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风流太守知不知?:转帖大陆新闻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风流太守知不知?:转帖大陆新闻   
读者乙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风流太守知不知?:转帖大陆新闻 (279 reads)      时间: 2002-4-04 周四, 上午12:1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61岁老翁卖血34年卖了两大水缸--甘青卖血村调查



【博讯4月03日消息】凌晨3点,51岁的陈邦顺悄无声息地从炕上爬起来,

当他穿好衣服走出家门时,借着月光看到村子里已有人和他一样早早地起

来了,顺着山腰间的羊肠小道,他们摸黑翻过无数道山梁,步行约4个小时

,赶到位于兰州市连城铝厂职工医院内的连海单采血浆站。这时聚集在这

里的老乡大概有80多人,和陈邦顺一样,他们都是来卖血浆的。



北京青年报4月3日报导,早上7时30分,血浆站的工作人员开始“采小血”

化验,约10时30分,经化验合格的老乡们按顺序躺在采浆间的采浆设备旁

,工作人员用专用设备从他们身体里提取600克血浆。在这里提取血浆后给

他们的“报酬”是每人80元的营养补助,中午还免费供应一顿稀饭馒头,

此外还发给每人8两白糖和2两茶叶。



实际上,陈邦顺仅仅是居住在甘青交界处的天祝县东坪乡和青海省乐都县

、民和县的芦花乡、马营乡、马厂乡、北山乡的庞大农民卖血大军中的普

通一员。记者于3月27日至3月31日,在甘肃、青海采访得知,5个乡的农民

中,约有1万左右的农民有卖血史或常年卖血。卖血所得“收入”是这些农

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经记者调查得知,这些农民主要集中在甘肃的连海

单采血浆站、兰州某大型医院、陈井采血点,及青海的乐都采血点常年卖

血。



■芦花乡的卖血村

“早晨是洋、中午是芋、晚上是蛋,全天契的是洋芋蛋。”

“早晨是洋、中午是芋、晚上是蛋,全天契的是洋芋蛋。”天祝县东坪乡

政府一位叫满爱国的计生专干形像地形容这一带农民的生活现状。这5个乡

的农民均居住在海拨2200米至2700米的山上,由于连年旱灾,土豆是目前

这5个乡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也是这些农民的主要口粮。记者在这5个

乡的村子里采访时,见到最多的就是当地农民煮土豆契的情景。



据满介绍,东坪乡2001年人均纯收入仅为620元,较青海那4个乡440元左右

的人均纯收入要高出一些,在这些地区,除了少数家庭里在外有工作的人

不卖血和因身体原因被血站拒之门外的农民外,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常年卖

血的人员。



■山路上的黄土能淹没整个脚背

前往山区的路仅容一辆农用三轮车通过,村与村之间要翻越几座山头,三

轮车所经之地,车与人都笼罩在挥之不去的黄尘中,往地上一站,厚厚的

黄土淹没了整个脚背。



山区里的村庄很分散,记者晚上借宿在青海省乐都县芦花乡转花湾村一个

老乡家中,这里居住着30多户村民,据老乡介绍,这个村正好是青海和甘

肃交界的地方,一条小道将村子一分为二,那边是甘肃省,这边是青海省

。■“我卖的血,能盛满两大水缸”



夫妻二人卖血,一家五口,四口卖血,这是很普通的事。芦花湾乡副书记

任克宽说。记者在该乡湾子村了解到,全村40多户300多人口,有35户家庭

都在卖血。现年61岁的李守中老人是卖血行列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李守中

老人卖血的历史已有19年。今年1月24日,他最后一次去连海单采血浆站卖

血浆时,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已超过供浆的年龄限制,他便再没有去这

个供浆站。“我终于退休了!现在我的大儿媳妇接我的班,开始卖血。”

老人说。



“这30多年卖出的血液足足有两大水缸!”李面对记者,一字一顿地说。

■老陈一家



■上大学的63500元全是老陈卖血得来的

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然而当记者见到他时,老

陈听说是北京来的,一把握住记者的手,恳请记者帮他登个寻人启事,找

他儿子,老陈说,他儿子在北京工作,去年10月份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可

直到现在却再也没有音信。老陈的妻子在旁边忍不住哭了。



老陈对于儿子上大学的事情丝毫没有喜悦之情,他清楚地记得,四年来他

总共给上大学的儿子63500元,至今还欠外债10000多元,这些钱中,80%都

是靠老陈和妻子卖血得来,现在儿子大学毕业了,可所欠的外债还得靠以

后卖血来还。



■为了多卖血,老陈有6个假无偿献血证

老陈说,他18岁开始卖血,到现在已是34年了,他在三个省的9个血站都卖

过血。



按照当地的“血价”,400CC全血的报酬是150元到240元,血浆的价格是8

0元,献血和卖血浆的间隔次数是有严格规定的,而老陈和妻子如何能在四

年里靠卖血得来6万多元?对此,老陈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摞“无偿献血

证”,他摊开证,让记者仔细地看里面的名字,老陈说,这是7个证,只有

一个是真的,其余6个都是假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多卖血,多挣点钱,每次

拿着这些假证都要在一个血站抽两次,这些证都是托“血头”们办理,每

次要给他们15元,村里的人都说我不要命了,可我有什么办法,都是为了

孩子呀。说到此,眼泪顺着老陈黑黝的脸滴落下来。



■儿子说,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少寄钱,省得我借钱

记者翻看了老陈保存完整的四年儿子写的信,老陈说,这就是帐单,每一

笔钱都在这上面,记者摘录了其中一段:1999年10月30日,我的衣服和鞋

旧了,需要用200元买衣服和皮鞋,我想买台电脑,已经借了1800元,上个

学期的体育课没达标,要到体育老师那里送礼,再加上今后三个月的生活

费3000元,所以寄3000元很紧张,希望你们原谅,不要少寄,又让我借钱

。2000年3月22日,我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皮鞋用了200元,五一节去旅游

,班上要收班费100元,上学期有5门课程没考,今年要考,补考费750元,

学校让实习,需要实习费1000元,收到信后快寄过来。



记者问,孩子知道你们在家卖血吗?老陈说,他当然知道了,他上高中四

年花的8600元都是我卖血供他的,他来信总说让我和他妈多注意身体,可

不停的要钱,我们怎么注意自己的身体,有10年了,我和他妈就没有再买

过一件衣服了。



■转花湾村的营生

■村长和他的妻子也卖血

见到青海省乐都县芦花乡转花湾村村长赵万柱时,他正引着电工给村里架

电线,他说,这恐怕是青海省村村通电的最后一站了。赵万柱的家和记者

在当地所见到的农民家里没什么两样,记者问他是否也去卖血,赵村长说

,当然得卖了,不卖血怎么活,乡里一年给100元的工资,除此之外,就是

种土豆,这年年乾旱,小麦没有收成,土豆也卖不了几个钱,只能去卖血

了。



看到记者怀疑的眼光,赵村长挽起衣袖,指着胳膊上抽血的针眼给记者看

,接着又指着旁边的妻子说,我们俩都去卖血。记者问,为什么不搞一些

经济作物或养殖业来提高收入。村长说,靠天契饭的地方种什么都不行,

没有水,什么也别想,搞养殖也不行,比如养猪,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来

喂,山上连草都不长,养羊更不行了。



■卖血是当地的传统观念

在5个乡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见到农民卖血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为什

么卖血呢?穷,当然是最终原因,但也与他们传统的观念有关,从60年代

起,这里的部份农民就偷偷地到很远的县城里卖血,后来村里的农民看到

依靠自己的身体还能养家,并且无须任何技术、投资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酬

劳,几十年来,当地农民就形成了这种“以血养家”的意识,并且“言传

身教”给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就连当地的年轻人没钱喝酒都要到血站卖血

换酒。记者采访一个年轻人时,他说,他曾经在酒泉打过工,做建筑队小

工,每天15元,结果年关回家时,包工头跑了,工资也没拿到,村里其他

人在外也有被骗的经历,久而久之,村里的年轻人就不愿再出去打工了。

■村里唯一的“企业”是铁匠铺



受当地交通、资源的限制,记者在甘青交界5个乡了解到,当地没有任何企

业,因为没人愿意把企业建在不毛之地的山上,山里缺水,当地农民饮用

水是靠积存的雨水和山上渗出的水,所以,这也是赵村长一直认为贫穷的

原因。但也有例外,记者在老陈家了解到,当地乡政府正在实施“退耕还

林”、“退耕还药”措施,农民每退出一亩地,乡政府补贴200斤小麦,2

0元钱,老陈的二儿子现在就在山上种药材,如板蓝根等,这些药材抗旱,

每年能收入3000元以上。既然中药材有这么好的收入,为什么当地农民不

依靠种药材呢?这个问题后来在赵村长那里得到答案。赵村长说,我们村

里也尝试种过,但是没有技术,也没有人指导,种上后就死了。记者问,

县里的领导有没有来过,村长说,从来没来过。记者问,乡里呢?回答,

也没有。



记者前往青海省乐都县马厂乡的路上,在半山腰处,一个铁匠铺,很小,

一个人快要把一扇铁门做成型了。记者了解到,这个铁匠铺方圆几十里仅

此一家,平常主要做一些农具,做这种铁门的人家不多,太贵。



■政府正在迁移山上的村民

那么当地的商业经济如何呢?每个村里都有一家代销点,随便走进一家,

品种很齐全,小到针线,大到汽油、柴油,几乎所有的回答是,每天能卖

50元就已经很高了。为什么呢?回答是,居住太分散了,30多户人家散落

在山顶和山沟,没人也没钱消费。



而记者在马厂乡政府所在地看到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虽说都是在山区,可

这里饭店、卫生院、学校一应俱全,偶尔,饭馆里还能传出划拳声,并且

这里没有一个人卖血。乡里一位林业干事刘树延的家可比赵村长的家好多

了,见到他时,他正在家里契晚饭,饭桌上还能看到稀罕的青菜。提到农

民卖血,和记者所见到的所有干部一样,刘树延不避讳,说,山上不适合

人类生存,没法发展,乡政府正准备对山上的村民进行迁移,地点选在西

宁的周围。



■卖血村的“血头”

■“血头”要从每人身上抽取15元“劳务费”

王元是记者此次采访中惟一见到的“血头”,乡亲们背后也这样称呼。此

人在当地的名气远近闻名。记者在山上的任何村落采访时,这些村民均知

道王的大名,而且不少人还和他打过交道。



3月27日,记者以“卖血者”的身份在连海单采血浆站暗访时,不少前来卖

血的农民朋友向记者介绍王,并说王的能量很大,只要带上自己的身份证

跟他到兰州某大型医院卖血,绝对能卖成。



当日上午11时许,经人指点,记者在连城铝厂附近的市场上截住了王元,

王警觉地上下打量了一番记者说:“我不姓王。”之后欲转身走开。记者

谎称是下岗职工,家里实在困难,欲“跑医院”挣钱。王这才半信半疑地

答应下来。随后,在王元长期租住的旅社院内,王边修理自己的摩托车边

和记者攀谈。王告诉记者,他在这家医院有熟人,一个星期卖两次也没有

问题,只要找个和自己长相接近的人的身份证就行。他还说,这家医院每

次卖全血400毫升为150元,当然这150元中他要收取15元的“劳务费”,另

外每个人不论献血与否,都要出20元的车票钱。



■王元不承认自己干过“血头”

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得知,王是马厂乡农民,他干“血头”已有3年多的时

间。平均每个月组织两次当地农民到兰州卖血。一般每次在50人左右,最

多的一次达到110多人。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这家医院同样给卖血人员发

《无偿献血证》,两次抽血时间间隔要求在6个月以上。但经王组织的卖血

人员一周扎两针是常有的事。一位随王到兰州卖血的中年人如是说。3月2

9日,记者在马厂乡采访时,□巧又见到了王元,记者这次亮明了身份,王

却矢口否认自己是“血头”,也从来没有带人去过兰州,可前两天王元还

保证能带记者去兰州卖血。王解释说,那是瞎说着玩呢。但随后,王又托

人找到记者,请求别在报纸上刊登他了。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马厂、马营、芦花、北山、东坪5乡均有“血头”,其

中马厂乡最多,据当地农民反映,这些血头经常走村串户,从时间间隔不

够3个月而因家里急需用钱的农民手中收取30元的“劳务费”和《无偿献血

证》或身份证,但不论结果如何,这30元的“劳务费”他们照样收取。即

便这样,当地仍有不少人跟“血头”长期打交道。



■山脚下的血浆站

■血浆站阻挠采访

在甘肃连海单采血浆站,记者采访发现在此供血浆的农民绝大多数均来自

青海的芦花、马厂、马营等乡,随后记者在进入芦花等乡采访时的所见所

闻,也基本证实了记者的判断。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于2000年11月24日印

发的《关于下发供血浆者须知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供血浆者只能在户

口居住地区(县)的单采血浆站供血浆,不能跨区域供血浆或者流动供血

浆。”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该站站长卢永生时,卢永生对此极力否认,并说:“只

有极个别的几个人是青海省的。”但当记者就采访到的大量事实来说明时

,卢才不予否认。



另外,这个站还存在的特别严重的问题是这些长期在此供血浆的人员还在

别处频繁卖血。针对此问题,卢答复说:“根据有关规定,也是绝对禁止

的。”



但就在这个血浆站,记者亲眼看到,一位刚从乐都采血点“扎了急针”的

马厂乡的中年妇女,在此卖出血浆600克;一位刚于前一天在兰州某医院卖

完血液的中年男子也在这里卖了血浆。



记者提出去采浆室采访卖浆者,但卢以影响卫生为由拒绝记者去采访,卢

说,就是不让你进,你没有上面的批准,就是不能让你采访。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04732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