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施雨:《“9·11”人性辉煌》编后沉思(3)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施雨:《“9·11”人性辉煌》编后沉思(3)
Z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施雨:《“9·11”人性辉煌》编后沉思(3)
(259 reads)
时间:
2002-9-13 周五, 下午4:54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2002年9月12日 23:35:50 (京港台时间)
施雨:《“9·11”人性辉煌》编后沉思(3)
【多维新闻社12日电】施雨来稿《〈“9·11”人性辉煌〉编后沉思》。本文第一、二部分在刚出版的新泽西《主流》月刊9月号刊载,第三部分在纽约《侨报》刊登。多维现转载第三部分全文/
(三)战争心理
“9·11”恐怖事件最突出的特点是,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波音民航客机,袭击纽约世贸大楼和华府的五角大楼,这场令人发指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规模之大、震撼之巨,连当时布什总统的第一个反应都是:“This is war!”
是的,这确实是战争,但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战争,是一场残酷的心理战。任何恐怖活动都是心理战。
恐怖活动由来已久,自公元前44年凯撒大帝被政敌所杀,之后欧洲王室贵族的暗杀手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只是当时并没有用统一的词“Terrorist(恐怖分子)”,到了法国大革命,许多贵族未经审判就被暴民送上断头台,这些暴民在后人的口中就被称为“恐怖分子”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直到二战以前,恐怖活动的主要形式还是停留在暗杀政府官员、国家领袖阶段。二战以后,恐怖分子就逐步开始把黑手伸向平民百姓,依此用来制造恐怖气氛了,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
犯罪行为学家基本上将恐怖活动依地区分为:国内恐怖活动和国际恐怖活动。国内的恐怖活动是指由本国内的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所制造的暴行,1995年的奥克拉荷马联邦大楼爆炸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案主角麦克维(Timothy McVeigh)为报复联邦执法单位1993年围攻位于德州威可的大卫教派庄园,引爆一辆装载4800磅炸药的卡车,导致191名在奥克拉荷马联邦大楼上班的成人与托儿所的儿童死亡。
国际恐怖活动是指由他国的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所制造的惨案,譬如1993年纽约世贸大楼的爆炸案,司法单位的证据显示该案是本拉登所支持的回教基本教义派恐怖分子所为,他们引爆一辆转载1200磅炸药的卡车,致使6人死亡,1042人受伤。反观“9·11”恐怖事件,史无前例的人员伤亡、千亿的经济损失,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算是所有恐怖袭击惨剧中的最高记录。
此次的恐怖事件,总是令人想起半个世纪前的珍珠港事件。同样是偷袭,同样是两千多条性命的丧失,但它们本质的不同在于,珍珠港事件毕竟是军人之间的交战。而这次的恐怖活动,居然是用民航毁灭数千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所以说,恐怖活动发展至今,应该算是登峰造极,也臭名昭著了。战争和游戏一样,也讲究规则,任何违反规则的战争,包括恐怖活动,终遭唾弃。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人死了两千多,主要是军人;美国用原子弹炸广岛长崎,日本人死了二十多万,主要也是平民。然而,50多年来,世界舆论总是对珍珠港事件谴责不休,而对广岛长崎事件批评较少,缘何呢?照理说生命是等价的,难道二十万条日本人的生命还不及两千条美国人宝贵吗?关键在于,是日本人破坏了规则,首先破坏了道德诫令;是日本人先发动战争,还采取了偷袭手段,这和美国自卫反击的行为有性质上的差异,因此两者决不可相提并论。人们在对珍珠港事件的谴责中,主要包含有一条重要原则,那就是对破坏规则的谴责。美国对日本的惩罚不只是为了自卫,而且,更是为了捍卫规则的不可侵犯性。没有规则就没有文明。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9·11”恐怖袭击的一个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无武器”。所谓“无武器”指的是没用传统意义上的武器。一把生活用的小刀,劫持了飞机,用美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去毁灭和打击美国人的生命和财产。不言而喻,这种恐怖袭击方式带来的心理创伤,要比一个没有防住的导弹带来的创伤,要深得多、复杂得多、惨烈得多!
换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创伤是双重性的。真正的凶手,是以性命相搏的恐怖分子,飞机上被劫持的人质则被迫充当了武器,同时他们又是双重受害者。对于美国这个高度珍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观念体系来说,这个“惨无人道”的恐怖袭击方式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损失,更显著的还有价值观念上被挑战和蔑视,当然也包括人类文明被挑战和蔑视,以至延伸到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因此,对“9·11”恐怖活动的谴责和打击,应该比珍珠港事件有著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
有恐怖就有反恐怖,反恐怖主义之战,是文明与野蛮之战。这一仗该怎么打?1914年,奥匈帝国大公裴迪南(Francis Ferdinand)遭到暗杀,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9·11”冲击的是全球的政治格局和经济体系,实际上是严酷地考验了各国的社会机制和领袖胆略。自由社会对人民的广泛信任使得恐怖分子有可乘之机,然而,我们绝不能为了打击恐怖分子而取消对人民的信任。没有明确的敌人与战线,很难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完全避免伤及无辜。如果你担心找错打击的对象或担心伤及无辜因而不敢迅速地有力地打击敌人,你又很难防止恐怖分子发动新的袭击,导致新的无辜生命的丧失。
恐怖活动是心理战,反恐怖也可以是心理战。依照行为学的“选择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人类的种种行为,包括犯罪恐怖活动,都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犯罪者在从事犯罪之前,一般会先衡量犯罪行为的得失利弊。所谓犯罪的“利”,犯罪所得,包括心理、生理、财务等方面的满足。而犯罪的“失”,自然是被逮住并受到惩罚。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思维逻辑和心理倾向都是逮住凶手,并且给予惩罚。因而,往往忽略了剥夺犯罪的“利”的反恐怖手段,实际上,这是更好的一种手段。
“9·11”以后,如果美国人的生活,仍然在正常行进的轨道上,这就是一种反恐怖手段--不让恐怖犯罪者达到预期心理上的满足。正如一位专栏作家在评论中说,The best we can do,is forget about it and go on with our life。大约很少有人同意“忘记它”,但作者的真正意思不是忘记事件本身,而是继续美国的既定生活轨道。因为他认为这是挫败恐怖分子袭击意图的根本。
一年来,美国随处可见“神佑美国”、“美国站起来”等标语,虽然经历了如此剧痛,似乎并没有影响这个民族积极与乐观的性格。尤其是没有从年轻人的脸上和行为上看到沉重感和复仇的心态。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同事曾经对“9·11”以后机场进驻荷弹的防暴警察,并施行严格的安全检查措施很排斥,认为很不自由。朋友问他,这样可以防止同类的恐怖事件再发生,难道你不怕死么?这位美国同事笑曰,“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自由,在这个国家,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美国已故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击败。”这是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也是美国200多年历史的精神所在,雄伟坚固的世贸大楼颓然倒了,散漫疲软的人心却奇妙地牢固起来,纽约市长曾宣称,“纽约将会在浴火中重生。”
无庸置疑,“9·11”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世界各国,影响都是深远的,无论有多少困难,人类必须要打赢这一仗--为了自己的生存与文明的延续。
多维新闻网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20135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