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古埃及的圣书字---周有光
尼罗河(Nile)是全世界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非洲的中心,自南而北,注人地中海。下游经过埃及,在广袤的沙漠中造成一条宽广的绿洲地带。每年洪水泛滥,把肥沃的泥浆灌注到两岸的田地里去。这是天然的施肥,因此年年丰收。尼罗河又有舟楫之便,使绿洲地带的物产运销畅通。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埃及成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摇篮之一,在公元前3500年之前就出现了成熟的文字,称为"圣书字"。
尼罗河口是一个广阔的三角洲。希腊人叫它delta,因为它像希腊字母delta(Δ)。以三角洲为中心,这片富庶的地区称"下埃及"。在这南面的地区称"上埃及"。上埃及的南面是邻国麦罗埃(Meroe),又称库施(Kush)或奴比亚(Nubia)。边境大致在有名的阿斯旺(Aswan)水坝附近。
古古埃及的历史有五千年,分为五个时期:
1.王朝前(公元前3100以前)和早期王国(前3100——前2656,第1——2朝代)。前4228年开始定历法,一年365天。前3100年美尼斯一世(Menes I,名Narmer)统一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第一朝代。这时候,埃及圣书字早已成熟。
2.古王国(前2686——前2160,第3——6朝代)和第一中间期(前2160一前2040,第7——11朝代)。国王坟墓从砖坟改为巨大石块的金字塔(这需要建筑学和其他的科技知识),开始金字塔时代,造人面狮身像(Sphinx,国王的头,狮子的身体),崇拜太阳神(国王是太阳神的儿子,故称"天子"),发展用纸草写字。第一中间期是动乱时期。
3.中王国(前2040一前1786,第12朝代)和第二中间期(前1786一前1567,第13——17朝代)。进入青铜器时期,修水渠,开荒地,发展农业,扩大领土。中王国时期的语文是古埃及的"古典文言",在碑铭体文献和文学创作中长久使用,直至公元初年。第二中间期中,喜克索人(Hyksos,"牧羊王")夺取政权,建立第15一l6朝代,引进马匹和战车,战乱频仍。
4.新王国(前1570一前1085,第18-20朝代)和后王国(前1085一前332,第21——31朝代)。前1567年逐出喜克索人,复兴埃及,扩大疆土,建立帝国,废封疆,建郡县;开凿运河,从尼罗河直通红海,绕航非洲,发展贸易。"法老"(pharaoh),原意"大宫",后成神化的尊称,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后王国又称第三中间期,埃及分裂,努比亚人入侵,建库施王国(第25朝代)。前525年波斯入侵,建立第27朝代。前343年波斯再入侵,建立最后的第31朝代。前332年亚历山大入侵,建亚历山大港。三千年的"法老埃及"结束。
5.托勒米朝代(前332一前30)和罗马统治(前30一后639)时期。亚历山大死后,驻埃及的部将托勒米(Ptoleny)自立为王。前30年罗马人侵,"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Cleopatra,前51一前30在位)自杀;后395年罗马分东三西,埃及成为东罗马一省。后640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
失去传统语言和文化,民族融人阿拉伯。
古埃及语是一种"哈米特·闪米特"语言(Hamito-Semitic),跟今天埃及的阿拉伯语没有关系。古埃及语分为五个时期:l.上古埃及语(前moo--前2200);2.中古埃及语(前2200一前1600);3.近古埃及语(前1550一前700);4.人民语(Demotic,前700一后400),这是波斯、希腊、罗马统治时期的通用语言;5.柯普特语(Coptic,公元后2一17世纪),这是阿拉伯统治时期埃及语言在"柯普特基督教会"中遗留的宗教语言。
"埃及"和"柯普特"两个名称是同一个名称的演变。在上古埃及语中,首都"孟斐斯(Memphis)称作Het一kta-Ptah("ptah"神庙),全词读音为Eilkuptah。变成希腊文Aiguptos,拉丁文Aegyptus,英文Egypt("埃及"),省去开头的E成为Copt(gypt,"柯普特")。
埃及以金字塔著称。孩子们往往以为金字塔是游乐场所,听到金字塔是坟墓,大吃一惊!埃及人跟其他古代人一样,深信来世。国王死后,用药物腌制成"术乃伊"(mummy,干尸,用"乃伊"音译"my"是汉语方言的语音"错位"m~n),以金字塔为地宫,管理灵魂的世界。金字塔中有丰富的壁画和文字,贮藏大量纸草文献,这是埃及古代历史的主要记录。此外还有各种器物上的铭文,记载历史和古代信仰。
圣书字的体式
埃及字有三种体式:1.碑铭体;2.僧侣体(hieratika);3.人民体(demotilka)。三种体式合称"圣书字"(hieroglyphika,狭义指"碑铭体",旧译"象形文字",不妥)。"圣书字"又泛指任何其他非字母文字。这些名称都是希腊人的说法,不是埃及人自己的说法。
碑铭体是图形体(类似甲金文字和篆书),僧侣体是流线体(类似汉字的草书),人民体是简化的流线体。圣书字没有笔画分明的楷书体。
1.碑铭体:文字都起源于图画。圣书字的碑铭体出现最早,公元前3500年之前(第一朝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碑铭体起初是"僧俗"共用的,后来主要用于绘写和雕刻在神庙墙壁和金字塔的石碑上,以及绘写在祭礼器物上。古埃及人把文字看作是神圣的,称为"圣书"或"神文"(mdw-ntr,上帝的文字)。有文字之神,名叫"托特"(Thoth)。古埃及人重视书怯艺术。碑铭体的图形都写得十分优美。
埃及字的书写顺序,可以自左而右,可以自右而左,又可以自上而下,还可以从两边写向中央,使文字形成对称之美。碑铭体的符号中,有各种人形和动物,他们的面孔向哪一边,文字就从哪一边开始阅读。字序的方向不难辨别。
碑铭体中人兽和事物的图形,大部分并不代表原来的人兽和事物,早已变成代表规定的词义(意符)或语音(音符)了。最晚的碑铭体见于公元后第4世纪(394年8月24日)。碑铭体应用了三千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时期中,它保持着复杂累赘的结构,始终如一。
2.僧侣体:有关皇室、宗教、葬仪等的记载,要求美观,必须精雕细绘,适用碑铭体。商业文件、私人通信、文学写稿等所谓实用文字,要求书写迅速,碑铭体就不适用了。早在第一王朝时候,文字就变成"挥毫急就"的草书僧侣体。僧侣体起初也是"僧俗"共用的,后来主要用于书写宗教经典,因此称为"僧侣体"。
僧侣体类似"狂草",形体跟碑铭体迥然不同,可是符号大体是一对一的,没有性质或功能的改变。僧侣们使用僧侣体,上下三千年,一直用到公元后3世纪,而且长期跟碑铭体分工并用,碑铭体用于庄严场合,僧侣体用于实用场合。僧侣体的书写顺序,起初自上而下,后来以"从右到左"为标准。僧侣体的出现使埃及宇失去象形性质。
3.人民体:文字的应用扩大,必然发生文字的简化。在人口众多、文书纷繁的尼罗河三角洲, 人们对僧侣体进行了大胆的简化,成为"人民体",又称"书信体" (epistographika)或"土俗体"(enchorios)。人民体最早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的遗物。这比碑铭体和僧侣体晚二千多年。人民体出现以后,僧侣体就变成僧侣阶级的专用文字。除了宗教经典之外,一概都用人民体。
人民体起初只在下埃及应用,后来扩大应用于上下全部埃及。它从右到左书写,跟僧侣体的顺序相同。起初被认为只能书写日常书信,所以称为"土俗体",也就是说,"不登大雅之堂"。后来成为应用于长篇文学著作,以及翻译古代经典的文字。人民体出现的最初四百年间,形体不断变化,到公元前4世纪,形体才稳定下来。人民体只是形体简化了,没有变更僧侣体的结构。所以只是书写方便,在学习和阅读方面,更加麻烦了。
到托勒米王朝时期,人民体成为主要的字体。王室和僧侣的文告往往并立三种文字:入民体、碑铭体和希腊文,而人民体占据中央地位。人民体的应用一直延续到公元后5世纪(476年,中国南北朝)。三种体式的圣书字,一共使用了四千年。此后,古埃及的文字完全衰亡,成为无人认识的文字。
圣书字的结构
圣书字由三类符号构成:意符,音符,定符。
1.意符:圣书字虽然起源于象形,但是多数符号一早失去了象形功能,成为意符和音符。原来有象形功能的碑铭体,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就失去了实用文字的作用,成为装饰文字了。它县然始终保持着图形面貌,但是多数图形z的意义和读音跟图形脱离了关系。碑铭体变为僧侣体和人民体,是正体变为草体的"革变"。"草变"使圣书字失去象形作用,正像"隶变"使汉字失去象形作用一样。在圣书字中,有的单个意符代表一个语词,有的两个或多个意符结合代表一个语词。能够单独成字的不多,大多数要依靠跟其他符号结合成字。换言之,"词符"(词字)不多,而"词素符"(词素字)比较多。
2.音符:圣书字的音符大都由意符变来。音符相当发达,都是音节符号性质。它的特点是,表示辅音(声母)是明确的,表示元音(韵母)是不明确的,要由读者自己去补充元音。例如:"圣书"写作mdw-ntr,只写明辅音,其中的元音如何读,古人在当时有一定的习惯,今人就难于肯定了。这跟不写明元音的阿拉伯文相像。
音符主要是单音节的和双音节的,此外有一些三音节的。单音节音符由于元音不明确表示,有"辅音字母"的性质,对后世发明"辅音字母"有重大的启发作用,所以被看作是字母的胚芽,称为"标声字母"。单音节音符有24个,后来增加到大约30个。双音节音符大约有75个,其中常用的有50个,但是都还没有规范化,有的一符多形(异形字),有的一符多音(多音字)。
埃及虽然有了"标声字母",但是上下三千年始终不知道利用这套符号就可以拼写语言。他们使用音符时候,必须跟意符或定符结合起来,方才组成语词。使"标声字母"(近似汉字形声字的声旁)变成真正的字母,那是两千年以后的事情。
3.定符:圣书字的定符有两种。一种本身没有意义、-也没有读音,只能用作附加符号,这样的定符比较少。另一种从意符变来,或者由意符兼职,能表示意义类别(类似汉字的"部首"),这样的定符比较多。定符的主要功能是区别"同音异义词",以便阅读和理解。定符很多,例如:"天、夜、山、岛、城、水、虫、男、女、神、阴性、阳性"等等。
定符跟音符构成的复合符号,相当于汉字中的"形声字"。不同的是,汉字把内含符号组合成为一个音节的"方块",而圣书字把内含符号作线性排列,不论音节多少,都成为一个语词的"字条"。汉字按"方块"计算,所以总字数不断增加。圣书字不按"字条"计算,而按基本符号计算,所以符号总数比较少。专家计算,圣书字布604个符号,不算数目字、变形字(异形字)和符号组合(ligature)。
有一个"王名定符"需要特别说明。它是长条的椭圆形(cartouche),下面有一条底座线,形式跟中国的"神主牌位"十分相像。原来是直立的,现代印刷品上为了排印方便,改为横卧。其中写着的是国王的名字。王名几乎都用音符书写,或者是辅音和元音相拼,有时夹着几个意符。王名音符是解读圣书字的钥匙,因此非常重要。
圣书字的后裔
1.麦罗埃字母:圣书字是一国独用文字,没有国际流通性。这跟包含多种文字的丁头字系统大不相同。圣书字流通于埃及本土,以及南方的近邻麦罗埃民族。麦罗埃原来从属于埃及,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前2世纪创造自己的文字,称为麦罗埃字母。麦罗埃字母有两种体式。一种是图形体,符号采取圣书字的碑铭体。另一种是草书体,符号采取圣书字的人民体。但是拼音原理来自希腊。公元后4世纪,麦罗埃王国灭亡,麦罗埃字母也停止使用了。
2.柯普特字母:埃及被阿拉伯征服以后,阿拉伯化进行迅速。埃及民族以及埃及的语言和文字都很快消失。柯普特字母是记录"柯普特基督教会"经文的宗教文字。有32个字母,其中25个来自希腊,另外7个来自埃及人民体,书写希腊没有的语音。这7个人民体字母是圣书字的最后孑遗。柯普特文的使用,最早见于公元后3世纪,到7世纪开始衰落,到14世纪完全不用。在这以后,只有教会用于宗教仪式。柯普特宗教经文是释读古埃及语文的重要线索。
打开古埃及的文化宝库
埃及文字记载着古代埃及的五千年历史,这是人类早期文化非常灿烂的一章。过去,人们看到这种文字遗留在石碑和纸草上,以为它只是一种装饰或符咒。一千年一千年地过去,让它在沙丘中沉睡,没有人去理会它。后来,知道了这上面刻写的是古代文字,但是无法认读。从16世纪到18世纪,西欧学者开始进行探索,没有找到门径。有的学者猜到了椭圆形框框中是国王名字,仍旧不能解读。直到19世纪之初,一个字也不认识。
1799年,在拿破仑出征埃及时候,一位法国军官(M.Boussard)在埃及的圣罗塞塔(Saint Jutien Rosetta)堡垒发现一块石碑(1801年入于英国,现藏不列颠博物馆)。经过研究,知道这块石碑是公元前197一196年间所刻制,是僧侣们颂扬埃及君王的一篇颂词。上面并立着三种文字:圣书字碑铭体、圣书字人民体和希腊文。这块罗塞塔石碑成了打开古埃及文化宝库的钥匙。学者们从认出君王名字开始,通过希腊文认识人民体,再通过人民体认识碑铭体,最后僧侣体也认识了。埃及语文的最后遗裔柯普特文,在解读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对释读埃及古文字做出贡献的有德国、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国家的学者们。其中商博良(Jean Frabcius Champollion,1790一l832)的贡献最为重要。1822年他发表权威性的释读论文。他被称为埃及学的创始人。
19世纪是语文考古的大发现时期。丁头字和圣书字的先后释读成功,打开了人类早期文化的宝库,从而开始了比较文字学的宏观研究。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