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杨澜吴征--骗子夫妻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杨澜吴征--骗子夫妻   
zhuantie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杨澜吴征--骗子夫妻 (1165 reads)      时间: 2001-11-20 周二, 上午12:0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杨澜吴征--骗子夫妻



送交者: truth2002 于 November 19, 2001 03:02:49:



几个月前,上海的《解放日报》把杨澜称作“中国最有智慧的女人”。在常人看来,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在短

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名誉及经济上的如此巨大的成功,确实了不起。他们所没有认识到的是,几年前杨

澜回国时对报界撒了个弥天大谎。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骗术上她恐怕是中国最有智慧的女人了。



杨澜曾因在中国的一家电视台主持综艺节目而小有知名度。报载,她曾就读于北外院西语系;她本人曾在一

次访谈中披露,她赴美留学是得到了一位泰国富商的扶助。本文并不想讨论她与该泰国先生的关系,因为这

既不是笔者的关注点,也非恰当,应为那毕竟是别人的私事。然而,她自美回国定居被中国媒体抄作之事却

让人记忆犹新。



五、六年前,她与丈夫吴征回国了。《新民晚报》采访了她俩。那时,中国虽已摆脱了要求人们直接“向党

表忠心”的教条程式,但对表示“放弃在美优越的条件而报效祖国”的态度仍十分赞赏而加以厚爱。不错,

选择到哪儿定居是人的意愿,应该得到尊重。不论是留美还是回国,那是个人的喜好而不应对其嘲讽或指

责。关键问题是回国者要说实话,而不是夸大自己或虚构故事。常人会认为,采访一个观众曾经熟悉的电视

播音员是正常的事。但从深处想,她返华定居有一系列的问题要向好奇的观众解释:为什么回国?在美奋斗

得怎么样?今后有何打算?等等。实质上,这次采访关系到她们夫妇形象的重塑、机会的索取和再分配、在

华的定位以及政治态度的含蓄表白。大凡投机者们对机会的性质有著超乎寻常的敏感。杨、吴夫妇也一定明

白,不仅老百姓在注意她们,而且广电部、文化部的领导与港台各界也必然会阅读影响很大的《新民晚

报》。



该报介绍说,吴在美是一位成功的商业人士;杨澜则称,在美攻读国际新闻专业2年多毕业后,美国ABC、

NBC、及CBS等三大电视网都邀她“加盟”;公共电视网的总裁还亲自写信给她聘请她。然而,她俩决定回

国定居,因为她们的前途在中国,云云。她的口气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这三大电视网外加PBS邀其去作节目主

播而遭其谢绝。多伟大啊!Peter Jennings, Dan Rather, Tom Brokaw, Jim Lehrer们都该让路了。他们的横跨全球的

电视网都急需一位英语仍然在进步中、美国人文、历史知识还在熟悉中的中国女子来辅助!而这百万年薪的

工资竞遭到了谢绝!是啊,美国本土长大的一届又一届的新闻及广播毕业生以及在职的上千播音员们的语

言、风度、历史及国际知识肯定没有杨澜好,因为杨女士曾是中国一电视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呀!

(三)对美国就业市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文科的某些专业(如哲学、历史、新闻、国际政治、音乐)毕

业后找工作不容易。因此转行的人不少,或则须经历一个艰难的求职历程。

你在中国小有名气并不意味著美国人都知道你。到了美国,一切都得从新开始,陈冲如此、龚雪如此、夏霖

亦如此。



杨澜编造的故事之荒诞性就在于:美国三大电视网不可能主动写信给邀聘她;PBS的总裁更不会写信给她。这

4大电视网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杨澜其人。美国电视网对节目主持人要求很严;其口语表达的生动流利程度、

对本国及世界各地区人文历史的了解及气质和风度等使众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都无法胜任。电视网对主

持人的气质有特别的要求:必须具有中年或以上的年龄,其形象能显现魅力与稳重,又时常不失幽默。看看

我上次提到的几位主持人均如此。特别在发生重大事件时,他们有即兴发挥的能力,能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

把索马里的冲突渊源或法国农民和政府的对立讲得头头是道而又不显出罗嗦或乱侃。这就是其难以替代的水

平和能力。这种特殊要求使得 即使像 Connie Chung这样资深的主持人都曾一度靠边站。电视网对地区性特约

采访记者的要求也非常高。看看那些记者们的口若悬河和对各类事件的生动表达便可知道。这些美国人也得

经过特殊语音训练班的锤炼。杨澜的技巧在于,她利用了中国公众对这一切的不了解而虚构了自己在美国新

闻界心目中的“地位”。连美国社会都在青睐她,那么她必然是当今求之难得的奇才了。她清楚地知道,如

果把自己在美求职不如意的事如实道来,如果把外国人(特别是中国这样政治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如何难以

打入电视广播这一美国人占据的世袭领域的事真实地说出,那么对中国民众来说无疑是承认自己在美的奋斗

失败。尽管回国求职并不一定表示本人的无能,但那时国内往往是这么看待归国的人士的-除非你能讲一个

放弃美国优越生活和职位的故事。



因此,杨需要叙说一个在美成功的故事,但她的吹嘘也实在太离谱了。否则,杨澜能够出示那些美国电视网

邀请她“加盟”的信吗?可能“丢失”了吧!她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国被接受而尚未受到质疑,是因为中国

的民众和政府部门(包括中国电视台的老总们)不可能对我以上谈的几点了解得如此确切,因为他们毕竟未

在美长期生活过、不了解美国的就业市场。利用这种由于不同地域和生活方式而带来的认知上的差距,这是

骗术中较为高明的一种。那么?向《新民晚报》虚构故事对杨澜在华事业的窜升究竟有何重要意义?杨澜是

如何把媒体形象转化成对己有利的商业优势的?



(四)在分析杨澜的发家史时,不能不提到其现任丈夫吴征。



为走向国际,此君最近竟然伪造学历。众所周知,前不久杨澜的“阳光卫视”与“新浪网”合并,杨氏夫妇

分别担任新浪的一、二把手(吴与原新浪领导人共担第一把交椅)。因此,杨、吴有了除阳光电视台以外的

一个宣传自己的强大阵地。



在11月9日的新浪娱乐消息中,有一条为:“吴征被选为第29届国际艾美奖颁奖大会共同主席”。也就是说,

下星期一他将与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主席Pat Mitchell共同主持颁奖仪式。



众所周知,艾美奖闻名国际,是美国电视界的奥斯卡。届时全球影视明星与剧作家麇集此一盛会,其全球收

视率将达到两亿多人。新浪网称吴“这是有史以来出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亚洲人…吴征先生将首次以新浪网

联合董事长的身份亮相于国际活动,并将为典礼致贺词。”如果吴征是靠诚实来获得此一殊荣,那么我会为

此高兴,因为能有华人担任这一重大典礼的关键职务,有助于提高华人的形象。但是,打开新浪网提供的吴

的履历,我不免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吴的众多文凭中,有一条为“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

学位和美国巴灵顿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很少人都听说过巴灵顿大学吧。要了解这所学校,还得努力寻

找、仔细探索才行。原来,Barrington University 是一所函授学院(学生不用到学校来上课),提供的是通过互

联网进行的 Distance Learning,而且,该学校不设博士学位!为了蒙骗中国的老百姓、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

吴编造博位,这不很可耻吗?吴征是没有勇气提“函授”两字的。这黑纸白字的事实就这样躺在我的面前,

而吴征却即将道貌岸然地登上艾美奖的奖台,获取国际影视界的掌声。这是多大的一种讽刺!



至于他其它的学位及“北大及清华的客座教授”我目前尚无暇核实,仅仅此一项就让人摇头了。广大留美学

子需要五、六年的苦读才获得一个博士学位,而吴征靠笔一挥就让中国相信他是美国的博士。



下星期一晚上,当艾美奖的主席布莱斯 · 查贝尔 (Bryce Zabel) 握著吴的双手向他道贺、当千万双敬羡的眼睛

凝视著这个中国新浪网董事会联合主席的时候,杨澜会怎样想呢?可能是为自己的夫君又迈出人生中关键的

一步而欣喜吧。在中国这一各种利益重组的时刻,在建立未来的电视王国与网络巨头的奋斗中,配合默契的

夫妻俩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杨澜的丈夫吴征的美国博士学位是骗人.

文章来源: 20011118 于 2001-11-18 23:33:00:





杨澜的丈夫吴征的美国博士学位是骗人.

文章来源: 又揪出一个骗子 于 2001-11-10 23:34:00:



杨澜的先生吴征的美国博士学位是骗人.

吴征,不要用你的所谓"资历"骗人好不好.你的简历上说自己是美国巴林顿大学的博士,今天查了福布斯

(http://www.forbes.com/global/2000/0515/0310058a_2.html)上的一篇文章,原来是Barrington University ,一所连总部都

不固定的线上函授大学,又去了这所学校的主页一看,它只有学士,硕士的函授课程,根本没有什么博士课程!!!! 也

难怪,资本市场就需要你这种会吹大牛的人才玩得转!只是拜托,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克莱登已经行不通了,不要低

估大家的智商!





12-18个月业余时间拿个学位,美国教学部不认可其学位.

文章来源: 大兴大学 于 2001-11-18 21:02:00:





from the FAQ onbarrinton university巴灵顿大学 webpage:



5. How long will it take to complete my degree?

This depends entirely upon your available time and motivation. Because the Barrington program is based on self-study model,

you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work you accomplish. On average, our students earn their degree in approximately 12-18 months.



13. Is Barrington University accredited?

Barrington is not accredited by any branch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ut is a member of the United States Distance

Learning Association. In the interest of providing our students with the finest education available, the University has taken strong

initiatives to attain further accreditation



======================================

吴征于1989年获得美国卡尔文·斯多克顿学院工商管理学士学位。随后,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获取美国华

盛顿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巴灵顿大学博士学位,后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关系学院获第二个博士学

位。同时,受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客座教授。





标题: 吴征传媒产业之星

内容:



《新经济导刊》:吴征传媒产业之星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0月26日 09:38 新经济导刊



  文/陈海



  吴征再次引起媒介的强烈关注是在2001年9月25日。在中国大饭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由吴征担任执行

主席兼集团行政总裁的阳光文化网络控股有限公司和新浪网隆重宣布,将共同搭建中国最大的宽带门户及跨

媒体平台。会上公布此次新浪网通过支付800万美金、460万股新发行股票方式取得阳光文化29%的股份,成

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时杨澜获得新浪网10

%的股份,在十八个月内根据阳光文化的经营业绩,有望增至16%,从而成为新浪网第一大股东。此项策略联

盟完成后,吴征将与姜丰年一起担任新浪网董事会的共同董事长,茅道林与汪延继续担任新浪网的CEO和总

裁,杨澜继续担任阳光文化董事局主席。



  这一令人瞩目的传媒合作意味着他们自己所宣称的“将在中国开启跨媒体协力发展的创新时代”,同时

也意味着吴征已从名妻杨澜的光环之下走了出来,成为华人传媒界一颗夺目的明星。事实上,吴征这个“其

貌不扬”的胖胖的年轻人,多年苦心磨练的实力足以让他驰骋于硝烟弥漫的传媒战场……



  吴征开始全面投身传媒工作是在1992年。这一年,吴征与美国华纳集团及福建省电视台合资,在国内设

立节目发行公司。从1994年开始,吴征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展,积极从事电视节目的制作、收购及发行。他与

夫人杨澜合作,先后四次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节目,这些节目还被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而在电视

市场及管理领域,吴征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曾为欧美数十家大型媒体机构、包括著名的美国电视设备公司

Scientific Alanta担任顾问。亚洲卫视“大国手”



   1998年6月,吴征出任香港亚洲电视营运总裁。吴征接手的亚视是当时香港第二大电子传媒,然而相对

于无线电视来说,却是“弱台”,始终屈居老二。亚视收视率不仅低于无线,广告收入也抵不过无线,而且

亚视长期亏损。1993年亚视亏损2亿多元,1994年亏损1亿多,1995年亏7000多万,1996年微赚1200多万,

1997年又亏8000多万。1998年上半年的亏损增至1.2亿元,照此下去,1998年全年的赤字将超过2亿元 。吴征

上台便立下雄心:下半年要求公司赚钱,未来两三年要将亚视转亏为盈,然后考虑上市。



  吴征非常喜欢有挑战性的事业。摆在他面前的挑战有三个:第一,重建“亚视”内部良性管理运作机

制;第二,与行业宿敌“无线”制作的节目展开较量;第三,也是最主要的目标,即用六个月时间,达到收

支平衡,三年后彻底实现扭亏为盈。



  能否战胜这三大挑战并将其转为推动“亚视”前进的三大动力,吴征的思路相当清晰,他认为只有“亚

视”员工才能真正挽救“亚视”。



  上任伊始,吴征先从公司内外的形象上整顿管理制度,提高精神面貌。除了下令将公司里外粉饰一新

外,并规定全体员工恢复以前持挂胸卡的上班制度,明确授权保安人员可将他包括在内的任何没有佩戴胸卡

的人拒之门外。一次,吴征已经行至公司大门,忽然想起忘了带胸卡,立即嘱司机调头回家拿。吴征说到做

到,身体力行。实行制度以后,包括他的高级副总裁们也不敢怠慢此类小事。由此可见,吴征所实施大刀阔

斧的改革决心是动真格的。



  不过,吴征在与员工沟通交流时,也碰到令他头痛的事。虽然自己熟稔英法等语言,可毕竟不会讲广东

语,这给他带来许多不便的同时也招致一些蛊惑人心传言,有的报章甚至以大标题借此大作文章,称以后

“亚视”的内部文件、员工开会及书信一律以英语为主云云,这消息搞得公司上下人心惶惶。然而吴征却不

慌不忙地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对上述担忧作了令人心悦诚服的解释,他说:“‘亚视’有一千八百多员工,

没有理由要求千余人来迁就我一个讲英语和国语的人。”他并表示自己将尽快学会说广东话,增进与下属的

交流与沟通。



  在全面整肃“亚视”管理的同时,吴征还不失时机的策划了一些有影响的节目。如在抛出与对手“无

线”较劲的《港男选举》取得不俗的收视之后,接着抓住世界杯的契机试图给“亚视”打个翻身仗。他迅速

派出报道组分别到首场球赛的有关国家跟踪报道。第一周收视率就上升十几个百分点。为扩大战果,他又和

部属策划“亚视”拨打有奖竞猜节目的热线电话,称如果观众拨打电话数超过百万,则亚视体育节目的名主

持人,将剃光脑袋以表庆贺。结果,在香港六百万人口中,亚视一举创电话竞猜四百万人次的吉尼斯世界纪

录,令“无线”大跌眼镜,回天乏术。天地数码开创新天地



  1999年2月开始,吴征任香港上市公司凯威国际有限公司行政总裁。3月22日,由凯威国际与文化部属下

最大的音像出版发行企业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合资建立的公司——天地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吴征

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天地数码是类似YAHOO概念的高科技服务公司,而这样的公司在亚洲还非常少。吴征说他的理想是设计

出中国人自己使用的软件操作系统。“这项技术要求并不高,没有理由让境外公司垄断。”应用数码传输技

术,只要安装一个被吴征称作“聪明盒”的装置,录像厅、卡拉OK厅乃至家庭就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具有数码

影音效果的曲目或电影,克服了目前市场上机顶盒存在的 两大问题。首先是价格降了下来。当前欧美市场同

类产品的单机价格为300-400美元,而聪明盒的价格定位是欧美同类产品的40%。其次,克服了中文现存网络

的缺陷和限制性。对聪明盒而言,无论有线电视网还是电信网等不同网络,聪明盒都可应付。



  在此次合作中,凯威国际负责技术,中录总社则提供片源。天地数码注册资金为3500万元,凯威国际出

资70% 、中录总社出资30%,此次计划的首期投资额为7000万元 。凯威国际与中录总社的合作计划是,运用

最先进的数码传输技术与网络管理经验,在经文化市场主管部门批准的文化经营场所建立电子点播系统,即

提供自选录像服务,从而改变文化经营场所现有的节目供应方式,变购买盗 版VCD为电子点播。这意味着消

费者未来在这些场所仅仅凭遥控器,通过机顶盒就可以点播自己想看的节目,并享受一流的视觉与音响效

果。



  在1999年运作“天地数码”中,吴征使其市值一年内上涨达百倍之多,名列香港前茅,并成功成为科技指

数股,令业界瞩目。夫妇同创“阳光事业”



  2000年3月,吴征杨澜夫妇不动声色地将良记集团成功收购,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杨

澜出任董事局主席,吴征任董事局执行主席兼集团行政总裁。良记的建筑业务被180度大扭转为传媒业务:购入

和制作主题性节目,经营主题性频道。短期之内,阳光文化即在香港融到了两个亿的资金,启动专题节目的

制作,建立纪录片库,打造电视传媒“内容提供商”的理念。



  吴征杨澜夫妇开始这样给阳光文化定位:致力于历史、人物、旅游、科技、健康、食品等专题节目的制

作。其发展宗旨是“以娱乐传播教育,借信息照亮生活”。吴征欲通过多媒体分销而形成一种“阳光文化”

文化品牌。



  阳光文化做历史和人文传记两大类的纪录专题片,这正是夫人杨澜的专长。他们看好这类节目潜在的大

市场,约有10%左右的人在长期收看这类专题片,以美国为例,他仅仅200年的历史,但其历史和人物传记支

持了整整两个频道,播出已经五六年了,收视率和利润仍在高奏凯歌不断攀升;而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

年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为阳光文化提供无穷尽的精神食粮。



  吴征透露:阳光文化集团已在香港、上海、北京耗巨资建立了三个制作中心,并组建了一支节目采购队

伍,已和美国A&E公司及国际多家专题节目供应商形成了稳固的联盟关系。目前,阳光已建成拥有超过1万个

标题的纪录片片库,到2001年底,有合同保障节目标题可达到4万个,吴征认为“阳光文化有可能成为全球最

大的互动数码专题节目片库”。阳光文化的目标是,在2005 年前建立拥有2 万小时的片库。携手新浪搭建跨

媒体平台



  阳光卫视与新浪网的合作最终以双方控股的方式被正式宣布出来,吴征与姜丰年一起担任新浪网董事

长。新浪与阳光文化正式对外公布双方的合作内容:合而不并、互为控股。新浪与阳光文化分别被赋予“

水”与“光”的浪漫含义,相互滋润,相互普照。双方期待着打造一个巨大的宽带与跨媒体平台。



  吴征表示,对于普通用户,这次合作打破了传统媒体和单一媒体信息表达方式的单一性,从而使用户有

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渠道,多角度地在了解及时新闻同时感受人文关怀。对于广告客户,这次联手合

作使有合作基础、有相近价值特征的传媒能够捆绑推广,改善目前相对简单的传媒投放不能满足有明确营销

目的的情况,使广告客户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多媒体的规模化发布,广告商借助新浪和阳光文化的品牌价值优

势也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价值内涵,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获得最高的回报。



  吴征是被当作帅才引入新浪的。吴征的到来,给了新浪董事会巨大的想像空间。姜丰年认为“吴征能给

新浪带来的能量会相当大,如果没有吴征的加入,新浪要想达到提前赢利是不可能的。”



  有人把新组建的“阳光-新浪”联合体比喻为中华版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联合体,但吴征认为,这决

不是那样的强强联合,只能算是新新结合。因为一方是个“三岁的孩子”,一方则是“一岁半的婴儿”。新

媒体的未来



  吴征认为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产业与传统媒体产业的巨大差异。他预测世界媒体产业将出现以下

十个方面的变化:



  1.传媒的性质因网络的存在将从“广播”变成“广取”。“广取”是指用户有选择的使用网络上的讯息。

因此注意力争夺战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关键。



  2.传统的电视台将面临困境,特别是开路(与闭路相对)电视台的观众将直线下降。



  3.声像、数据产品将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还可以通过有线卫星网络传输,覆盖面将大为增加,

接收成本将大为降低。高速网络媒体将迅速崛起。



  4.内容制作方式将呈两极化发展。人们利用个人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在家庭制作的内容将越来越多,一个好

的新闻工作者本人或一个好节目本身就可能成为一个频道品牌。大的内容提供商将会涌现出来。随着媒体渠

道的多样化与分散化,用户将愿意为好的节目付费“只有垃圾节目才是免费的”这一新的概念会形成。媒体

产业将同时告别暴利时代和免费时代,而走向“微利时代”。



  5.旧的广告、入网、节目发行与交易的联盟及分配方式将瓦解。广告的针对性、准确性将大为上升。



  6.印刷媒体数量越来越少,少数盈利好的报纸、杂志将跨越地域合并,成为新的集团,以求规模效益。小

的印刷媒体将被互联网挤垮。



  7.电视台黄金时段的概念将化为乌有,代之而起的是“我要看电视的时间就是黄金时间”接收习惯。



  8.对媒体及新传播方式的投资将空前高涨,传播业占全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大为上升。



  9.互联网对世界的记载将多姿多彩,数字时代的记者必须会写综合报道,能拍摄出令人激动的节目,有出

色的语言能力,能掌握网页设计及动态双态数字摄影记者的优劣竞争将越发明显。



  10.互联网将安全打破地域国界的限制,实施最初的声音、数据与静止的图像到质量越来越高的动态画面

的跨国界传播,此项技术突破将完全改变媒体的概念,使网络电视广播超越国界。



  吴征简历:



  1986年毕业于法国萨伏大学法语系。



  1989年获美国卡尔文-斯多克顿学院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巴灵顿大学博士学位。



  后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关系学院第二个博士学位。同时受聘北大和清华客座教授。



  1998年6月至1999年2月间曾出任香港亚洲电视营运总裁。



  此外从事媒体投资和战略咨询业务的博纳投资咨询公司的主席。



  2001年9月任新浪董事会共同董事长。





Home > Magazines > Forbes Global

Page 2 of 2 from China's Newest Cable Guys

Uwe Parpart, Forbes Global, 05.15.00



At a time when policy mak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trying to better understand risk-taking behavior, Bruno Wu and Johnson

Ko make an interesting pair to watch. Born Ko Chun Shun in 1951 in a village in Fujian province, Johnson Ko (his name was

changed by a Hong Kong high school teacher) recalls that during the famine years following Mao Zedong's disastrous 1959

Great Leap Forward, the family survived on little but sweet potatoes.



His father made it to the Philippines and ran a restaurant in Manila's Chinatown. With his help, Ko got to Hong Kong in 1961

and after a few years of schooling held a variety of jobs--tour guide, trader, tailor, foreign-exchange dealer. Ko calls the 1970s

and 1980s his "wild years"--and much of the money he made he then lost in the 1987 stock market crash.



Five years later he was back on his feet and operating the Hong Kong airport currency exchange concession. In 1992 he

acquired his first listed company, a money losing pharmaceuticals manufacturer called Jack Chia, and transformed it into a

property developer, Mandarin Dragon. Ko reinvested the proceeds from selling Mandarin Dragon to buy the publicly traded

UAL, a consumer electrical goods maker that specialized in Christmas lighting. Ko got out of lights and into making cordless

telephones, marketed in the U.S. by BellSouth. In March 1999 Ko's UAL bought DVB and began to reshape it into its present

form.



His partner Bruno Wu Zheng is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th. Urbane and well schooled, he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66 at the

star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is French-educated grandfather was the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League of Nations in

Geneva, and young Wu attended the best schools in Shanghai. When French President Franois Mitterrand visited China in

1986, Mme. Mitterrand helped arrange for Wu to study in France. From there it was on to the U.S., a master's degree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issouri, a Ph.D.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from Barrington University (a cybercollege whose

headquarters are in Mobile, Alabama) and another Ph.D. from the elite Fuda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In 1997 Wu was asked by a group of mainland investors to arrange the acquisition of Asia Television Ltd. (ATV), one of Hong

Kong's two free commercial TV stations. ATV was nearly bankrupt, but Wu turned it around in a year. Early last year Wu,

who has strong media experience and connections in Shanghai and Beijing, invested with Johnson Ko's UAL in taking over

DVB Holdings.



Can Ko and Wu make a go of DVB? Jordan Wu, formerly head of Greater China Corporate Finance at Merrill Lynch in Hong

Kong, is now the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of both HiTV and DVB. Jordan Wu (no relation to Bruno Wu) projects 250,000

subscribers for HiTV by year-end and 100,000 for S & E Digital. He figures that revenues will split 85-15 between

subxxxxions and advertising by 2001 and expects that the two companies will report around $2.5 million in operating earnings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for their first year in business--with a tenfold increase in year two not out of the question.



A trio of smart Hong Kong analysts is giving Wu and Ko thumbs up. Richard Y. K. Lo of ING Barings puts DVB's net present

value at $4.01 per share. Trevor Cheung of Indosuez W.I. Carr values it at $4.71. And Carlton Poon, the head of research at

Worldsec International and one of Hong Kong's most respected analysts, thinks that DVB may be worth as much as $6.81.

There's a huge amount of risk in this venture; the financial markets have made that clear by blowing the air out of DVB's stock.

But the risks are not out of line with the potential rewards.





Barrington Univeristy homepage: www.barrington.edu



Bachelor Degree Programs

Master Degree Programs



加入时刻: 01:42:17 11/11/0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4375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