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关于六四的误区/一﹑《中国六四真相》远非六四真相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关于六四的误区/一﹑《中国六四真相》远非六四真相   
封从德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关于六四的误区/一﹑《中国六四真相》远非六四真相 (1298 reads)      时间: 2003-3-22 周六, 下午10:5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关于六四的误区(史实篇)



封从德





我们对六四的认知有很多误区,材料不确是根源。八九民运当时大家受媒体的影响,因

报道时间仓促,记者了解不深入,自然有很多差谬。六四后能看见许多当事人的回忆,

又因其中情绪、记忆失误乃至种种顾虑的干扰,误差也不少。再后来的纪录片和书籍,

时间虽充份,但许多又有预设框架,也会出现严重的史实偏差乃至反转的现象。本文将

陆续评估一些对大家影响较大的材料,并试着追踪导致偏差和反转的过程,以便读者对

六四史实能有更深入而可靠的认识。本文所引用的资料大多可在六四档案网站

(64memo.com)上找到。





一﹑《中国六四真相》远非六四真相



张良编著的《中国六四真相》2001年推出时有极成功的媒体效应,销量很大。该书先出

的是英文版,叫《天安门文件》,几位翻译是美国有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宣称该书是

张良冒死偷运出境的中国政府文件,这些看法对西方人影响很大,转过来也影响了很多

中国人。又因中共的查禁,许多人就以为真的全是中南海文件。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是首次以充实的内容为读者演绎了官方总体活动的情况,以及政府所掌握的运动各方面

(包括外地和国外)的情报。另外,和以前中共出的《惊心动魄的56天》类似,该书也提

供了较为精确的时序,对研究八九民运的过程很有帮助。



不过,《中国六四真相》远非六四真相,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内容这一层好理解:就算

真是中南海文件也不过是官方说法,离真相自然差十万八千里。好比台湾二二八惨案中

台籍人士死亡人数,当时流行的官方统计只有43人,连纽约时报也以为算上外省人是

2200,几十年后才真相大白:竟然高达28,000﹗没有理由相信共产党会比国民党更讲实

话,而“六四清场时没开一枪﹑没死一人”已被证实是弥天大谎。



争议较大的是该书的编篡形式,可能混杂了许多“假材料”。所谓“假材料”,是相对

于编者宣称的该书是“当时的中共内部文件”而言。这里面有好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混杂。编者(们)将自己的许多评论混杂在文件中,比如当中出现中共发言人袁木人品如

何坏﹑中南海的其他秘书如何瞧不起他,诸如此类的评论,连续长达十页,自然不可能

是官方文件内容。其次,抄袭。该书将许多六四后好几年的东西塞了进去。这种例子很

多,我自己就是见证。戴晴描述学运的文字是六四几年后写的,有些还与我有关,当中

的虚构和错误都跑进《真相》中,全变成了「当时的」电传﹑「接待要情」或「情况通

报」,我已作了证伪,见拙文「《天安门文件》五大疑点」。又如,38军六四后的工作

汇报在书中也变成戒严部队指挥部在六四前的报告,见cpcliusi的文章。第三,缺失。

如果本该有的重要内容在书中缺失,这部书的真实性也会打折扣。陈小雅没读到该书前

提出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这样的例子:赵紫阳在访问朝鲜期间曾回电同意“四二六”社

论。这是李鹏方面提出的指控,十多年来赵本人或他的代理人们没人出来对此加以否

认。所以我们就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事实。那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上层材

料的《真相》在这方面有新的信息吗?如果张良提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应受重视;如果

缺失,就有问题。结果似乎也没有什么新鲜的材料。另一个例子是胡平指出,戈尔巴乔

夫回忆录中赵紫阳曾和他探讨在中国实行多党制以「保证民主的发展﹑克服党内政府内

的腐败」,这本来是崇敬赵紫阳﹑希望推动党内民主改革的张良最应该收入的内容,结

果在《真相》中也无记载。



另外,《真相》还有许多「硬伤」,显示其中一些内容不可能是中共文件。出版社也承

认了一些,如中共不应该弄错38军军长父亲(也是将军)的名字。后来又有人指出,一九

八九年五月至八月邓小平的住处都没弄准确,相关年代里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组成也没"

编"对,这都属于这本书极为明显、也极为严重的破绽。



总之,我的看法是:《真相》一书应该是许多材料的混合,包括许多中共当时的内部文

件﹑高层秘书的记忆(特别是一群对袁木的行径很不耻的人),也部份参考了后来的当事

人文章。其中当时中共的内部文件可能占了较大比例(很多人估计在七八成以上),但

因为真伪混杂,引用时就难以当作严谨的史料看待。而比较新鲜的材料如八老会议,因

为是孤证,也难以完全采信,有待进一步材料的印证,但至少是可供参考的线索。陈小

雅的一句话最中肯:对于一个历史研究者来说,任何材料,它只要能提供一点你不曾获

得的信息,就是有价值的。



(待续)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06871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