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骆憬甫《我的一生》第三章:青年时期(续完)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骆憬甫《我的一生》第三章:青年时期(续完)
六者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50
经验值: 816
标题:
骆憬甫《我的一生》第三章:青年时期(续完)
(734 reads)
时间:
2005-1-30 周日, 下午9:58
作者:
六者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886 -1954浮生手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纪实》
骆憬甫遗著
第三章青年时期
十二、出了书房进学堂
封建,虚荣,几乎把我送入黑暗地狱中去。我十九岁了,还是在家塾中读死书、死读书,如果再呆下去,差不多要读书死了。陈老夫子知难而退,我们还不知道改变方向,又请了一位俞先生来教读。俞先生的思想比较前进,学问也相当好,我们师生的感情很好,可是他常常请假回家,实际上教导的时间很少。到了十月问,俞先生从家里回馆,他很客气地对我兄弟俩说道:“我常常请假,旷了你们许多课,心中感得非常抱歉!但是时代是改变了,家塾读书是永远读不好的。你兄弟俩假使要发展前程、深造学问的话,那是非进学堂不可了。现在的时代,光光会做做策论是不够的。英文、算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体操、图画等,家塾里哪里学得到?而且也请不到这样多才多艺的名师,老实说,我就是吃不消的。你们不可一误再误了!我刚从杭州回来,知道安定学堂、杭州府中学堂都在招考,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旷了你们的课,无从补过,所以我以十分诚恳地心急急地赶来通知你俩,奉劝你俩赶快去报名投考,勿再过家塾生活以埋没一世!这是我藉以补过的一点诚心贡献。望你兄弟俩请示高堂,以为如何?”
俞先生的和蔼态度、诚恳言词,直感动得我兄弟要哭出来。于是我俩就将俞先生的话转禀母亲。母亲原是女中英俊,过去因被封建的环境所蒙蔽,以为只要能做文章就可发展,而且因了我兄弟俩从小多灾多难,身体孱弱,更兼是孤儿,所以过分疼爱,不忍放任我俩远离膝下,别求名师。现在听了这番明白透彻的俞先生的贡献,自然也转变了她的思想,所以她面容露着微笑、毫不犹豫地答道:“俞先生的金玉良言是不错的,就遵照俞先生的话去报名投考罢!”我兄弟俩高高兴兴地把母亲的话转禀了俞先生,俞先生欣然道:“令堂大人真是女中丈夫!那么你俩明天就进城去报名投考,我也仍回家去静听好音。你俩考试的结果,一回来就着工人来通知我!”
第二天,我俩就坐轿赶往杭城去,耽搁在元宝街我哥哥的岳父家.和他们商量结果,决定投考杭州府中学堂。
到了考试期,我俩仅仅带了墨盒、毛笔、草稿纸去应考了。考试的人不多,好像不满一百人。题目只有两个,一个史论题是“汉武帝表章六经罢斥百家论”,二题是经义题,出在《论语》上,我俩都是透熟的。比之考乡试,其难易真有天地之别,然而竟有许多人不知道题目的出处和意义,屡屡请教监试员解释,有一个旗人子弟解不通经义题,监督(就是校长)索性拿出一本论语,翻出了题目的出处给他看,但是他看了书还是做不出,真是怪事!
第二天出榜了,哥哥高高考取了第一,我亦不弱,好像是第五。于是向校中注了册,问明缴费数目、开班日期,回家准备行装。到了家里,母亲是悲喜交集,喜的是她的爱儿将走上光明之路,悲的是两爱儿将远游他方,有长时间的阔别,膝前寂寞,定省无人。我们立刻叫长工去报告俞先生,俞先生得到了喜信,第二天就来了。他笑吟吟地说:“恭贺你俩鹏程万里!我们明天解馆吧!”“先生!您为了顾全我俩的前程,明天就解馆,行将别去,我俩心中实在难过得很!但是您老人家到哪里去呢?”这是我俩的惜别词。俞先生说:“我想:老是教书,也不是事情。所以我已决定往上海去干报馆工作。时报馆里有一位朋友,也姓俞,他已代我介绍工作成功,为了你兄弟俩的功课,我还在踌躇难决。现在你俩已恭喜录取.决定进学堂,所以我也已决定即日往上海时报馆去就业。”解馆的晚上,我家办了一桌丰盛的筵席饯俞先生的行,同时也是我俩转入光明之路的喜筵。第三天早餐后,俞先生去了,虽然不到十个月的师生关系,因为他是光明之路的指导者,所以感情相当浓厚,临别依依,不在话下。我们也整理行装,择日启行进校。
我十九年来没有长期的离开母亲的膝前过,这次要比较长时间的远离膝下了,当然是依依不舍,但是为了前程,不得不硬起心肠告别。母亲是女中丈夫,从来不挥离情之泪的,心中虽然不免难过,但她依然是笑容可掬地目送着两爱儿的长行。
十三、学堂生活(一)
出了书房进学堂,这是我生活史上的一大转折点。因了俞先生的一番诚恳忠告而转变了方向.因了母亲的英明果断而决定了前途,因了我们的自力更生努力向前而考进了学堂。不顾亲戚乡老族人的反对而毅然决然地去进了学堂,在那个时代的封建社会、古老氛围中突围而出,也真不容易呀!那时守旧的人们,看我们进学堂,好像当我们是吃洋教一样,连我们的大母舅也不很赞同。我的岳父竟表示反对,其他的亲友大都嗤之以鼻、背后批评,认为我们是走了歧路,不合正规。假使没有母亲的英明决断,我们是决难走上光明之路的。所以这次冲破了顽固的纲罗,等于举行了一次大革命。已迟了四年!不然的话,假使我们的大母舅有我母亲那样的英明果断,代母亲答允祝老师的忠告,在我十六岁的八月间就可进了学堂,到这时已可留学日本了。因为辛丑变法后,清政府表面上好像因循苟安,暗地里也在着急,苦于人才真正太少,没有人能办理新政。所以那时国家需才很急,只要有人肯出国求学,官费派往东西洋留学是很容易得到的。往往不等到毕业,就要派出洋留学。只要国文有根底,日文不懂是不要紧的,到了日本,在日语文速成班里学习半年,就可以入校直接听讲,至多四年,就可以在东京高等师范毕业回国。假使我十六岁进学堂,十九岁或二十岁就可以官费出洋,廿二岁就可以在普通师范毕业。如果进了高等师范,二十三岁也可以毕业回国就业,母亲还可以看到她的爱子学成归国。她心境一愉快,或许我廿三岁那年冬季她还不至于会去世呢!人事的不臧,误事真不小啊!
1905年,我十九岁那年十月,和哥哥一同拜别了慈母,到了杭州,缴了费,进了杭州府中学堂,从此我们改变了我们的读书生活。不是读死书而是读活书了,不是死读书而是活读书了,不会读书死而将读书活了。
十四、学堂生活(二)
学堂生活,和家塾完全不同了。但是照我现在的回忆,我觉得和近时的不很相同,恐怕和古代的书院相像吧。起居、读书,和书院相像;按班上课、按时作息,和学校相似。书院自由研究,朔望考试;学堂按部就班,上堂听课,考试分年、期(半年)、月,不依朔望。我们换了生活环境,感到处处新奇。
杭府中学堂的校舍,本是一所和尚寺,名圆通寺,在大方伯。因寺僧不守清规,被官府驱逐,并将寺屋充公,改为“养正书塾”,大小学生兼收;后改为杭州府中学堂,升了格,停收小学生。大汉奸汤尔和、民主人士马寅初就是养正书塾的头班高材生。校舍是寺屋改用,不很合适。我们读书的房子,称为“斋舍”,是特建的中式平房,有四进,有长廊相联系,每进并排四间房,当中隔断,分为八间。每间摆四张双屉桌、四张骨牌凳、四个书架,可供四个人坐。长廊尽头,有一幢西式中造的东洋式洋楼,是我们的宿舍,每间大约是八铺,其他还有膳厅、教员宿舍、雨操场、教室(那时称讲堂)、办公室、厨房等等。没有校园,非常枯燥,操场在对街,离校约一二百步。那时杭城没有电灯,斋舍里各人自备菜油灯盏,铜的锡的瓦的(即陶器),形形色色都有,菜油灯草自备。宿舍里是挂的玻璃西瓜式菜油灯,油由校中公备公用,大约每四人合一盏。茶壶茶叶自备,有工友来冲开水。脸水倒是公备的,在膳厅里,装有土制自来水管。作息信号,是打磬子的(这是废物利用,是和尚寺的旧物)。我们除上讲堂听讲、上操场体操像学堂生活外,其自修时间,仿佛和住书院一般。有烟癖的,水烟、旱烟、香烟准吸不禁止,只是上课归寝时禁止。衣服是长袍短褂大衫都有,没有制服,唯体操时,另有操衣操裤操帽,平时不穿。
堂中原已有二年三年四年级三班,我们一年级是在十月间中途招收的,不知什么缘故。那时学堂的首脑,仿佛有阶级性的。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都称监督,小学堂称堂长。我们的监督,是潘凤洲先生,是一位长子老头儿,前清功名,是内阁中书,大概是进士吧。我们一年级开班了,新生齐集在一间空空洞洞的厅堂里,和先生们行相见礼。监督和教员们立在东首面西,我们立在西首面东,仪式很简单,只须向先生们作一个长揖,不必拜。站在前排的一位同学,扑地跪了下去,我们几几乎要笑出来,一位先生很和气地请他不用跪拜,扶他起来,他向别人看看,大家都齐齐地站在那儿,没有人下跪,知道错了,急忙立起。潘监督老声老气地训了几句话,别的先生没有训话,于是大家再一个长揖,就走散了。
课程方面,那时也很简单,英文(学不来英文的学日文,另设一班,和英文同时间,异教室)算学、物理、化学、地理、体操六科,根本没有学过,都是从头学起。国文、历史二科,我们算是有根底的,比较轻松。
国文先生是癸卯科举人范耀雯先生,虎头豹眼,身体魁梧,挺胸突肚,威风凛凛,好一副武相!可是他的行为声音,完全和形貌相反。他谦恭和善,习惯从讲堂后面进来(别的先生是从前面进来的),右手捏着书本粉笔,一路向着学生点头,一直点到最前排为止。然后抄写黑板,抄毕坐着讲书,习惯地搁起右脚,左手在桌下摸着鞋帮,如果立了讲时,又习惯地左手捉着辫子梢甩着。他的声音又那么尖锐,和他魁梧奇伟的身躯不相称。
历史先生是我们祝老师,他用行书写黑板,写得飞快,我往往赶不及抄就已被他揩掉。他讲课从不面对我们,老是一面写一面就朝着黑板讲,而他所讲的却是最精彩的几点,将来考试题目,往往就出在他对黑板所讲的话中。敏捷的同学,记下了他的话,考起来不是一百分,就是九十分。我呢,当时抄也来不及,哪有时间记录他自言自语的话,考起来,看到题目,瞠目不知所对,还算是祝老师特别宽容,给我七十分,照我自己来评,应该是不及格。
地理朱颂祥先生是嘉兴人,一口嘉兴土白,他每一句话,末一字必定有一个“么”字,这“么”字声音都念做“猫”字音。譬如“黄(读做“杭”字音)河么(猫)”、“长江(音缸)么(猫)”等等,因此有一段笑话:一位萧山同学,完全是萧山土白,有一次,突然立起来问朱先生道:“先生(音山)!地球上(音朗)猫那哼(音轧)介(音ㄍㄚ)多(音ㄉㄛ)?(即地球上猫怎么这么多)”朱先生愕然,问他道:“你说什么?”他说:“哪!我说地球是否椭圆形的?”朱先生说:“是的。地球稍为扁些,不完全椭圆。”幸亏同学们都是敬师的,很讨厌那萧山同学捣蛋,所以没闹成哄堂大笑。
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使得我的身体坚强起来,精神也活泼起来,我的十九年宿疾——扁桃腺炎、鳖块,无形之中渐渐告愈了。呵!学堂毕竟是好的喽!
十五、学堂生活(三)
1、初次参加学生运动
校中有一个校友会,系全体同学自行组织起来的。当初不过是联络感情、研究学术的团体。后来因为练习演说,在演说时因发挥学术上的意见而起了争辩,因争辩而闹意气,因闹意气而分党派,因分党派而起冲突,因起冲突而引起了学堂当局的侧目。潘监督任命了一位姓金的监学来监视学生行动。他勾结学生中辩争失败的一派在校友会中捣乱,正副二会长无法控制,校友会愈闹愈糟。潘监督下令解散,收回校友会会所,不准学生使用。激烈派大为愤怒,哄动全体同学起而反抗。某晚在饭厅里召开体大会,演说的人,个个神情激越,声随汨下。尤以二年级孙同学为最激烈。他只有十七岁,他每说一句,掌声四起。我是新来的乡下小子,从来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我连平常和人谈话都是低声下气的,哪里敢在几百人的大会上登台演说?!当时我对那孙同学真佩服得五体投地,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巨子。金监学鬼鬼祟祟地在室外巡逻着、窃听着,随时将开会情形报告监督。第二天,孙同学被开除了。我以为同学们必有一番大闹,哪知道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孙同学垂头丧气地离校而无一丝动静。
2、参预学校革新运动
校友会解散,激烈分子革除,表面上是潘监督胜利了,哪知道暗中正在酝酿着推翻潘监督、改革杭府中学的革命运动。有一天,平时和我不很接近的同学何与章忽然很秘密地来和我商议这革命运动。我当时颇以为奇怪,他俩为什么会信任我,会和我商议这机密大事?他们会否拿我做傀儡来出卖我陷害我?我平素和他俩虽然不很莫逆,但也并无嫌隙,他们为什么要陷害我?于是我很机警地应付他们,哪知他们竟引我为心腹,我于是知道了内容。原来潘监督的专制、贪婪、保守、陈腐已激起了外界维新派的公愤,维新派和日本留学生声气相通。当时的留学生颇有力量,只要把潘监督办学腐败的具体事实报告给他们,他们就有推翻潘监督、革新学堂的把握。外界维新派委托何、章二同学要一份潘监督办学腐败的具体材料,他俩因自己国文欠好,要拉一个国文好的人代为撰就,遍相我班中,只有我兄弟俩和郭家兄弟俩国文最好。但郭家兄弟是杭城士绅,和潘监督有通家的交谊,不敢给他们知道这机密。我哥哥呢也是很拘谨的,也不敢和他同谋,我呢自信国文并不是挺好的,但那时年少气盛,意气豪雄,有时喜欢弄弄笔墨,也常议论风生,慷慨激昂,因此他俩来拉我入幕。他俩已掌握了许多材料,只是一篇流水帐,不能用娓娓动人的文章写出来,要我帮他们写。我说什么时候写呢?白天写这秘密文章一定要败事的!于是议定等大家睡静后我再起来写作,我三人约定了集合的地方,届时秘密地起来,伪装出房小便,三人会齐,在我的自修室中,点起菜油灯,用东西隐蔽了灯火,他俩拿出材料,我奋笔写作。我下笔很快,但由于材料多,这样秘密工作了两个半夜(或三个半夜?)才全部告成,由何、章二同学秘密地递出,外界维新派把我们的材料和他们所知道的材料双方合并起来整理好后寄送留日学生会。留学生会得到材料后,即电请清政府撤换潘监督,整顿杭府中学堂,政府据电转令浙江巡抚张曾歇照办。这是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冬季的事,我二十岁。
我们办这件学校革命事件,是极端秘密的,只有何、章和我三个人知道。在革新案未实现之前,潘监督越来越专制,同学们动辄无端被开除,心里恨极了,只是没有革命的勇气和力量,没有抵抗的团结力,敢怒而不敢言。不知道暗中何、章和我三人已经埋好了炸药,接好了药线,只要有人引了火,就会漫天匝地地爆发起来。只是这一炮假使不爆炸的话,守旧派的势力也还是不小的,我做了这件秘密工作,连亲哥哥也不敢告诉。到放年假时,有骨气的同学都不愿再受潘监督的压迫,都纷纷向校方退学,我也怀着鬼胎,和哥哥一同退学回家。
十六、学堂生活(四)
回家过年,我俩把退学的缘由,禀告了母亲,母亲是最明白事理的人,并不责怪我们,我们欢欢喜喜地在家叙了天伦之乐,只等过了年投考别的学堂的插班生。不料在这年假期间,这包炸药已经由留日学生会点着药线爆炸了!浙江巡抚已经雷厉风行地把潘监督撤职,另聘一位癸丑年翰林并且留学日本法科大学的邵章(伯纲)先生来接任新监督。他虽亦系旧士绅,却是已在日本镀过银、开过眼界的半新旧人物,正适合那时的社会环境,不但维新派欢迎,连旧派绅士也赞成。他一接任,就大加革新。不但把教员汰劣留优,并添聘许多优良教师,独聘不到的就和安定学堂并请,还和高等学堂并请了四位日本教师,一教博物,一教伦理,一教音乐唱歌(这科是被邵监督重视了的,还从日本用四百元买了一具大钢琴),一教普通操,兵式操是聘武备学堂的高材毕业生来训练,同时请他兼任监学,用军队管理法管理学生(这一点在不多时候便取消了)。他还增广学额,改造校舍,添租宿舍,大刀阔斧地大加革新。
由杭城同学写信来通知这好消息,我俩悔之无及,立刻赶到杭城设法复学。那时因修理房屋,延迟开学,别的大小学堂,都已开学。我俩就去找甲辰年我们的旧监学孙耦耕(别号江东)先生,他留学过日本,是杭州维新派的首脑。他在文化上尽量输入维新和革命书报,像有名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该报主张革命)和《浙江潮》(留日浙江学生办,也有革命性质),《学生界》(是留日的江苏、云南、湖北人所办,也半含革命性),改良派的《新民丛报》等,他自己还独办一份《杭州白话报》,竭力提倡兴女学、放脚、破除迷信等等新运动。他是革命派,和邵监督很要好而思想更前进。我俩到黄醋园巷一所高等小学内会见了他,他很客气地招呼我们。我们请他转恳邵监督请求复学,他满口答允说:“没有问题。你们就去面见邵监督吧!”我们就去面见邵监督,果然他很爽利地答允道:“你们来吧!没有问题。”于是我们仍摒挡入校,果然校中气象一新,而且邵监督是很民主的,凡有重要设施,都和学生商酌,征取学生的意见。这样一来.落后的杭府中学堂声誉日隆,蒸蒸日上,不久就和安定学堂、高等学堂等齐名了。这学堂生活,记不胜记,就此带住。
《骆憬甫:我的一生》第三章:青年时代(续完)
作者:
六者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1122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