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国家利益---前仆后继的征高句丽之战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国家利益---前仆后继的征高句丽之战   
飞云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072

经验值: 434


文章标题: 国家利益---前仆后继的征高句丽之战 (176 reads)      时间: 2005-5-18 周三, 上午8:29

作者:飞云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ZT)

作者:雨夫

我相信这样一个原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没有绝对的公理
和正义,永恒不变的只是国家利益。

但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甚至包括中国近现代的一些精
英领袖们,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犹如孩童般的天真,哥们般的义气,愚夫般的鲁莽
。

这一点,他们还不如我们的先祖,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
力和不懈的斗志。

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
,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这个神密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 
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象着了 
迷一样发疯似地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
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
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
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
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
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
 
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
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
?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
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
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
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
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
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
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
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全军共计113.38万人,
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
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
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
乘胜进围辽东城,辽东城久攻不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
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
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
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
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
丽军半渡击之,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
经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
还者不过数千人。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
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用恐怖的手段来威吓中
国人。
 
613、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皆以失败告终。
 
隋炀帝狂征高句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广征丁夫,糜费巨大,加上
修运河等工程,严重耽误农事,造成大量壮丁死亡,以致出现“男丁不足,役使妇
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山东有一个自称“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
民反战的情绪,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百姓起事造反,天下大乱。

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唐朝的天下是由太宗世民打下来的,作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继
位后,接受隋灭的教训,行事处处小心谨慎,终生未犯大错,天下出现少有的治平
景象。可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却和暴君杨广如出一辙。贞观十九
年,太宗以高句丽欺新罗为由,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
、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
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碰到顽强阻击。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
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
场。
 
唐太宗并不因此次失败放弃征服高句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太
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句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唐朝动
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英明的唐太宗差点走了炀帝杨广的
老路。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高宗虽然没有太宗的
雄才大略,却是逢上历史的最好机遇。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
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相当于丞相),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借此机会
,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668年春夏,各路
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
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亡国。


读遍这些历史,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
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
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
小国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封建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
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夫]
 
一是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
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隋代以前,中国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
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健时刻。而在这个时候,隋
唐君主们都将高句丽做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
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
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满口“君舟民水”,却也不惜
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
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二是征高句丽是不是象一些人描述的那样是欺软怕硬,欺负弱小国家?纵观六
七世纪的东亚,象高句丽这样的“弱小”国家并不止一个,朝鲜半岛上还有新罗、
百济,东北后有渤海,南有南诏,至于北方和西面诸国,就更多了。可为何隋唐的
君主独独盯着高句丽不放,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有人说,高丽和中国接壤,其实
不然,新罗统一半岛后,唐朝并未对其采取什么大的军事行动,终唐之世,相安无
事。
 
三是征高句丽之役是不是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是完全多余的,
中国最终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不错,表面上看是得不偿失的。征灭高句丽让六七
世纪的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年轻的生命葬送在沙场,间接死亡的人就更多
。灭高句丽后不过十余年,唐军又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军,领土多让于新罗。征高
句丽的实际效果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上面三个疑问,归结到最终一个问题,高句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隋唐君
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都是从
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
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唐太宗的一席话令人深思,贞观十九年,在出征
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
,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
话勘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史书虽对征高句丽一事起因记载不详,但观察秋毫,主要原因在于
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已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
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
,十七世纪满清对于明朝,十九世纪日本对于中国,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
,必除高句丽不可。

一、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决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
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唐史载:“高丽,本扶馀
别种也。地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度辽水与营州接,北靺鞨。其君
居平壤城,亦谓长安城,汉乐浪郡也”。高句丽人本是扶余古人的一支,于秦汉之
季建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范围和面积还不到今
天一地级市大,人口也少得可怜。与其说是建国,不如说还只是一个部落领地。可
是高句丽的领导人和其他民族不同,善于经营,长远筹划,能够立足根据地,稳扎
稳打,逐步扩大地盘。对于中原王朝,采取表面顺服,暗地积力的策略,如果中国
出现内乱,则乘机侵占土地,增强实力。经过500年的不懈努力,至六世纪,高句丽
王国经于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
征服了沃沮、夫余、靺鞨等游牧民族,“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领土扩大了
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高句丽和唐太宗作战时,一次能调动军队十五万,可见其
已不是一般的国家,加上六世纪东北地区温暖湿润,适宜耕作,分析其人口应在50
0万左右,常备军应在50万人左右。六世纪,高句丽已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
二大强国,直接威胁中国的复兴。
 
二、高句丽的国家结构兼有农耕和游牧两个国家形式,组织严密,国家军事潜
力大,兵民不分,战斗力强。根据分析,高句丽主体上应是农耕民族,高句丽人依
山筑城,垦田游猎,以农耕为主。但其又带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点,秋冬之季是其
狩猎季节,加上不断征服了沃沮、夫余、靺鞨等游牧民族,游牧业在国家经济生活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样,高句丽在军事上,对农耕民族的筑城攻防和游牧民族的
骑射都能吸收其优点,为其国家军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在隋唐征讨
战争中高丽军队进能远攻,退能守城的原因所在。相比较突厥这样纯粹“马背上的
国家”,高句丽国家组织稳定,有正常的经济基础,军事潜在威胁也就更大。有了
这样强大的国家军事组织,高句丽也就具备了与中原政权相对抗的实力。
 
三、在意识形态上,高句丽保持着部落的纯朴民风,并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
大家切莫将高丽和后来的朝鲜王国并论。朝鲜王国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化古国,而
高句丽则不是。史载“高句丽礼灵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国左有大穴曰神隧,
每十月,王皆自祭。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亦相矜勉,衢侧悉构严屋,号局堂,子
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可见,高句丽的民风是原始淳朴的,在国家意识形态
上和中国存在较大差别。儒家文化讲究仁义,接受儒化的国家侵略性和危险性就会
减退(除日本变异的儒学外),但高句丽则没有,由于文化上的不相认同,高句丽
对中国的威胁也就更大。
 
四、六七世纪的亚洲国家关系上,高句丽的结盟和征伐已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
威胁。六世纪,高句丽已在东北亚兴起,周围各国纷纷臣服,靺鞨、回纥等善战的
游牧民族都已为其所用,就连强大的突厥汗国也已和高句丽结盟,不断侵扰中国的
北部边境,相对于国家发展仅是雏形,极不稳定的突厥,高句丽是起主导作用,威
胁更大。在朝鲜半鸟上,百济已成为高句丽的盟友,而另一个国家新罗则面临着高
句丽、百济和日本三方的威胁,国家时刻都在生死存亡中。这时,高句丽的战略目
标是:在朝鲜半岛,制定先消灭新罗,最后消灭百济,统一半岛的计划,不断加强
对新罗的攻势,这是高句丽首要的战略计划。在北方,进一步巩固东北亚的根据地
,慑服各族,对突厥采取结盟利用战略,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挑起战争,
以收渔利。对中国,首先积极备战,第二采取表面上绥靖政策,不断进贡予以麻痹
,第三挑动中国河北一带的地方势力和军阀们对抗中央(如北齐贵族等),破坏中
国的统一,第四不断小股部队侵扰,削弱中国边防。

相对于高句丽来说,早已儒化的新罗国危险性较小,新罗一直也和中国保持着
良好的政治关系,这一点,隋唐君主们都是清楚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唐太宗听说新
罗被高句丽围攻告急时,下定决心要干涉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隋唐时代对高句丽大加讨伐的真正原因。
这只能归纳为一句话:没有征高句丽战争,就不会有中华隋唐的兴盛。隋唐时代百
万中华将士的鲜血不会白流。
 
现在大家都知道强大的罗马帝国是今天西方文明的源头。殊不知在前三世
纪罗马兴起时,在地中海对岸北非境内,还有一个和罗马同时兴起的王国:迦太基
,这个国家同样兴盛强大。面对同时兴起的两个国家,地中海只要一个,虽然残酷
但却是现实,于是,按优胜劣汰的原则,罗马和迦太基展开了持续近一个世纪的三
次布匿战争。有好几次,迦太基的军队都打到罗马城下,但罗马上下同心,同仇敌
忾,最终战胜了迦太基,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每当读起这段历史时,我就会想起
隋炀帝浩浩荡荡的征高句丽之战,这位才华横溢但冲动不已的君王,面对横尸遍野
,天下沸腾,万人骂名,在辽河边恐怕也感慨无人知已了。
 
一将成功万骨枯,那一国成功呢?恐怕也是万国枯吧?高句丽国的崩溃铸就了
隋唐的辉煌。同样,大英帝国的兴盛不也是征讨的结果吗?没有中国二亿两白银的
赔款,日本也不会有战胜西方列强称雄亚洲的资本。美国的强盛呢,其中自然也少
不了掠夺和奴役。整个一部大国的强盛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杀戮史。
 
这很残忍,但只有强者才能得到尊重,要想得到尊重,必须遵循国家利益高于
一切的法则。


作者:飞云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飞云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17124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