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为 林 彪 鸣 冤 山 雨 已 来, 对 春 桥 争 论 呼 之 欲  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为 林 彪 鸣 冤 山 雨 已 来, 对 春 桥 争 论 呼 之 欲  出   
余大郎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为 林 彪 鸣 冤 山 雨 已 来, 对 春 桥 争 论 呼 之 欲  出 (221 reads)      时间: 2004-8-14 周六, 上午1:3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 共 四 中 全 会 召 开 在 即,
江 胡 之 争正 进 一 步 浮 上 历 史 舞 台 .
在 此 山 雨 复 来 之 际, 海 外 华 人 社 会 也 感受了
边 际的 风 满 楼. 继 评 周 而 来 的" 审 林", 即 为 其
中 之 一.

按 考 茨 基 说, 阶 级 专 政 一 定 成 为 党 的 专 政,
党 的 专 政必 成 为 领 袖 专 政, 最 后 出 现 寡 头
独 裁 专 制. 中 共 建 国 以 来 的55 年 风 雨, 再 次
见证 了 考 茨 基 的 预 言, 而 问题 恰 在 于 被 拖 入
大 动 乱 的 首 先 遭 殃 并 最 后 被 迫 背 十 字 架 的,
是 中 国 / 华 夏 文 明及 苦 难 的中 华 各 族 人 民.

我 不 否 认 毛 泽 东 发 动 文 革 有 其" 理 想 主 义"
的 一 面, 但 那 终 究 是 列 宁 主 义 在 一 个 落 后
农 业 大 国 的 最 高/ 最 充 份 表 演. 只 要 列 宁 主 义
在 中 国 还 有 市 场, " 无 产 阶 级 专 政" 的 灾 难 就
远 难 终 结, 该 理论 在 中 国 的 尘世人格, 就 是 掀起一
场 又 一 场 的" 接 班 人 之 争"- 从 刘 /林 /周- 林 陈/张
-张 /华- 邓/ 华- 江/ 李杨-江/胡 赵 到 今 日 江/ 胡 温.

其 实, 张 春 桥 才 是" 毛 思 想" 的 正 宗 和 顶 峰,
"春桥 同志" 才是 毛 心中 最中意 最 理 想 的 第二代" 精神
领 袖". 目 前, 学 界 重 评 林 彪 山 雨 已 来. 这 种
趋 势 要 求 把 张 春 桥 在 地 狱 再 往 下 降.

但 是, 中 国 的 国 情 恰 恰 在 于, 作 为 专 政 党 基
础 和 中 坚 的 官 僚 资 产 阶 级, 是 决 不 肯 在 一 党
专 政 问 题 上 退 让 半 步 的. 如 此, 改 良 就 难 以 撵
上 革 命 的 步 伐, 而 今 日 之 革 命 却 是" 要 社 会 主
义", 动 力 决 非 半 吊 子 的" 中 产 阶 级", 而 是 夕 阳
工 农. 这 样," 反 对 党 内 资 产 阶 级, 反 对 资 产 阶
级 法 权" 再 改 变 社 会 关 系 的 诉 求 就 一 定 会 重 新
提 出, 并 且 和 欧 洲 左 派 的 反 全 球 化 合 流, 在 布希
反 恐 战 争 的 泥 沼 中,变 成世 界 性 的 左 潮 回 流.

在 中 国, 将 表 现 为" 重 审 张 春 桥".
因 此, 现 在 劝 大 家 关 注" 重 审 林 彪" 事 态,
可 说是 未 雨 绸 缪.

[ 附 件]

林彪是“文革”中特殊的观潮派、逍遥派


三十多年来,由于中国当局的政治需要,一直将林彪说成盛放“文化大革命”一切罪恶的头号垃圾桶,把林彪描绘成“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源,灾祸之首。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只知道这一个结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也大量接受了这样的宣传,一般人根本没想过林彪还会是另外的样子。在明镜出版社刚出版的《重审林彪罪案》书中,收录了大陆学者王年一、何蜀、陈昭的文章。现转载《多维时报》选登的该文节录。


林彪是“文革”中特殊的观潮派、逍遥派

王年一何蜀陈昭

“文化大革命”前,林彪在制造个人迷信上花了大气力;“文化大革命”中,对“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又说了许多阿谀奉承的话。这些都是事实,但却不是全部事实(比如“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的若干讲稿,就是由中央文革小组起草并经毛泽东审定的)。综观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真实表现,我们认为他是一个特殊的观潮派、逍遥派。

●林彪对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态度

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之初,林彪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革命家一样,也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对“文化大革命”究竟如何搞法,也一样是完全不清楚的。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中正确地指出了当时毛泽东对林彪、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四人的策略是“联林、拉周、整邓、倒刘”,林彪不过是被毛泽东“联”过去当了被借助的“锺馗”而已。

毛泽东为发动“文化大革命”而背着中央政治局常委,背着中央委员会,抛开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合法机构和程式,通过他那既非中央领导成员、甚至连候补中央委员都不是的夫人江青,秘密策划推出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可是,这一炮没有打响。除华东局管辖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报纸均迟迟不予转载。在北京,《解放军报》是最先转载并在编者按中称《海瑞罢官》为“大毒草”的(《北京日报》得知《解放军报》要转载后也在同日转载但编者按没有提“大毒草”)。以往的宣传中强调《解放军报》积极响应批《海瑞罢官》,似乎这是林彪起的作用,实际上,林彪对此并不知情。据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刘志坚回忆,真相是:“1965年11月下旬,罗瑞卿路过上海,江青问他,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北京没有转载,《解放军报》为什么也不转载?罗瑞卿即给我打电话说: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很重要,《解放军报》应当尽快转载。《解放军报》这才于11月29日全文转载了姚文元文章。”



中共九大上,毛泽东、林彪以及周恩来等投票选举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

接着,毛泽东又让江青到苏州请林彪支持召开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林彪对此十分冷淡,直到江青说出“主席让我请尊神”,林彪仍然推托不就。据当时在苏州陪伴林彪的林豆豆回忆,林彪与江青那次谈话极不愉快,两个人“差点打起来”,江青一见林彪就问:“我在上海,你为什么不来看看我?”林答:“我身体不好,正在养病。”江说:“你该多关心一下文艺工作。”林答:“我不懂。”江说:“主席最近对文艺工作有两个批示,你知道吗?”林答:“我知道。”江又问:“你对建国十七年来的文艺工作怎么看?”林答:“方向问题已经解决了。主要是艺术水平的问题。”江青搬出了毛泽东的批示,林彪不吭气。江青说:“在上海召开文艺座谈会,不是我要搞的,主席要我请尊神。”林彪还是说他身体不好。江青看到林彪身旁放着几张京剧唱片,说:“到了这时候,你还听这种坏东西?”林答:“我只是用它来调剂一下精神。听上一段,对身体有些好处。”谈话不欢而散。

那个从始至终只有江青一人发言的所谓“座谈会”结束后,参加“座谈会”的刘志坚等人写出了一个约3000字的“汇报提纲”向林彪汇报,林彪认为:“这个材料搞得不错,是个重要成果。这次座谈在江青主持下,方向对头,路线正确,回去后要迅速传达,好好学习,认真贯彻”。可是,江青见到这个“汇报提纲”后,却蛮横地认为“根本不行,歪曲了她的本意”。“没有能够反映她的意思”,“给她闯了大祸”,还说“现在不要传达,不要下发”。随后,她找了陈伯达和张春桥来参加修改,报送毛泽东后,毛泽东又亲自作了不少修改,加写了一些重要文字,其中,毛泽东“在标题上加了‘林彪同志委托’6个字。标题成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毛泽东还“把稿子第一部份中‘江青同志在上海召集刘志坚……’改成‘江青同志根据林彪同志的委托在上海召集……’”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在政治上名正言顺,而且也趁势把林彪拉下了水。”所以,“座谈会”──名不副实,谈"部队文艺工作”──名不副实,“林彪同志委托”──同样是名不副实。

毛泽东这一手,可谓十分老辣。刘志坚回忆:林彪“在座谈会召开之前,就通过叶群电话告知我说,是‘江青找林彪,要找部队搞文艺工作的同志谈谈'。并一字一句传达了林彪的一段话,开头就是‘江青同志昨天和我谈了话’。‘纪要’定稿后,林彪虽不反对‘委托’的说法。但在3月22日给贺龙等同志的信说:‘送去江青同志3月19日信和她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也不说‘林彪委托’。这些都是煞费苦心的。”显然,这是林彪为了向历史作出交代,也为了证明自己是被动的,而特地"立此存照”,确实是"煞费苦心”。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1966年5月16日《通知》,是由周恩来向毛泽东提议:“并拟按此方针,起草一个中央通知,送主席审阅。”然后由邓小平主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伯达为首的起草小组,按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大革命”方针起草,再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其中的重要内容全是毛泽东亲笔写成。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一书可知,毛泽东在反复修改这一文件中,曾先后将文件稿批给江青、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康生等,却从未批给林彪。在刘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这个文件时,是全体到会者都毫无异议地表示同意的。

●林彪的“接班人”地位是毛泽东强加的

经过毛泽东和江青集团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反复宣传,一般人都相信林彪当上“接班人”是他苦心钻营、篡党夺权的结果。其实,这是完全违背历史真实的。



毛泽东和林彪1968年8月15日接见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毛泽东把“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全党、全国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而林彪却一开始就不想参加,一再推托,请了“病假”,躲在大连“疗养”,是毛泽东强令他参加的。“这次大会实际组织者是周恩来,名义上是陶铸”。“在全会临时增加的改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过程中,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候选人名单,他把林彪排列在紧靠自己的第二位。”直到这个从8月1日到12日召开的全会已经开过了一半时间(8月6日晚),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已经由毛泽东安排好了,全会公报也已经由毛泽东修改审定了──公报中特地写进了歌颂林彪的话:“全会认为,林彪同志号召人民解放军在全军展开学习毛泽东同志着作的群众运动,为全党全国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直到这时,林彪才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毛泽东下令召来。据林彪的生活秘书李文普回忆:是汪东兴奉毛泽东之命打电话叫林彪回京,由于天气热,汪东兴安排林住进有空调设施的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林一到人民大会堂,毛就赶来看望,和他单独谈话。会后,林彪取代刘少奇,成为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另据高文谦《晚年周恩来》一书披露,只保留林彪一人作为党的副主席是周恩来的提议,以突出林彪作为接班人的地位,而原有的副主席自他以下以后不再提及,改用政治局常委的名义见报。

然而,林彪却并不想干“取代刘少奇作毛泽东的接班人”这种角色。“林彪一度表现得诚惶诚恐,推辞再三,乃至正式写了(辞职的)书面报告”。在“接班人”已成为全会一致拥护的决定之后,林彪仍在几个重要场合──在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会上、在接见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时、在全会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反复作了类似表示。比如,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表示:“中央给我的工作,我自知水平、能力不够,恳辞再三。但是,现在主席和中央已决定了,我只好服从主席和党的决定,试一试,努力做好。我还随时准备交班给更合适的同志。”“接班”是他按组织原则被迫接受的,而“随时准备交班”则是他主动公开提出的。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原按毛泽东意图中央工作由林彪主持,但林彪仅主持过几次会后就不再管,中央日常工作由周恩来负责。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一般均由周恩来召集。

为了“大树特树”林彪这个“接班人”的权威,由毛泽东发起对林彪进行了一系列空前的吹捧炒作。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第一次在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上公开赞扬毛泽东以外的另一个人──林彪。这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又一个“史无前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对林彪的吹捧便掀起了空前的高潮。

在“九一三”事件之后,许多批判文章都认定是林彪当上“接班人”后便篡改历史,自我吹捧。实际上,林彪对这些吹捧他的做法并不都知道,知道了也并不欣赏,他曾多次出面制止下面吹捧他的举动(详见《晚年周恩来》第262─263页和张云生《毛家湾纪实》第235─236页)。至于篡改历史,林彪更没有责任,为了吹捧林彪而篡改历史的许多事,林彪本人并未授意和参与,而是“无产阶级司令部”中的其他人和下面吹喇叭、抬桥子的人干的。

1967年11月21日,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将《中央关于徵询对召开“九大”的意见的通报》稿(由康生、姚文元负责起草,20日晚文革小组扩大碰头会上讨论修改通过)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删去了其中“大树特树……”和“‘九大’要大力宣传林副主席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好学生”中的“和好学生”四字,批示:“删掉了几句。请林彪同志阅后,退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而林彪则于11月25日向秘书交待:“他主张把第二页第三段全文删去,或者改写得轻淡一些为好。他认为,原文对他的评价太高。”林彪要求删去或改写得轻淡一些的内容是:“许多同志建议,‘九大’要大力宣传林副主席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是毛主席的接班人,并写入‘九大’的报告和决议中,进一步提高林副主席的崇高威望。”毛泽东当天对这个电话记录稿批示:“删去不好,也不必改写。”按照毛泽东这一指示,对林彪不再作“好学生”这方面的宣传,而只作“亲密战友”方面的宣传──显然,“好学生”的级别、档次嫌低了。于是,在中共“九大”前后对“亲密战友”的宣传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重审林彪罪案》日前由明镜出版社出版。(多维社)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由康生、张春桥、姚文元负责起草,周恩来主持讨论、修改的新党章草案,其中明确写进了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毛泽东对此草案作了多次修改、批示。康生在会上说:“八届十一中全会确定林彪同志为毛主席的接班人,这是百年大计,是关系到我党、我国今后命运,关系到我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事。林彪同志很谦虚,他要求把党章草案中提到他那一段删去,我们的意见,这一段必须保留。林彪同志是毛主席的接班人,这是会上公认的,是当之无愧的。”

最遭人诟病的“林彪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一说,使林彪长期遭到不明真相的人们的耻笑和责骂,其实,林彪实在冤枉,因为这并不是林彪自己胡吹或指使他人吹出来的。对这一篡改历史的说法风行一时,周恩来是有责任的。众所周知,在1969年4月14日“九大”全体会议上,周恩来有一个以“歌颂”林彪为中心内容的发言,而其中最违背历史真实的就是有关南昌起义后上井冈山这一内容。作为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的周恩来,应该比一般人更了解那段历史,但是,为了政治需要,为了“紧跟毛主席”,他却以“无产阶级司令部”第三号领导人的重要身份向庄严的党代表大会讲了这样的话:“林彪同志成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林彪同志是南昌起义失败后率领一部份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接受毛主席领导的一位光荣代表。从此,林彪同志一直紧跟毛主席,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后,周恩来又于5月14日在国务院所属单位传达“九大”大会上传达毛泽东在“九大”期间的讲话时,谈到南昌起义的时候,再次说:“林彪同志南昌起义失败后,带领部队上井冈山,一直在毛主席身边战斗。所以我说南昌起义的光荣代表应该是林彪同志。”

难道这些账都该算到林彪身上吗?

●毛泽东当面斥责林彪“想当明世宗”

客观地回顾“文化大革命”的具体过程,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林彪在总的方面,其实只算得上一个特殊的观潮派、逍遥派。所谓“亲密战友”、“副统帅”,不过是毛泽东用于一时的摆设而已。

不过,林彪这个观潮派、逍遥派,又不同于一般干部和民众中的观潮派、逍遥派,而有其特殊性。因为林彪的地位特殊,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把手、“副统帅”,许多事情显得像是他在直接领导、发号施令。周恩来上报的或毛泽东批示下发的文件,一般都要到林彪那里走一趟,由他批几个字或画一个圈。长期以来,特别是从江青一夥操纵舆论的“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故意把毛泽东和别的领导人的批示和表态隐去,而对林彪的“画圈”或批示、讲话则取其所需大肆渲染,从而给人造成一种只有林彪在制造动乱的假像。“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对毛泽东与江青、林彪与叶群这两对当代中国政坛上特殊的“政治夫妻”,对江青和叶群这两个特殊身份的人物,又采取了显着的双重标准:对江青所干的坏事,尽量说成是与毛泽东无关,尽量为毛泽东洗刷、开脱,尽量渲染毛泽东对江青的一些批评、指责;而对叶群所干的坏事,则尽量说成是林彪的授意或林彪的责任,尽量笼统归罪于“林彪集团”……这样,尽管“文化大革命”已被彻底否定了几十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林彪还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江青一夥借“批林批孔”运动“妖魔化”的那个形象。

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书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他说:“事实上,毛泽东在文革中的不少重要决策,林彪都被蒙在鼓里,只是在事后才打了招呼,以致林彪对毛的意图不甚了了,不知文革运动怎么搞法。见各级领导人像走马灯似的垮台,而作为‘副统帅’的林彪却对运动的前景茫然无底,处境着实难堪。”杨成武后来也这样回忆:“林虽是副统帅,但常委碰头会、军委、国务院;国防、外交、经贸等等,都是周恩来管,具体事没给林彪权。”“林办”秘书张云生在谈到林彪对开始出现武斗的态度时说:“也许他并不赞成这样做,因为他多次在背地流露过对‘武斗’的不满,但他的‘接班人’角色却形同虚设,没起什么作用。”



九大将林彪作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党章,这在中共的历史上是从来未有的。林彪成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接班人”不是他想当的,不是他争来的,是毛泽东强加给他的。

从“文化大革命”中震动一时的“打倒王(力)、关(锋)、戚(本禹)”一案也可以看出林彪“接班人”地位之虚空。1967年8月,毛泽东眼见他的“文化大革命”路线到处碰壁,他的“形势大好,不是小好”的谎言无法掩盖全国大动乱的现实,特别是各地支左部队与“左派群众组织”关系紧张甚至冲突不断,便独自作出了打倒中央文革小组要员王力、关锋(不久又加上了戚本禹)的决定,以抛出替罪羊来转嫁罪责。他叫杨成武从上海回北京向周恩来传达他的决定。杨成武回北京向周恩来汇报后,周恩来又叫他去向林彪汇报毛泽东的这一决定。杨成武说:“在上海,主席特意交代,让我只单独向您一人汇报。并让我转告您,这件事让您一个人单独处理。”周恩来说:“这样大的问题,事先不让林副主席知道不好。回去对主席讲时,说是我让您向林副主席通报的。”杨成武遂飞赴北戴河向林彪通报,林彪听后“只是微微地点了个头”,杨成武问有什么指示,林彪答:“没有了。”毛泽东不但不与林彪商量、讨论,甚至根本不向林彪通报。连周恩来都认为“这样大的问题,事先不让林副主席知道不好。”
[ 余 按: 抓 京 派王 关 戚 是 毛 及 中 央 文 革 海 派 与 周 的 合 作.
周 通 知 林, 即 为 求取 理 解. 毛 不 通 知 林, 是 大 家 心 照 不 宣, 阳 谋" 看 表 现". 大 体 上,
毛 其 时 尚 平 衡 在 林/ 周 之 间, 尚 未 最 后 下 定 决 心. 林 身 体 不 佳 却 已 与 毛" 张 弛" 策 有 异, 更 有 抗 上 史, 显 是 过 渡 之" 锺 馗", 所 以 林 才 实 行" 三 不 主 义". 从 陶 斯 亮 的 回
忆 看, 林 最 后 对 陶 铸" 被 动 被 动 再 被 动" 属 肺 腑 之 言, 就 个 人 人 品 言, 强 过 周/ 邓 甚 多.]

对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观潮派、逍遥派表现,曾担任审查林彪专案组重要成员的纪登奎也有生动的回忆。纪坡民在《上台下台,任职辞职──听父亲纪登奎谈往事》中是这样说的:“中央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听不到这位副统帅的意见。毛主席的意见很多,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听到他的指示。可是这位副统帅,中央讨论工业,没有他的意见,讨论农业,没有他的意见,讨论财贸,还是没有他的意见,讨论政治问题,比如整党,也没有他的意见……我想,也许林副统帅在考虑什么重大的军事战略问题吧。可是,后来我到军队工作以后,发现还是这样:中央和军委无论讨论战备、训练、科研、军工,还是讨论军队的政治工作,都没有这位副统帅的指示,听不到他的任何意见。”纪登奎当面向林彪汇报军队工作,提出军队副职太多、形成冗员的问题,林彪听说后只说了一句话:“就是啊,那怎么办呢?”纪登奎的回忆,活脱勾画出了一幅逍遥派的画像。(chinesenewsnet.com)

其实,毛泽东早就看穿了林彪想在“文化大革命”中当观潮派、逍遥派的意图,曾当面斥责他“想当明世宗”,并说:“你不想介入运动是假的!”明世宗即明代嘉靖皇帝,他迷信道教,求长生,二十多年不见朝臣,不问政事。说林彪“想当明世宗”,不正是说他想当观潮派、逍遥派吗?综观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整体表现,他并非只是“想当”,而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当了观潮派、逍遥派。(chinesenewsnet.com)

当然,作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副统帅”,林彪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岸上观潮不下水,完全逍遥事外一点不介入,不可能什么坏事都没干过,不可能什么人都没整过。在当时的体制和政治环境里,政治运动的领导者有谁能完全置身事外?有谁的手能保持乾净?目前史学界已广泛认同这个观点:政治运动中的不少受害者,往往同时又是加害者。正如夏衍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根据清代一首《剃头歌》改写的《整人歌》所说:“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须整,不整不成人。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请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林彪自然也难逃这个历史局限。我们说他是“特殊的观潮派、逍遥派”,就是从他对“文化大革命”所抱的总的态度和所起到的总的作用来看的。我们希望澄清史实,分清历史责任,是谁的责任,有多大责任,不要按一时的政治需要去加以剪裁、取舍,既不要“为尊者讳”,也不要搞“妖魔化”。(chinesenewsnet.com)

●林彪成为观潮派、逍遥派的原因(chinesenewsnet.com)

林彪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中要抱观潮派、逍遥派的态度而并非像他口头上、表面上对毛泽东表示的“紧跟”?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笔者认为有这两个原因。(chinesenewsnet.com)

一个原因是林彪的病。(chinesenewsnet.com)



《重审林彪罪案》日前由明镜出版社出版。(多维社)

林彪并非运动来了才无病装病或小病大养,他是真有病,早在“文化大革命”前,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病倒了,1953年就病得很重。后来始终未能痊愈。“林办”秘书张云生询问了对林彪病情最了解的两个人:林彪的生活秘书李文普和保健医生蒋大夫。两个人的说法分别是:“林彪精神系统有毛病”,“林彪的精神系统确实有病”。作为病人,林彪最关心的是怎样治好自己的病,对“接班人”、“副统帅”并无什么兴趣,更不要说什么“篡党夺权”了。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一书中写道:林彪身体不好,“毛泽东大肆接见红卫兵的举动,实在让他吃不消,但不陪又不行,有时到了难以支持的程度,有一次甚至从金水桥下走不回来。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实在不大想干这种名为‘接班人’,实际上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曾几次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流露过这种想法。”而且,凭林彪的聪明和敏感,他不会不明白,毛泽东选他这样的病人来做“接班人”,决不会像宣传上说的那样是因为他“高举”、“紧跟”,而只不过是便于一时的利用。林彪知道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只是一个傀儡,他不想多管事,也不能多管事。遗憾的是,评论界很少注意林彪的病,林彪过去大力宣扬“突出政治”,他自己也就深受“突出政治”之害,他的病,总是被人看作政治问题,实为一大悲剧。(chinesenewsnet.com)

林彪成为观潮派、逍遥派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接班人”地位的恐惧。(chinesenewsnet.com)

“接班人”不是他想当的,不是他争来的,是毛泽东强加给他的。但是,亲历了中共党内的历次政治斗争,林彪不会没有“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的感觉。张云生回忆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1966年9月(即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刚刚结束,林彪刚被封为“接班人”不久),张云生在人民大会堂亲眼见到毛泽东把两本线装书《郭嘉传》、《范晔传》推荐给林彪看,林彪看后还口述了感谢主席和简谈读后感的信。张云生后来查阅史籍,才明白郭嘉与范晔都是古代重臣,权位与林彪相似,一个英年早逝,一个因参与谋反被判杀头罪。“一正一反,一成一败,毛泽东以古喻今,用意不言自明。”对毛泽东这样的“借古讽今”,林彪能不“深刻领会”吗?1967年元旦前夕,陶铸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林彪特地接见了一次陶铸,向陶铸作出了言简意赅的忠告:“要被动被动再被动。”其实,这个忠告正是林彪自己奉行的明哲保身原则。

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一书中也写道:林彪“索性顺水推舟,继续称病不出,当甩手的二掌柜,对运动中的大小事情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从不主动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事不麻烦,小事不干扰’,叶群则把它总结为‘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这样既可免遭毛泽东的猜忌,又可落得超脱,在政治上不负责任。”“深知毛泽东为人猜忌的林彪还多次出面制止下面吹捧他的举动,反对诸如‘副统帅’、‘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一类提法”,“与此同时,林彪又煞费苦心地营造自己在政治上‘紧跟’毛泽东的形象,以掩饰他在政治上的消极态度。”作家权延赤写道:“毛泽东的一位卫士长曾对笔者说:老帅里敢顶主席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彭德怀,一个就是林彪。”林彪“当上接班人之后就再不当面顶撞毛主席了。当接班人之前,他总是正襟危坐于毛泽东面前,力陈己见,有不同看法敢讲出来也敢坚持。特别是在战争年代,谈正事没见他笑过。可是毛主席不在场时,他又全力维护毛主席和毛主席的意见。可以说是‘当面敢顶撞,背后喊万岁;私下敢说不,公众场合又全力维护’。当上接班人后,林彪变了。当面再不顶撞,甚至谦卑地笑……”

林彪的这个变化,不正是出于对“接班人”地位的恐惧,为了让毛泽东“放心”吗?然而,对于已经习惯于大权独揽、唯我独尊的毛泽东来说,对任何重臣、权臣、“亲密战友”,他都是不可能真正放心的。彭德怀、刘少奇、林彪的先后命运,甚至周恩来的命运,不都证明了这一点吗?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981563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