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欲成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上海有什么?上海缺什么?--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教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欲成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上海有什么?上海缺什么?--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教授   
世纪中国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欲成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上海有什么?上海缺什么?--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教授 (198 reads)      时间: 2002-4-22 周一, 下午10:1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自1990年代始,上海经济迅猛增长。到2000年上海GDP达到4551.15亿元。这个数字包含着一个信息:上海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遥遥领先。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就着上海的繁荣?上海经济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教授。



  制造业主导的经济格局



  《21世纪》:今天的上海经济繁荣向上,您认为原因何在?



  张军:上海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城市,但竞争力究竟来自何方?



  在我看来,上海当前的竞争力主要还是来自制造业。虽然传统产业已经移出上海,但上海仍维持着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制造业被认为是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



  上海经济要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但目前看,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不来自第三产业。当然,近年来上海在金融、贸易及航运等方面发展迅速,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上海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格局。



  与伦敦、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最大的差距是,上海的城市功能仍以制造业为主,而伦敦、巴黎、纽约早已不以制造业为主了。



  尽管上海的目标是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但实际上上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其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格局,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这种格局都难以打破。这主要是由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所决定。



  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制造业的不断更新,而上海过去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本的分布特征,决定着她在提高中国制造业水平上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制造业的深化又为上海锻造出一支熟练的制造业队伍,包括管理人才。在中国经济的当前阶段,上海的这种优势几乎独一无二。



  上海为什么没有产生企业家?我的看法是,上海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比较均匀的分布特征决定了这一点。50年来,上海经济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在这个背景下,她所需要的不是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而是大量具有均匀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的实干的人以及高效的管理者。



  正因为有这样完整的人力资本的存量支撑着上海的制造业,所以相当长时间内,上海的城市功能转变十分缓慢。10年来,虽然上海在金融和贸易服务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上海的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并未显著下降。上海在精密仪器、造船、制药、机械等方面的优势似乎挥之不去。须知,在中国,制造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上海。



  创新精神难以萌生



  《21世纪》:这种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格局,是否给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是否阻碍了上海企业家精神的生长?



  张军:上海的城市建设似乎与国际上的大都市别无二致,但上海经济的角色与功能,与伦敦、巴黎、纽约之类的服务型、消费型城市大相径庭。



  在纽约,代表城市活力的是那些最前卫的年轻人,如歌星、影星、艺术家、金融家和咨询师们,纽约仿佛是这些人的。我走在纽约的大街上,感觉特别轻松;而我走在上海的大街上,感觉很沉重。在上海的地铁里,你遇到最多的人,往往都是拥有高学位、特别是MBA的人。



  但创新或企业家精神并不必然地与MBA联系在一起。相反,两者常常背道而驰。在制造业的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创新很少在已有的大企业中产生。所以,在上海,缺乏创新或企业家精神似乎不难理解。



  这个现象与上海的人力资本的均匀分布特征以及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关系甚著。在制药、机械、造船等成熟产业中,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被塑造成型,成熟的技术、成熟的市场自然没有给上海留下什么创新的空间。在我看来,制造业是一种"固定"的体制,而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是"变化"。



  变化需要的是个人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环境,而在"固定"的体制里,受到推崇的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和均衡的精神,个人价值得不到突出的表现,个人的创新精神也受到压抑。这意味着,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制外"的民间的、自发的活动,这种活动无法在"固定"的体制内孵化生长。



  今天的上海已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而更像一个CEO的俱乐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上海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这就使得上海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都严格地带着"产业"特征。



  《21世纪》:目今,大量外资涌入,这对上海的制造业升级作用何在?



  张军:近10年来,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力量源自制造业的升级,这种升级主要靠外资的参与和推动。过去,上海保持着轻工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但改革开放后很快被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赶超。但形势很快就明朗,就升级后的制造业而言,上海仍保持着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优势。上海保有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能力,主要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参与了在上海的投资。



  我以为,在这方面,上海需要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开放制造业。人们发现,上海的新名牌几乎都与外资有关,是外资的涌入使上海的制造业结构迅速升级。



  应更加容忍民间的创新活动



  《21世纪》:有人说上海政府"太强",管制太多,在制度创新方面颇为落后。您的看法如何?



  张军:我不知道别人怎样理解上海的政府行为;也许上海政府的务实精神和作风导致了所谓"大政府"的形象。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以城市建设为例。高速变化着的城市面貌似乎带有很强的政府色彩,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据我所知,在融资方面,政府充分运用了市场运作的理念,不然,我们无法想像上海能在轨道交通等大型项目上取得这么大的发展。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往往是复合型的,政府需要市场,市场也需要政府。因此,对今天的中国经济来说,政府的作用与功能,要比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所起的作用大得多。这个功能不仅包括完善立法、管理,引进市场机制等,还包括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而需要对市场参与者给予支持或信用担保等。



  《21世纪》:上海的经济发展需要上海政府进行怎样的制度创新?



  张军:首先,制度创新这个概念已经被滥用到了悲惨的地步。它不应该成为如此廉价的词。而且人们常把制度创新与政府扯在一起,似乎制度创新是政府的事儿,这就更庸俗了。至少在美国,我听不到人们大谈什么政府的制度创新。



  近20年来,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制度创新,这些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如价格双轨制、承包制、乡镇企业等,但几乎都与政府的意愿无缘,而是源自"民间"的力量推动。



  所以,中国不缺乏创新。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更容忍民间的创新活动。这就需要政府转变其对创新、对民间力量的态度了。即是说,关键不在政府的所谓制度创新,而在政府对民间创新活动的宽容。



  (原刊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1.12.0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3879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