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老范作为候补出版商应容得下文人之狂狷;老芦作为暴戾大牌作家应该用经纪人和商人打交道。 |
 |
奥兰多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众议院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为一般读者,忍不住手痒,对老范提出的芦文的几个技术问题,点评一番。
芦文中“如山中高士晶瑩薛般傲岸﹐似世外仙姝寂寞林般孤獨”,连我这古典文学半文盲,都能看出来是出自《红楼梦》。芦文把“晶瑩雪”篡改为“晶瑩薛”,以便与“寂寞林”相对,在我看来完全是神来之笔,增添了妙趣。
记得涂鸦的文章中,曾引用了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尿!”读后令人心领神会,继而捧腹大笑。难道出版商还能和涂鸦较真,非要他把这句改回老毛的原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一来,岂不是意境全无,跑了味了?
一般来说,作者写文章时,心中都有预设的特定年龄段、特定知识层的读者群。如果硬要照顾所有层次的读者,那么写出来的就是《人民日报社论》了。有中文系毕业的,夸海口说,即使是《人民日报社论》,在他的法眼检视之下,也是能找出文法错误的。
至于芦文中引用的方言,也有其妙所在。如果改成标准汉语,则失其妙;如果加上注释,则会大煞风景。
例如,《金瓶梅》中有大量的山东方言;贾平凹善用陕西方言,阎连科善用河南方言,山药派老作家更是大量运用山西话。
再例如,赵本山演小品,如果每次蹦出一句东北方言以后,立马加以解释,岂不是让观众着急上火?
那位看官说了:“你举的例子都是小说、戏剧之类的艺术作品。而芦文不属于此类。”
我说朋友,你这话说得就不合适了,太孤陋寡闻!唐德刚教授写政论文时,不是也夹带着安徽方言吗?再说了,谁让你把芦文当成严肃正经的政论对待来着?
记得我当初替《芦笛文集》取书名时,提议叫《一个老愤青的独白》。我那是有一定道理的哇!
作者:Anonymous 在 众议院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