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787
经验值: 0
|
|
|
作者:安魂曲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看看下面一篇大陆网友写的东西,就知二战陆战的最高水平在哪里。
东线战役:序1
(提供:mars)
这个系列中我将向大家讲述1944-45年间在东线的战役,在开始以前,我首先将化一些时间来讲一下,1944年的苏军和战争初期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们在迭遭惨败后,最后却能获取胜利?
一次大战结束后,苏联和德国都满目疮遗,但正当胜利者都沉浸在战胜的喜悦中时,这两个战败国内部一些优秀的军事家却已经开始酝酿一场伟大的军事改革。基于在一战中胜利的经验,英法等国逐渐着迷于阵地战,而德国和苏联的一些有才能的军人已经在思考如何在现代化战争中继续保持机动,而他们确实有一种可以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那就是英国人发明的坦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坦克在发明它的国家中却在遭受冷遇。
在苏联和德国中,对现代机械化战争理论贡献最大的军人是古德里安和图哈切夫斯基。在这场建立现代化机械化部队的竞争的开始阶段,苏联取得的成果要大得多。这主要得利于图哈切夫斯基身为执掌大权的苏联元帅,而当时古德里安还默默无闻。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图哈切夫斯基的杰出之处,不仅仅在于他为苏军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军(1932年,当时古德里安还在因推销他的主张而到处碰壁),更在于他为苏联军队建立了一整套以“大纵深”作战理论为主体的战略思想。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这10年,是苏联军队的黄金时期,在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一大批苏联军官为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虽然也遭受军队中保守势力的阻挠,但逐渐的图哈切夫斯基的理论深入到苏联军队的心灵深处,即使后来斯大林的“肃反”也无法清除它,当一个稍微具有军事常识的人在研究了苏联军队在二战中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就会发现在它们后面站着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幽灵。
当30年代中期到来时,情况发生了改变,在德国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德国开始了重新武装。具有伟大军事传统的德国军队开始其突飞猛进的过程。古德里安关于装甲战的思想被希特勒接受,一支现代化的装甲部队在德国诞生了。
而这个时候,苏联军队却开始走上了老路,首先其装甲部队被认为无法独立作战,机械化军被解散,坦克部队被重新局限在支援步兵的老路上。更为灾难的是斯大林的“大清洗”,4万军官被捕,其中1万5千人被处决。幸存的军官在恐惧中颤抖。由于高层将领被清洗,大批尚不具备足够才能的中下级军官被提拨到高级将领的位置上,而他们原来的位置被大量同样不称职的更年轻的军官接替,这使得苏联军队从上到下都充满了大量不具备足够军队的军官。更为糟糕的是随着欧洲局势的日益紧张,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军,从世界惯例来看,一支军队在和平时由一批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组成,在战时的大扩军时,他们将成为这支军队的骨干,而当时苏联的情况是,军队可以由征召得到,可是合格的军官在哪里?在这个一团糟的局面中,苏军唯一的希望是图哈切夫斯基所遗留下来的军事思想,经过10年以上的推广,它已经深入到苏军各级军官的心里,虽然查禁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著作,但斯大林并无意完全消除“大纵深理论”在苏军中的影响,他虽然想要消灭在军队中潜在的对手,但并不想毁灭苏联军队本身。
二战初期德国军队在波兰和西欧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德国以装甲部队为主体的“闪击战”,使得世界震惊!将德国的成功和苏联军队在芬兰的拙劣表现相比较,苏联军队内部一阵惊呼“德国人盗窃了我们的理论,取得了如此成功,而我们却在走回头路!”虽然把德军装甲部队的建设说成“盗窃”苏军理论毫无事实依据,但苏军受到很大震动却是事实。于是苏军做出了重建机械化部队的决定。但凡事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首先这个未来的机械化部队应该是怎样的呢?在建立机械化部队的过程中,德国人是幸运的,在初步建立了他们的机械化部队后,他们首先遇到的任务是进军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行动都不是正式的军事行动,这使得德国人能够不流血的纠正他们的错误并取得经验。在大战爆发后,德军最先遇到的是实力远不能和他们相比的波兰人,在作战行动中德国人即使犯了错误(这肯定发生过),也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价。当经历了法国战役后,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成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劲旅,在这样的对手面前,任何的错误都是致命的。
对于俄国人来说,比较有利的一点是一批最新型的坦克研制成功,也就是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和KV-1,KV-2重型坦克,苏联人有理由认为它们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坦克。现在苏军就准备以这些新式坦克为主体建立崭新的机械化部队。1941年苏联的机械化部队由机械化军组成,每个机械化军下属2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1个摩托车团,1个通讯营,1个摩托化工兵营组成,按编制应有36,080人,1031辆坦克(420辆T-34,126KV),苏军计划建立20个这样的机械化军,在战争爆发时,许多机械化军都没有满员。
看了如此庞大的编制后,即使象笔者这样一个业余军事爱好者也不由要提出几个疑问:苏军有没有足够有经验的军官去指挥这样的部队?苏军有没有足够的参谋人员和足够的通讯设施去协调各个部队的行动?如何解决部队的后勤供应问题?事实上,当时苏军严重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去指挥坦克部队,并且严重缺乏在作战情况下保障后勤供应和修理受创作战车辆的能力。
此外,要一下子建立起那么庞大的机械化部队,苏联军工工业虽然加紧工作,也无法满足需要,于是苏军决定剥夺原属于步兵部队用来支援步兵的独立坦克旅,团,将它们直接并入机械化军,注意这个决定是违反图哈列夫斯基关于将坦克部队分为用于支援步兵突破和向敌人纵深两种,缺一不可的作战理论的。而且这个决定虽然勉强提高了机械化部队坦克数量,但并没有提高坦克的质量,虽然T-34坦克和KV坦克开始逐渐装备部队,但在战争爆发时,这两种坦克的数量还不多,大部份苏军所拥有的还是旧式坦克,由于苏联集中力量建造新坦克,旧坦克大多已停止生产,那么问题来了,在完成换装前,那些旧坦克一旦发生故障,替换的零部件在哪里?毫不让人吃惊的,有些机械化军在战争爆发时有高达25%的坦克因机械原因根本无法起点!苏军坦克的另一个弱点是严重缺乏无线电设施,在战争初期,只有坦克连连长的坦克上装有性能不佳的无线电,这严重影响了作战能力。为了和坦克配合作战,需要大量的车辆来拖带大炮和载运机械化步兵,而这又是苏军的一个弱点,如果说在战争后期,苏军终于解决了无线电通讯问题的话,那么他们始终未能研制出可以与美军和德军装备的装甲人员输送车(APC)相比的装甲车辆。他们只能依靠卡车或干脆在坦克上运载步兵。而现在的问题是让苏军一下子从哪里搞到那么多卡车?于是最后决定先将步兵部队所有的卡车调给机械化部队,在优先满足了机械化部队的需要后,再装备步兵部队,而万一战争提前爆发,苏军寄希望于可以从地方上临时征用民用车辆!这是一个致命的决定,它不但不能满足机械化部队的需要,而且严重影响了步兵部队的战斗力,在战争开始时,边界上各个步兵部队奉命开赴前线时,他们会绝望地发问“用来拖带大炮的车辆在哪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不稳定的形态下,战争爆发了,当时苏联机械化军大多数都部署在后方,而战争刚刚开始,德国空军就几乎摧毁了苏军的通讯系统,在联络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完成分散驻扎的各个部队的集结几乎不可能,而在前线紧急的形势下,大多数机械化军都是以各部分别前进的方式向前线开拔。一路上他们饱受德国飞机的轰炸,而挤满道路的难民给行军带来困难。雪上加霜的是随着部队的前进,旧坦克因为机械上不可靠,坦克因为操作不当纷纷抛锚,通常能抵达前线的坦克数量不超过50%。即使这些坦克也只能逐次投入战场,虽然苏联新坦克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但由于德国装甲部队所具有的人员素质和通讯联络上的优势足以抵消苏军在装备上的优势,战斗结果是苏联装甲部队遭到重创。在战斗结束后,那些幸免于难的苏联坦克在退出战场后,感到更绝望的是燃料和弹药在哪里?结果大量毫无损伤的苏联坦克仅仅因为燃料耗尽而被自己人炸毁,或干脆被德军俘获。对于苏军在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我很同意我的一个朋友的评论:1941年的苏军正处于转型期间,如果这个转型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德军的进攻能否取胜,就很难讲了,如果这个转型根本没有进行,那么德军的进攻无疑将获得胜利,但苏军的损失可能没有那么大,而德军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德军的攻势正好是在苏军处于最脆弱的阶段发动的!
面对战争初期灾难性的局面,苏军采取了应急的措施,过于庞大的机械化军被拆散,既然军队缺乏有经验的军官,那么一切作战单位的编制都被缩小,以让那些缺乏经验的指挥员比较能控制,同时在西部的工厂企业被紧急运往乌拉尔山以东。即使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最后能拯救了苏联的还是广大苏军官兵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及他们几乎可以忍受一切痛苦的意志。如果说苏军在1941年有什么成就的话,就是他们成功地把德国人所计划的“闪击战”变成了一场持久战,从而为苏军本身的改革和为国家潜力的发挥争取了时间。这个成就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苏军在1941年的6个月中,付出了人员损伤430万人,损伤坦克2万两,飞机2万1千架的惨重损失。但这个代价不是白费的,德国既然未能在1941年苏联最弱的时候使之屈服,那么她在战争中的前途就会变得十分暗淡,德国最终战败的命运在我看来在1941年冬莫斯科城下就已经注定了。
1942年,苏联的形势有所好转,迁移到东部的工厂开始开足马力生产,为了弥补惨重的装备损失,苏联采取了牺牲质量以增加武器产量的措施,新武器的研制暂时停止了,一切技术革新除非能有助于提高产量,一律不予采纳。于是,一方面苏联武器生产开始提高,另一方面武器的品质大大下降,比如1943年前的T-34坦克一旦被击中,即使没有被击穿,坦克内部也会“铁屑飞舞”,造成乘员受伤。直到1943年中,一支苏联坦克部队在野地中急行军超过100公里后,即使未经战斗,也会有50%以上坦克因机械故障而退出战斗!
虽然有以上种种缺陷,但苏军至少可以有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可以让他们试图再次实行在41年被迫放弃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在42年,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如坦克军,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再次出现在苏军的作战序列中。对于苏军来说,他们在42年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发展出一个结构合理的装甲部队模型,坦克军加上几个步兵师并不意味着装甲部队!
另一个问题是苏联高级将领们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似乎未能搞清楚一个作战计划,不管听上去多么合理,但如果超过了部队的能力,那么就会变得十分有害。于是在42年夏季的作战中,苏军再一次遭受惨败,德军的攻势直到斯大林格勒才被阻止。1942年对于苏军来说,是即充满了灾难也充满了希望的一年,在战争开始后头一次,苏军开始有能力对军队结构进行改革,并试图重新采用战前的理论,虽然总的来说,42年的改革并不成功,但这个势头一旦开始,就再也不会停止了。
1942年11月起,苏军内部开始有计划的经验总结运动,每一次战役后,由部队作战部长负责,在参谋长的监督下,每个部队都要解答类似以下的问题:如果是防御战斗,你是如何部署兵力和武器的?你的预备队的位置在哪里?如果是进攻战役?你是如何进行侦察的?战前采取了怎样的伪装措施?进攻中你的战斗队形是怎样?如何在战斗中保持通讯畅通?你是如何和友邻部队保持联系的?你是如何步炮联合作战?如何和空军配合?你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保证后勤补给的?你是如何在复杂地形中有效使用工兵的?你的措施是否有效?如果有,为什么?如果无效,为什么?经过战斗,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教训?等等,等等。通过这个总结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立刻在全军传达。这个运动极大地提高了苏军各级军官的素质。
1943年以后,对苏军来说,一切开始走上正轨,在43年,苏联的军事工业最终从战争初期的打击中恢复了过来,从这一年开始,大量新式武器投入了战场,同时武器装备的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同时来自美国的援助也开始大量涌入,自战争开始以来第一次,苏军可以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装备部队。同时,从这一年开始,苏军从后方派往前线的新兵的训练水准大为提高,从43年起派往前线的步兵平均受训时间是5个月,炮兵,工兵和装甲 兵是10个月,而飞行员的受训时间高达1年。
对苏军来说,43年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开始感觉到人员短缺问题,他们再也经不起如战争初期那样的惨重人员损失了,由于要确保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等技术兵种的需要,在44年后,苏联近卫步兵师和担负重要任务的平均人数为6000-7000人,而一般的步兵师的平均兵力只有3000-4000人而已。由于在后方补充的步兵数量即不足,即使有也是优先补充近卫部队,大多数苏军步兵师只能采用这样的办法补充兵力,一旦解放了某个地区后,所有地方上服役年龄以内的男子一律应征入伍,在沿途解救出来的苏联战俘,在吃几顿饱饭,休息几个星期后,立刻被补入作战部队,如果那些新兵运气好,那么在参加战斗前,他们能在前线后方教导队中接受短期突击训练,但如果战况紧急,他们就会被立刻派往战场!这导致苏联步兵的质量大为下降了。于是苏联在44年后越来越倚仗他们的装甲兵和炮兵,从44年后,苏军以前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大规模步兵 攻击,几乎不再出现于战场。而苏军最高统帅部和各个方面军在策划进攻时,已经能有效地依据部队的能力来制定作战计划,他们懂得了只有当部队在作战中能生存下来,才能取得胜利,于是在这个阶段苏军的作战计划宁可采取比较保守的计划,只有在完成当前的任务时,才会试图继续扩大战果,而一旦发现德军的抵抗过于强大时,他们也能掌握何时停止攻势的极权,从而避免了象以前那样不顾自身的状况,一味要求突破的战法,这样在44年后,苏军的每次攻势几乎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战果。
苏军所采用的“大纵深”战术到44年,已经完全成熟了,它要求集中兵力于突破口,当突破一旦形成,立刻投入装甲部队(坦克集团军或骑兵-机械化集群)向敌方防御纵深冲击。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突破,苏军总是把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部署在选定的突破口上,在43-45年的苏军发动的攻势中,苏军所占有的兵力优势远不如德国人事后所宣称的那么大,通常苏军在人数上只占2:1到3:1的优势,在坦克上占3:1到5:1的优势,并没有超过理论上进攻者所应有的3:1优势很多。但苏军在却能在突破口上集中起相对于对面德军6:1-7:1的优势的兵力,为了在突破口增加火力上的优势,苏军一般不在步兵师中装备120毫米口径以上的大炮,而将这些炮兵部队集中在独立的炮兵师和炮兵军中,这样每个重炮兵部队有如一个个可以独立运作的“模块”,有利于苏军根据战况将其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段,也有利于根据情况变化迅速改变部署。这样我们会看到在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前,在突破口上苏军占有几乎压倒性的优势,而在战线其他地段,苏军兵力往往和德军相等,甚至少于德军,为了以尽量少的兵力防守尽量长的防线,苏军在43年底开始在前线部署一种称为“筑垒地域“的部队,这种部队兵力通常相当于一个加强团或一个师,主要由炮兵和机枪营组成,它的火力极强而机动性极差,它的任务很简单,就是防守一个很宽的地段,以释放尽量多的兵力以参加进攻。
为了在突破口集中兵力,苏军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如何选定突破口?如何通过侦察以发现德军防线上的弱点?如何向突破口集结兵力有不被敌人发现?一旦集中完成后,应采取怎样的伪装措施?如何进行欺敌?如何把敌人的注意力从突破口引开?如果象在维斯图拉-奥得河战役时那样,德国人已经知道了苏军大致进攻时间和突破地点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欺敌,至少将敌人部分的注意力从突破口引开?攻击开始后,步兵如何和炮兵配合?如何和坦克部队配合?如何和空军配合?等等,等等。到1944年时,苏军已经成了这方面的大师。
看苏德两军的攻防战是很有意思的,苏军往往在突破口上集中大量的炮兵,在进攻发起时对德军防线进行毁灭性的炮击,对此德军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在预料到苏军即将发起进攻时,将部队撤到第二线,在一线只留下少量兵力,这使得苏军炮弹白白浪费在无人地段,而当苏联步兵开始前进时,德军迅速回到阵地上。苏军对德军新战术做出的反应有二:首先苏军在轰击德军一线阵地一段时间后,假装开始火力延伸,同时步兵部队装做发起攻势的样子,当德军回到阵地时,苏军炮兵便再次猛烈轰击德军阵地。另一个方法是苏军在大规模进攻前一天,一线各个师每师抽调1-2个营,组成斥候部队,他们在比较短促的炮火准备下,攻击德军一线阵地中各个主要据点,如德军主力在二线,苏军就能迅速占领德军一线阵地,然后苏军主力就会跟上,而这些斥候部队继续想前试探进攻,当他们发现前面德军兵力太强,无法再前进时,那么前面必然是德军的主阵地,早已准备好的苏联炮兵就可以向那里倾泄炮火了。
44年,苏军步兵部队的另一个特点是,苏军在重要的突破地段上部署了大量担负支援步兵任务的独立装甲部队,另外为了提高苏军步兵防坦克能力,在各个步兵师中装备了大量反坦克炮,这使得苏联步兵部队在突破能力更强,而在德国装甲部队的反击中,生存能力大为提高。我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1944年6月23日,苏第11近卫集团军在向Orsha发起进攻的3个步兵师的队形是这样的,每个师前锋是10辆安装扫雷装置的T-34,后方150米是一个装备21辆JS-2或KV重坦克的重坦克团,后方150-200米是一个重型工兵营,再后面200米是一个装备21门JSU-152的自行火炮团,然后才是步兵部队。大家可以想象这个突击集团的攻击能力!
一旦突破形成,苏联坦克集团军就会投入突破口,苏联坦克集团军重建于1942年,在1943年逐渐定形,它一般有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组成。在进攻中一般采取2个坦克军在前,机械化军在后保护两翼和后方。1944年,苏联坦克集团军的坦克,机械化步兵,工兵,炮兵反坦克和高射炮部队的比例更加合理了。在这时苏联坦克部队中原来臭名昭著的通讯能力和机械维护修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战争开始时,苏军只有在每个坦克连的连长所在的坦克上才有无线电设备,而且这种设备还很不可靠。1944年初,苏军所用的无线电设备性能已经大大提高了,并且普及到了坦克排,到1944年下半年,几乎每一辆苏联坦克都装上了无线电。1943年前,苏军损伤坦克的报废率高达70%,现在随着苏联坦克工艺水准的提高和机械维护能力的提高,60%以上损伤的坦克能在很短时期内重返战场。这使得苏联坦克部队的冲力大为提高,1943年,苏联坦克集团军每次进攻一般能突破敌纵深100-150公里,1944年这个数字上升到300-350公里,到1945年更上升到500-600公里!
在进攻时,苏坦克集团军的每个军都会组织一个前锋部队,它一般由一个坦克旅,一个自行火炮团,一个加强营或一个团的机械化步兵,再加上高射炮,反坦克炮,工兵部队组成,一般是全军实力的三分之一,而且通过对空电台,接受空军的全天掩护。一旦突入敌军后方,这个前锋部队就会一路横扫敌人的通讯和后勤设施,它的任务是找到敌军防线上的弱点,为军主力开辟前进的道路。他们将夺占道路枢纽,攻克渡口,如果他们发现对面敌人太强,就会绕过敌人,另外寻找新的前进道路,担任这些前锋部队的指挥官需要有高度的主动性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到战争的这个阶段,苏军中已经有了大批这样的军官。这些前锋部队一般保持在军主力前锋60公里左右,有时当前锋部队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全面反击时,它就会就地占领阵地抵抗,由于当时苏联空军占有空中优势,以及苏军部队的火力和反坦克能力已经大为提高,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在1942-43年可以在反击中 消灭苏联坦克军乃至坦克集团军本身,但在1944年后,德军甚至很难消灭苏军的坦克旅,于是当苏军坦克军主力赶到时,有时会向被围的苏军前锋部队提供帮助,但更常见的是,迅速组成另一个前锋部队,然后绕过面前的德军,继续向前突破,把消灭德军的任务留给后方的步兵,紧跟在坦克集团军后方的苏联步兵也会以手头的装甲部队和自行火炮部队组成他们的前锋部队,以随时和坦克集团军保持接触,他们的任务是把被坦克集团军切成一块一块的德军逐个吃掉,同时苏联坦克集团军继续向敌军纵深突破!
作者:安魂曲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