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朱学渊:评伯恩斯坦的公开信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朱学渊:评伯恩斯坦的公开信   
资料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文章标题: ZT:朱学渊:评伯恩斯坦的公开信 (299 reads)      时间: 2005-3-16 周三, 上午9:11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朱学渊:评伯恩斯坦的公开信
(博讯2005年3月16日)
朱学渊更多文章请看朱学渊专栏



前几天,读到中国人权理事会主席伯恩斯坦先生的一封非常简扼的公开信,他说:“最近中国人权的一些理事辞职,其中有为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出色的个人,他们的行动使我深感悲哀,因为这对一个从事重要工作的中国人的人权组织来说极具破坏力。”他接着说:“最近几年来,我们对所有提到理事会上的具体的、特别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包括因组织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职能问题。” 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一些中国人权的理事曾经提出了一些议案,理事会对它们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但是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于是一些人辞去了职务,致使中国人权蒙受极具破坏力的挫折,他为中国人权的这种处境悲哀。 也只是在中国人权发生事情后,我才注意纽约的一些中国异议人士,对这位伯恩斯坦先生心怀敬意,因为他的确“自一九八九年起就一直参与中国人权的工作,并努力去筹款以支持中国的人权工作者”。事实上,为中国人权感到悲哀的,也不止是伯恩斯坦先生,所有有良心的人都在为之痛心,许多有头脑的人也在为之思考。 我们可能还都注意到,与伯恩斯坦先生的这封感情真切、言辞斟酌的公开信相比,几个星期前十三位中国人权理事(其中有六人为中国血统)签署的那封“关门信”,就显得过于情绪化了。尽管,我们承认中国人权中的美国血统理事的作用,但仅就这样实质粗暴的干预,已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反感。那种“少了你们照样干”、“地球照样转”的口气;就与伯恩斯坦先生这回表达的悲哀情绪,南辕北辙了。 任何一个组织,就是一群人;对待一个组织,至少应该象对待自己的婚姻一样,无时不刻地去培育它,而不是用尖锐的言辞去刺激它。四、五年前,我曾经在《纽约客》上读到过一篇访谈一个著名女星的文章,她说她有一个克服自己的坏脾气办法,那就是在想说fuck you的时候,改说I love you。然而,我们再回头去看那封关门信,就会发现它字里行间隐藏的全是fuck you。我想,这种不妥协的心气,总是要坏事的(makes things worse)。 一位朋友告诉我,伯恩斯坦先生是“兰灯出版社”的前任董事长,“兰灯”的事业在他手中翻了几番;他的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保证了他在中国人权中的行为无误。然而,“兰灯出版社”和“中国人权”是性质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以实现商业利益,来达成为社会服务的目的的;后者则是“社会公器”,它为公众服务而不追求商业利益,就需要参与者的献身,更需要社会大众和团体的认同和捐助。因此,“公信力”是中国人权组织的生存之本。 可是,中国人权组织的成功,使一些曾经为之贡献力量的人,产生了一种爱护它“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的感情;而一旦有了将中国人权组织当做“自己的眼睛”的心理,也就有了将其异化为“个人私器”的可能性。我以为,伯恩斯坦先生在对待一种常见的人类天性时,采取了姑息放任的态度。 去年,对《多维新闻网》的批评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众多的批评意见中,有一个我不能苟同的误区,那就是将一家私人媒体,完全等同于社会公器。固然,媒体的成功与否,是取决于它充当社会公器的自觉意识,但其方针却是由它的老板自己制定的,其死活是由它的公共服务的效能决定的。然而,同样的一些人,今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那就是将一个“公器”或“准公器”,当做了是一个有老板的“私器”。 其实,“公器”与“私器”间,也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说“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的“私器”,就是因为它的董事会——“中央委员会”完全听命于毛泽东一个人。中国人权设有一个董事会,就表明它是要对组织的成败负有责任。然而,留在董事会中的中国血统成员称,是因为美国血统董事们的坚持,而未能与出走的董事们进行妥协;而美国血统的伯恩斯坦先生则称,破坏中国人权的责任全在于出走了的“出色的个人”。于是,中国人权的眼睛被伤害了,责任却都在于别人。当然,不管他们怎么说,很少有人会去追究出走的花瓶们的责任,更多的人是会去问:中国人权的老板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对中国人权的诸多批评中,有对刘青先生和谭竟嫦女士的八万和十二万年薪的指责,尽管这样的薪资对广大流亡人士来说是相当优渥的,但在美国社会又是十分普通的,而对一个法学工作者来说,甚至是低于平均水准的,而刘青和谭竟嫦也是要养家糊口的,我甚至还认为刘青可能是一个非常克俭的人。但问题是,当有人批评刘青的某种做法的时候,他就以指责别人的“经济企图”来予以反制,而这些指责却又是没有根据的,于是公事就化为私怨了。事实上,这还把事情搞得更糟,首先它使人感觉中国人权里充满了“经济利益”,然后又使人猜测:中国人权里是否有一个“利益集团”? 昨天,我读到达赖喇嘛的两则平凡的箴言:“别让小小的争执,伤害到深厚的关系。”(Don’t let a little dispute injure a great relationship.),“和亲人意见相左时,就事论事,别翻旧帐。”(In disagreements with loved ones, deal only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don’t bring up the past.)说来,伯恩斯坦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据说还是一个为人非常诚恳的个人。但是,他在中国人权的内争中,不能大事化小,却至今还在计较往事的责任,更使我感到非常的悲哀。然而,我以为他写这封公开信的动因,是出自于一种沉重的感觉,即中国人权赖以生存的公信力正在丧失。 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三日 附:《中国人权理事会主席伯恩斯坦的公开信》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 感谢你们的关心! 我自一九八九年起就一直参与中国人权的工作,并努力去筹款以支持中国的人权工作者。 最近中国人权的一些理事辞职,其中有为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出色的个人,他们的行动使我深感悲哀,因为这对一个从事重要工作的中国人的人权组织来说极具破坏力。最近几年来,我们对所有提到理事会上的具体的、特别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包括因组织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职能问题。 我敦请大家继续为促进中国实现法制和开放社会的伟大工作而努力。 真诚地, 中国人权理事会主席 罗伯特•伯恩斯坦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资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5528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