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宝音德力根:关于王汗与札木合---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之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宝音德力根:关于王汗与札木合---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之一)   
古迷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宝音德力根:关于王汗与札木合---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之一) (484 reads)      时间: 2002-8-23 周五, 上午3:3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关于王汗与札木合       

宝音德力根

        

  王汗和札木合是十三世纪后期蒙古高原两个强大的草原贵族,他们在蒙古高原统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吉思汗弱小的时候,得到过王汗和札木合二人的帮助。但是,成吉思汗强大以后,王汗和札木合就成了他统一蒙古大业的劲敌。在争夺蒙古高原霸权的斗争中,成吉思汗先后战胜了王汗和札木合,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深入研究这两个历史人物。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蒙古高原最后统一的历史过程,而且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成吉思汗。

  在早期蒙古史史料中,有关王汗和札木合的记载存在着不少缺陷。《圣武亲征录》和《史集》对他们的记载很少;作为正史的《元史》也未给二人立传;《元朝秘史》中有关王汗和札木合的记载较多,但大都属于文学故事,与史实相去较远,需要认真辨别、此外,包括《元朝秘史》在内的早期蒙古史史料都是维护成古思汗皇室利益的。不管是草原史臣--必闍赤们还是中原封建史官,他们都站在成吉思汗的立场上,为他歌功颂德,而对他的敌人则尽量贬低和丑化。这些都对全面了解王汗、札木合以及成吉思汗带来了很多障碍。

  本世纪初,屠寄在《蒙兀儿史记》、柯劭忞在《新元史》中都为王汗和札木合立传,他们利用了《元朝秘史》和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的有关记载,对王汗和札木合的事迹进行了一些补充、考述。但是,他们往往把《元朝秘史》中的文学故事也当成信史,在对王汗和札木合的评价上受到《元朝秘史》等书的影响,得出了诸如王"性猜忌好杀"、札木合"矜凶挟狡,反复无常"之类的结论,这些与王汗和札木合的本来面目是不尽相合的。

  要真正客观地对王汗和札木合进行评价,就必须对史实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而不能只听《元朝秘史》等孛儿只斤皇家史书的一面之辞。本文试图在前人基础上对王汗和札木合二人的事迹和当时的历史情况作一些考述,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十二世纪后半期蒙古高原霸主王汗       

             克烈部早期历史



  王汗是克烈部首领。克烈部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八、九世纪时代的九姓段靶。据突厥文《毗伽可汗碑》记载,早在八世纪初就有一部分室韦一鞑靼人即九姓鞑靼在漠北地区活动,并与九姓铁勒一起抗击后突厥汗廷。在回鹘汗国时期,包括九姓鞑靼在内的室韦一鞑靼人与回鹘政权发生过多次战争。回鹘葛勒可汗(即磨延啜,749-759年在位)即位之初,九姓鞑靼联合八姓铁勒同回鹘战于色楞格河等地。749年和750年,葛勒可汗又两次同鞑靼人作战。840年回鹘汗国被辖戛斯所灭,由此引起大批回鹘人的西迁。但辖戛斯入的势力并未在回鹘故地久留,这一地区很快由九姓鞑靼等室韦一鞑靼人占据。辽王朝建立前后,契丹入的势力向蒙古高原扩张,先后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九姓鞑靼也被纳入辽王朝的统治之下。《辽史》中九姓鞑靼分别以达旦国、达旦国九部、阻卜九部及北阻卜等名称出现,其居地大体在辽镇州可敦城附近的土拉河、鄂尔浑河一带,与十二世纪克烈部的居地相当。唐代的九姓鞑靼与辽代的达旦国九部或阻卜九部以及十二世纪的克烈部是一脉相承的。九姓鞑靼是较早迁入蒙古高原的室韦一鞑靼人,他们的后裔克烈部人应是蒙古人,与室韦一鞑靼人后裔的其他部落如塔塔儿、蒙古等部有着相同的族源。但是由于长期同突厥语各部的交往和混合,克烈部已深深地突厥化了。据说见于记载的克烈部人名几乎都是突厥语。确切地说,克烈人是突厥化程度很深的蒙古人。

  从回鹘汗国灭亡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的几百年中,克烈部长期占据漠北中心地区,对蒙古高原的局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阻卜一鞑靼各部反抗辽王朝统治的斗争中往往是中坚力量,其中尤以辽道宗时期克烈部首领磨古斯的叛乱影响最大。磨古斯,《辽史》,中又作磨鲁斯,此人就是《史集》中所见的克烈部王汗的祖父马儿忽思汗。他本来是由辽廷扶持起来的草原贵族,大安五年(1089)被辽廷任命为"阻卜诸部长"。大安八年(1092)北阻卜耶睹刮叛辽,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何鲁扫古"诱磨古斯攻之,俘获甚众"。辽兵再次征讨耶睹刮部时,误击磨古斯:已有轻视辽廷之意的磨古斯便起兵叛乱。辽派兵镇压,屡被磨古斯打败,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挞不也也被杀死。蒙古高原的其他部落如梅里急(即蔑儿乞)、帖八葛(即乃蛮)、茶赤刺(即札只刺)等也剔口了这次反辽斗争。磨古斯叛乱席卷整个蒙古高原,辽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耗去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才把这次叛乱平定下去。寿昌六年(1100),磨古斯被俘,送京师处死。磨古斯叛乱是辽代蒙古高原各部反辽斗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斗争虽然遭到镇压,却沉重地打击了辽对蒙古高原的统治,加速了辽王朝的衰亡。

  磨古斯死后,可能由于他的儿子忽儿札忽思年幼,一度由磨古斯的妻子管理克烈部众。从《史集》中有关马儿忽思汗的妻子用计谋杀死塔塔儿部首领纳兀儿汗,为其夫血仇的故事。我们是可以这样推测的。

  金初,克烈部的统治者是王汗的父亲忽儿札忽思汗,他又称撒里黑汗。其统治地域以哈剌林为中心,包括了东到土拉河上游一带、西至杭爱山、北抵鄂儿浑河下游、南临大漠的广大地区。在他强盛之时,拥有四万人的军队。约在十二世纪四十年代(王汗13岁左右),撒里黑汗的克烈部与塔塔儿部发生了多次战争,撒里黑汗一度被打败,去投靠了乃蛮部,后来在乃蛮部帮助下打败了塔塔儿部,收复了克烈部众。约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忽儿札忽思汗死去。克烈部内发生-场争夺汗位的斗争,最后忽儿札忽思汗的长子脱里(即王汗)确立了对克烈部的统治。

王汗的西逃

  忽儿札忽思汗死前,曾把自己的领地分给了他的几个儿子和弟弟古儿汗。按照《元朝秘史》的说法,忽儿札忽思汗的长子王汗成了汗位的继承人。《史集》有一处也有与此相同的说法,但另一处却说忽儿札忽思汗死时,王汗被派到"边境上去担任指挥",忽儿札忽思汗的另两个儿子台帖木儿和不花帖木儿据有了汗位。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王汗本来是汗位继承人,因统兵在外而被台帖木儿篡夺了汗位,另一种可能是王汗利用手中的军队夺取了本来属于台帖木儿太师(太子)的汗位。王汗夺取汗位后,杀死了台帖木儿和下花帕木儿,又吞并了其父留给古儿汗的领地。古儿汗便以王汗杀戮昆弟为借口,征讨王汗。王汗被打败,逃到蔑儿乞部。后来在蒙古部也速该等人的帮助下,收复了克烈部众,古儿汗则被赶入河西。此事约发生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当时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还在世。

  王汗的另一个弟弟额尔客合刺受到王汗的威胁,逃入乃蛮。乃蛮部亦难察必勒格汗对王汗的强大感到不安,便支持额尔客合刺发兵攻打王汗。王汗被打败,弃国西逃,经西夏、回鹘之地到了西辽。一年左右之后,他又自西辽东归,回到了蒙古高原,重新夺取了对克烈部的统治权。

  这一事件发生的年代较难断定。《史集·成吉思汗纪》说王汗于龙年即1196年春东归,如是则其西逃应在l194年或1195年。长朝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相信这一说法,但是,《史集》1196年王汗东归说有很多漏洞,殊不可信。我们有必要弄清1196年说的来源。在早期蒙古史史料中,对成吉思汗1201年以前的事迹是没有纪年的。拉施特也说对成吉思汗四十一岁以前的事,由于其事业的动荡已不可逐年悉知了,但是他错误地认为成吉思汗生于1155年--猪儿年,这样,成吉思汗四十一岁之年自然是1195年了。其实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四十一岁之年是1201年,这已是不可否定的结论。《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等书的成吉思汗纪年正是始于1201年或1202年。不无可能拉施特也知道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活了一十六岁。《史集》有一处说,1203年(猪儿年)前的一年成吉思汗四十一岁。这一记载与成吉思汗生于1155年之说不合,而正好与1162年之说相符,这是拉施特无意之中露出的马脚。拉施特把成吉思汗的生年提前了七年,而他所根据的《金册》这本与《圣武亲征录》,内容基本相同的宫廷秘档中并没有1195-1201年的纪年,为了添补这一空缺,拉施特自己编排了1195-1201年的编年,而且在编排时只按记载的先后加以排列,于是王汗东归就被编入1196的叙事中。这就是1196年王汗东归说的来源。

  拉施特的这一说法不可避免地与史实发生了矛盾。如《元朝秘史》第177节说王汗东归后,成吉思汗将他在自己的营地里奉养到了这年的冬天。尽管《元朝秘史》有夸大成吉思汗对王汗帮助的一面,但至少可以肯定这一年王汗和成吉思汗在一起,并无重大行动。而1196年秋却有王汗和成吉思汗帮助金朝夹击塔塔儿部之事。事后,金朝封刚从西辽回来的王汗?quot;王",而只给成吉思汗一个还不如"招讨名分大"的"札兀惕忽里"之号,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所以,合理的解释应是王汗东归发生在1196年以前。再如,王汗西逃是受乃蛮亦难察必勒格汗的袭击,而1196年时,亦难察必勒格汗早已不在人世,当时乃蛮部的统治者已是亦难察汗的儿子太阳汗了。因为太阳汗是亦难察汗的长于,又是亦难察汗年老时"祷神生来"的,并且太阳汗的年龄要比成吉思汗大,所以,在太阳汗出生时就已年迈的亦难察汗不可能活到1196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1196年王汗东归说不可信。

  对1196年王汗东归说早就有人提出了怀疑,如日本樱井益雄认为王汗西逃要在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以前。他根据《蒙古源流》成吉思汗1189年称汗的记载,划定王汗西逃和东归的时间为1186-1188年。最近,陈得芝也认为此事应早于1196年。《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等书有关成吉思汗1201年以前的记载都是靠回忆写成的,其先后顺序并不都可靠,因此,我们只能从史实中找线索,重新推定王汗西逃的时间。

  与王汗西逃有密切关系的是王汗之弟札阿组孛的活动。王汗西逃后,札阿绀孛东奔,投靠了成吉思汗。蔑儿乞部趁火打劫,来攻打成吉思汗和札阿绀孛,结果被打败。后来,王汗回到了蒙古高原,成吉思汗和札阿绀字一起投靠了王汗。这就是成吉思汗所说的迎接王汗,并帮助王汗之事。据《圣武亲征录》记载,十三翼之战时有一个秃不哥逸敦部属于成吉思汗十三翼,这个秃不哥逸敦就是克烈分部秃别干带蒙古语属格的形式(意为秃别干的)。《史集》也说有一个克烈分支属第三翼,当指此部。克烈诸部都是王汗的臣民,成吉思汗也是他的一个部下,在一般情况下成吉思汗在王汗留下只能统领属于他自己的蒙古部众。秃别千部的一部分被编入成吉思汗的十三翼,似乎说明由于王汗的西逃部分败散的克烈部人来投靠他的义子成吉思汗。如此则《元朝秘史》第150节所记有溃散的秃别于、董合亦惕等克烈百姓来归成吉思汗是指两次的事情。先是在十三翼之战前有秃别干部来归,成吉思汗将他们编入十三翼。而后有札阿绀孛率领的董合亦惕部来归,因为十三冀之战并没有札阿组孛参加。《史集》中有一处谈此事时,也只提到了董合亦惕一部之名。将同一类的事情放在一起叙述是《元朝秘史》常有的叙事方式。

如果能确定十三翼之战发生的年代,就可推知王汗西逃的大体时间。十三翼之战发生在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后不久。关于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的时间共有三种说法: (1)《马可·波罗游记》中的1187年说;(2)《蒙古源流》1189年说; (3)《重修文殊寺碑》成吉思汗即位时其子察合台降生之说。马可·波罗的记载只是"大约"的估计,可不论。而较为流行的《蒙古源流》1189年说,则更值得怀疑。因为《蒙古源流》有关成吉思汗的纪年几乎全错,而且把第一次称汗与称成吉思汗二事混为一谈,其可信程度当然不高。最可信的是《重修文殊寺碑》的说法。此碑立在察合台后王喃答失的领地内。察合台出生时成吉思汗即皇位的说法有很大可能是来源于察合台后代们的记忆,因为将二事联系起来记亿极为容易。应当说察合台出生时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之说最为可信。

  察合台生年不详,但可大体推定。其弟窝阔台生于1186年,两人分别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和第三子,系同母所生,在正常情况下察合台的生暧υ?183年左右,那么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应在此时,十三翼之战也在此后不久发生。十三翼之战时,蒙古高原似乎没有王汗的活动。如果王汗在,是不会对其义于成吉思汗坐视不顾的,因为王汗扶持成吉思汗正是为了削弱札木合。

  由此可以推测十三翼之战时王汗不在蒙古高原,札木合发动十三翼之战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如果拉施特所记王汗东归的龙年是根据字罗等人的口述,那么这个龙年应是1184甲辰年,王汗的西逃就应在1183年左右。如果龙年之说出自拉施特自己的编排(这种可能更大),双生王汗西逃的时间应稍后推一年左右,但不会晚于1185年。

  当时的历史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成吉思汗同札木合分裂后,投靠了王汗,并在王汗的支持下由一些乞颜氏蒙古贵族拥立为汗。成吉思汗称汗不久,就发生了王汗西逃之事,札木合乘机袭击成吉思汗,将他打败。为了生存,成吉思汗同王汗之弟札阿组字结成联盟,共同击败了前来攻打他们的蔑儿乞部。不久,王汗东归,二人又一同前往迎接,重新回到了王汗身边。当然将王汗西逃划定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一种推测。不过比1196年说更接近事实。如果此说成立,就能说明王汗对克烈部统治的确立和巩固是十二世纪八十年代。王汗回到蒙古高原后,开始称霸蒙古高原。

  《金史》中关于王汗和克烈部的记载 王汗本名脱里又译脱怜、脱翰邻勒等。《史集》作tgril,据拉施特说这一名称的突厥语原音为tunqru1,是个传说中的猛禽之名,脱翰邻勒(tohoril是突厥文torril的蒙古语形式)是蒙古人的说法。过去人们断定《金史》中没有关于克烈部及王汗的记载,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寻检《金史》,便会发现王汗之名的另一种译法和克烈部的别称。

  《金史·章宗纪》明昌二年正月"诏赐阳括里部羊三万口、重币五百端、绢二千匹,以赈其乏。"卷九十三《宗浩传》又载:"撒里部长陀括里入塞,宗浩以兵追蹑,与仆散揆军合击之,杀获甚众,敌遁去"。这是有关王汗的两条珍贵的史料。括里就是王汗之名脱里或脱翰邻勒的同音异译,撒里部当是克烈部的别称,可能与王汗之父忽儿札忽汗又称撒里黑汗(Sariq-qan,突厥语,意为黄汗)有关。七十年代整理的西夏仁宗(1140-1193年在位)寿陵出土的残碑片中鞑靼(作靼鞑)之名数见,其中有一"黄怛怛部" (即黄达但)字样,当是撒里部(黄部)的汉译。克烈部与西夏交往很频繁,其部名完全有可能记入西夏碑文之中。

  根据当时的史实来分析,也可证明陁括罪王汗莫属。金章宗明昌(1190-1196年)初年,呼伦贝尔一带的塔塔儿、弘吉刺、合答斤、散只兀等部叛金。这些部落在金章宗前一直受金朝控制,特别是塔塔儿部还是金朝用以牵制蒙古、克烈等部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叛金和金朝的镇压使蒙古高原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金朝经明昌六年(1195)到承安三年(1198年)间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消耗巨大,对蒙古高原的控制力遭到严重削弱,被迫放弃了大兴安岭外的边堡,从而失去了呼伦贝尔一带的广大地区。金朝丢掉的呼伦贝尔地区,很快就成了王汗、成吉思汗与札木合争夺的对象,金朝旧日的界壕和边堡成了两军对垒时王汗一方的阵地,战火烧到了金朝边境。金朝感到这种威胁,于泰和三年(1203年)大兴土木,修缮边壕,并派右丞相宗浩、右丞仆散揆率重兵屯守在长城线上,所防范的正是已经叛金的王汗。

  王汗成为克烈部统治者之后,克烈部与金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王汗之父忽儿札忽思汗在世时,曾长期与金朝敌对,同金朝及其附庸塔塔儿部多次争战。王汗即位时(约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金朝的统治者是金世宗。金世宗鉴于金熙宗和海陵王时期武力征讨未能使蒙古高原诸部真正臣服,便采取以怀柔为主的政策,使蒙古高原各部相继附金。王汗可能在夺取汗位后不久就归附了金朝。以后王汗与金朝的关系便更密切了。明昌二年(1191年),金朝送给王汗大量的羊和丝绢等物,让他帮助金朝攻打塔塔儿、弘吉刺等部。承安元年(1196年)王汗果然应金朝之约和成吉思汗一起去夹击塔塔儿,因而被金朝封为王,从此脱里汗便被称为王汗;但是当王汗打败札木合;赶走成吉思汗以后,就变得不可一世了。1203年,他背叛了金朝,这时灭亡的厄运就降临了。

王汗败亡的原因

  王汗东归后,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称霸蒙古高原,成为蒙古高原最有势力的贵族。王汗率领他的附庸成吉思汗等人,东征西讨,大有兼并诸部、统一漠北之势。东归后不久,王汗就发兵攻打蔑儿乞部,将脱脱赶入巴儿忽真隘,俘其子女及部众。笥滞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402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