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民运首次大内斗史料]陈力 芦苇:罢王风波 |
 |
古迷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但是,就在中国大陆和海外的民运事业正如火种一般迅速燃烧、蔓延之际,“中
国民联”又经历了一次大曲折——严重的内部纷争终于导致了一场“罢王(炳章)风
波”,使民联陷于危机之中。
“罢王风波”发生在八九年一月召开的“三方联席会议”(即总部、联委、监委)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矛盾的种子,早在很久之前就种下了。究其原因,大
约有三条:
一、长久以来,不少盟员存在着对王炳章领导作风的意见,认为他在政治运作上
缺乏民主化、透明化和公开化,特别是对他在担任主席期间的财务制度的“黑箱作
业”深为不满。
二、在人事纠纷上,出现了“倒薛”和“倒王”两方互动的斗争。在民联的核心
中,就“资格”而言,大概只有薛伟可以和王炳章相匹了,王炳章的盟员证是一号
,薛伟是二号。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薛伟成了王炳章意欲清除的对象(连薛伟本人
也不清楚),胡平接任主席以后,王炳章多次向胡平和丁楚提出,要专门讨论薛伟“
国民党特务”的嫌疑问题,要求对薛伟进行组织处理。但他的意见未得到胡平和丁
楚的响应。之后,林樵清又找薛伟密谈,希望薛伟不要参加“四大”,被薛伟拒绝
。最后,由副主席柯力思出面,写了一份要求处理薛伟的材料,内含很多臆造的人
身攻击的指控。薛伟终于被激怒了,他把证明自己无辜的材料向全盟散发,并在公
开场合下对王炳章、柯力思进行了反击,以至使他们之间的冲突变成了“三方联席
会议”的直接的导火线。
三、另一个原因是王炳章开了一家保险公司和专办政治庇护的DW&C公司,引起了
盟内的不满。DW&C政治庇护公司,收费未请律师;而保险公司打着民运的旗号,发
动盟员买保险,却又未按原定比例把钱交给民联。有人认为有诈财的嫌疑,要求对
这两个公司进行调查和清算,其中最积极的推动者是常委余丛,而钱达、黄奔、莫
逢杰、吴方城以及主持财务的林心声、丁楚也表示支持。
当然,在他们中间,也有人持另外一种观点,一些人要左右开弓,既反对王炳章
大搞神秘化的“专制主义”,也反对胡平不重视组织工作的“取消主义”,持此观
点的以常委呼延民为代表。
这样,一个反对王炳章的力量就组合形成了。
最矛盾的是主席胡平,他本来不想挑开矛盾,但是,盟内的纷争又那么激烈,总需
要一个正当的途径来加以解决。最后,他还是下了决心同意开会。他给会议确定的
宗旨是:提供一个正当的途径解决纷争,交换意见,化解误会,会议录音整理,发
至全盟,让盟员自去辨别是非曲直,对人和事不作结论,不作组织处理。同时,他
觉得把常委、监委从各地召到一起来不容易,因此建议除解决盟内的矛盾外,另加
两个议程:一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二是讨论民主运动的形势,规划未来一年的
战略策略。
会期原定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后因王炳章有家事,延期至八九年一月
七日召开,地点在纽约《中国之春》编辑部。
会议其实对人员并没有设限,“会议通知”夹在民联的内部刊物《民运记事》里
,发至每个联络站,唯一的要求就是由于经费紧张,凡愿意来参加会议者,自己掏
钱。在参会人员问题上,也曾发生过一些风波,一是副主席柯力思没有到会,这事
被后来一些人宣传为“阴谋”,其实并非如此。当时柯力思在法国,他在开会前三
天给丁楚打电话请假说:因为圣诞节邮件多,他十一天才收到信,现在订机票又遇
到机场工人罢工,已经来不及了。另一件事是主席胡平曾力劝杨怀安和杨漫克不要
参加会议。因为他们二人都曾被王炳章“整肃”过,胡平劝他们不要来,其实用心
良苦,是希望会议尽量少一点反王的“火力”,不要使事态扩大、矛盾升级。但胡
平却为此付出了代价。会议的第一天,既一月七日晚上,与会者聚集在丁楚家里,
主要是批评胡平,问他为什么在此时调走了柯力思?为何拿的工资比王炳章高?为
什么……?刚好在此时,杨漫克来到了丁楚家,问题又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为什么
不准杨漫克参加会议?为何要剥夺他的权利?几门大炮,轰得胡平有苦难言。杨漫
克显然不希望再为他的事争论下去,他主动提出,为了不给胡平添麻烦,第二天将
不来开会。
第二天,会议正式开始。到会者三十余人,还有不少纽约的盟员前来旁听。会议
确实充满了火药味,其中还出现过两次骚动:一是吴方城、钱达提出修改议程,将
原来“向总部质询”的第三项议程提前为第二项,放在“讨论形势,规划战略”之
前。胡平表示反对,遂引起争论,最后付诸表决,同意了吴、钱的提案。另一次是
在会议进行中,杨漫克突然出现在会场,余丛、吴方城坚持认为他有参加会议的权
利,而胡平则希望他遵守昨天的诺言。丁楚提议表决,而杨则在表决前自动退出会
场。除此之外,整个会议基本无人违规,唯一超过十分钟发言的,是王炳章对批评
的答辩(经主席批准)。而对王炳章的批评,总的来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
运作中的问题;二是财务问题;三是打着民运的旗号所办的两个公司的问题。会议
正要结束之际,忽然传来为迎接杨巍出狱而派赴大陆的三位盟员汤光中、黄奔、黄
汉被中共拘留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愤,吴方城、余丛、唐婕等立即报名,要求
回国闯关,非向中共争到探望杨巍的权利不可。晚八时,总部又收到黄奔(此时已被
中共释放)从香港打来的电话,说,中共拘捕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带了《中国之春》的
“反动刊物”和王炳章的“反动信件”入境。这回胡平生气了,因为胡平曾再三交
代,除了迎接杨巍出狱外,不可再做任何让中共抓到“把柄”的事,而现在出现的
节外生枝,显然都是王炳章背着他所作的。在胡平的质问下,王炳章只好承认了。
这无疑是火上交油,把“倒王”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当天晚上,与会者都散去了,只留有胡平和杨巍的妻子车少莉,在编辑部给杨巍
打电话。杨巍没有按时出狱(后经证实,他出狱的时间被中共推迟了数小时),他的
母亲回了电话,她说:“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导,你们派来的人被捕是因为他们
带有《中国之春》杂志和王炳章的亲笔信。求求你们为杨巍着想,不要再带什么慰
问信了。”胡平心情十分沉重,这次行动,他考虑过所有可能发生的后果,他认为
,无论中共采取什么行动,民联都可以在道义上得到分。但现在,他却没有料到,
由于王炳章背着他的动作,不仅使民联道义上失分,也使杨巍和他的亲属又一次陷
入险境之中。
胡平和车少莉打完电话又来到丁楚家,不少与会者正聚在那儿,一听到情况,顿
时象炸了锅。他们打电话给监委主任薛伟。十分钟后,薛伟赶到,他一进门就愤怒
地大吼:“这件事监委要追查、要处分,拿着盟员的生命当儿戏,不能严肃处理怎
么行?”人们一致要求把王炳章叫来质问。二十分钟后,王炳章到了。一发发“炮
弹”猛烈地向王炳章轰来,但王炳章不承认拘捕汤光中等是由于携带《中国之春》
和他的信的结果,这更引起了大家的愤怒,于是程铁军、吴方城等起草了一个弹劾
建议,当场就有十五个人在上面签了字。此后,胡平和余丛又和王炳章谈了很长时
间,希望王炳章能有诸葛亮失街亭自贬三级的作风,主动辞职,这种大度的作风,
一是有助于平息盟员的不满,二是提倡一种敢于负责、敢于认错的精神。王炳章若
有所思,答应回去考虑一下,明天给大家一个答复。
第二天十二点钟,王炳章来到编辑部,大家早聚在那儿等他了,在会上,他说:
“我早上起来,就向上帝祈祷了,上帝给我一个启示,我现在受到一批小人的陷害
。我有如在这里受小人的审判,还不如回国去受中共的审判。”说罢转身就走。王
炳章的发言,一时把大家都弄懵了,许多人愤怒非常,胡平、姚月谦、杨农、郭城
等人纷纷在弹劾书上签了名。林樵清、唐婕等却又十分同情王炳章,唐婕甚至嚎啕
大哭起来。
这时,胡平和林樵清一起去劝王炳章辞职,王说考虑一下,遂把自己关在一间办
公室内。过了一会,他出来了,向大家宣读了他的三点建议:一、他不再履行常委
职责;二、他不再参加民联任何活动;三、他不参加“四大”,让王炳章的名字在
社会上自动消失。丁楚、呼延民等觉得这个方案可以接受。但吴方城、余丛、郭城
、林心声却不赞成,认为既不是辞职,又不履行职责,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要为
今后翻案埋下伏线?王炳章解释说,他是不愿为此事引起更大的震动,他愿为盟内
的团结作出牺牲。这话引起了胡平的反感,他问王炳章:你一口一口顾全大局,似
乎你为民主作出多大牺牲似的。承认错误就是委屈你了吗?大家对你的处分不仅只
是为了杨巍的事,弹劾书写了,还有“一系列错误”,包括DW&C公司和保险公司。
你借这个台阶,引咎辞职,不是很主动吗?他提议,首先劝王辞职,若王不愿意,
就将接受弹劾,通过罢免程序。如果罢免通不过,说明民联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
那么,他将退盟。胡平说完,王炳章未答一言,即离场而去。
鉴于当时民联一些常委、监委都未到会,遂决定把罢王案的投票延至在二十日以
内,即一月二十九日截止。
在这二十天内,“罢王”和“拥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每一个有权利投票的
常委、监委,都成了争夺的对象。
按照中国民联章程,罢免一名常委需经常委会和监委会过半数票赞成方能通过。
一月十四日前,监委会的多数“罢王”票已经形成,七名监委中,薛伟、万宝、杨
先智、童菁已投了赞成票,而常委也有四票赞成,即:胡平、余丛、姚月谦、呼延
民。
常委中沙林休假,联系不上,柯力思和林樵清投了反对罢免票,剩下最关键的一
票,就是张侠了。一月十五日夜,张侠向监委主任薛伟来电,通知他:她赞成罢免
,由于人不在纽约,票随后寄来。这样,实际“罢王案”业已形成。
可是一天后,张侠又忽然改变初衷,提了另一个建议:即成立一个中性调查组,
然后再举行罢免王的投票。
她的建议被否决。因为大家觉得,在选举过程中,票是神圣的,票一旦投入票箱
,就不能再更动。至于张侠的建议,仍有合理的因素,但只能在完成“罢王”程序
以后才能进行。
一月十九日,张侠打电话给胡平,宣布退盟,并称不要再将她的票计算在常委的
票数内。这样,常委的总票数就成了偶数,这也是造成后来更大风波的一个重要原
因。
这时,许多人又转回头来采取了对王炳章的“劝退”的办法,但遭到王炳章的坚
拒。“拥王”和“罢王”之间的缓和的路已被完全堵死。
与此同时,纽约的各家华文报纸也展开了一场笔战。最早的文章是张侠写的,她
建议成立一个中性的调查组,先调查王炳章的问题,再行罢免程序,该文登于一月
十六日的《时报周刊》,参加赴上海迎接杨巍出狱被拘留后又释放返回纽约的汤光
中,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唐婕以《中国之春》记者(并为受《中国之春》委派)
参加了会议,她将民联的内部斗争公布于世,汤光中在会上还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
的“消息”,他说他在上海时,杨巍的亲人曾亲口对他说过,中共对待民联的策略
是“拥胡倒王”,使举座哗然。但数天后,杨巍的妻子车少莉发表声明,说她已向
杨巍的亲人核实,没有人说过“拥胡倒王”的话。
自汤光中记者会后,“拥王”和“罢王”两派把笔战拉到社会的新闻媒体上,主
要战场是纽约的《美东时报》,也有一些文章发表在《时报周刊》、香港的《争鸣
》和台湾的一些报纸、杂志上。而且愈演愈烈,甚至挟有人身攻击,一些文章和广
告直接指控某人是“中共特务”等。面对这种情况,胡平向全盟呼吁,希望双方停
止攻击,即便写文章,也要签署真名,以示负责。但没有得到“拥王”派的响应。
一月二十九日以后,“罢王”派单方面停火,以避免事态的继续扩大。
一月二十七日,双方再次展开协调行动,常委呼延民和王炳章进行会商,一月二
十八日中午,达成协议,即由王炳章作自我检讨并自请停职。方案由呼延民起草,
胡平表示接受。可是事后王又不按协议办,拒不交出检讨。一月二十九日,时限已
到,民联常委会、监委会发布罢免王炳章公告。监委会以五票赞成,一票反对,一
票弃权通过,常委以四票赞成,三票反对,一票弃权,也宣布通过。
民联监委、常委会公告公布以后,引起了盟内极大的反弹,常委沙林在过了投票
截止日期之后,来到纽约,称他反对罢免,并与林樵清、杨农、唐婕等人在《世界
日报》、《美东时报》刊登广告,声明罢免无效,他们的理由是:根据罢免法,常
委只有四票,未过半数。于是,双方又展开了一场有关章程和程序的争论。
按照民联的章程规定,监委会具有对章程的法定的解释权。一月三十日,民联监
委会发出通知,宣布罢免王炳章符合章程。理由是:根据民联总章程二十二条规定
,在双方票数相等的表决中,主席的一票具有裁决权。总章程是母法,而罢免法是
子法,在遇到特殊情况,没有明确规定时,子法应服从母法。
两种不同的观点,造成了民联的分裂,内布拉斯加、芝加哥、香港、澳洲等支部
发表声明,宣布罢王无效,而肯塔基、洛杉矶、华盛顿、日本等支部又宣布支持罢
王的决议。
二月四日,由“罢王”引起的风波又对民联造成了进一步的震荡。这天是星期六
,民联纽约支部原定在编辑部召开新春茶话会,并讨论三月二十九日魏京生被捕十
周年应采取的行动。纽约支部当时没有主任委员,由常委呼延民代管。当天到会的
盟员共有二十五人,会议一开始,就偏离了事先预订的议题,而转到对王炳章罢免
的争论上来,其时,呼延民要忙着去打工,把会议交给副主任委员梁云主持,但他
人刚走,林樵清就提议支部改选。在一场匆忙的选举中,李达当选为主任委员,郑
为民、唐婕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接着,郑为民宣读了事先写好的“纽约支部关于罢
免王炳章无效的声明”,得到了通过。春节前夕,“拥王”派又进一步采取行动,
利用林樵清是总部租房契约签订人的方便,占领了总部住房——包括当时在总部住
房的全部重要机密档案。二月八日,由于王炳章对罢免不服,遂向监委会上诉。他
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总部的好评,认为他的上诉,表明了他还是愿意回到规章和程
序上来解决纷争的,监委会立即成立了一个由钱达、黄奔、林心声、陈力组成的小
组,重新复查王炳章的问题以及罢王的程序是否合法。与此同时,纽约侨界一些友
好人士,如徐松林、李东渤、刘添财等,也自愿热心参与协调,以图化解民运内部
的矛盾。
二月十八、十九、二十日,调查组分别见到双方的主要成员,拟出了调查提纲,
并提出双方各让一步,就其自己的错误作自我批评,向全盟认错。对此,王炳章立
即表示同意,为了弥补伤痕,胡平还提议成立“民主战略研究小组”,胡平任组长
,王炳章、丁楚任副组长。此时,中国大陆发生了三十三人签名的公开信,要求释
放魏京生,一个新的民运高潮已经到来。在这一派令人鼓舞的形势下,很多盟员都
希望这场纷争能尽快平息,郭城、李达等二十四名观点相异的盟友联名呼吁,停止
内战,以战斗的姿态投入中国大陆民运高潮中去,得到了一致的响应。形势似乎正
在好转。但殊不知情形并非如此,早在二月十七日,即调查组分别与双方主要成员
沟通协调之前,甫由巴黎来到纽约的副主席柯力思,便以“财务监督”的名义,私
自提走了《中国之春》的大部分存款七万五千美元,二月二十一日,又提走了剩余
的三千七百美元,并关闭了帐户。而《中国之春》的经理及总部的财务干事林心声
,是在二十二日去银行存款,才得到此消息的。一时之间,舆论大哗。已经逐渐好
转的形势再度恶化下去。二十四日,柯力思发表声明,提出提款的三条理由:一、
总部滥用钱打内战;二、某人有卷款潜逃的嫌疑;三、总部运作已经瘫痪,将用这
一笔钱召开“四大”。柯力思将提出来的钱,存入私人帐号,同时宣布:“纽约支
部”的李达、唐兴、许一鸣为管理这笔钱的监督小组成员。一时间,总部和《中国
之春》杂志又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许多支部纷纷出动,紧急募捐,仅洛杉矶支部
就捐出了二千五百美元,支援总部和杂志。在此艰难的条件下,总部和编辑部的人
员又只有靠打义工维持,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国之春》第七十一期照常出刊
。
紧接着,王炳章又通知电话公司,切断了《中国之春》编辑部的电话——因为电
话曾是以他的名义安装的,使民联总部和各分、支部的联络中断,总部运作近于瘫
痪。
又经过了十多天反反复复的谈判,仍无所进展,胡平终于忍无可忍地作出了罢免
柯力思副主席职务的决定,又以常委和监委的多数票,罢免了他的常委的职务,另
补丁楚、车少莉为民联常委,最后,监委又以多数票通过了开除王炳章、柯力思盟
籍的决定,同时并对柯力思转移公款一案向法院起诉。
三月九日,王炳章、柯力思以及“财务监督小组”的李达、唐兴、许一鸣分别收
到了传票。法院在此之前已下达禁止令,禁止王炳章等以“中国民联”的名义活动
,后来经过判决,要求柯力思在限定的时间内将钱全部退还,并提前半年召开“四
大”。
而在三月六日,“拥王”派就已开始以总部名义下达召开“四大”的文件,并称
已获得二十一名委员的认同。三月三十一日,王炳章、柯力思等召开会议,四月一
日,命名此次为“中国民联紧急大会”,四月二日,改称为“中国民主党成立大会
”,并宣布“中国民主党”正式成立。
其间,在人事纠葛上又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民联常委呼延民,称因鉴于“民联紧
急大会”的代表性,参加了该会议,数日后,他向胡平提出辞呈,自动辞去其民联
常委职务,得到了总部的同意。
“中国民主党”成立后,大部份党员都有双重身份,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召
开的民联“四大”,以六十九票对十一票的表决,通过了张卓之、余丛等人的议案
,即将民主党与民联从组织上分开,具有组织的双重身份者,需在三个月内选择,
或者为“民主党”党员退出“民联”,或者保持“民联”盟员身份而退出“民主党
”。
事隔两年,即在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召开的“民联五大”上,大会又通过了一个
与“四大”相反的中止盟党(民联和民主党)分家案,该提案认为:“四大”作出的
盟党分家案,是一个特殊历史情况下为结束内部纷争的产物,“罢王”曾对民联带
来过沉重的创伤。现在,时间已愈合了这一创伤,欢迎所有因“罢王风波”和“四
大”后离开民联的盟员都回到盟内,本着“联合、团结、和解”的精神,为中国的
民主事业共同奋斗。议案通过之后,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一个压在民
联头上两年多的包袱,终于得到了化解。
这之后,有不少人又重新归队,唯觉遗憾的是,如王炳章、柯力思、林樵清、沙
林、张侠等原民联的骨干成员,却由于“罢王风波”所引起的创痛,一直未再回到
盟内来。□
《中国民主团结联盟十年简史》第六部分 曲折的道路
原载《北京之春》一九九三年七月号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