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答老加关于品评芦文马文的问题 |
 |
所跟贴 |
能否简单谈一下对经济的看法吗? -- Anonymous - (118 Byte) 2005-3-20 周日, 上午8:53 (221 reads) |
joewoo
加入时间: 2004/07/14 文章: 102
经验值: 495
|
|
|
作者:joewoo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美国经济步入黄金时期?
华尔街日报 2005-03-09
上周五美国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的就业报告赢得了近乎一致的喝彩,政府举动赢得如此反响实属罕见。
2月份就业人口增加26.2万的消息为几乎所有市场的上扬提供了理由,或者至少说是为全面买盘提供了借口。股市上涨了1%,债券价格也呈现上扬态势(收益率下跌)。四月原油期货合约上涨了几十美分,收于每桶53.78美元。其他大宗商品呢?也是普遍上涨,延续了近期的热力反弹势头。
自从去年感恩节美国总统依惯例赦免了一只火鸡以来,还没有哪次政府举动如此罕遇非议。
在近乎一致的喝彩声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异样的声音是美元。美元汇率的急剧下跌说明并非每个人都认为就业报告预示著经济动能的增长。
而债市对就业报告的欢迎可能会让人们忽略一点,即就业人数新增26.2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于预期的喜讯,大大超出了此前的普遍预期(增22.5万人)。美国国债交易员们显然原先期待一个更高的数据,看到结果低于他们的预期,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升至2005年新高,也高于去年12月份的高点(自那时以来,基准股指一直未能突破这个水平)。
上周五的波动基本上奠定了当周股指的变动幅度,两大指数如影随形。受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UTX)、卡特彼勒(Caterpillar, CAT)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IBM)等重磅成份股推动,道琼斯指数上周五上涨了0.99%,以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XOM)、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GE)和微软(Microsoft, MSFT)等为龙头成份股的标准普尔指数也上涨了0.98%。
一些市场观察人士将这样的联动解读为机构单纯买入大型股指数以增加投资组合中持股比例的证据,认为这是市场对良好就业数据或股指突破前高点作出的应有反应。
道琼斯指数一周累计上涨98点,收于10,940点,创下2001年6月以来的最高收盘点位。标准普尔500指数全周上涨10点至1222点,也是2001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走势显著落后的是那斯达克指数,或更具体地说是科技类股。那斯达克指数勉强实现了上周五其他股指四分之三的涨幅,当周仅微升5点,收于2070点。与去年年终相比,那斯达克指数目前依然低了5%。
其他通常领涨的类股(如小型股)也呈现非典型的较弱走势,这可能显露了一个逐渐成熟的牛市所具有的那种矜持特点。
与此同时,在债券反弹时,股市的活力也显示了股市交易人士对低成本资金环境的依赖。对利率敏感的类股,如房地产类股(上周五涨3%至新高)、公用事业类股(涨2%)、房地产投资信托类股(涨2%),也为这种解释提供了佐证。
乐观地看,美国经济或许就此进入了一个不冷不热、温度适中的黄金时期。
一些对经济增长非常敏感的类股也感觉到了一股推升的力量,投资者们试图在股价中反映当前经济增长所具有的加速潜力。道琼斯交通分类指数在反弹中的涨幅为大盘的两倍,表现类似的还有摩根士丹利周期类股指数。
总而言之:投资者喜欢依然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这确保了大量低成本资金的供应。在美元汇率下跌之时,金融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同步上涨。看来几年前推动牛市的通货再膨胀交易又回来了,至少上周五是这样。
美国经济以效率对抗高油价
2005-03-11 华尔街日报
--------------------------------------------------------------------------------
近来原油价格屡屡创出新高,分析师也认为油价还将进一步上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却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抵抗能力,而这些都要归功于能源使用效率和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美国经济第四季度强劲增长了3.8%,这让人们再次看到了在70年代和80年代末期石油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后,美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果。像化工、钢铁等对石油有大量需求的行业已经变得更加有效率,其中采取的措施包括将更多的业务外包到海外,或是转移到石油和天然气较为便宜的地方。这些行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正在缩小,而其他像软件、金融服务等与能源关系不大的行业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根据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数据,1973至2003年间,美国经济每增长1美元所需用到的油气数量减少了55%。另外,美国能源消耗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也已经从1981年的近14%下降到了7%左右。
在经历了数周的稳步攀升后,本周一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收盘上涨11美元,达到每桶53.89美元,距离去年10月22日创下的每桶55.17美元的历史最高收盘价也就几步之遥。
当然,在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今天的原油价格依然远远低于70和80年代的水平。按目前的美元计算,1980年时的油价超过了每桶92美元。
不管怎样,高昂的油价依然拖累了经济。据信在2004年,油价上涨让美国GDP减少了3/4个百分点,同时还大幅增加了航空公司、驾车者等的燃料支出。如果供应再出现问题,这种状况还将进一步恶化。能源情报署周一公布称,汽油零售价格四个月来首次接近每加仑2美元,并且有望进一步创下新高。
不过,美国经济吸收油价冲击的能力让经济学家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有关油价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观点。美国在第四季度取得的3.8%的经济增长率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是最高的,而1月份通货膨胀率为3%,相对较为温和。投资者也没有对油价过多地表示担忧,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正接近11000点大关,上一次接近这一大关还是在2001年6月。
经济预测公司Global Insight称,即使油价连续两个季度达到每桶70美元,美国经济也不会被拖入衰退的境地,但它警告称,如果油价在相当长时期内都维持在每桶50美元之上,那么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前景。
Global Insight首席经济学家纳里曼·贝赫拉维什(Nariman Behravesh)说:“如果我去年说美国经济不会受到50美元油价的影响,得到的反应可能是‘你这是什么意思?’”。
在美国经济消化了高油价冲击的时候,其他工业化国家经济却受到了高油价的拖累。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国消费支出更为强劲,货币政策更为宽松,使其得以摆脱高油价的影响,实现经济增长。
但另外的原因还在于欧洲和日本经济起点较低,更为脆弱。去年下半年,欧元区12个国家经济增长表现令人失望,它们第四季度经济较第三季度仅增长了0.2%。德国和意大利第四季度经济更是分别下降了0.2%和0.3%。德国2月份新汽车登记数量减少2%,这表明油价上扬正在侵蚀该地区一些最重要的产业。
而在日本,经济学家称,油价高企是其经济增长率接近于零的一个重要诱因,2004年下半年,油价甚至还可能是日本经济增长还是萎缩的决定性因素。不过,出口产品价格较低为日本和亚洲许多地区减轻了一些油价的冲击。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达到了7.4%,与上年持平。
其中多数的增长集中在中国,中国有大量能源消耗巨大的工厂,它们正是美国产业外包的结果。中国2004年多数时间经济增长较慢,但第四季度较上年同期的经济增长率猛然加速到了9.5%。
虽然中国一直严重依靠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不过由于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加上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它能够部分消化价格上涨低的影响。中国公司也因此得以在能源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以较低价格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瑞士银行(UBS AG)去年年底的一份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12个月的原油平均价格上涨至每桶55美元,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放缓约0.9个百分点,这在所有亚洲经济体中是受影响最小的。
不过,鉴于目前多数经济学家都预计能源价格将在一段时期内维持高位,世界经济何去何从还难以判断。许多分析师预计,今年原油价格将突破每桶60美元,还有分析师称,由于中国和美国对原油需求强劲,如果出现大的供应中断问题,原油价格将会上探至每桶80美元。油价压力也导致天然气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许多工业和商业用户可以在原油和天然气之间任意选用一种。
油价危机在1973年、1980年和1990年曾将经济拖入了衰退,而在2002年短暂的经济危机中,当时算是较高的每桶30美元的油价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称,美国经济增长步伐最终还是会因为高油价而大幅放慢,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是受到了以下因素的提振:减税、灵活的货币政策、因每月进口超过100亿美元的石油而出现的巨额贸易赤字等。
让人无法判断的还有供应危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像目前出现的这种需求推动的油价飙升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不及供应危机带来的恶果,70年代初期阿拉伯石油禁运造成的供应突然中断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美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在美国化工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化工行业使用天然气和石油来制造原料并为工厂提供动力。据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的数据,在1998至2003年间,该行业减少了90,000个工作岗位,部分原因是美国化工企业将业务转移到了中东等油气价格较为便宜的地区。通过出售部分业务、同时将其他业务转移至海外,这些企业得以降低油价高企的影响。比如,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正在阿曼和科威特建立大型石化合资企业,而此之前,公司于2003年关闭了从联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手中收购的、位于Texas Gulf的两家工厂,导致100个工作岗位被转移或是被撤销。去年由于天然气价格上扬,杜邦公司(DuPont Co.)不得不出售其生产尼龙、聚酯和莱卡(Lycra)的英威达(Invista)子公司,将其需大量依赖原油和天然气的业务比例从70%压缩至40%。
据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的数据,从1974至2004年,化工行业每单位产出需要消耗的能源数量减少了46%,这意味著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如今消耗的能源数量只要30年前的接近一半。
美国钢铁行业同样要用到天然气,该行业目前在美国经济中的比例也在下降,钢铁产量从1981年的1.21亿吨减少至1998年的1.07亿吨,降幅近12%;钢铁行业总的生产能力减少了近19%。对于美国钢铁行业而言,这种滑坡更多的是由于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加剧,而不是由于外包。同时,钢铁厂在燃料消耗方面已变得更加高效。U.S. Steel Corp.利用炼铁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副产品代替天然气,完成发电和对板材钢料进行再加热等工作。
1994至2004年,陶氏化学公司将生产每磅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减少了20%,主要是通过提高现有工厂的效率,比如该公司在得克萨斯州Freeport的工厂就改造了锅炉系统,使其能够更大限度使用气体副产品。陶氏化学公司能源保护的负责人肯·坦嫩鲍姆(Ken Tannenbaum)称,他们更愿意将维护重点放在提高能源效率上。
美国人对退休后生活充满信心
华尔街日报 2005-02-14
针对公众对美国社会保障基金(Social Security)及退休收入观念的调查最终印证了股票及债券推销员早已熟知的一条定论:美国人头脑迟钝,尤其是涉及到钱的时候。
美国企业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驻访学者保曼(Karlyn Bowman)搜集的相关历史调查数据显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公众普遍认定,社会保障基金是一个存在财务问题的项目,不可能兑现其所宣传的所有承诺。而相同时期的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公众对退休后能有足够的钱来维持舒适的生活充满信心,这主要归功于401(k)计划及其他税项递延退休金帐户。
但如果想想所得结论为美国人是糟糕的储蓄者的其他调查,上述观点显然就显得相当愚蠢。保曼告诉《巴伦周刊》(Barron's),她看到本月有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有26%的美国人无任何储蓄,而其中年收入不足3万美元的人数所占比例更是高达52%。(我们怀疑,那些在街边烤汉堡的小伙计如何买得起那铮光瓦亮的新款本田车!)
更使我们迷惑不解的是1993年至2004年期间年年进行的一系列退休信心调查的数据。这些调查中已婚夫妇被问及:他们对有足够金钱在退休后维持舒适生活是非常有信心、有信心、不是特别有信心还是完全没有信心?我们合并了某些选项,以使一项代表乐观,一项代表悲观。结果,在2000年有2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47%表示有信心,乐观者比例高达72%。同年有18%的受访者表示不是特别有信心,另有10%表示完全没有信心,悲观者占到28%。
2000年值得关注,因为当年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于1月14日触及历史高点11,723点,但当年却以下跌6.18%告收。该指数2001年下跌7.10%,2002年下挫了16.76%。
这三年中经历了科技股神话破灭、911恐怖袭击及后续事件,以及一些巨大公司丑闻的爆出。那些将钱投入股市或共同基金的退休者遭受重创。但在2001年,仍有63%的受访者表示乐观,35%的受访者表示悲观,公众并未转为绝望。2002年,70%的受访者表示乐观,29%的受访者表示悲观,情况略有好转。2003年,在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25.32%之际,表示乐观的受访者占66%,表示悲观的占33%。简而言之,公众对退休生活的信心与股市表现并无明显关联。无论股市风云如何变换,乐观者与悲观者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美国人喝了太多的红葡萄酒或变得越来越非物质化。我们的理论是:住宅拥有率提高,公众对退休生活的信心才随之上扬。尽管被华尔街弄得伤痕累累的美国人增加,但有更多的美国人被飞速上扬的房价所麻醉。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实:在接近退休年龄时,我们的邻居出售他们老旧、占地庞大的房产,换得一笔巨款,然后再用这些钱在诸如南卡罗来纳州默特尔比奇或佛罗里达州尚未被污染的新兴度假胜地购入一套舒适、甚至有些时候堪称奢华的别墅或公寓。
在美国总统试图推广其社会保障基金改革之际,有一点是对他有利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公众,尤其是年轻人,认为社会保障基金长期来看存在财务问题。总统的提议将获得广泛支持。可问题在于,民主党人并不认为危机近在咫尺。上述调查中的乐观者并不认为,他们需要依赖社会保障基金维持良好生活。但如果那些售房者一下子失去了易受骗上当的买家,上述一切可能都会改变。
民主党迄今为止仍未对总统布什(Bush)的社会保障基金计划提出其他备选方案。但基于南达科他州民主党人拜伦·多根(Byron Dorgan)上周四发表的言论,及前克林顿(Clinton)政府白宫办公厅主任、现任职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的讲话,他们所在的政党将支持政府大幅提高针对富人的税收。多根建议布什停止对收入50万美元或以上的人士实施减税政策。波德斯塔的智囊团则希望能将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回调至克林顿政府时期的39.5%,且将资本利得税也提高至相同水平。如果持有这些资产5年以上,则收入不足100万美元的人士应缴资本利得税可以减半。那些收入20万或以上的人士将受到此项政策的打击,而政府财政赤字将在未来10年内减少5,000亿美元。他表示,爱国心将驱使富人接受上述税收政策。
39.5%的税率究竟有何不可思议呢?美国进步中心的经济学家约翰·艾恩斯(John Irons)表示,在克林顿设置该税率时,美国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让我们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没把税率定成87%呢?87%是1954年时的最高边际税率,而1954年是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执政期间的鼎盛时期。
作者:joewoo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