手里写着“卖国贼”、“祸国”之类的小旗子往车厢里扔。小旗子扔了一车厢。据说当时就把章的日本太太吓哭了[34]。(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章回国之后会住在曹家。)他的建议虽然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却明显不是3日晚上大会的决议。但是这话已经在大家心中留下了印象。
而北大并不是那天晚上唯一在开会的地方。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会议,一个秘密的会议。
北京高师也是当时很有名的学校。这里有一个无政府主义色彩很浓的团体“工学会”[35]。主要成员有匡互生、周予同等。而据他们后来的回忆,3日晚上在高师他们有一个秘密的会议,会上决定明天要“用激烈的手段去对付”章、曹、陆,并派人先将三人的住宅地址查清;另外,他们早已搞到三人的照片以“有所对证”,还准备了火柴和汽油――要知道,他们甚至准备去暗杀那三个人。匡互生、周予同等甚至已将后事都安排好了[36]。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无政府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很多资料中[37],我们都得知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像前面李大钊文章中的表述就是一例,高师的“工学会”也是一例。在一些民国人物的介绍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他是或者曾经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比如蔡元培,比如吴稚晖。而当时的翻译家可能是一时疏忽,把“无政府主义”译成“过激主义”,甚至一段时期内“共产主义”也被译成“过激主义”。所以这些无政府主义者多少都有点像特工。而这种思潮现在被排斥在教科书和一般媒介之外,恐怕还是政治因素在作怪。但在下面,我们将看到正是这种现在被忽视的思想决定了“五四”的不平凡。
“五四”照片(可点击放大)
当时学生散发的传单(可点击放大)
4日下午1时,按各校昨晚在北大的决定,3000多学生先在天安门前开群众大会,等许德珩念完了宣言,就向东交民巷的使馆区YOU行进发。东交民巷大致就在今天的历史博物馆后面一带,其实很近。可以说如果按照计划,这次示威活动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跟以前的YOU行也没有什么不同。对此我们可以拿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学运――1918年5月20日的事件来作对比。1918年5月,北京政府和日本秘密签订了比之“二十一条”毫不逊色的《中日军事共同防御协定》。5月20日,北京各校学生2000余人在新华门总统府前YOU行请愿,要求公布协议内容并加以废除。后来冯国璋接见了学生代表并假意安抚他们,学生才散去[38]。那时学生代表里就有段锡朋、许德珩、易克嶷等。而他们不久之后就成立了“国民杂志社”。那次示威行动应该说是相当和平的,警方没有逮捕学生,学生也没有进行什么破坏。也许政府方面以为今天的YOU行和一年前的差不多,不会出什么事情吧,也就没有太在意。有人后来回忆他们在“五四”YOU行的时候,警察只是在队伍两旁隔着一段距离跟着走而已,并没有干涉[39]。其实如果按照计划这次示威确实也不会出什么事情。
政府方面这样的态度还有一个有趣的佐证。4号中午徐世昌正好请章、曹、陆三人在总统府吃饭。席间警察总监来电话告诉他们学生在集会,劝那三人不要回家。曹汝霖当时说:“有什么可怕的!”连他这样最该怕的人都这么说,可见当时政府方面确实不认为会出什么大事。再看警察总监只是要他们躲闭,可见警方并没有准备镇压学生[40]。
但事情还是出了。学生们到了东交民巷口,那里的巡捕房(中国的)不让学生通过。YOU行组织者强调他们已和使馆区里面的英、美等使馆打过电话,使馆方面欢迎他们去,甚至使馆区口的美国军官也放行了。但巡捕房坚持要得到大总统的同意才能放行。原因是东交民巷的使馆区是“义和团运动”之后的《辛丑(1901)条约》规定的享有治外法权的地区(这直到1942年才被废除),中国人不能自由通行。而巡捕房和总统府的联系又迟迟没有结果。于是组织者在和巡捕房交涉许久之后,只能派学生代表将表述意见的说帖递进了美国大使馆。又因为是周日,大使不在,代表只是把说帖交给了使馆里的一个职员而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大使确实不在[41])。原定交给英、法等国使馆的说帖根本就没递进去。随后队伍只得离开了东交民巷。学生们等待的时间前后约有2个小时之多[42]。讽刺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份留在美国使馆的说帖成了现在为数不多的“五四”文件原件之一。从里面的内容看,学生想提醒美国威尔逊总统注意他自己提出的“和平承诺”,希望他能在和会上帮助中国[43]。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们的初衷还是很克制、理智的。
这2个小时的等待应该说是一个转折点。等待的时间太久,而且有人回忆那天天气“焦热”[44]。更重要的是大家本来就是因对列强的强权政治不满产生的行动,现在又被这形同租界的使馆区所阻,巡捕房的人狐假虎威更让他们想起了卖国贼。很多人都回忆到这时大家的情绪才变得激动起来[45],大家觉得YOU行目的并没有达到。
奔向赵家楼(可点击放大)
就这样回去吗?当然不可能。那么该去哪里呢?正在组织者犹豫不决的时候,我前面提到的YOU行的特点显现出来了。很多人,包括组织者之一的许德珩,都听见有一个人喊了一句:“我们找卖国贼算帐去!”[46]。于是很快队伍就往曹宅――赵家楼去了。也有很多人没有听到这句话,但从他们的回忆看,去赵家楼确实是一个突然(其中一人的原话是“一怒之下”)的决定。去的路上还有人在问:“赵家楼在哪里?”“谁住在赵家楼?”[47]而作为YOU行总指挥的傅斯年曾经试图阻止大家[48]。这些都证明了这个转折确实是事先没有计划的。
那么是谁喊的呢?现在已不可考了。照理说开过秘密会议的“工学会”那几位有可能这么做。也有高师的学生真地以为就是他们在带路[49]。但就周予同和匡互生的回忆来看,确实不是他们,虽然这正好和他们的目的一致。
到了赵家楼,有外国记者报导这时的学生还是很守秩序的[50]。曹、章以及曹的一个日本朋友中江这时已回到了家。由于有警察方面的警告,他们是从后门进去的,学生们并没有看到。而这时他家的大门和宅子之间的院子里已有十几名警察在防范出事[51]。从这个数目也看得出警方事前不认为学生会闹事。
这时,昨晚那位同学的“对付”一下卖国贼的建议起了作用。像旅日留学生4月份那样,学生们把手中的小旗隔着院墙扔进曹家[52]。这时有人开始变得冲动,拿旗杆把曹宅临街的瓦捅下来,然后把瓦片扔进去[53]。正是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情形下,“工学会”的几位开始了行动。
很有趣的,一般北大的学生都不清楚曹家的门是怎么开的。而高师的学生一般都记得匡互生是最先翻墙进去的,或者是最先进去的几个人中的一个[54]。匡自己回忆说翻墙进去才发现有警察在院子里,而这时警察也吓住了,躲到了一旁。于是先进去的几个人将大门打开,大批学生便如潮水般涌入了[55]。
章宗祥、曹汝霖照片(可点击放大)
学生们既然已经到了曹家,就认定是来算帐的;既然有了前面扔旗、扔瓦片的快感,而门又被打开了,所以现在就叫喊着要打人了。曹急忙躲进卧室的密室里,算是躲过了一劫。章则听说学生是来找曹的,以为不关自己的事,就走出了客厅。可是他还穿着出席宴会的礼服,大家看他像有身份的人,以为他就是曹,于是用手中的旗杆一顿乱打。章见势不妙,于是倒地装死。学生以为他真死了,怕出事,也就放过了他。这时有人向外面喊“曹汝霖被打死了!”有些学生害怕了,就回学校去了。后来有人凭曹家的照片认出他不是曹,于是就没有再理他[56]。章于是趁机在中江和警察的帮助下逃到了曹家隔壁的一家油盐铺。结果他在那里又被另一群人看到,拉出来问他的名字,他死也不开口。结果又被旗杆打,还被学生用皮蛋扔了一身。这次他是真地昏死过去了。还好旁边的中江拼命护住他,大家看中江是个日本人,以为他也是日本人。由于害怕引起国际纠纷,于是又把他放过了。后来警察把他送到了医院。据说浑身有56处伤口[57]。
从学生们两次放过章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愤怒的,但还没有丧失理智。而且他们在进曹家砸东西之前,还让曹家的佣人把曹的小妾和老父扶走了[58]。
那么那几位执行秘密使命的高师学生在干什么呢?他们可没有这么理智。由于没找到他们要找的对象(其实是他们没有认出来,看来他们搞到的照片质量并不太好),于是他们决定执行另一套方案:放火。很多人都回忆是学生放的火[59]。周予同则明确地记得火是有人用自己带着的火柴和汽油点着的,而且现场有学生反对放火[60]。如同我们前面所说,有人有备而来,有人毫不知情。最震撼人的证据是一个当时和匡互生在一起的人回忆的:“匡互生遂取出预先携带的火柴,决定放火。事为段锡朋所发觉,阻止匡互生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互生毅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任!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结果仍旧放了火。”[61]
这段话既证实了段锡朋确实是组织者,也证实了匡互生是蓄意放火,还证明了学生领袖们并没有计划放火,也不赞同放火。
结果是一场本来可以和平结束的示威行动变成了一场大混乱。学生们1点开始集会,1点半开始YOU行,在东交民巷等了2个多小时,到赵家楼的时候已近4点半。火起之后,学生开始散去。火起后半小时,奉了总理命令的警察的援军和军队到达,而这时是5点3刻,大部分学生已经离去[62]。于是警察奉令开始抓人。一共逮捕了32人,其中1个是市民。北大的学生有19个,高师的学生有8个,可见参加示威最积极的就是这两校的学生。许德珩、易克嶷等被捕,傅斯年他们、匡互生他们却都走脱了[63]。次日,匡听说有人被捕,认为“首先打进曹宅和放火都是他做的,不是32人的罪,要去‘自首’,经人力劝乃止。”[64]
这激动人心却又乱糟糟的一天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我们得说正是那些意外事件(巡捕房、一声喊叫)、地下组织和他们无政府主义的行动,导致了这样激烈的结果,也让这一次的学运不同于以前的学运。正是这样极端的行动让新潮与守旧、民间与政府的矛盾不能不白热化,从而导致了各方势力的决战,进而使整个国内的局势摆脱了旧有的死板的轨迹,进入了迅速变化的快车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之所以是“五四”,更得益于匡互生他们的行动,而不是傅斯年他们的。
注释:
32 《史》,p144
33 《史》,p144;《回忆录》,p223
34 《史》,p142;《回忆录》,p222-p223
35 《史》,p140;《回忆录》,p305
36 《史》,p146-p148;《回忆录》,p266、p306
37 如《回忆录》,p305
38 《史》,p107-p110;《五四运动回忆录(续)》,p44
39 《回忆录》,p248
40 《史》,p162
41 《史》,p157-p158
42 这里的叙述主要是根据《史》,p155-p156;《回忆录》,p224、p247、p257
43 原文参见《史》,p157
44 《回忆录》,p250
45 《史》,p158;《回忆录》,p224、p248
46 《史》,p158;《回忆录》,p266;《五四运动回忆录(续)》,p52
47 《回忆录》,p236、p241、p248
48 《回忆录》,p307
49 《五四运动回忆录(续)》,p90
50 《史》,p158
51 《史》,p160、p162
52 《回忆录》,p266、p307
53 《回忆录》,p241
54 参见《回忆录》,p218-p273
55 《回忆录》,p307-p308
56 《回忆录》,p225
57 这一段的叙述主要是根据《史》,p161-p162;《回忆录》,p308
58 《史》,p160;《回忆录》,p308
59 《回忆录》,p236
60 《回忆录》,p267
61 《回忆录》,p309
62 此处采用的时间是综合了各种记录得到的,主要是根据匡互生的回忆。见《回忆录》,p307-p309
63 《史》,p165
64《回忆录》,p309-p310
作者:
L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原作者 Liptontea, 全文见
--
LS
- (38 Byte) 2007-5-23 周三, 上午4:25
(29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522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