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老狼、老明、老马、老罗通请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老狼、老明、老马、老罗通请   
所跟贴 老狼、老明、老马、老罗通请 -- 芦笛 - (3967 Byte) 2002-11-02 周六, 下午5:40 (926 reads)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老明大作的编辑稿 (299 reads)      时间: 2002-11-02 周六, 下午5:43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说明:



老明的大作,其实我只改了几个字:





“艮古”改为“亘古”。



“除了马列毛选之外一无所读,除了共产主义之外一无所信”的两个“所”字改为“可”字。



“天之娇子”改为“骄子”。



“处处操蛋”改为“处处扯淡”,为避那个两字之俗也,呵呵。



“打愚”我加了引号,并用括号说明正确写法。我不知道这是否笔误,但老芦上网的目的,真就是来“打愚”的。呵呵。



“遍看芦笛文集”我改为“遍看芦笛的网上文集”,以求准确,须知我纸上的文集并没把那些蒺藜狗子收了进去,嘿嘿。



“文采卓然”改为“灿然”。



“特立独行”我改成了“独立特行”,但改完了又觉得吃不准,似乎原写法是对的,不然怎么会有个徐特立呢?请木匠酌定。

----------------------------



我看芦笛



易明





虽然上网不到两年,但对较有影响的海外写手的文章,大致上还都读过几篇。如果

要我从中选一个最可敬、最可亲、最可爱的作者,我会选芦笛;但如果要我挑一位

最可叹、最可悲、最可气的作者,我还会选芦笛。



芦笛基本属於在文革中长大的那一代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生不逢时,屡遭劫

难,饱尝历史上的风风雨雨,深知人性中的种种劣迹。本来生在一个与世隔绝、夜郎自

大、人情险恶、生死由天的国度就已经是一种不幸,偏偏这代人又赶上了亘古未有

史无前例的大革文化命运动。在他们正应该博览群书、探索未知世界的年纪,却是除

了马列毛选之外一无可读,除了共产主义之外一无可信,除了京剧样板戏之外一无

所知,除了自己的一副身躯之外一无所有,除了修理地球的简单劳动之外一无所能,

除了被强制洗脑被迫受训之外一无所获。这可是整整的一代人啊,他们用人类青春

中最美好的十年豆蔻年华,偿还了我们祖上几千年来用各种方式欠下的历史孽债。

当他们之中不到百分之一的精英最后终於在1978年从窑洞里,从田野上,从大漠中,

从矿井下,拖着儿带着女,蓬着头垢着面,操着南腔北调,穿着破衣烂衫,从社会

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各个角落脱颖而出,走进停办了十年之久的大学校园时,整

个世界都被震惊了。记得他们排队走过天安门时,我曾在心里暗自嘲笑:这是打哪

出来的一群老少三代爷爷孙子的叫花子啊?



但他们其实是百里挑一的天之骄子,是历经劫难的一代人中的佼佼者。他们虽然与

传统的历史文化隔绝日久,但祖国的高山大川、乡下的花草树木以及民间的风土人

情却给了他们另一种灵性,使他们具有了有别于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文人骚客的另类

情怀,孕育了他们悲天悯人的美好心灵。尤其重要的是,他们一反中国古代文人高

高在上的超然姿态,对民间疾苦有着真切的观察和亲身的感受。正如贝多芬在失聪

之后仍然能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动人乐曲一样,这种特殊的经历,虽然可能扼杀了无

数本来似乎应该出现的张衡和牛顿,却也培养出了几乎要空前绝后的张艺谋和王小

波。



芦笛正是这样一代人中的一员。但他在一个需要文盲而且盛产文盲的时代,却能博览

群书,过目不忘,举一反三,通今博古,在同龄人中似乎是一个异数。我因此一直

怀疑当年他从乡下返城时,在旧书收购站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杂工,所以有机会通

读当时在市面上和家庭里都几乎找不到的许多古今中外的杂书,而不是象我那样整

天在大街上捡破烂儿。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个残酷的时代非但没有磨灭他的天性,

相反对世事的深刻了解反而使他格外热爱真实,追求完美几乎到了吹毛求疵刻舟求

剑的地步,以至于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虚伪和做作。这使得他既真诚而又冷

峻,既博学而又毛草,既深刻而又偏激,既热忱而又刻毒。他是一个曾经远离人类

文明却不失赤子之心的探索者,即使能够努力地去追求真理,却始终无法抹去残酷

的人生经历打在他身上的历史烙印。



芦笛专职打工,业余上网,历时两年有半,著述百余万言。他多才多艺,触类旁通,

三天“打愚”(打渔),两天罢网,对政论、文史、小说、散文、诗歌、戏曲、音乐、书法、美

术、评论皆有涉猎,虽然不能说是样样精通,但也不能说是处处扯淡。我估计他是

把家里当初准备熬腊八粥的粮食权当种子撒到网上来了,广种薄收,四季撒种,而

且只求耕耘,不问收获,遍看芦笛的网上文集,简直就是一个良莠不齐的百草园。种瓜得

了瓜,种豆得了豆,种玫瑰开了花,种蔷薇长了刺。种水果处桃李芬芳,种野草处

毒汁四溅。最要命的是他还种了一地的蒺藜狗子,因此除了刺伤了不少网友之外,

也把自己扎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最后竟不得不黯然戒网。



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来能人辈出,其中堪称天才者众。但其中大多数却又不免明

乎礼义而陋于人心。而且如果仔细地观察,还会发现其实他们明乎礼义是假,盖礼

义廉耻多数是他们入人以罪的借口;而陋于人心是真,故虽然高高在上文采灿然,

却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史以来,真能说出点人生的大道理,使人开卷有益的

人可说是屈指可数。而文革出来的一代人,虽然大多数都有着智力上的残障,但其

中少数至今仍然矢志不渝地替天行道发掘人生者,如果还能敢於不计后果地言说真

实,借助他们对於人性的长期观察和了解,就有可能使主导中国历史的亚文化意识

得到正确的揭示和阐发。这是继鲁迅柏扬之后,这一代人所可能留给后人的一点意

外的收获。而我所看到的芦笛,也正是这样一个热忱的探索者。他不是专家,却有

专业;不是圣贤,却有思想;不是明君,却有诤友;不是少年,却有童趣;不是女

人,却有深情;不是恶棍,却有劣迹。对世事明察秋毫却又缺乏耐心,对善恶缺乏

明辨却又要惩恶扬善,使他成为一个网上少有的独立特行的写作者。我之所以最后

成了一个铁杆儿芦迷,说到底还是欣赏他那几乎要力透纸背而能够入木三分的真知

灼见,和追求真理以至於六亲不认的真情实感。



我在一首短诗中,曾将人类思想的产生比喻为精子受孕的过程,以感叹其漫长而又

稀少。而网络的出现,使得任何人都有了上网发言的机会和权力,这恰似人类思想

的一次强劲的勃起和射精。而在这成千上万的思想精子之中,其实只有亿万分之一

可能成为真正的智慧的产儿。芦笛之著书立说,也可以看成一次成功的受孕,至於

他能否成活,则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的运气和条件了。人生才刚刚开始,人生

的道路漫长,芦笛你就自祈多福吧!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05246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