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经济观察报:水危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经济观察报:水危机   
new country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转贴)经济观察报:水危机 (167 reads)      时间: 2002-6-16 周日, 下午1:4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水危机

--------------------------------------------------------------------------------



  ■本报首席记者 迟宇宙 记者 魏微 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报道 2002-5-15 13:10:13 阅读 620 次



灼人的干旱

  太阳灼人地照着,没有风。牵着一头牛缓缓走在路上,张福友说,“干旱快让我发疯了。”在他和牛的身边,是枯黄的麦苗,干涸的河床。干旱使山东省每年都要损失几十万头大牲畜,但张福友依然顽固地牵着他的牛。

  他身边的土地横亘在乡村中,却丝毫见不到忙碌的人群和丰收的喜悦。他和他的牛行走在路上,寻找水和青草。他的牛不时警觉地看着过往的路人,摇动干燥而沾满粪便的尾巴。

  两年前的5月18日,山东威海市郊的温泉汤村,64岁的张福友在干旱中第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去年(1999年)也旱,5月11日下了一场雨,花生种上了,今年大部分花生都种不下去,只有靠近河床的人才能种上。倒是下过几场毛毛雨,地皮还没湿,顶个屁用!”

  两年前,他和他老伴两口人只有1亩4分地,其中9分种了小麦,最好的时候这9分麦田能够收获500斤小麦,2000年“能产100斤就不错了”。他后来告诉记者,事实上干旱过后这9分麦田一点收成也没有。

  两年过去了,持续的干旱改变了张福友和温泉汤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北方。惟一没有改变的是,旱魃继续肆虐,水危机依然严重。

  在现在的温泉汤村东头,到处依旧是枯黄的麦苗,那些昔日的“好地”现在都已成为吞噬农民种子粮的魔鬼。在这些田地旁边就是温泉河和扬水站,现在扬水站早已没有什么水了,河床也早已干涸,在河床上打井能够打出水来就已经不错了。

  在向村中供应自来水的池塘边上,是干巴巴的泥土,再旁边是一块种植树苗的田地,里面的树苗也正在零零散散地枯死。池塘已经快到底了,池水已经浑浊不堪。“我们就喝这里的水,城里听说快没水了”,路过的农民说。

  山东省已连续几年大旱,土壤墒情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2001年10月份以来,山东省降雨明显减少,全省平均降雨量42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7%。特别是今年3月1日以来,山东省平均降雨量仅10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33%。

  在山东的很多地区,旱灾已经开始让庄稼大面积枯死,不少城市在等待断水。对于老天爷的祈求和诅咒在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情绪。

  据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截至4月1日,全省受旱面积达3240万亩,其中重旱520万亩,临沂等鲁中南丘陵地区200万亩小麦出现干枯死苗现象。全省有189万人和5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部分缺水严重的村庄只能靠肩挑人抬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

  干旱从胶东半岛蔓延到黄河沿岸。已经连续几年干旱了,但从来没有一场旱灾让他们如此担心。现在,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作好了准备,必要的时候逃离家乡。

  在山东,因为缺水而发生的斗殴是存在的,人们为了水而战。在整个世界上,人们同样为了水而战。他们用枪炮,而那些农民们用铁锹和镰刀。他们并不知道,干旱并不仅仅因为缺水,只是水危机让春天更加残酷。

残酷的春天

  “华北明珠”,这是人们对白洋淀的另一个称呼。然而,自然意义上的白洋淀正在逐步消失,在经过多次干涸之后,它只能依靠保定西大洋水库的补水来维持芦苇、荷花遍淀的美景。

  倪国政,保定市水利局工程处处长说:“华北已有5年时间连续干旱,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淀内蒸发量每天1厘米左右。白洋淀最高水位曾达到过9米,由于连年干旱,白洋淀水位逐渐下降。”

  白洋淀所面临的水危机,只是河北省水危机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河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张磊告诉记者,河北省水资源面临总量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以及整体性水资源恶化三大问题,水资源已经成为河北省最短缺的自然资源。

  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大旱造成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差额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

  来自河北省防汛抗旱办公室的消息是,今年河北省旱情依然严峻,如果汛期降水量不足,全省11个城市生活用水将面临困境。从去年12月至今,全省平均降水量只有3.3毫米,相当于常年同期的16%,绝大部分地区无有效降雨,旱情普遍严重。据统计,全省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减少5亿立方米,可供水量只占需水量的69%。同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2万眼机井出水不足。截至3月底,全省麦田受旱面积达1687万亩,有89万人因干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估计到5月底将发展到150万人左右。

  南水北调工程今年即将开工,但到用上水之前这段时间,河北省在水问题上将经历一段最困难时期。

  整体性水环境恶化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河北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约22亿吨,而由于污水集中处理率较低,只有10%的水量用于农灌或市政,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放进渤海。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每年要承受陆地污水28亿吨,70万吨污染物,超标海域现在已经扩展到4.3万平方公里,占渤海的56%。赤潮每年都要侵袭,损失每年都在加剧。

  “有河皆干,有水皆污”。这就是河北水资源现状。

  由于地表水告急,一些地方只能靠超采地下水度日。据统计,仅去年一年,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比上年同期下降1-3米,最大降幅为7米多;深层地下水下降3-7米,最大降幅为14.5米,而深层地下水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全省11个地级市年用水量22亿立方米,近一半靠超采地下水和挤占农业用水勉强维持。专家预测,照目前的开采量,20年后沧州市将变成无水区;同时,超采地下水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地下漏斗群的形成。水利专家英若智说,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21个漏斗区,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

  张磊说,水资源短缺对河北省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广泛的、长远的,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现,也只能弥补目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而发展用水和生态用水只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建立节水型社会来解决。

  对于中国北方来说,春天是一个残酷的季节。水危机使人们突然发现,所有对于春天的美妙叙述都是一个谎言。“天不下雨,气温又高,江河来水少,塘坝水库无水可蓄,一些地方旱象连年,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是《人民日报》的评价。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暖冬现象,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致使农田土壤失墒加剧,水利工程蓄水普遍不足,一些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更加突出。

  截至3月底,全国作物受旱和缺水缺墒面积3.19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948万亩,春播白地缺墒2.06亿亩,水田缺水1387万亩,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此外,有1590万农村人口和1523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北京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69座县级以上城镇发生缺水情况,影响人口3069万人。

  中国,正在面对一个残酷的春天。

脆弱的中国

  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其表现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其二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指长江以南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600立方米以上,而北方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20立方米。

  其三是全国的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长,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据统计,198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为310亿吨,2000年为62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66%,生活污水占34%,近80%的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

  其四是由于集中取水和集中排污,致使我国不仅北方城市普遍缺水,南方一些城市也出现“水质型”缺水。

  长期以来,因地表水供给不足,一些地方只好采用地下水,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地面沉降。

  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74亿立方米,超采区共有164片,超采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占42.6%。辽宁、山东、河北等省的一些沿海城市与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海水入侵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2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西北内陆一些地区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荒漠化及沙化面积逐年扩大。

  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乔治·娜怀德和肯·戴维斯在《中国趋势报告》中说:“与大多数国家相似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遭到破坏为代价的。在许多大城市,空气中微粒物质和硫化物的含量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宝贵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自然风景和不可再生的动植物资源都遭到破坏。”

  水危机正在改变这个国家,植被被杀戮,河流在消失,沙漠在扩张,干旱在加剧……

  中国历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总状况没有摆脱“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先破坏,后治理”的局面。在几十年中,荒漠化不断扩展。在上个世纪60年代,每年蔓延1560平方公里;二十年后,则蔓延到了2100平方公里;现在的速度则更快。

  这个古老的国家曾经因为河流的繁盛而变得繁盛,现在它已经拥有了黄河流域、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和沿海流域几大水土流失区。

  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总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8%,全国有将近两亿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胁;约有2100公顷农田受荒漠化危害,大面积草场严重退化,800公里铁路和数千公里公路被风沙堆积而堵塞。

  以上的数字来自几年前,经过了1998年的洪水和2000年、2001年的旱灾之后,荒漠化正在迅速蔓延。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正在为它的发展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生态系统正在遭受最严重的破坏,原始森林由于长期遭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和森林火灾以及病虫害破坏,每年减少0.5万平方公里;草原每年退化87万平方公里;土地受水力、风力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

  物种也在感受生存危机。中国动物物种已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遗传物种资源正在缩小,其中一些正在丧失;一些外来物种被引进,这使古老而土著的物种受到排挤。

  你能听得到沙漠蚕食农田的声音,你能听得到农民哭泣的声音,你能听得到牛羊凄厉的叫声。河西走廊只是中国荒漠化的一个背影,就像民勤是它的背影一样。没有人知道,除了河西走廊之外,这个国家还有多少土地在荒漠化——风越来越大,水越来越少,荒漠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已经无法也无力得出确切的统计数字。

  黄河已经断流,人们对黄河洪水的担心正在逐步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黄河凌汛和沿黄旱情的担心。没有水,沙漠化将会出现,即使在黄河下游也不例外。

  断流正在持续,耕地和饮用水有时候都难以维持。在黄河岸边,我们曾看到枯死的树木。我们见到断流后龟裂的黄河河床。

  在无数的诗歌中曾经被吟咏过的黄河,如果人们有机会到入海口看一下,就会发现,它已经不会对任何敏感的诗人再产生刺激。

命悬一线的河西走廊

  在北方,沙尘暴已经变成了春天的生活习惯。从北京到济南,从兰州到天津,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遭受沙尘暴的袭击。这种由水资源危机和西部沙漠化加剧而产生的环境变化正在向我们示威。

  这就像一场战争,它从1993年5月5日开始,不知道要延续到哪一天才会结束。也许永无偃旗息鼓之日。

  在战争开始的那天,一场特大沙尘暴从额济纳开始了。此后,沙尘暴频繁发生。风沙穿过居延海,它使人们逐渐忘记了曾经有一片水域在此养育过一片文明;它使人们忘记疼痛,重复着破坏和建设的恶性循环。

  1944年,林学家董正钧在所著《居延海》中描述了西北最大的湖泊之一居延海。他写道:“湖滨密生芦苇,入秋芦花飞舞,宛若柳絮。马牛驼群,随处可遇。鹅翔天际,鸭浮绿波,碧水青天,马嘶雁鸣,缀以芦草风声,真不知为天上人间,而尽忘长征戈壁之苦矣。”

  然而,今天的居延海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仿佛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过这个湖泊。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东西居延海尚有水面分别为267平方公里、35.5平方公里。在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在1992年,东居延海干涸。居延海从此消失。

  一些叫白刺的耐旱植物在湖底生长着,看上去跟在千百年的沙漠里生长没什么区别。一些关于水和湖泊的故事依然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现在,它多么像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风沙掠过额纳济,掠过河西走廊,掠过兰州,向东,向北。它已使居延海成为一个传说,下一个目标是谁呢?

  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1992年)说:“内陆河上游山区水源涵养林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水源不稳定;持续过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下水位枯竭,地表植被死亡、土地旱化沙化;无林业防护情况下的土地开垦,引起土地风蚀;过量引水,大水漫灌,引起土地次生盐渍化;对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区植被的破坏,引起流沙再起;对草场长期超载过牧,引起大范围草场退化。”

  河西走廊是脆弱的,它从来没像现在这么脆弱过。

  在2000年,《南方周末》记者李玉霄看到了一个脆弱的河西走廊,在报道中,他写道:

  这其实是一条脆弱的走廊。与陇中黄土高原一样,河西走廊也是靠天吃饭……而河西则是一条又一条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水渠。水渠悉数来自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条水系;三条水系又全部源自祁连山。是南侧祁连山上的常年积雪和冰川养育了走廊,是独特而决非优越的地理、气象条件决定了河西走廊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工业发展规模。决非优越的气象条件是,走廊上空的降雨根本不够自身的蒸发。东段武威的年降雨量是180mm左右,蒸发量则超过2000mm;中段张掖的年降雨量大概有130mm,蒸发量接近2100mm;西段玉门、安西一带每年降雨30-60mm,而常年的风吹日晒却使此地蒸发量高达3000-3500mm。因此,自古以来,河西走廊“非灌不殖,不浇不长”。三个绿洲1000万亩耕地上的所有庄稼果木,不管茂盛与否,不管是何季节,都是由祁连山上的冰雪融水浇灌而成,即便是打井取水,那地下井水的源头也是祁连山。

  事情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简单:就用水而言,偌大的河西走廊,420万人聚居的武威、张掖和酒泉三个绿洲,只有一个水源——祁连山的冰川和积雪。

  认清这个基本事实后,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之脆弱可以想见。更何况对于整个走廊来说,区区三个绿洲,并不算大。虽然它们都已有了城市和乡村,都已有了成片的农田甚至成片的树林,但是,比它们更为辽阔的,是根本不把“愚蠢”的人类放在眼里的沙漠,是除了提供苍凉之美再无大用的戈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而废掉的让人心恸的荒漠化土地。显然,它们更具侵略性,而且,多年来,是它们一直将绿洲紧紧包围。

  农田正在变成沙漠,作为生命线的水正在减少,超载的河西走廊正在感受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

  水和荒漠化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事实:我们面临着危机四伏的局面。在河西走廊,脆弱的水资源系统已经到了不容出任何差错的地步,否则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将会使我们付出昂贵的成本。

  李玉霄告诉记者,关于河西走廊的水,有三个环节不能出差错:一是祁连山这条生命线的生态不能再遭破坏,山上的水源涵养林必须得到妥善而有效的保护;二是必须以水定地,理性、科学地用水用地;三是内陆河上下游用水必须真正做到统一而科学的规划。

  国家林业总局林业研究所的贾宝全博士说,河西走廊提前和过量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的做法简直就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河西人非常清楚自己“命悬一线”的现实。

  李玉霄说:“山上一片林,山下数眼泉,砍了山上乔和灌,旱了山下米粮川。”这只是河西走廊诸多关于祁连山生命线的民谣中的一个。但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面积减少,雪帽子在变小(雪线上升)、冰川后移、祁连山生态环境堪忧等等,都是令人担忧的事实。当然,其中有气候的原因,比如雪线上升冰川后退,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

  “解放前,山区林地已遭破坏。解放后,六七十年代,农业上山,林业下山,留下的遗患至今未消。1980年,国家成立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内农挤牧、牧挤林、农挤林的现象依然存在。保护区内人口太多而且仍在快速增长(解放前天祝县人口不足7万,现在高达20万),脆弱的祁连山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祁连山区生态恶化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出山口的水量减少。中科院兰州分院杨根生教授提供的数字显示,现阶段祁连山出山口的总水量是69.7亿方,其中石羊河15.9亿方,黑河36.8亿方,疏勒河17.2亿方。这些数字比以前少了许多。

  “出山口水量的减少意味着下游的三个绿洲正在萎缩,就目前现实来看,就是这三个正在萎缩的绿洲,每一个都在被超支超载地利用。”

  河西走廊正在被吞噬,这个曾经沃野千里的富饶地域,或许将因为不堪重负而变成沙漠。

  李玉霄说:“在河西走廊这样一个自然生态相当特殊的地区,距离水源的远近,拥有水量的多寡,往往要直接关系到一户人家、一个村庄,甚或一个县、一个地区的生存方式与命运。知名度颇高的民勤就是现成的例子。”

  历史正在制造荒诞的奇迹。以前民勤的出名来自贫穷和治理沙化,而今天它则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它因为正在被沙漠吞噬而声名大噪。

  水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在西部,在临近沙漠的地方,水是人们赖以生存下去的惟一资源。民勤被吞噬是因为缺水,“缺水是因为民勤位于石羊河的最下游,最下游的民勤能从石羊河里用上多少水,从现实看,主动权掌握在上游手里,上游是武威,武威是主管民勤的地区,人口、耕地、工厂的数目比民勤大多了,用水量自然也大得多了去”。

缺的不仅是水

  干旱并不仅仅因为缺水,这是专家们的看法。那么我们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科学,缺的是管理,缺的是体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家诚说:“中国旱灾的主要成因,并不是宣传的北方缺水。”他举了以色列的例子(采访中,几乎所有专家都提到这块世界著名的旱地)。

  “中国的旱灾主要发生在北方,华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400毫米以上,但这已经比以色列条件优越得多了,以色列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然而,农业每年为其国民经济带来十多亿美元的纯利润。”

  曾有以色列专家考察河套地区时惊叹:“这里的水比以色列多得多,为什么不好好用呢?”

  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浪费水的严重程度,与旱灾灾情同样惊人。在宁夏北部的黄灌区,农民种的是水稻,大水漫灌,生产1斤米要用掉1吨水,有人心疼地说“最好别种了”。农民和当地政府也有一本账:“漫灌”比先进的灌溉技术合算,挖条渠就“齐活”了,至于多少水白白蒸发掉,有什么关系,反正国家补贴水费,用水很便宜。

  农业发达国家通常重视水资源的利用,美国采取“喷灌”,以色列采取“滴灌”,直接把水滴到小麦根部附近。在那些国家,人们的节水意识很强,甚至连以色列家用的抽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扭,冲水量大小不等,分别用于大便和小便。

  “每浪费1吨自来水相当于浪费10多吨雨水。浪费现象到处存在,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先进国家三分之一,换句话说,我国的节水潜力很大。”

  如此的浪费很显然能够佐证一个观点——干旱不仅仅是因为缺水。“不能把旱灾归咎于缺水,一定程度上是人祸不是天灾,”73岁高龄的张家诚说,“中国缺的是科学。”

  他举了一个科学用水的例子:山西渭北高原非常干旱,雨下到地面被土层吸收,上层水分春季蒸发了,下面的土层还比较潮湿,而小麦的根因为短,吸收不到下面的水,人们想出一招儿“以肥促水”,施磷肥,使1米的根长到2米多,吸收到水,获得丰收。渭北20多个县原本缺粮,现在成了山西的商品粮基地。

  “旱成不成灾,在于人为影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馥棠说,“气候本来多变,干旱从自然现象看没什么奇怪,但造成了灾,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了,而其它方面措施没有跟上,不能有效地利用雨水。”

  中国缺的不是节水技术,而是资金和管理、是规范行为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一旦解决了用水问题,干旱地区因其高温、光照充足,往往是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产区。现在沙漠化严重的河西走廊之所以能够曾经沃野千里,就是因为阳光充裕,水资源丰富。

  然而,节水技术并不能得到有效推广,普遍存在的误区在农村根深蒂固不说,一些政府并不愿意为节水技术进行大的投资。无疑,投资会影响他们任内的数字。他们需要数字,现代国家是数目字管理,数字出官是一项定律。

  “一些地方官则担心,浇水少了会影响产量和自己的政绩,而发生旱灾是老天爷的责任,可以要救济。”

  专家们说:“推广技术很不容易,起码需要政府组织、引导,而且,一提到钱的问题都不愿出,技术人员不可能自己掏钱去推广,不投资,好办法就无法落实。”

  在山东威海,记者的采访结果更让人感到悲哀。

  在威海,每年春夏之交的“水荒现象”,也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特别关注。早在8年前,威海市政协委员迟鹭江就曾以《水,乳汁般珍贵》为题提交提案,呼吁成立水务局,统一管理水资源,将水价推向市场。但是这个议案被忽视了。

  沿海城市用水,主要是拦截地表水。以崮山水库所在的崮山镇为例,为了在丰水期能存水,缺水期有水吃,减轻崮山水库的压力,这个镇先后投资200万元左右的资金修建了两个橡皮坝,在今年这样的用水形势下基本没有用水之忧。这种投资是否可以作为个人或企业的选择方向呢?

  另外,威海没有大型外来水,主要靠蓄水。米山水库原设计库容量为2.8亿立方米,由于淤泥疏浚不利,现在库存只有1亿多立方米。投资疏浚工程,未必无利可图。

  据了解,像威海这样不缺海水缺淡水的沿海城市,由于在投资机制和技术工程上存在障碍,目前还没有海水淡化设备。另外,污水资源化工作还远远不能和国外一些城市相比。威海市政协委员谷成也曾提出进行沿海城市多层生态住宅试点工程立项的建议,设想引海济淡,广辟水源,但至今还没有大的进展。

  采访中迟鹭江还告诉记者,他在8年前第一份政协提案中曾就如何保护威海的水环境提出了8条建议,如农田灌溉设施的技术改进周边环境绿化、以及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惩罚奖励制度,但至今依法治水仍无踪影。在青岛等同样淡水紧缺的城市,因为出台了节水用水的相应法规,市民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意识正在逐步到位,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整个山东乃至全国沿海城市来看,关于节水开源的实质性法规还寥寥无几。

  多年的积弊在这场大旱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枯城”的威胁成为摆在威海30万市民面前的事实。

  我们向何处去?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45176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