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有些人习惯于用xx思考而不是脑袋,所以读东西只读自己愿意看到的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有些人习惯于用xx思考而不是脑袋,所以读东西只读自己愿意看到的
所跟贴
有些人习惯于用xx思考而不是脑袋,所以读东西只读自己愿意看到的
--
Anonymous
- (70 Byte) 2002-10-22 周二, 下午1:17
(292 reads)
heaven11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CAT航空公司飞行员是前志愿队,第14航空队的伙伴,并曾经在中国走势贩毒
(59 reads)
时间:
2002-10-22 周二, 下午1:23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飞虎队之父——陈纳德 下
明争暗斗
美国航空志愿队解散之后,该队所留飞机和人员归并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3大队,与派驻中国的第16战斗机中队组成美国空军驻华特谴队,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陈纳德改任美国驻华航空特谴队司令,军衔仍为准将。而第10航空队的司令正是比斯尔,史迪威终于使史迪威居于自己麾下。
美国驻华航空特遣队下辖第23战斗机大队(含第74、75、76中队)、第16战斗机中队和第11轰炸机中队。陈纳德命令第75中队驻衡阳,第76中队驻桂林,第16中队驻云南驿,第74中队留守昆明,装备B-25轰炸机的第11轰炸机中队则暂驻桂林和衡阳以轰炸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香港、广州和汉口的敌机目标。
美国驻华特遣队在成立之初只有五六十架战机。而且大批身经百战的志愿队飞行员离队,战斗力受损。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编成后,陈纳德在给史迪威的一份电报中谈了自己对美空军在华作战的打算。此时,史迪威刚刚经历了在缅甸的失败逃往印度,对他的计划十分冷淡。
而此时日军得知航空志愿队解散的消息,遂将原在南洋的第3飞行师调往中国,企图一举歼灭新组建的美空军。7月份,日空军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对华中尤其是衡阳基地的美空军基地发起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陈纳德仍采取志愿队的空中游击战术,以奇袭和机动的作战方式打击日军。到7月底,共击毁日军战斗机2架,轰炸机12架。自己损失战斗机5架,轰炸机1架。特谴队初试锋芒,粉碎了日军一举歼灭在华美空军的企图,也表明该队有能力与数倍于己的日本空军周旋。
8月上旬,特遣队继续在华中上空打击日军,但连续的作战和替补零件短缺使飞机得不到修理,同时从印度到昆明的空运量有限,满足不了需求。特遣队之所以能坚持战斗下去,除了依赖比较健全的警报网外,靠的是中国人在特遣队进驻机场前一储存好的汽油、弹药,尽管这些东西的型号和口径五花八门,但也能凑合着用,飞行员有时用口香糖的胶泥堵补油箱上的弹孔,有时用胶布粘贴机身上的窟窿。食品无法运来时,就食当地宰杀的猪牛和素菜,喝惯了咖啡的美国大兵就喝当地的茶。
同时,特遣队的指挥系统复杂得惊人。史迪威在重庆和新德里均设有司令部,两地相距2000英里。比斯尔的第10航空队司令部设在新德里,陈纳德大部分行政问题都得向他请示。有时为了一件事,要把信现送到新德里,再由那里转往重庆。对此,陈纳德焦虑万分。
8月13日,陈纳德又向史迪威递交了一个较为积极的驻华空军对日作战计划。可计划被史迪威搁置到了9月初,才由自己的参谋班子制定出一个空军计划来回答陈纳德。史迪威要求特遣队的首要任务是保卫从印度来昆明的驼峰空运航线和辅助地面部队进攻缅甸。陈纳德在给史迪威的回电中,同意保卫驼峰航线为主要任务,但他仍要求史迪威同意他对日军发动进攻,使特遣队成为一支独立的进攻力量。陈纳德不愿做一个执行防御任务的配角,他要做一个叱咤风云的主角,担负独立的作战任务,在中国上空大显身手。显然,他俩在使用空军上有不同看法,这也是两人发生尖锐矛盾的主要原因。
10月初,罗斯福总统的特使威尔基访问中国,陈纳德向威尔基全面阐述了他的空中作战计划,而后将该计划成文由威尔基转交给罗斯福。这封致罗斯福关于美国空军在华作战的信,被美国史学界称为“有关战争的特别文件之一”。陈纳德在信中认为,只要有由105架新式战斗机、30架中型轰炸机和几架重型轰炸机组成的空中力量(需要一定的补给),并保持印度与中国之间的空中补给线,就能在一年之内摧毁日本的空中力量。信中还流露出陈纳德的自信和对史迪威等构想的不满。
罗斯福对此颇感兴趣。11月初,他曾计划召陈纳德到华盛顿与他面谈在华作战问题。当时史迪威主张反攻缅甸,罗斯福对此表示支持。但遭到中英两国反对,反攻计划无形中取消。在此情况下,罗斯福要求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考虑让美国空军首先在中国对日发动进攻,建议给陈纳德100架飞机,并提出为了更好地发挥陈纳德的积极性,让他脱离史迪威的管辖来“唱主角”。
陈纳德绕过自己的上司直接与罗斯福联系并施加影响的做法。遭到史迪威和马歇尔的极度不满。马歇尔竭力反对陈纳德的建议,他认为陈纳德的空战计划近乎荒唐,由于两人意见大相径庭,致使陈的计划一度搁浅。
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前夕,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支持陈纳德的空中战略,此前,蒋介石曾指示威尔基通过有关人员向美国政府表示,希望陈纳德握有全权,同时还以和陈纳德相同的口吻指责史迪威等不懂空中战略的基本原则,不知道空军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蒋介石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正式指出: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首要任务是空中进攻,同时表示对缅甸作战持“谨慎态度”。蒋介石的电报,既表明了他支持陈纳德的空中战略,又反对了史迪威的整训国民党军队的计划和反攻缅甸的企图。当史迪威得知电报内容后,将它归咎于陈纳德,认为是陈使他陷入困境。史迪威原本就不同意陈的空中战略,蒋介石的电报无异于火上加油。
但这份电报对罗斯福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当即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决定:“加强陈纳德驻华空军,增派人员,使之有效作战”,并明确空中进攻是“当务之急”,应优先于缅甸作战。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名致电蒋介石,通知他已决定“立即支援陈纳德,使他不仅可攻击日本重要航道,还可以攻击日本本土。”
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该队计划实力为第23战斗机大队、第51战斗机大队(辖2个战斗机中队)和第308轰炸机大队(辖4个重型轰炸机中队,装备B-24)、第34轰炸机大队(辖3个中型轰炸机中队,装备B-25)。
第14航空队成立后,美国军方故意对罗斯福“加强陈纳德”的指示进行抵制和拖延,陈纳德的处境和以前别无二致。4月底,陈纳德和史迪威应召返美讨论在华军事战略问题,空中战略成了美国决策层争议的中心,陈纳德到华盛顿后向参谋长联席会议递交了一份《在华作战计划》,重申了他的空中战略。
可是陈纳德的计划遭到史迪威的坚决反对,但蒋介石积极支持着陈纳德,就在陈到美后,蒋几次致电罗斯福,并通过在华盛顿的宋子文、宋美龄告诉罗斯福,他将集中所有资源,“致力于空中攻击之准备”。支持蒋介石是罗斯福的基本立场,罗斯福怕蒋介石垮掉,便在5月的英美首脑华盛顿会议(三叉戟会议)上强调了中国危机四伏的局势,认为必须支持蒋介石,因而“空中意义重大”。5月18日,罗斯福接见宋子文,明确保证立即加强美驻华空军。但由于马歇尔的坚持,罗斯福搞了平衡,在批准陈纳德的空中战略同时,也赞同继续准保反攻缅甸作战。
陈纳德返华后,首先在指挥权上与史迪威发生冲突。5月底,史迪威的参谋长贺安通知中国军事当局,今后中国对美国空军的作战要求须由史迪威驻重庆总部转达,如果美空军接到中方命令,必须先征询美军重庆总部,然后方可执行。史迪威想通过对陈纳德的约束来限制美国驻华空军的作战权。
此时蒋介石毫不相让。6月中旬,蒋介石直接命令陈纳德配合中国军队在洞庭湖一带作战,连续4天轰炸藕池口和石首。但史迪威却命令陈不得去轰炸。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立即决定以后给陈纳德的命令由中国航空委员会直接转达,而不经史迪威重庆总部。为使陈纳德脱离史迪威的指挥,蒋介石于7月12日致电罗斯福,要求将陈纳德提升为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
罗斯福收到蒋介石的电报,立即召集霍普金斯、马歇尔等在总统卧室举行会议。罗斯福对空战战斗寄予厚望,因而倾向于蒋介石的主张,同意陈纳德“独立于史迪威的指挥”。但马歇尔竭力反对,他认为陈纳德是一个战术上的天才,但他是中国政府出钱雇佣的人,受蒋介石影响较深。面对这种情况,罗斯福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同意让陈纳德担任中国空军(而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
指挥权限的扩大使陈纳德开始发动计划中的攻势作战。从7月下旬起,美日双方为争夺制空权在华中展开了激烈的空战。陈纳德指挥美空军,依靠“精密的情报通讯网”,以对空通讯之绝对优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仅在7月下旬的8天空战中,美军就击落日机62架,自己仅损失3架。美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后,即对长江和北部湾的日舰进行轰炸,并接连袭击了汉口、香港和广州的机场、码头,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0月,第14航空队组建中美混合飞行联队。11月,位于衡阳东部的遂川机场建成。同月25日是美国感恩节,陈纳德指挥美空军机队远征日军在台湾的机场,击落日战斗机15架,并把机场上的42架日机全部摧毁。战斗结束返航时,护航战斗机几乎耗尽了最后一滴油才飞回大陆,幸运的是所有参展飞机无一损伤。陈纳德兴高采烈,专门派一架C-40运输机运来火鸡,让大家美餐了一顿。
从7月至年底的半年时间,第14航空队南征北战,工执行作战任务358次,出动飞机3519架次,迫使日军改变了作战战术。尽管第14航空队战绩骄人,却没有完成陈纳德在4月底提出的作战任务,这主要是因为除了飞越驼峰航线的运输力有限外,主要是物资分配权在史迪威手里,史迪威是不会让陈纳德顺心的。另外,原来应诺在7月中旬增派给第14航空队的两个战斗机中队和两个轰炸机中队也没有兑现。9月份,第14航空队实际上只有85架战斗机和9架轰炸机。陈纳德无奈向罗斯福求援。他告诉罗斯福,由于作战物资缺乏,第14航空队的轰炸机不能“自由作战”,增补的飞机又没有按计划到达,因而“延误”了对日作战的进程,使第14航空队“无法完成预定任务”。
罗斯福对此高度重视,在他的干预下,驼峰航线空运量至1943年12月突破了1万吨,第14航空队的物资供应状况也因此得到改善,补充飞机亦源源不断运抵中国。12月,陈纳德根据华东和云南两个主要战区作战需要,组建第68特混联队和第69特混联队。以东经108度为界,以东为68联队作战区域,总部设在桂林,以西为69联队作战区域,联队总部设在昆明。
1943年秋,陈纳德提出第14航空队在1944年的作战计划,把日本运输船只和空军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并强调了物资供应重要性,他将这个计划呈交给美军中印缅战区司令部后,又写信给罗斯福寻求支持。陈纳德的计划自然遭到史迪威的断然否决。史迪威以战区司令部的名义答复他:“目前之储备及燃料使我们尚无能力从后勤上支持这一计划。”罗斯福在10月底就陈纳德的计划回电:“你是医生,我同意你的诊断。”然而不久,罗斯福的看法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4年初,日本大本营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一号作战),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美国驻华空军基地。日军在黄河流域的调兵遣将引起了美国空军的警觉。2月中旬,陈纳德第一次发出警告:日军可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4月上旬,陈纳德连续致电史迪威,报告中国局势危在旦夕,请求增加物资供应。
可此时史迪威正在缅甸的丛林中指挥反攻。罗斯福也两次致电蒋介石,以强硬的口吻要求驻云南的军队跨怒江入缅作战。史迪威担心日本人将大举进攻的消息会影响中国军队出兵缅甸,因而命令陈纳德不得将此情况告诉蒋介石,并拒绝增加对第14航空队的物资供应。
局势十分严重,陈纳德顾不了那么多,还是将情况报告了蒋介石,说:“日本威胁已近,事不宜迟。”4月中旬,蒋介石又接到罗斯福催促其在云南发动攻势的电报。而陈纳德此时却要求蒋介石调动华中部队对付日军,并请求史迪威将在滇缅作战的第14航空队所属的69联队调往华中,这显然与史迪威的主张背道而驰。恰在此时,史迪威重庆总部的情报却显示,日军在黄河两岸没有进攻能力。这一错误的情报使史迪威认为陈纳德在干扰缅甸作战。为此,史迪威要求美国军方解除陈的第14航空队司令一职,让他专管中国空军的训练作战。由于美军方考虑到陈在蒋介石那里的特殊地位,没有这么做。但陈史二人的宿怨又加深了一层,使两人在严重局势中难以协调一致。
4月17日,日军开始“一号作战”,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中国战场局势骤变。陈纳德也再次向史迪威告急,要求每月给1万吨物资,并准予借用B-29轰炸机的储备物资。接着,他又写信寻求罗斯福的支持,但此时罗斯福已“接受了史迪威认为蒋介石没有能力使中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看法”,因而也“抛弃了陈纳德提出的依靠空军制胜的论点”。
8月上旬衡阳失守,衡阳机场被日军占领。11月初,桂林、柳州相继失陷,华中机场尽落敌手。陈纳德对国民党将领的无能破口大骂,但他对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思想仍毫无认识。而国民党在河南战场的溃败,更证明了史迪威关于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的说法。史迪威提出了要武装八路军的意见。6月,罗斯福派华莱士来中国,“说服蒋介石同共产党人谈判”,蒋介石当然不同意这样做。蒋在同华莱士的谈话中,“历数了史迪威不满足第14航空队许多需求的做法,并说他本人‘对史迪威将军对事物的分析判断缺乏信心。’”
史迪威同蒋介石闹得不可开交,陈纳德从中火上加油。罗斯福面临着要蒋介石还是要史迪威的选择。1944年10月18日,罗斯福决定:立即调回史迪威。“陈纳德在昆明听到这消息后欣喜若狂。他的老对手消失了”。
难舍中国
史迪威离开后,魏德迈于1944年10月31日来华接替他为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罗斯福和三军参谋长从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中学到了东西,他们给魏德迈规定了一系列的新任务和新作用。魏德迈并不像史迪威那样对蒋介石及其将领冷嘲热讽,他讲策略,不使人感到紧张,注意小节,因此他的建议很合蒋介石的胃口,魏德迈与陈纳德的关系也是如此。
魏德迈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让陈纳德施行“幼虫计划”,将两个中国师、新六军司令部、一个重迫击炮连、一个通讯连和两所战地外科医院撤回中国。
这时第14航空队的实力也大为增强,共有人员17473名,535架战斗机、109架中型轰炸机和47架B-24重型轰炸机。补给的物资也剧增,1944年11月为14729吨,到1945年7月陆续增加到71042吨。
由于实力得到增强,陈纳德在昆明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现在“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来攻击日本的空军基地、航运和交通了”。
在对日作战的最后几个月中,第14航空队在中国上空纵横驰骋,四处出击,每月出动飞机三四千架次,对日本空军和机场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4月,美空军在中国上空仅遭遇3架日机。5月20日,由于日机大部用于保卫本土,在中国的战机所剩无几。从5月15日到7月1日第14航空队在中国上空未遇任何敌机。与此同时,在第14航空队的轰炸下,日军在长江的布雷和航运几乎陷入瘫痪,并且还配合地面部队进行了豫西、鄂北战役和芷江战役,给中国地面部队以有力的支援。
正当陈纳德指挥第14航空队顺利作战时,一连串不祥的征兆相继出现,以致影响了他在中国的地位。首先是蒋介石对他的怀疑,在日军的“一号作战”期间,陈纳德曾赞同给第9战区司令薛岳以武器。虽然他也知道薛岳不是蒋的嫡系,也不受蒋的青睐,但他不顾政治上的风波,还是在衡阳向薛岳空投了一批弹药。
而蒋介石是不能容他人染指军用物资的,即使是陈纳德这样的人,他也不会饶过。
史迪威离华后,马歇尔等人就开始考虑改组在亚州的航空队,1945年1月,驻印度美军航空兵司令斯特拉特迈耶草拟了一份建议,拟将所有驻缅甸和印度的空军调往中国,由驻华的空军司令部统一指挥第10和第14航空队。这一建议在1月中旬的密支那会议上得到魏德迈的赞成,驻印军代司令索尔登特也表示同意。
而陈纳德则坚决反对,理由是后勤工作无法跟上一下子涌来中国的那么多人。陈纳德的反对既没有得到华盛顿的支持,也没得到蒋介石的支持。
6月20日,魏德迈在成都召开了一个由在华所有将军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魏德迈念了阿诺德的特别信件。信中说,马歇尔和阿诺德都希望对中国空军进行的改组能按计划执行,不管后果如何。实际上,马歇尔和阿诺德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赶走陈纳德。对此,陈纳德心中也是清楚的。对于这样的结局,蒋介石是完全可以干预的,但是,由于陈纳德犯了他的忌讳,这次他没有过问。
1945年7月6日,陈纳德提出辞呈,魏德迈等立即批准并任命了斯通将军接替陈纳德指挥第14航空队。陈纳德辞职后即到中国各地作辞别旅行。他飞跃日军的前线与薛岳会晤,并告诉他:所有美国的军火都要运到华西的新军那里,也许他得不到援助了。两人挥泪而别。
陈纳德在中国8年,协助中国人民抗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汗马功劳。蒋介石和宋美龄设宴为他送行,并授予他中国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1945年8月1日,陈纳德“带着十二万分的愤怒和失意离开中国”。
1942年7月以来,陈纳德率领美第14航空队摧毁了2600架敌机,击沉和击伤敌大量商船和44艘军舰,己方损失500架飞机。
陈纳德回到了美国。在遭到沉重打击之后,他无论感情上还是体力上都已精疲力竭。没多久,日本投降了,他对自己不能最后参与受降仪式十分难受。他说:“8年来我唯一的雄心就是打败日本,而现在,我却被剥夺参与那最后的胜利的权利。在战胜日本后,我热切希望能够在东京湾上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看看日本人正式宣称他们的失败”。可是没有人邀请他。更使他难受的是,他的老对头史迪威倒是从冲绳被请去参加了受降仪式。
陈纳德在美国的处境也很不妙,除了身体的情况外,他和妻子内尔分居多年,关系恶化。8个孩子都已成器离家,他独守空房。有人劝他竞选州长、参议员,但他缺乏政治经验,干别的威望又不够。陈纳德此时已55岁,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火火的戎马生涯后,现在这样无所事事的寂寞生活对于他来说无疑是自杀。他在美国已无选择的道路,他想起在云南时,曾与龙云一起讨论过一旦战争结束,成立一个省一级的航空公司的事。但不久他得知龙云已被蒋介石以武力夺去了权力。此时他的好友威劳尔打算在中国办航空公司,他很想利用陈纳德在国民党上层的老关系,于是和正在考虑出路的陈纳德一拍即合,两人于1945年12月来到了上海。
陈纳德重返中国,受到蒋介石、宋美龄的欢迎,宋美龄答应为他帮忙。经过陈纳德在中国上层朋友和美国朋友的帮忙,1946年10月25日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不久即成立民航空运队。他们买了15架C-46和4架C-47飞机,经修理后飞到中国,在上海设立了总办事处。飞行员是前志愿队,第14航空队的伙伴。到1948年秋天,民航队有1100名职员分布在全中国,其中85%是中国人。
1947年1月底,“行总”驾驶员驾驶印有“飞虎”标记的飞机,将一批批救济物资运往中国各地。但民航空运队的目的是盈利,他们运送救济物资赚不了钱,于是陈纳德和威劳尔到南京去见蒋介石。蒋同意对合同进行修改,允许民航空运队运载中国批准进口的东西,其中包括走私贩毒,牟取暴利。到7月,空运队就开始赚钱了。
到1947年一年中,民航空运队飞了约200万英里,运送了700万吨货物,盈利颇丰,偿还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预支的款项。按照民航空运队原来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签订的合同规定,只要该署存在,空运队就应不断工作。此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处处失利,蒋介石也急需他们参与内战。1948年陈纳德与国民党政府草签了一个要空运队继续工作的协议。此后,陈纳德帮助蒋介石空运军队、武器,进行内战。沈阳被解放军围困,他们将食品运进沈阳城,扔下大量照明弹和炸弹。
这时,陈纳德与原妻内尔离婚已一年多,一直过着独身的生活。1947年12月21日,他在过了57岁生日后不久,与曾多次采访并报道他及其部属的23岁中国记者陈香梅姑娘(英文名安娜)结婚,后来生有2个女儿。
1949年11月,陈纳德策划“购买”业已宣布起义但被港英当局非法扣压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在香港的飞机和其他财产,最终成功。陈纳德的回忆录《一个战士的道路》于1949年在纽约出版。1950年6月,民用航空运输公司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花100万美元购得,将空运队改为控股公司,陈纳德任公司董事长。
此后空运队被中央情报局所控制,支援了中国大陆上国民党残存的军队,还参与了朝鲜战争、越南奠边府战役。1953年底应蒋介石的要求,将溃逃到缅甸的国民党残兵2000名,家属300名运到台湾。1954年又从泰国运出了3000名士兵、500名董事长。
1958年7月1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国会晋升陈纳德为中将。18日,美国国会通过晋升他为空军中将的法案。7月27日,陈纳德因病在华盛顿去世,终年67岁。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6352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