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提上来跟徐仰药兄:背负所谓“专制文化”的我们如何学习改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提上来跟徐仰药兄:背负所谓“专制文化”的我们如何学习改良?   
所跟贴 提上来跟徐仰药兄:背负所谓“专制文化”的我们如何学习改良? -- Anonymous - (1256 Byte) 2002-6-30 周日, 上午3:05 (281 reads)
QS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借光转两文:“经济人”的文化信仰和反抗暴政作为公民义务 (195 reads)      时间: 2002-6-30 周日, 上午7:2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经济人”的文化信仰

秋实




博弈论中,一般都只把博弈者看作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此即人们

常说的所谓“经济人假设”。一些朋友据此认为,博弈论的“经济人假设”,

只讲赤裸裸的利益,否认道义、价值观和羞耻感等非利益因素的作用。此种

看法,其实大谬不然。博弈论发展到现在,早就从“大众定理”等一系列重

要结果中发现,许多博弈都有无穷多个与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容的解。不同的

解,由性质极不相同的对彼此行为的预期来支持。它们当中究竟那一个会成

为社会博弈的结果,并不是单靠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可以决定。这还取决于社

会上通行的行为预期,后者又与行为规则、价值观、道德感、文化模式等等

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且让我们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个例子,曾被道格拉斯·诺思

(Douglass C. North)和伯瑞·万格斯特(Barry R. Weingast)当作一个有用

的参照系,用以探讨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制度演变;后来万格斯特在《民主与

法治的政治基础》一文中又加以运用,以说明现代政治理论中一些颇为令人

迷惑的问题,如文化观念的作用、精英与大众的关系等等。道格拉斯·诺思

其人,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他是新经济史学的创始人,1993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获得者。伯瑞·万格斯特则是斯坦福大学政治科学系的资深教授,在

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上造诣很深。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政府必须有足够的威权,可以运用强制力来维护必要的

法治秩序。但是一个拥有足够威权和强制力的政府,又很容易利用这种威权

和强制力,来侵犯个人的合理权利。怎样才能让政府既有执法威权而又不滥

用权力呢?这就是伯瑞·万格斯特所称的“有限政府”问题。



在下面这个简单博弈中,有三个博弈者。一个是统治者,称为S,他可以选

择两个策略:侵犯和不侵犯。另外两个是被统治者,分别称为A和B,每个人

也可以选择两种策略,顺服与抵制。











不同的策略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如上图右边报偿矩阵所示。比如,

当S选择侵犯,A和B都选择顺服时,S得益为8,A和B之得益分别为2。假如A

和B任何一人选择抵制,而另一人不抵制,则那个单独抵制之人的得益,将

会减少一单位,而其他人得益不变。然而当两个人同时抵制时,A和B之得益

将会增加到7,而S之得益则减少为0。



我们有意这样选择利益数字,使得S不侵犯、A和B不抵制的情况,成为一种

利益总和最大化的状态。其他任何一种策略组合,都会导致利益总和减少。



仔细观察一下上图中的报偿表,就会发现,在S选择侵犯的条件下,A和B的

个人利益极大化策略,取决于他对别人行为的预期。假如A预期B会进行抵制,

那么A的最佳策略也是抵制;然而假如A预期B不抵制而顺服,则A的最佳策略

也是顺服。因此,在这个A和B的子博弈中,有两个源自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平

衡点:A、B两人都顺服,或两人都抵制。



与这两个平衡点相应,整个博弈也有两个源自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学

名叫作子博弈完全均衡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 其一,S侵犯,

A和B顺服;其二,S不侵犯,A和B顺服。



第一个均衡点非常好理解:任何一方都单独偏离此点,都会导致其自身的个

人利益受损。既然A和B都顺服,则S显然没有必要变侵犯为不侵犯,那样将

使其个人利益由8降为2。而A和B也不愿意单独去抵制,那样将使得抵制者的

个人利益降低一个单位。



第二个均衡点,S不侵犯,A和B顺服的情况,稍微有点复杂。乍一看,既然

A和B都顺服,那么S选择侵犯,不是可以使其自身个人利益由2提高到8吗?

然而在这里,A和B的顺服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如果S不侵犯,就顺服;如

果S侵犯,就抵制(如前所述,此时两人都抵制,也是子博弈中个人利益最大

化的平衡点)。预见到此,S选择侵犯只会导致A和B的抵制,反而使其自身个

人利益降低至0。于是不侵犯便是最佳选择。



两个均衡点,虽然A和B在均衡态中的正常行为都是顺服,他们关于彼此在均

衡态以外之行为的预期,则大不相同。支持第二个均衡点的,正是这样一种

预期:一旦S作出侵犯,A不仅预期B一定会抵制,而且知道B也预期A一定会

抵制,等等。简言之,抵制统治者对个人的侵犯,成为A和B的共识。在诺思

和万格斯特看来,这种共识不是别的,正反映了流行在今天西方社会中某种

关于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或者如其他一些学者所言,是一种公民

文化。



与此不同,在第一种均衡点中,抵制统治者对个人的侵犯,并未成为A和B的

共识。这也许是因为A和B根本就没有权利意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忘臣;雨露雷霆,莫非王恩”是也。也可能是因为A和B之间

因缺乏沟通理解而弥漫着一股犬儒主义的无力感,只好得过且过。还可能是

A和B对什么构成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等等,有着极不相同的理解和看法,因

而无法协调其个人行动,等等。



如果我们把不同的均衡点看作不同的制度选择,则可以说,决定人们行为预

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正是社会制度选择中一个决定性因素。



这个例子如此简单,看起来不过在博弈论与文化价值因素之间建立了某种联

系而已,似乎没有揭示任何超越常识的东西。可能许多人怀疑,花费功夫去

仔细分析这样的例子,究竟有什么意义?



在诺思和万格斯特的分析中,此例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出发点。他们接着问了

一个较深的问题:历史上,一个社会究竟是如何从第一种均衡点过渡到第二

种均衡点的?这正是他们用博弈论分析光荣革命的用意所在。他们的分析挺

有意思,以后有时间再介绍。









为什么反抗暴政是公民义务?

秋实




上一回我在《;“经济人”的文化信仰》谈到,单靠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理性计算,无法决定社会博弈的结果。每一种不同的社会博弈结果,其实都

是靠不同的文化信仰来支持的。那篇文章所介绍的统治者--被统治者博弈,

两个被统治者A与B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利益冲突,只存在一个协调问题:当

统治者侵犯其权益的时候,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既可以是两人都反抗,

又可以是两人都顺服。究竟那一个均衡点成文社会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哪一

种行为方式会成为他们共同的预期或信仰,即他们是否具有公民权利神圣不

可侵犯的共识。这是一种权利观念,然而却不要求个人将反抗暴政看作必须

履行的道德义务。



本文想用一个例子说明,更进一步的道德义务的观念,也是可以从个人只关

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中推导出来的。



现在我们将上文的模型稍加变动,加进一个稍微现实一点的因素:A和B可以

单独与统治者S结成联盟,默认甚至协助S对另一人的侵犯,并从中分享利益。

这个新的博弈,统治者S现在可以在不侵犯、联合A侵犯B、联合B侵犯A、既侵

犯A又侵犯B等四组行动中选择一个。被统治者A和B的可选择行动,仍然是顺服

和抵制两种。其报偿矩阵,如下图所示。











图中所选取的数字,具有这样一些性质:首先,S不侵犯,A和B不抵制,仍然

是社会利益总和最大化的状态,此时S得益为2,A和B得益分别为8。其次,一

次成功的侵犯,可从每个受侵犯者哪里多榨取到3个单位的利益,而受侵犯者

利益将减少6个单位(其中3个单位可看成由于生产率的下降等等而白白浪费掉

的社会死损失)。这样,如果S成功地侵犯A、B二人,则其利益增加6个单位。

如果他联合A侵犯B,则可从B榨取到3单位额外利益,但须将其中一单位分给A,

等等。第三,A与B两人都抵制,S利益将变成0,而A和B利益变成7,均较社会

最优状态时为少。



一眼可以看出,当S联合A侵犯B,或联合B侵犯A的时候,A、B两人中肯定有一

人可以从不抵制中得到好处,因此两人都抵制,已不再是相应子博弈中个人

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两个被统治者A与B之间,现在出现了利益的冲突。这

就是该博弈与前一博弈的最大区别。



由于这一利益冲突,S不侵犯,A和B不抵制的社会最优状态,已不可能成为一

次性博弈的均衡点。因为现在S完全可以肯定,当他选择联合A侵犯B,或选择

联合B侵犯A时,可以获得较多利益,而不会遇到A和B两人联合抵制,这样他

自然不会选择不侵犯任何人了。



于是,作为一次性博弈,现在只有三种可能的均衡点:1) S侵犯A和B,A和B均

顺从;2) S只侵犯A,A和B均顺从;3) S只侵犯B,A和B均顺从。有兴趣的朋友

不妨试着去证明这些确实是我前文中谈到的子博弈完全均衡。



这个结果是很自然的。实现社会最优状态,要求A和B联合抵制S对其中任何一

人的侵犯---即使你从这种侵犯中得到一时的好处,也要起而抵制。这种行为,

在一次博弈中,不可能是与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容的。幸而在重复博弈中,情形

并非如此。



让此博弈无限重复,情况如何?一次性博弈的三种均衡点,仍然是重复博弈的

均衡点。但重复博弈还有其他无限多个新的均衡点,其中就包括S不侵犯、A和B

均不抵制的社会最优状态。比如下面这组策略,就可以使得这种社会最优态成

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



S:如果发现A或B曾经不抵制对其中一人的侵犯,则侵犯A和B;否则,

  就不侵犯任何人;



A:如果以前B曾经不抵制S之侵犯行为,则以后永远不抵制S的侵犯;

  否则,只要S有侵犯行为,就加以抵制,无论这侵犯针对谁,也

  无论自己能否从中得到好处;



B:如果以前A曾经不抵制S之侵犯行为,则以后永远不抵制S的侵犯;

  否则,只要S有侵犯行为,就加以抵制,无论这侵犯针对谁,也

  无论自己能否从中得到好处;



为什么说这些是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呢?我们且考虑一下S企图联合A侵

犯B的情形。此时A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呢?与社会最优态相比,假如他抵制的话,

现时利益将损失一个单位,但以后各期利益不变;假如他不抵制而顺从,则他

现时利益将增加一个单位,但以后各期,B将用不抵制任何侵犯来报复A。S意

识到这点,其在此后各期的最优策略将是同时侵犯二人。这样,以后各期A的

得益反而将下降3个单位。由于长远损失超过现时得益,针对S联合A侵犯B的企

图,A的最佳策略将是抵制而不是顺从。



此组策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B以自己对以后各期S侵犯行为的不抵制,来惩

罚和报复A的顺从行为。“今天他们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明天他们抓共产党,

我没有说话;后天他们抓工会分子,我也没有说话;等到他们来抓我时,已经

没有人会为我说话了。” 这段常被人引用的语录,也可以看成此种惩罚机制

的写照。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惩罚机制,才使得社会最优态有可能成为重复博弈

中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



不难看出,与前文中的社会最优均衡一样,抵制统治者对任何个人的侵犯,这

样一种公民权利神圣的观念,仍须成为A和B的共识。但本文的社会最优均衡,

还要求形成一个更进一步的新共识,这就是,抵制侵犯不仅被看成公民权利,

而且更被认为是A和B必须共同遵守的公民义务。一旦有人不遵守这个义务,就

会遭到其他人惩罚和报复----这种惩罚和报复,不一定是用强力加于顺从者之

上,而是指其他人会作出道义反应,会把他的顺从,视为出卖和背叛,鄙视其

人品,并且撤回在他遭难时施以援手的义务。万格斯特指出,洛克关于积极抵

制统治者侵犯的公民义务原则,正反映了这种观念。



观察历史,光荣革命之前的几千年里,这样的社会最优均衡,绝少出现。最常

见的稳定均衡,倒是统治者联合某个社会阶层,压榨其他社会阶层的情形 (即

前述第2、3种均衡)。而第1种均衡,即统治者同时压榨社会各主要阶层的情况,

历史上也曾间歇性地出现过多次,但都不稳定,导致造反动乱,很快又让位于

第2、3种均衡。



第1种均衡不稳定的原因在于,在A、B两人都受侵犯的情况下,两人都抵制,

也是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他们选择顺从,通常只因为不能确知别人

是否会同时选择抵制。假如A、B二人中,有一人突然不堪压迫,让愤怒压倒了

理性计算,根本不考虑成败,先行独自挺而走险,揭竿而起。这时另一人的最

佳选择,就是起而响应,因为在别人抵制的情况下,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抉择就

是抵制。所以第1种均衡是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因为其中一个博弈者一星半点

不理性的行为而被打破。



然而造反之后,常见的情形是回到均衡2或3,而不是社会最优均衡。为什么社

会最优均衡很难出现?



最优均衡所要求的公民义务,是一种道义观念和文化信仰。它只有在其他人都

持同样的道义观念时,才是与个人利益最大化一致的。这种与个人利益最大化

的一致性,仅仅只保证了此种道义观念,在一旦成为所有人的信仰之后,能够

自我维持下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并未保证,这种道义观念,会必然出现,

会在某个早上,突然成为全社会所有人的共识。



在第2、3种均衡当中,大家的共识是对统治者消极顺从。在这种情况下,单个

个人转而信仰公民义务的道义观念,是与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相矛盾的。此时也

许有一些先知,一些很有献身精神或其他高贵品质的人,大力呼吁鼓吹此观念。

但在一般情况下,普通人也许从理智上觉得这种观念很好,却不会以此观念作

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原因很简单,他们不能确知其他人是否会这样做。换言之,

分散的个人行动无法协调其信仰。他们需要一种建立社会共识和集体信仰的协

调机制(coordination device)。



历史上,这样的协调机制可能因各种契机而出现。一场暴动、一次政变、一个

统治者的死亡、一位具有魅力的领袖人物出现、一份打动人心的宣言等等,可

能突然成为一种象征和旗帜,使得社会大众围绕此它,形成新的对彼此行为的

共同预期。要使这种新的共同预期转而成为稳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观念,

第一要将任何侵犯,包括新统治者对原来革命对象的侵犯,都看成是不合法的;

第二每个公民还须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地位看得足够高,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

地步,任何人违背它,就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提出新的理论,基于利益分

析的逻辑诉求,是必要的,然而却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唤不起这种强烈的情感

来。



达不到上述第一点,肯定会回到第2、3中均衡中去。达不到上述第二点,革命

也会以失败而告终。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初斯图亚特王朝

复辟后,国王先是在主张消极顺从的托利党人的合作下,压迫主张积极抵制的

辉格党人,后来又侵犯到了托利党人头上。1689年,托利党和辉格党人联合发

动政变,赶跑国王詹姆土二世。政变之后,共同受侵犯的经历,使得政见和利

益大相岐异的托利党和辉格党,在经过长时间的磋商之后,终于就如何界定国

王之侵犯行为、哪些权利属于神圣不可侵犯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并通过了光

辉灿烂的《权利法案》。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11952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