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旧作:汉学的末路和“末学”的“汉路”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
|
|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汉学的末路和“末学”的“汉路”
芦笛
这次《天安门文件》引起的轩然大波,暴露了西方汉学家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他们对中国读者的彻底的无视。我曾在《“用他们自己的话”?》中说,西方汉学家的悲哀,是他们研究的是中国的人和事,服务的对象却是西方读者。如果他们不彻底改变这种态度,西方汉学就只能面临末路。
这次“文件”的主角,是那个为李志绥回忆录作序的黎安友。李志绥的那本书也是先有英文定稿,后有中文版,中文版是从英文版中转译回来的,弄得笑话百出。然而比起这次老黎和《多维》联手上演的丑剧闹剧,那只能算是微型菜一碟。一个号称“原话”的“中共中央文件”,居然满目尽是“一党专政”、“中共暴政”的昏话。世上大概再也没有比这更荒唐的黑色幽默。它再突出不过地凸显了西方汉学家的“西方天朝心态”:在他们心目中,大概全世界都是在讲美式英语,所以只要抛出一份英文的“中共中央文件”去,不管翻译成哪一国语言都是“原话”。这种荒悖与傲慢,只有在中国的《镜花缘》中可以找到先例:不管何等遥远的外国,那儿的人无一例外讲的都是汉语。
这种傲慢到丧失理性的种族主义态度,只能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彻底砸了那些“中国通”的牌子。本来,老芦对西方汉学家是甚为推重的,因为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是当年小芦的启蒙教材之一。就在不久前,为高行健获奖的事,我还跟林思云先生激烈辩论,为汉学家马悦然辩护。然而这次老美汉学家的丑陋表演,实在让我这个亲西方的中国人无话可说。连我这样的人对他们的信心都要轰毁,何况是本来就认定老美在“妖魔化”中国的人?
然而“中国通”们却似乎没有看见脚下的末路。这也很自然:中国读者反应如何,在他们心里大概从来就是无足轻重。要紧的是取悦西方的读者,这世界上能听到的“主旋律”就是他们唱出来的,中国人的不和谐音哪怕再大也是听不见的“超声波”。的确,这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大概就是作汉学家。如同“画鬼”一样,无论艺术家们怎样信口雌黄,反正读者无从验证。哪怕是天生智障的人也能画鬼,而哪怕是爱因斯坦也不能否认他的作品的逼真。因为这个道理,西方汉学实际就是给一切末学后进开了一条金光灿灿的“汉路”。西方的职业介绍所应该强烈建议失业者们改行去当汉学家。的确,天下再没有比这更容易、更省力、更安全的职业了。
当年看索尔兹伯里的《新皇帝》,里面的错误真是汗牛充栋。他不但把中国的皇帝们乱七八糟地混在一起,而且连“房中术”都说成是“风水”的一种。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才把书中数以百计的错误指出来,光是写下勘误表就花了几万拜特的空间。如果那本书是《拿破仑传》一类的东西,我敢担保老索此书一书立刻就身败名裂。然而那本书至今还堂而皇之地摆在各个大图书馆里。大概到世界末日那天,书里的错误也不会得到纠正。
张戎的《鸿》也是这样。该书对中共内部那不存在的“两条路线、两个司令部”的“决战”绘声绘色的描述,对伟大领袖的漫画式的天真理解、对文革那种重大事件的超简化诠释,简直让我忍俊不禁。作者的国学根底之肤浅也同样惊人。她居然用《三国演义》上“宁我负天下人”的“曹操语录”来批曹批毛,甚至把“戎”当成是个冷僻字,以此来歌颂张守愚的国学是何等深湛!然而就在我给作者去信指出了这些错误之后,那些错误至今未见纠正。作者当然有充分理由置之不理:反正西方读者不懂这些名堂,who cares?
比起那些公开作伪的书来,这些书的确算是旷世奇珍了。张宁那本谎言集,简直就是污辱全体过来人的智力,公然伪造历史,却还骗得职业历史学家唐德刚去为之作序。《叫父亲太沉重》的作者居然无耻到以母亲的贞操来换取金币名声,也竟能把孔捷生之辈拉下水。如果说这些书是海外中文媒体拆出来的烂污,算不到西方严肃媒体的头上去,那麽蓝灯推出的李志绥回忆录又如何说?在《再与网友谈李书》中,我雄辩地证明了该书至少三处严重作伪,至今未见到有谁能提出反驳。然而对於这样一本有严重作伪的书,至今未见蓝灯有任何表示。
以上种种在西学界无人敢拆的烂污,汉学家却公然拆了出来,到底是什麽原因让他们如此有恃无恐,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我想,答案无非是:
第一、西方人对中国普遍无知而且漠不关心。中国对他们来说就象另一个世界的鬼,你怎麽画他们都没有意见。这种态度再加上对“专家”的盲目崇拜,就放纵了汉学家们的为所欲为。而有真知灼见的中国人又因为语言障碍,无法站在同一平台上批驳他们。比方说,论对中国的认识,我自信强过张戎百倍,然而因为没有她的英文功底和社会关系,就只能眼睁睁地看著她的谬种在西方流传。
第二、西方人对共产主义普遍厌恶,不仅在感情上乐于接受反共的东西,而且认定了凡是从共产党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不可信的propaganda,只有他们自己的学者说的话才是独立、客观、可信的。这样,如果汉学家们和中共起了争执,他们毫不犹豫地便有了个预设立场。这里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连独立的思考者如赵无眠、有才先生,都会将林克?徐涛等人对李志绥的有力驳斥轻易地嗤之以鼻。
第三、大陆的国家组织方式,排除了独立求证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这倒跟去冥间验明某鬼的正身一样艰难。而保护材料提供者的人身安全,更成了“画鬼”者们方便的挡箭牌。
网友非文人先生在我的《给林培瑞先生的信》后面跟贴,认为《文件》编者不提供中文原稿是担心“留侯”的安全。老文忘了,所谓原稿,其实据说是写在磁盘上的,根本不是什麽原本的“红头文件”。提供它只会涉及版权问题,决没有暴露“留侯”的危险。如果说因为泄露文件内容就会暴露“留侯”,那麽难道将原稿翻成英文,再反转翻译成台式国语,就能起到保护情报来源的作用?如果文件是真实的,不管翻译得如何蹩脚,难道当局就弱智到不能找出对应的原件来?至于版权问题,我早已说过,编者们可以把英文版中收录的文件的中文原文节录下来交给明镜,这不但是一个严肃学者的起码责任,而且在电脑上操作起来毫不费力。老芦不过是个票友,都还能在电脑上一天写几万拜特的中文,何况训练有素的专家们,更何况那只是个挑选剪裁的问题。就算原稿是五六十万字,这样的活顶多也只需一天就可完成。编者们没有这样干,实在是最大最大的疑点。不管他们怎样洗刷也无法彻底洗去别人的疑心。
在我看,就是这些原因筑成了汉学的末路和“末学的汉路”,这两条路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虽然金光灿灿,却免不了那个“末”字,迟早要露出下世的光景来。说到底,中国的人和事并不真的是鬼,并不能由人随便乱画一气。等到海外华人的英语水平和社会能量赶上了汉学家之时,末学们的汉路也就走到了末端。
2001年7月27日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