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和平王后与诺贝尔---纪念贝莎·冯·苏特纳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和平王后与诺贝尔---纪念贝莎·冯·苏特纳   
茉莉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和平王后与诺贝尔---纪念贝莎·冯·苏特纳 (429 reads)      时间: 2002-6-10 周一, 下午2:3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和 平 王 后 与 诺 贝 尔

---纪念贝莎·冯·苏特纳





(瑞典)茉莉





每年至少有一天,挪威这个有着积雪高山和峭壁峡湾的北欧小国要为

世界所注目。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迄今已去世一百来年的阿尔弗雷德· 诺

贝尔和他留下的巨额财富的缘故。



在将近一百年的诺奖颁发历史中,和平奖是最遭人非议的。它首先被

瑞典本国的爱国者指责为「不爱国」。一些获奖人所在国的官方政府, 往往

是异口同声地谴责和平奖为「干涉内政」。而更多的来自各国民间的非议

,则是批评一些政界领袖能轻易获奖。



无论有多少褒贬和争议,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评奖结果证明,诺贝尔和

平奖并不服务于任何利益集团。相反,在国家主义、军事主义甚嚣尘上并制

造无数血腥的二十世纪,它始终代表着人们取缔战争的不懈努力, 象征着人

类永恒不屈的理想---绝不把这个世界抛弃给那些狂妄叫嚣打仗的豺狼。





一个 「死亡商人」的转变





诺贝尔和平奖不像其他诺奖一样由瑞典国王颁发,而单独委托给当

时正在和瑞典闹分离的挪威,诺贝尔盼望瑞挪两国兄弟和睦的殷切心意显而

易见。 而这正是当时的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极为仇视的。据说这位国王曾经

召见诺贝尔的侄子伊曼纽尔·诺贝尔,要求他联合诺贝尔的其他亲戚共同上

诉,以阻止他叔父遗嘱的执行。伊曼纽尔坚持尊重叔父生前的意愿,拒绝了

国王的要求。因此,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奖授奖大典时,这位大为恼火的瑞

典国王故意外出旅行,以此表示冷淡之意。



但诺贝尔---一个从发明「达那炸药」开始成为巨富的天才发明家

和企业家,怎么会成为欧洲现代和平主义运动的同路人和捐款人?对这个问

题,爱因斯坦认为是诺贝尔想要「赎罪」,因为他发明的武器使人民在战争

中死亡,所以他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而设立这个和平奖。



然而这种解释只反映了在 1945年原子弹爆炸以后,科学家爱因斯坦本

人的心情。诺贝尔并未来得及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他并不觉得

自己有什么罪。尽管也知道自己被人称为「死亡商人」,但诺贝尔接受的是

十九世纪流行的观点,即科学家对于他的成果如何应用不负责。学术成果本

身是中立的。用笔者湖南老家农村人的话来说,铁匠打了一把好刀,有人用

它切菜,有人却用它来杀人,铁匠是不管的。



深沉的原因在于诺贝尔的心灵。尽管有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天分,热爱

文学和诗歌却是他最初也是最深的兴趣。虽然无法抗拒父亲的安排而做了科

学发明家,但诺贝尔一直没有放弃文学方面的爱好。在他年轻时,读到英国

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的一首诗,那首诗将战争视为「一切恐怖中的恐怖,一

切罪行中最严重的一项」,这种和平主义思想曾经给予诺贝尔很深的影响。

对于各国之间的战争,在诺贝尔看来,只是「个人为权力而战斗的强加的集

体性的悲惨场面」而已。



然而,诺贝尔一开始对欧洲和平主义者所从事的运动持有怀疑态度。

他认为:「善良的意愿是不能保障和平的。」 他甚至异想天开地设想,他的

炸药工厂将会比和平组织更快地结束战争,因为「 那一天,两支军队可以在

一秒钟之内互相歼灭,一切文明的民族将肯定在恐惧中撤退,遣散他们的军

队。」诺贝尔的这种用武器来阻止战争的想法,后来被称为「恐怖的平衡」

,被证明只是一种天真的安慰剂罢了。



导致诺贝尔的思想发生转变的,是一位奥地利女子贝莎·冯·苏特纳

( Bertha Von Suttner )---后来为 1905年的和平奖得主。 1876年他们在巴黎第一

次见面,从此,作为和平主义活动家的贝莎就走进了诺贝尔的生活,从而影

响了诺贝尔后半生的思想和行为。这之后,诺贝尔开始注意十九世纪末兴起

的国际反战运动, 越来越关心世界和平,主张人类和平共处,并大量捐款给

和平组织。他的有关和平的理念,后来充分地体现在他设立和平奖的遗嘱之

中。



1886年,诺贝尔在他的遗嘱规定,和平奖颁发给那些 「为各民族间的

兄弟情义、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为召开国际和平会议促进国际和平方面

有最卓越的贡献者」。





「你是我梦中的伴侣……」





广泛涉猎文学并执笔写作的诺贝尔,在他留下的戏剧作品 << 复仇女

神 >> 中,塑造了一位充满正义感的女性贝特丽采的形象。戏剧一开始,男主

人公就对贝特丽采坦白说:「现在我可以揭开这个秘密了。从我见到你的那

一瞬间起,我就感到你是我精神上的恋人,梦中的伴侣……。」



撰写 << 诺贝尔传 >> 的作家范特 ( Kenne Fant ) 认为,这番话其实是诺

贝尔本人要说给贝莎听的。



今天的瑞典人仍然为他们亲爱的同胞---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诺贝

尔遗憾,因为这位天才的发明家在情场上远不如他在事业上那么幸运。他在

年轻时曾经爱上一位旅居巴黎的瑞典姑娘,但那位当药剂师助手的姑娘却红

颜薄命,不久就死于肺结核。孑身一人的诺贝尔只好孤独地从一个国家流浪

到另一个国家,直至死亡。于是今天的瑞典人只好想象:「 如果当年诺贝尔

---我们伟大的同胞有缘和贝莎女士结婚,那将会给我们小小的瑞典王国

洒下多么灿烂的光辉!」



而贝莎,就是那个出生在布拉格的小小女伯爵。在她 1843年 9月出生

时,她的父亲---一个奥匈帝国的将军即已去世,失去经济来源的母女只

好迁到奥地利去投奔她们的贵族亲戚。尽管从小就多才多艺,但贫穷逼得年

轻的贝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音乐学业,去为他人做家庭教师。



在维也纳的雇主苏特纳太太家里, 这位美丽善良的女教师不仅被她

所教授的四个女孩所热爱,爱上她的还有女学生们最喜欢的年轻哥哥

---阿瑟·冯·苏特纳男爵。这段恋情的秘密维持了三年,作为一家之主的

苏特纳太太才明白,在她 25岁的儿子和 32岁的女家庭教师之间发生了什么。



贝莎在她后来的回忆录里,回忆她当时是怎样被年轻男爵的魅力所征

服,她形容阿瑟是她生命中的光明和温暖。然而这段恋情遭到男爵父母的反

对。贝莎必须想办法逃离这段门第和年龄都不般配的爱情。



这正好是 43岁的诺贝尔定居巴黎的时候,那时我们忧郁的大发明家自

认为已经老了。他在报纸上登载了这样一则广告:「富有的文化素养高的老

先生寻找成熟和精通多种语言的女士担任秘书兼管家。」这个广告有幸被远

在维也纳的贝莎得到,于是,在未来的女秘书和雇主之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

通信了解。诺贝尔对他将要雇用的女秘书的多种语言才能给予了好评。贝莎

则在她的自传里回忆她当时对诺贝尔信件的印象:



「他的文字是深沉和机智的,但是带着忧郁的音调。这个人似乎感到

自己很不幸,并带有对人的轻蔑。他有着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深刻的哲学思

维。他是一个瑞典人,却能用正确和高雅的德语、英语和法语写作。」



两位将要成为终生朋友的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巴黎的一家花店。贝莎惊

讶她的雇主并不是她想象中的「老先生」。她写道:「他既不丑也不美,留

着胡须,带着忧闷的脸色和温和的眼神。」



诺贝尔并不忙着让他的秘书工作。他带着贝莎坐着他那俄国马车游览

巴黎,试着熟悉他的新助手。他们讨论了哲学和生活,世界和人类,当今时

代的问题和永恒的问题。 这是灵魂的碰撞和愉悦。贝莎被诺贝尔的谈话所吸

引,似乎忘记了心中的爱情之伤。而诺贝尔却发现,这位最合格的女秘书差

不多具备了他梦寐以求的一切:聪明才智、温文尔雅、文学兴趣和语言天

赋。已经不年轻的诺贝尔觉得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意中人。当诺贝

尔得知贝莎不幸的爱情遭遇时,他建议贝莎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 就在贝莎受雇于诺贝尔两个月之后,诺贝尔回瑞典处理一些公

务之时, 远在祖国的恋人阿瑟·冯·苏特纳男爵发来了一封短短的绝望的电

报:「 没有你我不能活!」 焦急的贝莎决定回去与恋人团聚。她给外出的诺

贝尔留下一张便条,谢谢他的友谊并解释她必须回去的原因。



卖掉了自己的一件首饰,贝莎购买了回维也纳的火车票。她从此离开

了诺贝尔的办公室,但是,他们之间柏拉图式的真诚友谊,在此后二十年一

直保持着。





在俄国乡间观察和思考世界





在维也纳郊区的一座小教堂里秘密地获得祝福,贝莎成了苏特纳男

爵夫人。 由于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承认,新婚夫妇立即踏上流浪他国的旅程。

应贝莎的一位俄国女友之邀,夫妻俩一起渡过黑海,去俄国寻找做教师工作

的机会。此后,他们在俄国一呆 9年。



1877年,俄罗斯和土耳其爆发战争。贵族们不再有兴趣给孩子雇用家

庭教师上音乐、 德语课了,阿瑟便开始写作有关俄土战争的报道寄给奥地利

报纸。然而,他的战争报道被认为是亲俄国的,因此经常被当时站在土耳其

一边的奥地利报纸退稿。他只好转而描写俄国的大自然和风俗习惯, 以此获

得一点稿费救济自己。



在俄国的乡间生活是非常清贫拮据的,夫妻俩往往没有钱去支付他们

的房租、食物和购买书报的费用。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异常的丰富。

夫妻俩经常热切地讨论时事、知识和人生哲学,越来越坚信这个世界是可以

变得更好一点的。他们认为战争是人类幸福希望的最大障碍,是反人性的,

是人们煽动国家民族之间的仇恨的结果。他们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反战努

力,人类将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于是,从来没有做过作家梦的贝莎,开始整理两人的思考写成文章和

小说,给维也纳的报刊投稿。她有时会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诺贝尔,获得了老

朋友的由衷赞赏。当贝莎和阿瑟终于决定结束 9年的俄国乡间生活重返祖国

时,已经成了一对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曾经是私奔的他们,带着新的人生观

和世界观回到传统的贵族家庭,受到苏特纳全家的欢迎。与此同时,他们得

承担这个业已破落的贵族家庭的全部债务。 其时的奥地利是欧洲最善武的

国家之一,敌意的气氛弥漫在奥地利和俄国之间,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您终于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回到战云密布的祖国,贝莎便投身入争取和平的运动。作为一个自由

主义者,她认为不同的利益包括国家,都可以依靠理性来寻求谅解和忍让。

当时情形是令贝莎焦虑的, 各种利益集团都在导致战争---军事家、武器

制造商、金融家、国王和政府官方,甚至教会也站在国家政权一边。新闻媒

体业已背叛自己的义务,去为权势者制造战争的噪音。而欧洲的社会主义者

们,他们一方面表示反对将要到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在大力提倡阶级斗

争, 希望有一场大战来埋葬万恶的资本主义,从而使无产阶级掌握政权。



但欧洲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有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由于人

道主义的激发,导致不少超越国界的和平组织陆续诞生。贝莎很快就成为奥

地利和平协会的骨干成员。就在欧洲的军事主义者进行广泛的煽动,人们都

在为战争英雄欢呼时,贝莎和她的朋友们也展开了广泛的和平宣传。



在和诺贝尔在通信中,贝莎热切地讨论和平的问题。她激烈地批评诺

贝尔发明的炸药被用于军事。而诺贝尔则阐述他那异想天开的「恐怖的平

衡」,即他那用武器来阻止战争的天真设想。制止战争成了他们共同的目

标,他们互相聆听对方的意见。



尽管对和平运动及其组织表示怀疑,认为那只是理想主义者的善良愿

望而已,但诺贝尔还是冷静地观察正在兴起的欧洲和平运动。他甚至雇用了

一位退休的外交官,专门给他提供有关和平运动的活动情况,并研究解决冲

突的新方案,例如建立国际法庭之类的想法。他的这些设想在后来的国际政

治中得以实现。同时,诺贝尔还要他的侄儿打听购买著名的瑞典晚报的绝大

部分股票的可能性,他的目的是利用报纸的影响,宣传反战等和平观念。



作为欧洲国际和平运动的主将,贝莎竭力把诺贝尔拉到自己的活动中

来。1892年,诺贝尔应贝莎之邀去到瑞士伯恩尼,在那里参加了和平大会。会

议结束后,贝莎夫妇作为诺贝尔的珍贵客人被邀请到苏黎世。他们三人在苏

黎世湖上泛舟,一起讨论战争、和平以至一个美好世界的建立。就在那几

天,诺贝尔成为奥地利和平协会的成员,他捐献出一笔钱用来支持和平协

会。



诺贝尔在后来写给贝莎的新年祝福信中,祝愿贝莎的和平事业成功,

他写道:「在这个巨大的战役中,愿你们带着力量去战胜无知和愚蠢。」贝

莎则欣喜地回答说:「啊,您终于成为我们中的一员,这将给我们带来一线

光明!」



可以说,没有诺贝尔的帮助,欧洲和平运动几乎不能在本世纪初的那

一段最艰难的时期存活下去。而没有他长期的经济资助, 贫穷的贝莎也没有

可能周游欧美各国去进行广泛的和平演说。对于贵族出身个性清高的贝莎,

这样长期地找诺贝尔要钱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这是一切和平主义者乃

至人权工作者的必修功课:忍耐自身的清贫,善于为理想和事业募捐。





「上帝把废除战争的使命交给你的书了」





为了展示战争的残酷和可怕的后果,把和平理念传播到各个阶层的人

民中去,贝莎决定自己动手写一部雅俗共赏的长篇小说。 1987年的春天,贝

莎开始认真地阅读历史课程,广泛地采访参加过战争的人,最后写成 <<放下

武器>>。



<< 放下武器 >> 中的女主人公玛塔是奥地利一位将军的女儿。在 1859

年的战争中玛塔失去了丈夫,她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教授他文学和科学。

几年后,她再嫁给一位伯爵,可伯爵也必须参加 1864年的奥地利对丹麦的战

争,还得参加 1866年奥地利对普鲁士的战争。战后,夫妻带着两个儿子移居

巴黎,深受战争之苦的伯爵决定将余生献给反战事业。可是,这位善良的伯

爵却被怀疑为间谍而被判处死刑。经历了两度丧夫之痛,玛塔继续丈夫的遗

愿,将毕生的精力投身和平事业。显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著作,在

玛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献身和平事业的贝莎本人的影子。



在当时,这样一本宣传和平理念的书是很难找到出版社的,因为出版

商都得罪不起军国主义者和教堂。直到 1889年, << 放下武器 >> 才获出版。

作家贝莎立即成为众矢之的。军队、教会和国家王权,全都把她当作不共戴

天的敌人。一个当时最著名的奥地利诗人甚至写诗针锋相对,指责和平主义

者是一群害怕武器的胆小鬼。宣传战争的诗人大声嚎叫:「高高举起武器,

宝剑是男人的财产。当男人们决一死战,让女人们闭上嘴巴!」



在贝莎的反战小说备受攻击之时,老朋友诺贝尔给予她热烈的赞扬。

1890年诺贝尔致信贝莎,称赞 <<放下武器 >>是一部「值得景仰的杰作」,「

一本奇妙的书」,具有「风格的魅力和思想的崇高」。诺贝尔推崇这部小说

表达了「崇高的思想」,这对他后来在设立文学奖时强调「理想倾向」的评

选标准,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另一位推崇这本书的是当时的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本

人就是一个热心的和平主义者,他希望贝莎的这本书得到广泛的传播,希望

人们拒绝服兵役,拒绝互相残杀。在一封致贝莎的信中,他热情地写道:「

奴隶制的废除是以一位女性 棗 斯托夫人的那本名著(注:指 << 汤姆叔叔

的小屋 >> )为铺垫的;上帝也许把废除战争的使命交给你的这本书了。」





贝莎在众人期待下走上领奖台





早在 1893年 1月,诺贝尔就在和贝莎通信中,谈到他计划设立一个奖

金,授予「推动走向欧洲和平化最大一步的男人和女人」。 1895年 11月 27

日,诺贝尔签署了最后的遗嘱。 1896年 12月 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北部的海

港城市圣利摩,因脑溢血突然发作去世。在他逝世后,他的遗嘱执行人克服

了执行中的许多困难,终于在 1900年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1901年 12月 10

日---诺贝尔去世五周年之日,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的颁发被视为一年一度的对和平工作的提醒,是对和平协会

成员诺贝尔未竟事业的继承。这也是诺贝尔留在人间的一片未了之情---

留给这个他放心不下的世界, 留给给予他和平思想影响的老朋友贝莎。



对于诺贝尔来说,他想象中的和平奖得主首选即是老朋友贝莎。因

此,当 1901年诺奖第一次颁发时,几乎所有的和平主义者都期待看到贝莎走

上领奖台。但是,贝莎不但有太多的有权势的敌人,在比较封建的当时,她

还是一位遭人歧视的女性。于是,早就应当属于她的和平奖就这样一年一年

地拖下去。



当 1903年的和平奖仍然错过贝莎时,连被称为「挪威之父」的挪威作

家---19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雍松也大为愤慨了,他专门写了一篇

文章指责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很有意思的是,瑞典报纸就此事征求读者意

见,问:如果你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该怎么办?其中一个读者回答说,他将买

一本贝莎的著作 <<放下武器>>寄给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然后把他得到的奖金

送给贝莎。这位读者的话代表了许多瑞典人的心意。



1905年,贝莎终于成为和平奖的得主。这时,她亲爱的丈夫---苏特

纳男爵已经于 1902年去世,没有看到她获奖的这一天。在她的获奖演说中,

她谈到迫在眉睫的战争危险:「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们欧洲究竟要成

为一片废墟焦土而衰落下去,还是要避免这种危险,从而更快地进入未来真

正的和平和法治时代,使我们灿烂的文明得以发展。」



获奖后的贝莎更加紧迫地展开她那广泛的和平宣传活动。在 1905年的

欧洲和平大会上,她参与创建「英德友好协会」,力图调解两个对垒的大国

之间的矛盾。1907年她在海牙和平大会上呼吁和平。在 1908年伦敦的和平大

会上,贝莎在演讲中一再强调欧洲一体,宣传只有统一欧洲,才是阻止即将

到来的世界灾难的唯一出路。她最后的主要 努力是 1912年,那时她已经快 70

岁了,衰老疲倦的她坚持用诺贝尔的资助在美国做了巡回演讲。 1913年 8月

她抱病在海牙「国际和平大会」上发表演说。在那里,她被国际和平主义者

誉为「和平运动的总司令」、「和平运动的王后」, 获得了世界上成千上万

的人的敬重。



1914年 5月,年迈的贝莎计划在维也纳召开第二十一届和平大会。由于

病症迅速扩展, 她不幸丢下计划于 1914年 6月 21日去世。为了和平事业,她

工作到了最后一息。就在她死后一个星期,萨拉热窝的一颗子弹引发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宣告贝莎长期的警告无效。



欧洲国家终于无可避免地走向大战的悲剧。贝莎和当时所有的欧洲的

和平主义者的努力付之东流,这是整个欧洲的失败。





「请把这告诉许多、许多人民!」





在那个和平反战组织被视为异端的时代,无论男女,只要为和平而工

作,都会被人嘲弄、诽谤和被驱逐出境,有的甚至有被谋杀的危险。例如法

国的和平主义者 Jean Jaur鑣,他在德国人和法国人之间从事和平调解工作,结

果于 1914年 7月 3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三天之后被谋杀。在他死后三天,

德国又向法国宣战。



今天奥地利一千先令的纸币上,贝莎的肖像为它增添了秀色。 1986年,

贝莎的祖国又出版纪念这位杰出女性的邮票。可是, 当年的贝莎却收到大量

来自她的祖国的谩骂信,那些崇尚武力的同胞用语言撕碎了她 的心。她被指

摘为「卖国贼」,「俄国间谍」和「被犹太人收买的女人」……,诸如此类的

谣言满天飞。即使在国外,她也受到不少的攻击和嘲弄,例如有德国人咒骂

她为「和平泼妇」和「和平狂人」。对此,贝莎曾经伤心地说:「我知道,你

们大家都把我看作是一个可笑的笨蛋。……」



但贝莎---一个和平运动的先驱者,必须勇敢面对一切唾骂。直到

她的生命即将结束、世界大战的危险就在眼前,她还是坚信:「战争是可以

阻止的,只要我们努力得足够。」她的信念被欧洲后来一代一代的和平主义

者所继承。



一百多年来欧洲和平主义者们的理念和奋斗,是否能给我们深受战乱

之苦的亚洲人一点启示?它能否动摇人们以勇敢战斗为荣的习惯性思维? 就

在最近海峡两岸发出的「中子弹对导弹」以及「超限战」等战争喧嚣中,笔

者欣喜地看到台湾的一些妇女团体出面提出反战主张,对台北和北京的政府

发出反战呼吁。她们尖锐地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

的战争都是由男性发动,但全球第一次推动和平运动的却是女人。」



亲爱的贝莎给我们留下最后遗言是:「放下武器!请把这告诉许多、

许多的人民。」



1999年 9月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3154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