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火烧圆明园》之六:囚笼折冲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火烧圆明园》之六:囚笼折冲   
QS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火烧圆明园》之六:囚笼折冲 (597 reads)      时间: 2002-7-05 周五, 上午1:3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火烧圆明园》之六:囚笼折冲



秋实



咸丰十年八月初四日 (1860年9月18日),傍晚时分,赴通州谈判的钦差

大臣怡亲王载垣,派员将一辆囚车押解至刑部大牢。车上五名囚徒,均

为本日在通州城外所擒之洋人。除巴夏礼和洛奇两位英国谈判代表外,

还有一名印度骑兵,两名法国步兵。刑部值班司员当即给他们加上镣铐

刑具,分别送入囚室,严行收禁。



刑部尚书桂良不敢怠慢,亲自到南北两监查巡,下令兵弁官人,不分昼

夜巡查,不许稍有懈怠。大墙之外,也由巡防大臣调派镶蓝旗满洲蒙古

汉军巡守,地面官兵,分布周围安置,森严戒备,生怕出了差错。



然而最令桂良头痛担忧的,还是那位被关押于北监第三所的巴夏礼。虽

然提牢厅已经照桂良叮嘱,早晚饮食均令其适意,并不稍加凌辱。但这

些对巴夏礼都不起作用。狱囚被加刑具,在中国律法上虽属于惯例,在

巴夏礼却认作是万分耻辱,见人就大声抗议乃至痛骂,而且不肯饮食。



初六日晚上,巴夏礼忽然腹痛异常,急坏了桂良。赶紧招来官医生诊号

用药,但是巴夏礼不让诊视,也不肯服药。桂良想尽办法,多方劝导,

还另外给他找了个舒适房间居住,才算劝得巴夏礼开始食米粥如常。



当时朝廷上下,杀巴夏礼的呼声很高。自从八月初四日内阁明发通谕中

外英法入侵被迫与战上谕之后,群情激昂。光禄寺少卿焦佑瀛、工部给

事中何憬等纷纷上折,要求将巴夏礼极刑处死,以绝后患。皇帝对此人

也是恨之入骨,八月初七日亲笔批示:是极,惟尚可稍缓数日耳。



其实已不用稍缓数日了。就在皇上写下这几字朱批之时,大局已坏。八

里桥败后,当初积极扣押巴夏礼的僧格林沁,第一个上折请求别杀巴夏

礼,留其一命,以为转圜之计。



咸丰皇帝知道形势严峻,即日下旨,派他的亲弟弟,二十八岁的恭亲王

奕忻,为新的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第二天,皇帝本人便

往热河去“木兰秋狩”了。临行前没忘了叮嘱,恭亲王身份尊贵,“不

便与夷人相见”,一切交涉,以伍备院卿恒祺为代言人,并令桂良和户

部左侍郎文祥从旁协助。



恭王上任当天,立即照会英法,希望暂息干戈,商谈和局,以敦和好。

次日额尔金复照拒绝,声言俘虏未还,决不议和,联军一定继续作战。

恭王感觉军情万分吃紧,便想从巴夏礼身上寻求突破,最好能令他致信

额尔金,息兵言和,以图转圜。于是派恒祺去刑部大牢做巴夏礼的工作。



恒祺见到巴夏礼,对他的境况表示同情,解释说目前两国交战状态,象

你这样的人就是敌人,免不了照中国律例加以刑具,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然而只要两国罢兵,中国自应加以优待,断无仍行羁禁之理。为使和局

尽早达成,何不以亲笔信函,寄知尔国,以昭实心和好之意?



巴夏礼始则犹疑,继而答许。取来纸笔之后,他却一定要写英文,断不

肯改用汉文。恒祺因为英文无从辨认,恐有疏虞,只得作罢。皇帝读到

有关奏报,御笔朱批:“看此光景,不如早为处死”。恨恨之情,溢于

言表。



恭王见巴夏礼不肯合作,径自于初九日回复额尔金一函,大意说,此番

和局破裂,前任经手大臣,或有不当之处,然其咎主要不在我方。所有

条款,本来均已允准。可是贵国使臣忽然节外生枝,提出要我大皇帝亲

手接受国书,尚未议妥,即负气而走,中途被我军冲散被执,乃至双方

兵戎相见,实非所愿。希望先行停战,议和签约,中国自会将各人恭送

回营。



在恭王看来,额尔金的照会,专在索要巴夏礼等。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十分棘手。朝廷文武,都认为巴夏礼是上年广州之战的挑起人,额尔金

的谋主。掳去两广总督叶名琛,就是出于他的设计。倘若未得英法两国

撤兵言和的确实保证,就贸然将其放回,则他仇我更甚,其设计必定更

毒于前矣。



当务之急,一要设法向额尔金证明巴夏礼等平安,以求缓冲;二要设法

令巴夏礼促成和谈,至少应能切实防止他被放回后设毒计报复,破坏和

局。这两件事,均须从巴夏礼本人身上着手。



正巧八月十一日这天,巴夏礼在狱中递出手书名片一张,嘱狱卒请恒祺

再来一谈。恭王当即令恒祺前往,趁机劝说。巴夏礼要求与洛奇同囚一

室,恒祺表示同意,并跟他作了长谈。



恒祺首先向他介绍目前的国内形势。他说,王大臣开了会,认为目前战

争不同以往。联军向北京前进,就是攻击皇帝,所以必须为皇位和皇朝

而战。已决定召四十八位蒙古王公,各率兵二万,进京勤王。倘若北京

失陷,就将军队后退,但必须作战到底;同时停止全部贸易。此法为多

数王大臣所赞成。庆亲王、怡亲王、僧格林沁等都说,不能同联军议和,

因为他们总是将谈判作为提出新要求的机会。加之对外贸易,中国并无

利益,每年虽向外国人收税四百万两,但又以赔款的形式付出去了。因

此所有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大批幕僚,都坚持作战到底。



恒祺称,现在只有主持交涉的恭亲王,愿意另找办法。但是,除非巴夏

礼出个主意,恭王将无从找到着手的机会。如果你袖手旁观,坐视大局

败坏,将会自食其果。



这篇虚虚实实的长篇大论,看来并无效果。巴夏礼不置一词,只是反复

抗议他所受到的野蛮待遇。恒祺有些恼火。“光说过去的事,已经没什

么意义。”他问,“关键是现在能做什么。不知你对此有何高见?”



“现在该你们主动,派遣代表到我们那边去。”



“你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吗?”



“是的,但必须由我和洛奇陪同他们一块儿去。”



“那不行。我需要的是你们停战议和的确实保证。你这套话,无法提供

此项保证,这样子去回复恭亲王,毫无用处。我事忙,恐怕不能来看你

了。你还有没有别的话说?难道不能想一个实际点儿的办法吗?”恒祺

提示,“比如说,写封信给你们的特使或威妥码先生,要求善待送信的

官员和停止战斗?”



巴夏礼答称:这不是他权力所及之事,恕难从命。



到了十二日,僧格林沁派人飞报恭王,英法联军马步千余人,已抵达朝

阳门外东岳庙一带,尚未我军接战。这天,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终

于送来致恭王照复,限三天之内,将所有被扣留使团人员,一体放回,

则联军可以答应恭王要求,停止进兵,于通州复修旧好,照前议盖印划

押。否则,联军必定攻占京城。至于亲递国书,额尔金说,那是外交惯

例,因此未列入条约文字。然而中国皇帝若不肯亲接国书,怎么谈得上

有和好诚意呢?



恭王立刻作复。他强调,所有天津和议,已经一一照准,本爵必不失信,

贵国亦断无更改。如此办理,自能永远和好。关于亲递国书,恭王提出

一个办法:待贵大臣到京日,选择严肃处所,设立香案,由本王亲自代

接贵国国书,置诸案上,以昭礼敬。“本爵以实心待人,想大臣亦无别

意。”



照会中恭王随附巴夏礼名片纸一张,以此证明巴氏平安,且被朝廷以礼

相待。同时,他还建议联军方面先答应中方派员谈判。



第二天,恭王又派恒祺去看巴夏礼。恒祺再度表示同情和和慰问,对巴

夏礼说,恭王谴责僧格林沁和怡亲王,不喜欢这样对待外国人。他现在

督办和局,采取完全不同的政策,不顾反对,也不管别人指责他偏袒洋

人。恭王说:“去告诉巴夏礼先生,他将移住较好的房子。”



恒祺随后又说了长长的一段话,主旨是巴夏礼应写封信,劝联军遵循同

样的高尚政策,以表示对恭王恩德的感佩。他向巴夏礼保证,他不会有

什么危险,除非出现巨大的紧急事件,譬如说,攻城,洋人屠杀中国人

等等,那时又自当别论。然而巴夏礼始终拒绝恒祺的建议。



恒祺最后一段话,说的是实情。皇帝十二日有个上谕,本日抵达恭王手

中。上谕决定善待巴夏礼,以期和局有成;万一敌人攻城紧急,我方势

不可支,则将巴夏礼提出正法。



这两天,紧急军情不断。据报联军正在广渠门、朝阳门一带集结。僧格

林沁再度飞奏朝廷,称联军多日未攻城,主要是因为大炮未到,同时又

顾虑巴夏礼等。并称洋人正运送六七千门大炮,并有云梯数船,络绎赶

来,情形已经万分危急。希望赶速达成和议,以资补救。



恭王这边,十四日晚再接到英法二使照会,称三日之期已迫,明日若不

送回被扣人员,即行攻城。



此外额尔金照会也解释,英法方面虽然坚持亲递国书,但这本来只是敦

好交接之典,“本大臣向未列入准此动兵之议”,请恭亲王不必疑虑。

只要被扣人员一旦放出,立即停战言和,双方即可派代表重开谈判。



看来额尔金亲递国书一节,并不强求。恭王觉得,现在唯一剩下的,就

是巴夏礼等人能不能放、何时及如何放回的问题。此事不易着手,首先

总须劝得巴夏礼肯写信促和,方有眉目。他一面回复一照,要求先停战,

再谈判,最后放人,一面加紧做巴夏礼工作。



十六日,恭王命恒祺将巴夏礼提出刑部大牢,安置于德胜门内高庙,又

让洛奇与他同住,务必令其生活舒适。恭王给巴夏礼和洛奇的宴席,有

四十八道菜以及各种汤和酒水。水果几乎是每天早晨都送去的。所用的

茶叶,“极其名贵,原是专为皇室而生产的,味香特别好。”



等恒祺再来劝说巴夏礼书写汉字信函时,他终于答应了。信写得还算客

气,大意说,现在中国官员以礼相待。我两人闻得是恭亲王令其如此。

据云恭亲王人甚明,能作主意。既能如此,伏量暂可免战议和。



但是让恒祺感觉不安的是,信末另有外文字数行,认不出来。听说密云

县丞黄惠廉能认英文,恭王已经发公文调取他前来。总要弄清这几行字

是什么意思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出。



三日之限很快过去。十七日,英法二使来照声称,因中国迄今尚未放人,

已知会联军指挥官继续用兵。十八日,再来照会,称联军业已启程,在

道数里,只有放人,才能停兵。中国方面果真愿和,可在放人的同时,

派遣谈判代表随同前来,即可立刻重开谈判。



面对联军节节进逼,统兵大员僧格林沁、瑞麟等,屡屡致信恭王,告以

军无斗志,深盼和议速成。这使得恭王十分不满。他向皇帝奏一本:

“和之本在能守。今战守既一无足恃,即和局万不能成。相应请旨饬下

僧格林沁等及守城王大臣,激励军心,力求制胜之策。一面再由臣设法

补苴,力保危城,以期挽回于万一。”



然而消息报来,出西便门以外,到处是躲避战火的难民。官兵军心涣散,

逃跑者逾半,而且游兵散勇,饥不能堪,四处抢劫。而英法联军人马,

自东直门外十间房,东抵通州,十里连营不断,小船装火药炮位,由津

运通,随即车载至京东。由通至京,洋兵队伍到处,市人从之者甚众,

饽佗数枚,易银一饼。一切军需食粮,大多采买而来,倒没有出现如同

官兵散勇那种四处抢劫的情形。



身在热河的咸丰皇帝,了解到京城官兵战守失据的情形,甚是焦虑不安。

又得知英法两使表示并不因亲递国书被拒而动兵,就在十八日这天下旨

给恭王、桂良、文祥等,称和谈一节,完全由恭王全权相机办理,朕不

为遥制。目前京城内外,兵力疲馁,战守皆无足恃。根本重地,倘有虞

失,大局何堪设想?既然洋人一定要放回巴夏礼等人,不肯接受先谈判

签约再行放人的条件,那么,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必待其进攻城池,

不如我方先行将巴夏礼一干人等,全部送还,以示大方,求得早日罢兵

换约。皇帝说:“不值得为此数十夷丑,致令亿万生灵,俱遭涂炭。”



但是恭王等另有看法。他们认为,洋兵一连十数日,均没有大举动,也

没有新的苛刻要求提出,显然是由于被扣留之人,尚未放还,心存顾忌

的缘故。现在无论是立刻杀掉巴夏礼,还是立刻放回巴夏礼,都会使我

们失去手中仅有的筹码,也将使得洋人打消顾虑,立即放手攻城,到时

候就万难挽回了。按目前形势,还是扣留巴夏礼等在手,比较有利。



十九日,恭王将巴夏礼亲笔信扎,交僧格林沁派员转递英军大营。至于

信后数行外文,黄惠廉看过后说,不过是年月日以及签名等,无关紧要。

其实黄惠廉是看走眼了。这些字乃是用英文字母拼写的印度话,申明此

件乃是在胁迫下所写。



二十一日,额尔金派人送来照复,附有威妥码致巴夏礼信函两封,并衣

服两袋。照复中额尔金再次要求立即释放巴夏礼等人。威妥码给巴夏礼

的信中说:中国若不接受额尔金要求,联军马上就要用重炮攻城,城垣

必定自头至尾烧毁殆尽,未知能伤及汝等否?倘若你们当中任何一人受

到伤害,北京必定被毁灭。信末并有“国家大事至重,不能有所牵制”

等语。



恭王感到局势紧急,时不我待。他每天都派恒祺等前往高庙去看巴夏礼,

目的是希望在谈话中巴夏礼会提出什么意见有助于交涉。所以无论谈什

么,最后的问题总是“你以为应该做什么?”



然而这些并无结果。唯一差可欣慰的是,经此大难,巴夏礼总算明白了

大清朝的底线:除了亲递国书一节,触犯皇帝尊严,万万不能接受之外,

其他无不可以妥协。这改变了他向来丝毫不肯让步通融的立场,亲口表

示,亲递国书原非条约可比,彼此毋庸勉强,大有商议的余地。



得巴夏礼作此许诺,恭王忽发奇想。他回复额尔金:巴夏礼不是你们的

谈判代表吗?现在他留在京中,正好可以继续谈判,将一切条文议妥,

省得将来再有争议。“在京议事,并非作押可比,贵大臣何必多疑?”



这个打算,皇帝也觉得不错,称“此中操纵,甚合机宜”。他谕示恭王,

若巴夏礼果真能够力促和局,将来签约划押后,恭王不妨亲自接见他,

“面示天朝宽厚之恩”。至于换约之后情形,原难逆料,倘若巴夏礼再

有反复,则其曲在彼,而我为有辞,现在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二十一日晚,恭王再遣恒祺去看巴夏礼和洛奇。恒祺告诉他们,他本人

极力主张释放俘囚。“不要误会,我不是为了你们而主张释放俘囚。不

是的。” 恒祺说,“如果我认为有利于我国的地位,我就主张杀死你

们。但是,我了解你们的人,我比任何大臣都了解你们的破坏力。如果

伤害你两人,他们一定要实现他们所威胁的,就是毁灭北京。这会给人

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我的妻子儿女父母家人就在北京,我有许多财产就

在最容易遭受你们炮击的地方。我告诉你们这些,表示我努力救你们是

真诚的,但不是为了你们,而是为了我们的人民和我自己。”



然而,一旦联军攻城,这些努力都将归于失败,大家只有一同毁灭。恒

祺将一个小金盒交给巴夏礼,其中有巴夏礼妻子的一幅小照片,是巴夏

礼被擒时搜去的。他说:“我花了很大力气找来,心想你在一定很想再

看它一眼。”



这一晚恒祺进进出出,神情很紧张。到了凌晨,他通知巴夏礼等,恭王

已经决定在后天释放他们,并劝说巴夏礼写了一封亲笔信,称中国方面

既已决定放人,联军不妨暂时退兵。



恒祺着急要这封信,是因为联军已开始攻城。凌晨二时许,英法联军人

马抄至德胜、安定二门,分别与僧格林沁和瑞麟所带之兵交战。恭王见

事机紧急,连忙作照书一封,申明将于二十四日释放所有人员,并派大

臣于城外会晤谈判,请求暂时退兵。此照连同巴夏礼亲笔信,派恒祺紧

急送往联军大营。



中午,交战官兵溃败,退往圆明园一带,洋兵衔尾而来。恭王本来一直

在圆明园如意门外善缘庵办公。大军冲击之下,先退住万寿寺,夜半时

分退往芦沟桥。



二十三日晨,恒祺终于将恭王的照会,送达英军总部。关于中国愿派大

臣与英国代表谈判之事,他得到口头答复,称威妥码一定应邀前来。下

午,恒祺如约会见威妥码,许将巴夏礼等被扣人员全部交还。



二十四日,是中国方面预定放人的日子。上午,恒祺访晤巴夏礼和洛奇,

说他会见了威妥码,联军要求交出一座城门,作为停战的条件。恒祺声

称这个条件不能接受。然后他就悠闲地谈起了许多不相干的话题,比如,

地球是绕太阳运行呢还是相反?许多低级中国官员参加了谈话。坐了满

屋子人,静静地、安详地喝着茶。



他们在等待守城王大臣们作出最后决定。中午,决议终于传来:释放全

部英法留京人员。当天下午,巴夏礼等八人便回到了联军总部。



其时,圆明园正经历着一场浩劫。



(未完待续)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07601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