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 重贴 不同路线的经济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风物长宜放眼量: 重贴 不同路线的经济学   
灵山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 重贴 不同路线的经济学 (525 reads)      时间: 2002-10-16 周三, 上午12:1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樊弓大教授一回来,又操起戏侃老本行,水平又精进了不少,说起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当然,在其后有众多大师,理直气也壮。虽然在孤独的马克思的背后,还隐隐显现出斯密李嘉图的身影。



此文当时为yqy严词批驳,在此谢了,不过没必要回复。因为现在看来,也不能说地心说完全错了,只是换个坐标系看世界而已,当然世界的图像是不同的。









不同路线的经济学





古希腊人在简单的几条公理/公设之上,借助形式逻辑体系,建立了宏伟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大厦。然而,欧氏几何的第五公设即平行公设--“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却一直存在着疑问。



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喀山大学教授罗巴切夫斯基提出了一个和欧式平行公理相矛盾的命题(“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存在两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并与欧式几何的前四个公设结合成一个公理系统,展开一系列的推理。他认为如果这个系统为基础的推理中出现矛盾,就等于证明了第五公设。但是,在他细致深入的推理过程中,得出了一个又一个在直觉上匪夷所思,但在逻辑上毫无矛盾的命题,并形成了新的完善的、严密的几何学理论,在多年以后终于为大家接受,称为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罗氏几何)。1851年,德国数学家黎曼则提出“过直线外一点,不能做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并进而建立新的几何体系,称为黎曼几何。大家都知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的空间几何就是黎曼几何。



从对平行公设的不同回答出发,不同路线的几何学都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公理体系,花开三蒂,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科学的进展中,对某一学科的根本问题做出不同回答,这样的事例还是很多的。比如人们对光的本性问题的研究。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等认为,光的微粒经物体反射后进入眼睛,引起视觉。而恩培多克勒、柏拉图、欧几里得等主张是光由眼睛本身发出,类似触须,引起视觉。其中恩培多克勒还提出过,光以有限的速度传播。这些理论都为后来的光的粒子学说埋下了伏笔。关于光的本性问题,笛卡儿在他《方法论》的三个附录之一《折光学》中提出了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光是类似于微粒的一种物质;另一种假说认为光是一种以“以太”为媒质的压力,这为后来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埋下了伏笔。后来,牛顿在其《光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光的微粒说,解释当时已知的很多光学现象,把他的物质微粒观推广到了整个自然界,并与他的质点力学体系融为一体,为微粒说找到了坚强的后盾。然而,在解释两束光线相交却可互不干扰的现象时,却并不令人满意,而这一现象正是光的波动说提出的重要理由。在波动说一方,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光波是一种靠物质载体来传播的纵向波,传播它的物质载体是“以太”,并据此证明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解释了光的衍射、双折射现象和著名的“牛顿环”实验。尽管这样,波动说并不获科学界认同,只是在100多年后,托马斯.杨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随后光的衍射现象也被发现,使波动说为更多科学家接受。在麦克斯伟根据其电磁理论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在他去世几年后为赫兹实验证实后,光的波动说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在寻找光波的载体‘以太’时,人们遇到极大的困难,而光电效应更是难以用波动说解释。为此,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说,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并因此荣获Nobel奖,光的微粒说也因此复活--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天文学的发展。



在公元前四到三世纪,对于天体的运动,希腊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以欧多克斯为代表,他从几何的角度解释天体的运动,把天上复杂的周期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周期运动;他又给每一种简单的周期运动指定一个圆周轨道,或者是一个球形的壳层,他认为天体都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且用二十七个球层来解释天体的运动,到了亚里士多德时,又将球层增加到五十六个。另一种以阿利斯塔克为代表,他认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轴上自转,每年沿圆周轨道饶日一周,太阳和恒星都是不动的,而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动。但阿利斯塔克的见解当时没有人表示理解或接受,因为这与人们肉眼看到的表观景象不同。



托勒密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托勒密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同时假设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托勒密的地心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为解释很多新观测的天象,需要增加更多的均轮和本轮,使托勒密的地心说变的极为繁复。这时候,哥白尼在阿利斯塔克式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定量化的日心说体系,它能够解释托勒密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切现象,并且提供了一个精度与托勒密理论相近的星表。同时,哥白尼体系更具简洁性、协调性和内在一致性,它对很多天文现象做出了更简单更自然的解释,比如,对于行星的驻留和逆行,哥白尼简单地以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相对运动解释,而无需托勒密假设的本轮。不过,日心说并没有立即为人们所接受,不仅是由于违反当时神学教义,也因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中假设的行星轨道是圆形的,这与一些已观测的现象并不吻合。直到近百年后,开普勒用椭圆轨道代替圆轨道,把太阳安置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只用了7个椭圆就解释了哥白尼用48个圆、托勒密用80多个圆解释的全部现象,并且达到了更高的精度,而这7个椭圆又可以浓缩成行星运动三定律。而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后,地心说终于成为历史。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到经济学,所谓‘最接近科学的社会学科’。



一般人都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学始自亚当斯密和他的著作‘国富论’,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说法是对市场经济的最好也是最通俗的解释。对于商品的可交换性,斯密之后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李嘉图的价值学说作了明确的解释:“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稀缺性,一是为了获得它们所需要耗费的劳动量”。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中则进一步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建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不过现代西方经济学,却是建立在纯粹个人主观的效用价值论基础上:同一件物品,可以具有极大效用,也可以为0,这表现为市场上瞬息万变的价格。这样就完全排斥个人的劳动,价格理论也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因此是否承认在价格表象之后存在相对客观的价值,也就表现为不同路线的经济学。



前不久张五常先生写了篇短文,题目就叫‘不同路线的经济学’,讲解自己走上经济解释之路的成因。不过按他文中所说,‘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在基础上相当一致’,他所谓的不同路线只不过是‘经济研究的意图’的分歧,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不同路线,即对学科的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并不一样。在此,我们再一次见证了‘大师’的障眼迷魂大法。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西方的经典教科书中是很难见到的,因为大多数西方学者的态度是‘掩耳盗铃’,不过,也有少数经济学家正面评价马克思理论的批判意义,这是‘捡芝麻’战术,等而下之的则破口大骂‘最蠢不过马克思’。然而,他们无法抹去马克思的理论。



对于价格理论,张五常曾说,‘要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然后再回到深,又再到浅’,这样才能分清‘千变万化’的局限条件,把握她--呜呼,非高人不能也,难怪他要哀叹价格理论快要失传了。需要说的是,价格理论的命运是类似非欧几何,或波动说,还是步地心说的后尘,历史将会给出她的回答。



2002.9.1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09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