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随着这一波Delta变种毒株大军掩至,在美国普遍采用的几种疫苗(Pfizer; Moderna; Johnson & Johnson等),都未能发挥预期中的效用。这也就是美国卫生当局呼吁人们要再次在室内戴上口罩的原因。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如以色列、英国、冰岛及直布罗陀等,都出现类似情况,令不少人对疫苗的防疫作用大失所望。
较少人注意到的是,任何与强制接种疫苗相关的政策或措施,都涉及侵犯至少三项基本人权:"拒绝接受治疗的权利"(right to refuse treatment);"对身体的自主权"(right to bodily autonomy)以及"知情同意权"(right to informed consent)。可是今天世界政治气候已经发生变化,在人权法治严重倒退、公民自由随时会遭践踏的氛围下,许多人都会骤然发现,这疫苗究竟打还是不打,已不再属于个人拥有决定权的范畴。
1. 众所周知,新冠病毒中的刺突蛋白,是通过人体细胞中的ACE2受体入侵致病。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美国南加州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发现,COVID-19其实不是呼吸道疾病,而是一种血管疾病。该项研究证实,SARS-Cov-2病毒中的刺突蛋白,就是导致病患者血管受损的罪魁祸首。更令人震惊的是,即使没有病毒,光是刺突蛋白本身,便足以对人体细胞及血管造成伤害,引发血栓、中风、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病。
一般疫苗的研发过程,从动物实验到人体测试,从搜集临床数据到确定符合安全标准,再于医学期刊发表报告以及通过监管机构审批,往往需要五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正式投产及广泛使用。然而,自去年疫情爆发以来,各大制药商在研发疫苗时,都采取"赶鸭子上架"的敷衍态度,急于搬出尚在试验阶段、安全及效用成疑的技术,只求赶紧抢占市场份额,对质量检定不屑一顾(如测试人数严重不足、第三期临床观察从两年缩减至两个月、故意绕过既有监管程序,以及隐瞒不良反应等)。美国FDA等监管机构也草草了事,急就章批出"紧急用户许可证"(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或EUA),之后便摆出一副玩忽职守的庸碌姿态,对接收到的疫苗不良反应报告置之不理,不作任何跟进,任由不计其数的接种者充当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生物实验的"白老鼠"。
疫苗效用大打折扣,是制药商故意欺骗公众的"计划性报废"伎俩(planned obsolescence,意谓"designed to fail")吗?那些当初以为接种两剂后就可以终生免疫的人,会不会有被蒙骗的感觉?最讽刺的是,与以色列毗邻的巴勒斯坦国,不论卫生环境或生活素质,都跟以色列差上一大截,至于总体疫苗接种比率,就更绝对没法可与以色列相提并论,可就是偏偏没有像以色列般爆发新一波疫情!(详见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