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八九民運中的三次起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八九民運中的三次起伏
64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八九民運中的三次起伏
(592 reads)
时间:
2002-4-27 周六, 上午1:52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六四檔案
八九民運中的三次起伏
發表時間: 2002年04月11日 20時59分
發表作者: proletke
發表內容:
轉載請列明
首發:共產主義論壇
http://communist.hk.st
作者:proletke email:
[email protected]
---------------------------------------
八九民運中的三次起伏
在八九民運之前,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已出不穩定的因素。在政治方面,黨內對開放步伐的爭論越趨激烈,黨外則有知識分子呼籲釋放政治犯,要求政治改革。在經濟方面,自八八年起出現嚴重通貨膨脹,民間出現搶購物資的情況。在社會方面,改革開放已來貪污倒賣成風,民眾對政府存有相當的不滿情緒。除上述因素以外,自八六年起中國出現了一連串學潮要求民主,而在一些大學內更成立了不少議論政治的小組織,這些小組織的參與者後來紛紛成為八九民運的領袖1。在各種不穩定因素驅使之下,胡耀邦逝世這突然事件迅即觸發不可收拾的大規模民主運動。(64memo.com-1989)
八九民運是一場群眾運動,而群眾的情緒起伏往往是運動發展的重要因素。故筆者將以群眾參與八九民運的程度、起伏及其相關的標誌性事件作分期(參附表一)。大體而言,四月十五日胡耀邦逝世是運動之起點,學生罷課、「四二六社論」以及「四二七大遊行」為運動的第一次起伏。學生絕食、社會各界大規模聲援、戒嚴後廣場秩序混亂,為運動的第二次起伏。香港大專生介入民運,廣場秩序重新整固以及後來軍隊鎮壓則為運動的第三次起伏。(64memo反貪倡廉-89)
第一次起伏 - 由悼胡活動至學潮爆發
胡耀邦逝世是八九民運的導火線。然而在胡耀邦逝世的起初兩天,北京學生主要還是一般的悼念活動,而這些悼念活動亦僅限於校園之內。四月十七日晚,北京學生首次離開校園赴天安門廣場進行悼念,其後部份學生在新華門前靜坐,至四月二十日零晨,軍警武力驅散該批學生,軍警與學生首次發生衝突(下稱「四二零衝突」)。(64memo.com-2002)
自此以後,學生行動不斷升級。四月廿二日,約萬多名大學生乘胡耀邦追悼會再赴天安門廣場靜坐2。四月二十四日,學生又宣佈罷課。與此同時,自發性學生組織開始湧現。四月二十日北京大學首先成立「北京大學團結學生會籌備會」,此後數天,在北京各大專院校亦相繼成立類似組織3。此後各組織代表開始籌備成立市獨立「學聯」,期間香港「學聯」曾提出建議,承諾支援其日後發展。四月二十六日,「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會」正式成立。(64memo.com/2002)
然而政府並未因學生的行動而退讓。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斥學生成立「非法組織」,「是一場有計劃的陰謀,是一次動亂」,並明確表示「不允許成立任何非法組織」、「對蓄意造謠進行誣陷者,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禁止非法遊行示威」4。「四二六社論」乃八九民運中第一次高潮的導火線,其嚴厲之論調不但沒有使學生退卻,反而促使學生的不滿情緒爆發。四月二十七日,來自三十八間院校的三萬名大學生不理會「四二六社論」的警告5,在北京進行長達十多小時的環市遊行,期間衝破多道封鎖線,成功突破政府的遊行禁令,此次事件可視為八九民運中的第一次高潮的標誌事件。(64memo.com - 2002)
「四二七大遊行」後,運動焦點則集中在政府與「北高聯」的對話之上。起初,政府拒絕承認「北高聯」,並私下與官方學生進行對話。學生對此甚為不滿,並籌組「對話團」準備與政府領導人談判。儘管如此,政府態度明顯比先前溫和,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均可透過信訪部門傳達6,而中共總書記趙紫陽(1919-)亦公開表示「中國不會出現大動亂」、「願意與學生對話」7。至五月初,運動大致上已趨向沉寂,期間只有「五四大遊行」和五月十日的「單車大遊行」規模較大。至五月四日,「北高聯」宣佈停止罷課,除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外,其他各院校大抵上已全面復課8。(64memo中華富強/89)
第二次起伏 - 絕食、戒嚴及廣場的混亂
儘管五月初學潮趨向低潮,然而政府卻一直未與「北高聯」進行直接對話,而對於「北高聯」的合法性、撤銷「四二六社論」等問題,政府亦一直未有直接回應,學生仍擔心害怕政府會「秋後算帳」。再加上五月十五日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1931-) 訪華臨近,不少學生希望籍此向政府進一步施加壓力。在以上種種因素所驅使下,北京學生宣布於五月十三日起在天安門廣場進行絕食,提出對話、肯定學運民主愛國等要求。(64memo.com / 2002)
絕食掀起了八九民運中的第二個高潮,開始了學生長期半個多月的佔領天安門廣場行動。學生的絕食引起民眾的普遍同情,不論普羅工人、知識份子、新聞界,以至政府人員及民主黨派人士,紛紛起來聲援學生9,當中以五月十七日全民大遊行聲勢最為浩大,上街人數超過百萬人10,是為整場運動的最高潮,同時標誌著八九民運由學生運動演化為全民運動。(64memo中華富強 - 2002)
而政府的態度初時亦較為忍讓,陳希同(1930-)、閻明復(1931-)、李鵬(1928-)及趙紫陽等領導人先後與學生代表會面11,基本上實現了學生對話的要求,然而在諸如:撤銷「四二六社論」、承認學生自治組織等具體問題上,兩者分歧依然極大。另一方面,中共內部亦開始呈現分裂趨勢,先有《人民日報》等官方喉舌偏向同情學運12,後有趙紫陽因不能接受對學運採取強硬態度而提出請辭13。在這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中共於五月十九日決定在北京實施戒嚴,希望籍此平定局勢。(64memo祖國萬歲 - 2002)
在戒嚴令下達後,雖然促使學生停止絕食,然而北京民眾卻意想不到地自發圍堵進城士兵,政府迫於無奈只好讓士兵暫緩進城。與此同時,大量外地學生不斷進京14,使到原有之學運組織難於應付,廣場秩序越趨混亂,再加上民運組織分歧嚴重,決定朝令夕改15,在戒嚴一星期後,民運再次陷入低潮,不少學生開始離開天安門廣場,廣場人數不斷減少16。(64memo祖國萬歲'89)
第三次起伏 - 天安門廣場的整固與鎮壓
在民運日趨混亂,不少學生失望而回之際,香港大專生及時全面介入北京民運。首先,香港「學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及當代中國學會於五月二十六日在天安門廣場聯合成立「物資站」,統一管理廣場物資。其二、香港「學聯」透過「學聯」旅遊運來大批帳蓬17,於五月二十九日起重新整理天安門秩序。第三,香港大專生協助籌組廣場活動,並且調解各民運組織的紛爭。在香港大專生的參與下,天安門廣場秩序明顯改善,在這些基礎條件的配合下,六月初廣場的活動漸趨活躍。(Memoir Tiananmen-1989)
六月二日起劉曉波(1955-)、侯德健(1956-)、高新(1955-)、周舵四位著名社會人士進行絕食,吸引近二十萬名民眾前來廣場18。翌日,由香港和北京學生聯合舉辦的「天安門民主大學」成立。由此可見,在六四鎮壓前夕,廣場活動明顯趨於活躍,抗爭趨向持久化。與此同時,軍隊在五月下旬開始滲透進城19,六月二日晚,部份進城軍隊被民眾發現攔截包圍20,二十多萬民眾湧上街口要道21,促使運動的第三次高潮形成。六月三日軍隊與民眾衝擊加劇,至晚上十時許,軍隊開始鳴槍強行開道22,導致多人死傷。六月四日零晨五時,僅餘的數千名民眾正式撤出天安門廣場23。至此,整場運動終被平息。(64memo.com'89)
總括而言,八九民運大致上可以「四二七大遊行」、「五一七大遊行」及六月三日軍民衝突等標誌性事件劃分為三次起伏。而香港大專生在此三次起伏中分別扮演著不同角色,下文將繼續探討他們在參與八九民運的過程中所起之作用與影響。(64memo.com - 1989)
註釋
1 封從德:〈反思中的困惑-八九學運之我見〉,載其:《天安門之爭》(紐約:明鏡出版社,1998年),頁337。
2 《大公報》,1989年4月23日。
3 例如:清華大學的「社會主義民主進步領導小組」、北京外語學院的「北外聲援委員會」、「北京師範大學學生自治會」、「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自治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原編;天安門民主大學海外復校計劃香港籌備處注釋:《驚心動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香港注釋本》(香港:天安門民主大學海外復校計劃香港籌備處,1990年),頁29。(六四檔案 - 2002)
4 〈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人民日報》,1989年4月26日。
5《文匯報》,1989年4月28日。
6 同上,1989年5月3日。
7《新華社》電訊,1989年5月4日。
8 五月四日「北高聯」已宣佈停止罷課,只有北京大學等少數院校堅持罷課,陳小雅認為,這可能與北大學生不甘於在這次學運中發揮領導作用有關,陳小雅:《天安門之變 — 八九民運史》(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6年),頁257。另外據資料顯示,直至五月五日為止,除北大及北師大復課人數不足50%外,其餘各院校復課率均達80%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原編;天安門民主大學海外復校計劃香港籌備處注釋:《驚心動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紀實:香港注釋本》(香港:天安門民主大學海外復校計劃香港籌備處,1990年),頁83。 (六四檔案 / 89)
9 《人民日報》,1989年5月17日。
10 同上,1989年5月18日。
11 陳、閻二人於5月14日到廣場要求學生返校,李鵬於5月16日如學生代表會面,趙紫陽於5月17日及19日到廣場與學生見面。
12 陳希同:〈關於制止動亂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情況報告〉,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編:《學潮.動亂.反革命暴亂真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頁18。
13 李鵬:〈關於趙紫陽同志在反黨反社會主義動亂中所犯錯誤的報告〉,韓文甫:《六四民運史》(香港:當代歷史研究所,1999年),頁511。
14 自5月19日至5月26日,進京外地學生人數為114000人。中共中央北京市委辦公廳編:《1989北京制止動亂平息反革命暴亂紀事》(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1989年),頁110。
15 民運組織決定在5月末多次變動,例如:5月27日決定5月30日撤離廣場,5月28日則改為6月20日撤離廣場,5月30日則決定不設撤離廣場時間下限。
16 直至5月29日,廣場人數不足一萬人。《東方日報》,1989年5月30日。另據香港「學聯」統計,5月30日及31日廣場人數約為5000人。《大公報》,1989年6月1日。
17 蔡子強,黃昕然,蔡耀昌,莊耀洸合著:《同途殊歸—前途談判以來的香港學運》(香港:香港人文科學出版社,1998年),頁127。
18 《文匯報》,1989年6月3日。
19 戒嚴部隊早於5月26日已開始化妝進城。李少軍:〈零號行動〉,總政文化部徵文辦公室編:《戒嚴一日》下冊,(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頁27。
20〈二十七軍某副政委關於參加首都戒嚴與「平暴」經過的報告〉,陳小雅:《天安門之變 — 八九民運史》(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6年),頁514-515。
21 《明報》,1989年6月3日。
22 據韓文甫考證,最先開槍的部隊應為第三十八集團軍,開槍地點為木樨地。韓文甫:《六四民運史》(香港:當代歷史研究所,1999年),頁263。
23 Robert Cottrell, Tiananmen - The Rape of Peking, (London : The Independent in association with Doubleday, 1989),p123.
來自 158.182.155.4
64memo.com-2002
http://www.64memo.com/asp/asp/catalogStatus.asp?Id=1575
proletke,「八九民運中的三次起伏」,見 共產主義論壇
http://communist.hk.st
+ 大家論壇六四專題
http://bbs.chinesenewsnet.com/6-4/Big5/1280.html
,2002年4月11日。
http://www.64memo.com/
>六四檔案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14028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