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分家问题和拍卖(n+2nd version)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分家问题和拍卖(n+2nd version)   
所跟贴 完全同意您的看法, -- Anonymous - (264 Byte) 2002-10-17 周四, 上午3:36 (354 reads)
藏獒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所以有时候还真的要死板些 (362 reads)      时间: 2002-10-17 周四, 上午3:4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那些经典个案像什么“灯塔问题”“牛吃稻问题”“夏娃岛问题”“囚徒悖论”看似平淡无奇,一旦自己想构造一个好案例才发现前人找到这些例子是多么不容易。



转一段文字,社科院郑秉文写的:)



五、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在西方经济学中,用案例的办法来阐明一个定理来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人人皆知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明证。但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了“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唯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成为一种象征。被一些学者认为“博大湛深”“深奥无比”的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德在论述外部性的发生与补偿时,给读者讲述的是“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同样论述外部性,庇古的举例更为浪漫与优美,是“火车与飞鸟”的故事……百年来,经济学家的笔下已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性“案例幽默”。例如,科斯续用了庇古“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说明“科斯定理”,后来,1971年他的两个经济学家好友斯蒂格勒和艾智仁同游日本时,在火车上见到窗外的稻田就想起了庇古与科斯之争,于是问管理员车轨附近的稻田是否受到火车的损害而地价下降,得到的回答正好相反,车轨旁的稻田地价较高,因为火车将吃稻的飞鸟吓跑了。10年后,他们在美国相聚时,幽默地讲起了“火车与飞鸟”的故事,说“在日本发现了科斯定理的大错”,引起哄堂大笑。

  一提起“灯塔”,人们就会知道是指公共物品消费中收费难的“搭便车”难题。最初举例灯塔的是1848年的穆勒,于是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里,灯塔便“常明不熄”,频繁地出现在文献之中,几代人传下来,一直到今天。灯塔,既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经典性的象征,又给经济学留下了一个赢得永恒的传统,使20世纪的经济学诗意盎然,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5173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