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与王伯庆先生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与王伯庆先生书   
马悲鸣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文章标题: 与王伯庆先生书 (623 reads)      时间: 2002-11-04 周一, 上午7:06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与王伯庆先生书



                ·马悲鸣·



  《华夏文摘》编辑部∶



  (请转王伯庆先生。)



  王伯庆先生:



  大作《新燕山夜话》系列写得不错。在下每期必读。先生在cm9812b上发表的《世纪罪案》确是好文章。中国的冤案太多,早就该象美国这样,逐个甄别了。笔者只想指出,大作所记的罗申伯格,在过去的中文翻译里,通常译为“卢森堡”——卢森堡夫妇。对,就和与小李伯克内西同时遇难的罗莎·卢森堡,或者那个欧洲小国卢森堡同名。这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案子,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为之震惊而大事报导过。



  另大作说斯大林杀了两千万苏联人,这个数字明显夸大。苏联卫国战争总损失人口才只两千万,斯大林大清洗怎么可能杀到两千万。不是说他不肯杀,而是工作量太大,杀不过来。希特勒用集中营毒气室工厂作业,总共才杀了六百万犹太人,现在还有人指其数字夸张。在下也曾见过西方传媒报导,说斯大林杀了两千万苏联人,但实难令人相信。如果把斯大林大清洗杀人总数估计为二战损失的十分之一的话——也即两百万,似不太离谱。在下的这个估计也没什么根据,不过是猜想西方传媒可能多数了一个零。苏联人口两亿。战死两千万就是十亭里去了一亭。内部处决,一百人里杀一个,似是不难想象。



  上次见《老井》作者郑义的老婆、笔名北明者在《民主中国·98年5月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引用自己丈夫的话说,中共仅在镇反中就杀了一千万人。这数字也太夸大,不可信。从《争鸣·96年10月号》上发表出来的据说中共内部文件上看,镇反杀了八十七余万人,四舍五入估计杀了一百万不是太离谱。郑义给夸张了十倍。当年中共农村包围城市打下了天下,农村土改杀地主,城市镇压反革命。而农村与城市的人口比为四比一。农村土改杀了一百五十万地主(这也是郑义说的),那么城市镇压反革命就该估计为四十万上下。但从土改开始,到文革结束为止,中共总共杀了和迫害致死了近一千万人,当不是太离谱。中共按下达百分比指标杀人,杀了三十年,总共才杀了一千万。斯大林用内务人民委员部直接杀,怎么可能杀两千万?



  传媒人物多是文人,比如郑义,对数值没有感觉,随口扩大或缩小是很经常的事。我从电视上看到老舍的儿子舒乙说日军侵华杀了四千万中国人,这个数字就很夸张。南京大屠杀就算杀了三十万人话,其他所有报导出来的大屠杀总数也未必还有三十万。两项相加六十万,四舍五入也就一百万。中国军队自己统计的战场损失为三百万。老百姓损失加倍的话,也就六百万,两项相加为九百万,外加一百万的屠杀估计,满打满算,充其量也就一千万。苏联损失两千万,男女比例失调至今扭转不过来。中国若果真损失四千万,怎么从来没听说过性别比例失调?只见娶不上媳妇的老光棍,不见嫁不出去的大姑娘。



  另据舒乙说原来诺贝尔文学奖要颁给老舍,后派人来华调查,发现老舍刚刚自杀,所以才颁给了日本的川端康成。而众所周知,老舍自杀之际,正当文革破四旧之时;外国人在中国进行实地调查根本没有可能。另有一种更近情理的说法是,调查者是57年来的,看到老舍正在批判右派,而诺奖不会颁给迫害他人者,所以作罢。近年来右派作家丛维熙证实,确曾遭到过老舍批判。在笔者心目中,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仅次于《阿Q正传》的中国近代最优秀中篇小说。但老舍确有追风习气,孩子受其熏陶,也爱夸张其词。舒乙夸大中国抗战损失人口总数,当不难理解。



  先谈这些,希望能继续见到阁下的新作。



  马悲鸣 顿首



□ 寄自美国



〖附:王伯庆回信〗



  《华夏文摘》编辑及马悲鸣先生:



  最近,承蒙马悲鸣先生来信指出我的《‘新燕山夜话’:一个所谓的‘世纪罪案’》的一个错误。我原文说“杀了两千万苏联人民的斯大林”,马悲鸣说“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了”,我同意,当时我没有去确认数字,写下后也有点后悔。斯大林杀人也包括“大清洗”以外的各项苛政。关于译名,我也同意马悲鸣的建议。



  更进一步地,我赞成马悲鸣先生来信指出的一个普遍问题:“传媒人物多是文人,对数值没有感觉,随口扩大或缩小是很经常的事。”



  确是这样的,激情一来,把数字当形容词用是文人的通病。我也提醒过自己:写文章时不能象做“三陪”那样,对恩客过分夸张表情。可惜我还是个理工出身的,也会一时失身做下如此勾当,惭愧。其实,不煽情,则夸张自消,以后“坐台”要小心。



  我想赞赏的是,马悲鸣先生评论我的文章时的方式:就事论事并让我知道一些更多的事实。《华夏文摘》能否考虑把此信发表?在征得马悲鸣的同意后,把他的来信一并发表更好。



  我厌恶那种一发现别人的错误,或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就对当事人冷嘲热讽,或进行个人攻击。如果只是为了澄清事实和道理,本来可以就事论事,心平气和。可惜理性的文章讨论在中国的市面上还不流行,仿效鲁迅辩论时那种与人为敌的病态,成为几代人的时髦,实在是为标榜民主找错了商标。



  当然,被批评的人,也不必与他人为敌,负隅顽抗,对颜面的关心超过了对道理的求真。组织上说“犯了错误改正了就是好同志”,厚着脸皮,你我就能坚持活下去。



  此外,你可能不喜欢一篇文章的观点,但是你可以享受它的逻辑,文笔,风格。学会欣赏对手的优秀,不仅可以使我们更为智慧,也是文明生活中的一种真正潇洒。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不同的观点,记得在过去,我习惯了“一个权威,一个声音,一个观点,一个答案”的舆论方式,把不同的看法当灰尘,视自己为扫帚,实践着“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的谆谆教导。这样卖力地“纯化”社会,生活的自由也就名存实亡了,清洗异端最终也落到了清洗者自己的头上。



  来到美国,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争论文章充斥着个人攻击,把文革式的斗争带到了美国。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国度里,一个人当然可以任意挥洒,但是你是否学会了和不同的观点和平共处,谈观点和现象,而不是攻击个人呢?文章一旦以个人攻击为主,首先损害的是攻击者的行文的可信度,其文章也为理性的读者所厌恶。



  中文杂志和论坛,不应该是个人恩怨的决斗场,也不是市井之徒叫骂地。



  当我们欣赏美国的民主制度时,可能会注意到它的发展历史。譬如,美国的权利法案是一点点加上去的的,人民对历史的反思,导致了对特别重要的权利在法律中的明确。当一个人要求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时,应该知道同样的法律也防止你侵犯他人的权利。只尊重自己的权利,好象是专制吧?所以,民主制度也是建立在人民的容忍精神的基础上。



  你能容忍不同的观点吗?想象一下,你这个共和国精英分子可以跟一个农民平等地交换看法,并让农民的一票对你博士的一票来解决分歧吗?民主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大家平等。别忘了,天赋人权,太阳照在你身上时也照在农民身上。



  民主需要的是平民精神,而不是唯我独尊。



  心平气和地对待不同的观点。不是你宽容别人,是你尊重他人独立思考的权利。一个观点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争论的目的是了解对方,表达自己,而不是压倒对方,更不必以“痛打落水狗”的偏执心理去批判对方,费厄泼赖(fair play)应当推行。



  一个读者告诉我:“新燕山夜话”应坚持“语言平和幽默,以退为攻,点到为止,留下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去得出结论。在读者方面是感到非常受尊重的。”写东西有时当然得激情出演,但不能随心所欲,要尊重读者。能把一些中国字凑在一起,并不等于比读者更有品味,更有智慧。



  一些读书人好以天下为己任,那怕是出国十年没回过中国,可讲起治国方略来也是比别人的都好,常常还没听完对方的观点,一口唾液就反弹回去“你是错的”,好象是我们真理在手,不是交流来了,而是传道来了。如果我们真的不敢肯定自己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本来可以告诉持不同观点的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问题不在于说话的艺术,而在于说话人的心态。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站在天安门城楼,而不是蹲在楼下的广场上。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态和教养。



  我女儿从小学开始参加模拟总统大选,同学之间的分歧也是通过容忍来解决,非要一致行动时就投票。有些读书人自视过高,其实他们挂在嘴上的新名词是自己都不懂得怎么用。不是吗?为了民主而同志之间老拳相加。我同意这样的观点:民主和自由,不仅仅是中国农民要不要的问题,也有城里和海外精英们会不会的问题。



  祝好。



  王伯庆



□ 寄自美国<[email protected]



刊登在 1998 华夏文摘 cm9812d.



作者:马悲鸣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马悲鸣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416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