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从"子曰:茶要一壶乎两壶乎?"评芦之汉字问题不是汉语问题之谬论! |
 |
启明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面那句话不是孔子说得,而是我这个空子说的.我没读过孔夫子的书,真不知道他老人家在两千多年到底是如何曰来曰去的.只是昨天看了老芦的雄文一篇,并对其中一个谬论印象太深,搁在肚子里怕时间长了给捂坏了,借机会发泄一下.
老芦认为汉字有问题,但那不是汉语的问题,汉语是没问题的.于是我想起了鲁大人文章中曾引用过<镜花缘>中一个小茶房装斯文的话来抨击文言文的怪异.推广白话之前,国人怎么说话,详细的我不知道,现在留有过去人的讲演稿,是否一字不漏地记录了讲演者全部的语言精华,不知道.
但是,我有一大胆的猜想.汉语是单音节的语言,而英语中常用词汇也多是单音节的,比如: good, eat, in, out, on, come, go, up, down, they, I, am, you, we, hear, say, said, need, do, make, cook, man, dog, eye, ear, air, tree, ....是否可以假设人类的语言在原始状态时基本都是单音节的.这个推理是是十分有道理的,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没有倒过来的.生物也是从单细胞发展过来的.
如果这一推理成立,那么是什么使汉语仍处于它最初的原始状态,而其它语言却走进了多音节之路呢? 答案是明摆着的,字母文字具有在音素级别上拼写语音的功能,所以它为语言向多音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为人类的发音无所谓单音节还是多音节,反正就是一个语音流,说完为止,怎么对语音流进行解码,是完全取决于文字是如何对语音编码的.
所以拼音文字可以记录下多复杂的语音,所以也可以为多音节提供编码的记录,于是语言就逐步由简单向复杂的多音节发展了.而汉字呢,它就是一个音节字,再多了更难记忆,它无法为语言向多音节发展提供记录,编译等辅助手段.汉字没办法在一个字上记录多音节.所以汉语才保留了它盘古开天地时的留的痕迹,单音节!这也同时逼迫汉语为了增加语音编码空间而向声调语言发展.
这样看来,汉字局限汉语的发展是明显的.比如有个字是最好的证据,这就是"觐"字.这个字是用于见皇帝的,见皇帝好毕恭毕敬的,谨谨慎慎的,不能用普通的"见"字,所以就有人创造了个"觐"字,是"谨"字和"见"的复合.但是,这个汉字方块字不念做"谨见",仍是单音节的字,说去"觐见"皇帝而不是"觐"皇帝. 即便是两个字合并的一个新字,它仍然是单音节的,不是双音节的.
而到后来,汉语中的双音节字很多了,但是书写仍必须是两个字.比如:"包子","椅子","裤子"....等并不是包的儿子,椅的儿子,或是裤的儿子,这些词后面的"子"只有音而无意.这俨然就是一个多辅音的音节,如果是使用拼音文字来记录,则完全可以写成"BAOZ", "YIZ", "KUZ"等,仍是一个单音节但却是个多辅音发音的音节.这样,汉字的音节不就增加了? 可是汉字就是汉字,它无法给汉语这个自由,所以才有"KUZI","YIZI","BAOZI"这种双音节的结构.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汉语有企图挣脱汉字束缚的迹象,可是汉字反过来将汉语紧紧地绑在自己的裤腰带上,不让它发展. 人生下来脚都不大,别说没有三寸大,连一寸都没有,但是,汉字就象中国旧时妇女用的裹脚布一样,把汉语这只娇小的脚从小就严严地裹起来了,使它至今保持着幼时的尺寸,这三寸金莲不怪汉语而应该怪汉字才对.脚有什么错? 错的是鞋太小,如此简单的道理,用汉字的人都参悟不出来?
老芦,也应该知道,任何人如果总穿小鞋,他的脚是长不大的,汉字有问题,是双小鞋,汉语就没有问题了吗?汉语这只脚的尺寸怎么可能大于它的鞋呢? 用汉字这双小鞋,才成就了汉语这双三寸金莲,也使得中国人的思想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的,走不多远也走不稳当,风摆荷叶,煞是好看!
所以才有人会说,汉语BEAUTIFUL!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