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听说张三一言要替工人鼓与呼,俺给张老提供一点素材。 (无内容)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听说张三一言要替工人鼓与呼,俺给张老提供一点素材。 (无内容)   
所跟贴 听说张三一言要替工人鼓与呼,俺给张老提供一点素材。 (无内容) -- 无名 - (374 Byte) 2002-4-05 周五, 下午10:20 (188 reads)
无名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37

经验值: 178


文章标题: 燕化裁员:20亿买断1.6万人工龄 新观察 (82 reads)      时间: 2002-4-05 周五, 下午10:26

作者:无名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燕化裁员:20亿买断1.6万人工龄(此文保证黄早已转过)

送交者: 问问 于 March 22, 2002 15:30:55:[新观察/xgc2000.net]

燕化裁员:20亿买断1.6万人工龄

【2001.12.03 16:37】





【《经济观察报》版权声明:本报在和讯网刊登的文章均已经过本报授权,其他媒体和网站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网站及其他媒体如有合作意向请与《经济观察报》或者和讯网联系。和讯网联系电话:65881166-6042,6077。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王金海





  燕化裁员,中国石化和燕山石化拿出的安置费用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国内特大型国有企业一次性“买断工龄”支付补偿费的最高纪录。尽管这是一次上万人的减员操作,燕化却始终波澜不惊,此举成为业内称道的一个奇迹。当然,也有人这样说,如果没有高额的经济补偿费,显然会是另外一种情形。





  沉重的国企





  减人增效,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之一。多年以来,正是由于人始终难以减下去,国有企业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肉身在竞技场上赛跑。作为中国最早的特大型石化产业基地,30岁的燕化拥有4.4万多名职工。在减员增效动员大会上,燕化这样向职工交底——我们的人员比扬子石化、齐鲁石化、金山石化要高出许多。扬子石化只有1.8万人,我们比人家多2.6万人。如果按照每人3万元成本计算,我们的成本就比人家多7.8亿元。不减人、不降低成本,我们就很难生存发展。





  事实上,燕化裁员的动力和决心更多的是来自于它的母公司中国石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认为,中国石化面临的主要危机是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据悉,遍布国内各地区的中国石化子公司在减员前总人数多达122万人。





  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入世竞争,中石化去年进行了内部分流,被称为“精华”的上市股份公司拥有51万人,存续的非上市公司拥有71万人。就上市部分而言,职工人数比埃克森、BP、壳牌三大世界石化(石油)巨头的员工总数还多出16万人。





  即使是用股份公司去与国外的大公司进行比较,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人均原油产量是国外的1/50,人均炼油能力是1/8,人均乙烯生产能力是1/20。近年来,中石化的人工成本已经占到总成本的15%,人均创造的利润和价值差距则更大。去年,中石化的资本回报率是10%,国外大公司则在17%以上。显然,如果不尽快实行减员分流,中石化现有的竞争能力很难和国际石化跨国集团直接对阵。





  今年2月,中国石化将各个子公司的领军人物从全国各地调到北京,通过举行减员增效工作会议的方式“施压”——必须尽快实施减员分流。这些子公司被警告说,加入WTO过渡期的时间很有限,不能再有畏难情绪,不能再坐而论道、讨论减不减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怎么减、力争多减的问题。讲话中,李毅中、王基铭、牟书令等中石化主要首脑强调,石化行业不能再等到全行业都被人员的重负拖垮的时候再被动减员,今年必须毫不动摇地实施减人增效战略。





  这次会议还祭出了“尚方宝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中石化重组改制方案上的重要批示:“核心是减人分流,现在是最好时机,等到石化(包括石油)总体亏了,那时减人费用要推向社会,那就难了,晚了。只要下决心减人,资金总是好解决的,再就业也比较好解决”。在此次会议结束时,减员增效的指标跃然纸上——“十五”期间,中国石化减员分流28万人。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被确定为减员分流的主要手段,也就是后来经常挂在工人们嘴边的“买断工龄”。中石化认为,只有通过买断工龄对职工进行高额的经济补偿,才有可能实现最彻底的减员分流。否则,人是减不下去的。





  离开体制的庇护





  今年春末夏初,燕化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减员带来的不安情绪,像流感一样在4万多名职工中蔓延。“买断工龄”,成了最牵动人心的事。





  燕化公司买断工龄的指标是2300多人,买断的标准是一年工龄价值4300元,相当于2000年燕化公司平均月工资的2.5倍。职工们揣测着自己或许就是其中一个将被协议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平常自己不大留心的“工龄”,也因为具有了新的含义而受到格外注意。





  关于工龄补偿金,关于买断后缴纳各种保险的计算方法,关于减员增效的政策和实施办法……一时之间,燕化公司的改革宣传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先是思想动员,后是递交买断申请,然后是签定解除劳动协议,最后是拿钱走人。从5月到8月间,一系列的操作步骤像快刀斩乱麻一样结束。





  当初,燕化公司曾经担心完不成2300多名减员指标。而短短几个月后,减员人数居然超额了,一下子有将近1.6万名职工与企业签定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这个数字,超过了燕化公司在职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从此,这些和企业朝夕相处了二三十年的职工彻底告别了燕化公司,成为没有“体制身份”的社会人。





  据悉,中国石化今年减员分流的指标也超额完成。原本计划减员8万人,实际减员人数达到了20余万人。





  高额补偿彻底减员





  “燕化买断工龄把价码抬起来了!”一年工龄4300元,大多数北京企业显然无法承受这样的减员分流成本。其它行业的消息也陆续传来,比如青海第一面粉厂103名职工“买断工龄”,企业无力支付全额补偿金,一个老工人拿到一半的钱,另一半是22吨面粉……这使燕化职工的心里不免生出一丝安慰。





  当然,他们也一直打听比较着中石化其它企业的补偿价格。中石化确定的调子是这样的——由于油田、炼化、销售等不同板块的平均工资水平有差别,实施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时必须区别对待,执行不同的补偿补助标准。即使是同一板块,中国石化集团内不同企业也不能一样……这次买断工龄的支付标准体现了这种差别:上海石化是4350元/年工龄,扬子石化是4550元/年工龄,齐鲁石化是3900元/年工龄,天津石化是3750元/年工龄,胜利油田是4100元/年工龄……相形之下,燕化的标准属于中间偏上水平。





  据悉,燕山石化的20亿元补偿补助金有两个来源,70%来自母公司中国石化,30%来自燕化自筹。据称,为了完成20余万人买断工龄的目标,中国石化支付的经济补偿金额高达200多亿元人民币。





  在燕化“买断工龄”期间,算帐成了职工在家里经常做的事情。许多工人计算后觉着合适,就与企业签署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买断后,燕化的许多职工都一次性地拿到了十几万元,1964年进厂的职工多数买断补偿金在16万以上。几乎每个分厂都有一些拿到18、19万的职工,他们承认再干多少年也不能积蓄这么多钱。





  对此,燕化的决策层认为,不拿出合理的钱来安置职工去谈减员分流,根本不可能有实效。改革20多年的实践明确告诉我们,在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方面,人这一要素明显滞后了。当生产和产品逐渐走向市场、人还停留在计划体制内时,经济运行就要受影响。职工对体制的依附性是相当严重的,没有支付让职工满意的经济补偿,谁也不愿意摆脱体制,谁也不能放心大胆地走向市场。





  一些关注燕山石化改制的学者说,燕化裁员摆脱了从体制内到体制内的不良循环,支点就是高额补偿。在外界眼中,这次“手术”无疑取得了成功。尽管目前它的改革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至少燕化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会大大提高,人工成本会大大缩减——如果按照人工成本3万元计算,燕化每年可因此节省4.8亿元。





  所失与所得





  采访中,一部分职工说,我们其实并不愿意在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上签字:“在某种程度上我是被吓走的。”当时,各分厂“买断工龄”动员会的气氛,曾经被有的职工形容为“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些分厂动员会上厂长、经理们的动员讲话片段—— “买断的钱目前企业还能支付。等以后效益不好连工资都开不出来了,到那时侯你再想买也没有钱给你了,只能是空头支票。现在多好的机会啊,过了这村没这店。据我个人得到的消息,劳动部正在制定全国买断新政策,钱决不可能比中石化高,新政策出台之前赶紧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燕化改制的第一波是买断,第二波是定岗定编、全员解聘、竞争上岗,第三波是分配制度改革、一岗一薪。后半年还要减一批人。能力差的要被淘汰,就要待岗,待岗工资是每个月200多块钱。请大家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如果感到自己不行,没有竞争力,要早做准备,这次赶紧买断。”





  对于一些人来说,买断工龄无疑是一个痛苦和无奈的选择。炼油厂的一位职工说,当时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买还是不买搞不清楚。没有哪个车间主任能够保你,没有哪个当头儿的会告诉你选择什么好,他连自己的位置会怎么样还不知道呢。





  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永久牌”就业观念破灭了,安全感消失了,很多东西变得风雨飘摇起来。安全感消失,给燕化这次裁员带来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遗憾:有一部分骨干流失了。燕山劳动分局说,“买断工龄”的职工当中有党员3700多人,他们中在原单位里不少是具有带岗资格的班组长、车间主任、工会主席。





  这部分骨干为什么会离开企业?





  孙怀是某分厂二线车间的班长,“技术大拿”,他的原因是“闷着头光干活的人不如和领导搞关系的人风光,混得好坏不是凭技术而是靠关系”;一名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的原因是,“进厂8年来,作为技术骨干,没有感觉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虽然燕化规定了一些留住人才的杠杠儿,但是,因为担心完不成减人指标和中石化的时间限制,在职工递交申请的时候,有些部门和分厂基本上是报了就批。





  石化城里,一些靠吃燕化起家的私企成了“买断工龄”的受益者,他们对来打短工的工人表现出的优秀职业素质十分满意:“这些国企工人的手艺真是好得没挑,不用培训,直接上岗,简直白拣一样。”





  现在,这1.6万名“买断工龄”的职工已经和原有企业没有了任何关系。他们的档案放到了街道、职业介绍所和人才交流中心,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今后的命运不再受到企业的安排和眷顾,而是进入另一个陌生的轨道——市井生活。





  背景: “买断工龄”,是指劳动者从用人单位以一定的价格,买回自己的工龄年限并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行为。以往,企业减员分流的做法多停留在让富余职工下岗待业的阶段,并未从劳动关系上彻底解决身份问题,这种模糊做法无法把人真正减下去。于是,支付一定经济补偿试图让企业和职工双方受益的探索,摆到了改革的前沿。现在,通过“买断工龄”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正成为许多企业采取的一种有效方式。(完)





作者:无名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无名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9693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