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毛泽东的chr(60)贺新郎·别友chr(62)是赠给杨开慧的吗?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毛泽东的chr(60)贺新郎·别友chr(62)是赠给杨开慧的吗?
所跟贴
ZT: 毛泽东的chr(60)贺新郎·别友chr(62)是赠给杨开慧的吗?
--
XiaoMing
- (2172 Byte) 2001-11-08 周四, 下午11:37
(561 reads)
唐散宜文章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毛诗中的女人
(229 reads)
时间:
2001-11-08 周四, 下午11:43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网萃】
毛诗中的女人
·散宜生·
散宜生,本西周人氏。闻海外有民主自由乐境,遂欣然东渡,择土枫叶
之国,结庐夜雨之都,并改号世界公民。碌碌谋食之馀,恒读中文古典
以明德,通览洋码新潮而益智。有客问志,笑而不语,惟指楹上长联:
I would have written of me on my stone
I had a lover's quarrel with the world
● 新婚别
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据擦鞋仔们说,体现了老毛对杨开慧的深厚感情。
其实,如果作情词读,这首词里只见革命豪情不见个人私情,甚至连霞姑〔杨开慧的小名
〕的面目都看不出来,未免令人不敢恭维。倒是作为游仙词,用来纪念中共的革命烈士,
比起郭沫若在北雁荡胡诌的什么“煌煌烈士墓,风光第一流”,则高得不可以道里计。也
真难为了郭老,居然能在前人吟诵殆遍的龙湫飞瀑、灵峰月色之旁,发掘出一个新风景点
烈士墓。
不过,在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确实有一首写给杨开慧的情词:
毛泽东 贺新郎 1923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毛泽东题的日期是1923年,但是另有一种传说,却说这首词是老毛去上海参加建
党会议(1921年)时写的。杨开慧反对他去上海。当时老毛有一位老朋友在上海教书
,就是和他在1920年共办“文化书社”,介绍西方书籍的校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女才
子陶斯咏。毛泽东执意要去上海干革命,杨开慧赌气未去火车站送他。结婚未满一年的毛
泽东,既丢不下家中的丽人,又思慕着上海的天涯知己,他徘徊在站台上,吟下了这首《
贺新郎》。
说的人言之凿凿,甚至写进了大陆出版的历史小说。站台上的夜风孤影,倒是符合词
中的意境;但是作家也可以反过来从艺术到生活、根据这首词而想象情节。真正有疑问的
是,23年时老毛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在一首诀别词里,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提到?而更难
以解释的则是,对照史实,这首词的上阕,似与常情不合。
1923年4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老毛被迫离开长沙,
先去武汉,再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25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如果这首词确是写于23年,说的就应该是这一次的避难。按理讲,在这轻则有牢狱之灾
、重则有性命之忧的关头,杨开慧应该赶紧打点行装,催老毛离家才是,哪来的时间让她
“苦情重诉”?当时是一个在赵政府工作的同志,漏夜通知了老毛,老毛从屋后穿过菜园
小路逃走,然后在城里游击了半个月,才找到机会离开长沙①。何况,细审上阕的词意,
杨开慧似乎是反对这次远行的!
“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云“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改了一字,变“
自兹去”的潇洒为“从兹去”的无奈,新婚不久的毛泽东,尚有其细腻之处。“眼角眉梢
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老毛以私人情事入词,我们不知道他和杨开
慧的“误会”是怎么回事,无法透彻理解这两韵,但是有了后韵,就知道前韵的“恨”,
并不是对专制军阀的恨,而是植根于爱、因误会而生的对毛同志之恨。这一韵也生动地描
写了霞姑的眉眼。“零”的原义为小雨,引伸为落的意思。“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
己吾与汝。”这一句是面对爱妻之“恨”的自我剖解。相对于“知己吾与汝”,“过眼滔
滔”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小俩口之间的小小摩擦,二是老毛说与别人的来往都只是泛
泛之交。第二种解释在文义上更顺畅一些。“与”在古诗中是多音字,可平亦可仄。“千
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②”中的“与”是仄声。这里“吾与”是平声音节,“与”在“吾
”后连读,读如阴平,属上平声六鱼,老毛平仄没搞错。“吾与”两个平声要读得长,自
可体会出小毛以诗请罪的语气。
“人有病,天知否?”人都不是完美的,吁天呼地感叹一声,将上阕的自我剖解转入
下阕的自我哀叹。“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横塘”在古诗中
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代崔颢的《长干行》云:“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以后就成了典故。横塘大概又实指长沙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当时老毛
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也曾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长沙
火车站在东门外,从长沙去上海,当时走的路是坐京广线上武汉,再从武汉坐长江轮,所
以老毛有“霜重东门路”之叹。火车来时,汽笛一声,愁肠寸断。但是毛泽东毕竟是革命
家,“凭割断愁思恨缕。”“凭”在这里相当于请,因此这一韵用句号而不用问号。23
年时的毛泽东,写词还是文绉绉的,这一“凭”字用得很古。下面的“崩绝壁”、“扫环
宇”之类就是败笔了。革命豪情突然而来,一个大俗字“扫”,在这首古典味很浓的词中
,显得十分触目。最后一韵,又回到杨开慧。寰宇澄清之日,我和你比翼双飞,直上云天
!“翥”是奋飞之意。
78年在人民日报上见到这首词,读至“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一
阵反胃,吃龙虾咬到一口烂蛰皮。这一韵,从词汇到语气,都像是毛泽东做了皇帝后的诗
风。二十年代的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志士仁人,能救中国,已经心满意足。当时列宁还活
着,并认为在俄国这样无产阶级不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不可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无产阶级
革命的最后胜利有待于欧洲的工人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夺取政权。连俄国的革命党都
不认为自己能“扫环宇”时,毛泽东哪来的这么高的兴致?六十年代前,老毛诗词中唯一
的“冲出中国”的大话,也不过是把昆仑山“一截遗欧,一截赠美②”而已,那只是说要
做点国际主义贡献。而且,别处都写得中规中矩,“又恰像台风扫环宇”,却如老毛后期
的诗词般平仄不协。这一韵,看来是到晚年才改的。于是设法去找原文。原文是什么?“
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上下阕的结尾也都是改动过的,原文分别是“重
感慨,泪如雨”和“山欲堕,云横翥”。这就对了,“人有病,天知否?”有点费解,不
像是年青时离别情人,倒更像是老毛晚年恹卧病榻;“山欲堕,云横翥”,则为全词的婉
约风格划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毛泽东不喜欢多谈私人感情。写完《蝶恋花·答李淑一》,他还特地声明,这是一首
“作者自己不在内”的游仙词。由此也不奇怪,为什么这首《贺新郎》,在毛泽东生前始
终没有发表。但是,这又毕竟是老毛所写的极个别的情意深长的真正情词,心里自然还是
很珍惜的。要不,37年丁玲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上前线时向老毛辞行,毛泽东怎么会大
笔一挥,在她的采访本上,抄下了这首词?
①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②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93-12-01〕
● 七年之痒
今年(1993)六·四,《世界周刊》刊登的一篇纪念文章,“人民日报:38小
时的挣扎”中有如下的回忆:“这时(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有读者来电话,告知木樨
地二十二号楼上,一位老太太在十几层楼的厨房里被子弹击中身亡。”说起这栋二十二号
楼,可是大有来历。这里住着或住过不少名人,丁玲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四十岁以下的
人,大概对丁玲没什么印像,但是,你只要读一读下面这首毛泽东献给丁玲的词,就可以
明白,这女人决不是等闲之辈。
毛泽东 临江仙 1936.12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当时,丁玲在“抗蒋”(不是抗日)前线,毛泽东是通过军用电报把这首词拍给她的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生于湖南常德。大概因为同是湖南人,毛泽东在这
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临江仙原为唐朝教坊曲名,曲子多用以咏水仙,填这个词牌
送女人,真是再合适也不过。鄙人当年有恋爱自由的时候,也喜欢用这个词牌为女朋友写
诗,算是有情人所见略同。临江仙有两种形式,这里用的是每阙首句为七个字的一种,另
一种为六个字。这词的手迹后来也给了丁玲,丁玲又托胡风保存。胡风平反后,他的夫人
梅志在整理旧书时偶然翻到,终于使这首词大白于天下。
1920年,丁玲在省城长沙的周南女中读书,和杨开慧是同学。21年秋,两人和
另外五名女同学转入男女合校的岳云中学。那时在湖南,敢和男生坐一个课堂,就是路人
侧目的新女性。在长沙,丁玲还参加过毛泽东发起的街头游行。
丁玲自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是三十年代著名左翼作家。七十年代末她复出后,
我读过她的写一个北大荒养鸡模范的《杜晚香》,从此以后,在杂志上见到她的名字,就
把纸翻过去。不过,她的入党实在叫人佩服。32年3月,离她的同居人、也是左翼作家
的胡也频被国民党枪决才一个月,丁玲抱着不满三个月的女儿,擦干眼泪,满怀仇恨,在
上海加入了共产党。中国现在还有不少人相信杀人是治国的不二法门,他们不妨看看丁玲
的例子。
33年5月丁玲被秘密绑架,后被软禁在南京。36年九月,她化装逃离南京,于1
1月12日到达保安。保安在陕西省西北部,当时是陕北苏区首府,现改名志丹县。丁玲
到保安后只有几天,即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席之职。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
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黄土沟来了位上海小姐,把贺子珍那样
的土包子统统比下去了,真真是“人物一时新”。37年2月,毛泽东亲自下令任命丁玲
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使她真地做了“武将军”。
丁玲似乎急于提高自己的革命资历,她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看看。37年7月抗日战争
爆发,她又组织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去山西活动,直到38年7月底才回到延安并住下来
。丁玲带服务团出延安时,江青正向延安奔来。丁玲回来时,毛泽东和江青已经打得火热
。江青结婚请客,作为延安头号二号的名女人,丁玲当然也派到了帖子。宾客咸集,独缺
这位大作家。据丁玲自已讲,碰巧她女儿生病,好不容易借到一匹马,她连夜赶到安塞的
保育院去了。当时对毛江联姻议论甚多,别人自然认为她不出席是因为对江青有看法。从
此丁玲结怨于江青。
江青的大媒康生,在40年时到处散布丁玲是叛徒的流言。幸好那时丁玲还能闯进毛
泽东的窑洞,当面申诉一番。毛要她去找管组织的陈云,陈云为她作了历史清白的结论,
让丁玲逃过了这一劫。
当时投奔中共的城市女性,一到边区,不管愿意不愿意,早早晚晚都成了老革命的床
上肉。丁玲在42年写了一篇杂文《三八节有感》,为她们鸣冤叫屈,并顺便刺了江青一
笔:“而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这下惹怒了那些“
毛主席的好学生”们,4月里整风时,要拿丁玲祭刀。到底还是老毛有幽默感,认为她的
文章“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丁玲总算没遭到写《野百合花》的王实味的命运:先
是关押,军情紧急时干脆喂颗枪子。
中共建国后,天恩渐远,阃情难通。1955年,丁玲莫名其妙地成了“丁玲、陈企
霞反党集团”的一员。57年,又进了“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毛泽东亲自批了
这两个案子,丁玲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当年毛泽东语带双关地开丁玲玩笑,说她
才出“牢”就进“洞”,革命的道路真不平坦,没想到这竟成了她后半生的谶言。她的笔
,老毛誉为抵得上三千名配备着毛瑟枪的士兵,也就此被封了二十年。丁玲的丈夫陈明也
做了“右派”,被送往北大荒监督劳动。丁玲要求随行,这或许救了她的命。文革时丁玲
被斗被打,70年又被抓进秦城监狱关了五年,但是至少没死。66年“红色恐怖”最疯
狂时她要在北京,那可就难说了。
“四人帮”一倒,丁玲就开始写申诉信。因为是老皇帝御笔亲批的案子,一直拖到8
0年1月,连刘少奇都要翻案时,中共中央才批了给丁玲恢复党籍的报告。彻底平反,恢
复政治名誉,则是84年8月的事。一年半后,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逝世。
在历经磨难的老知识分子中,丁玲可以说是个异数,她至死对共产党忠心耿耿。82
年访问美国,演讲时,她的开场白是:“我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的79年重印前言里,她还写到:我写书时像“火线上的战士,喊着他〔毛泽东
〕的名字冲锋前进那样……”
人说“湘女多情”,不知丁玲能否算一个例子?如果她能活着见到木樨地下的血流成
河,这湘女又该为谁一泣?
〔93-07-14〕
● 难言的思念
11月24日是毛泽东的前妻杨开慧的殉难日。1930年,毛泽东认为新的革命高
潮已经来临,于九月率军进攻敌军坚固设防的大城市长沙(中共党史称为“李立三左倾冒
险主义”时期)。老毛有一首《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记述此事。杨开慧从1927年
就与老毛分手,留在长沙城外的老家。虽然毛泽东围长沙近一个月,两人却咫尺千里,缘
悭一面。红军久攻长沙未下,被迫撤退。当时家人都劝杨开慧跟红军走,她却恪守党的原
则,坚定地说,润之〔毛泽东的字〕没叫我走,我就要坚持在这里工作。由此避免了与贺
子珍见面时的尴尬场景。不久杨开慧即被地方军阀何键逮捕。各界(包括许多国民党人)
营救无效,年方二十九岁的她,于六十三年前的今天,血洒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
杨开慧死后二十七年,她的一位老朋友李淑一,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信里附了一首
李于1933年听到丈夫柳直荀战死在洪湖的传闻时填的词①,并向老毛索要写给杨开慧
的一首词②。同年5月11日,毛泽东回信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
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
。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这里说的《游仙》词,就是后来改题为“答李淑一”的
一首《蝶恋花》。
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05.11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李淑一在词里问“征人何处觅”?故此老毛上来就回答了他们的去处:杨、柳两人到
天上去了。天上的神仙,敬重他们是英雄,殷勤款待,倒也不用我们多虑。忽然,传来了
人间降伏猛虎(指打败国民党)的喜讯,两人喜极而泣。李淑一梦醒时“满衫清泪滋”,
在今天,这该是为革命胜利而流的泪水了。
据李淑一回忆,59年6月17日,她在长沙见到了毛泽东,老毛向旁人介绍说:“
她就是李淑一,是开慧的好朋友。她前年把悼念直荀的词寄给我看,我就和了她这首《蝶
恋花》,完全是按她的意思和的。”老毛大概觉得李要的那首词过于缠绵悱恻,自己又确
实是另娶了夫人,因此特意另写了一首;他又明白地说了,这是一首游仙词,去“游仙”
的也不是杨开慧一个人,而是两个人;老毛还在信中强调,“作者自己不在内”;又当着
众人的面声明,完全是按李淑一的意思和的。如此这般之后,我们总得理解主席的苦衷,
承认这是一首像秦观的《鹊桥仙》(咏七夕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那样的游仙词了
吧?却是不行,众口一词说这首《蝶恋花》是思念杨开慧的情词。敝人何功何德,敢冒天
下之大不韪?虽然私意以为作游仙词为好,今天却要作情词来谈。
古典诗歌中,情诗如海。写的人多,读的人更多,读懂的却未必多。为什么?因为写
情诗时,作者往往要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在内,自己一在内,就难免要以私人情事入诗。
后世、甚至同世的读者,如果对作者的私生活一无所知,常常要读得一头雾水。毛泽东写
于1923年的另一首情词《贺新郎》有句云:“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
会前翻书语。”这两韵,我们今天就读不懂,因为老毛以私人情事入诗,别人不知道他和
杨开慧的“误会”是怎么回事。毛泽东的词要属豪放派,豪放派的始祖称苏辛,我们不妨
拿这两位的情词来比照一下。
苏轼的《西江月·梅花》③,表面上句句写梅,以“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作结。这是在感慨梅花不屑与桃李争春而过早谢世吗?绍圣元年(1094)东坡南贬
惠州(今属广东),几个侍妾中,只有在杭州时收的朝云自愿随行,她终因水土不服,病
逝于绍圣三年七月。幸好东坡写有《朝云墓志铭》一文,说出这一段情事,于是我们知道
,这首写于同年十月的词,里面的“晓云”是隐喻朝云,而“梨花”影射的又是谁。辛弃
疾极少谈论自己的私人情事,他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④,细玩词意,应该是重访往
年邂逅的情人而不遇。但是谁又确实知道“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指的
到底是什么?是说那女子长坐在窗后帘下,宜颦宜嗔,蹙起如月秀眉,痴痴地等他吗?
但是情诗的美,也就在这一层朦胧上。对于作者,以私人情事入诗,既从感情的宣泻
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又维持了两人世界的那一份亲密。对于读者,私人情事的神秘性,划
开了欣赏的距离,更使人感到其情深不可测、其意高不可仰。尽管不知道稼轩与佳人有何
约定,“此地曾轻别”的旧恨,“楼空人去”的新恨,令这首《念奴娇》的读者,与词人
共唱“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而我每次读东坡的《西江月》,总是要想,等
到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之后,我们应该为那些毅然随着被迫害的丈夫去北大荒开垦、去
新疆戈壁滩流放、去青海盐湖劳改的女性们竖一座记念碑。不用像共产党人喜欢做的那样
,刻什么豪言壮语,碑面上,写上“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就够了。
读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对伟大领袖最佩服的,就是能把一首情词,写得
如此通俗易懂。有人喜欢到毛诗中找什么“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却总是找错地方。例如
,文革时有位写毛诗讲解的人,在批驳对《沁园春·雪》的非议(指毛有帝王思想)时说
:“这些家伙,不仅在政治上是混蛋,在艺术上也是一窍不通!我们伟大领袖是世界上最
谦虚的人。他从不表现自己,他总是把功劳归于群众。毛主席写的根本不是他自己。‘数
〔风流人物〕’就不是一个人,如果是一个人还用‘数’吗?‘数’就是一群人,是一个
阶级——工人阶级和革命者。”这位奶声奶气的好汉,显然在文字上也是一窍不通,不明
白这里的“数”,应该是从历史上数列下来之意。真要说毛泽东在诗中“从不表现自己”
,还要数这首《蝶恋花》,不但是“作者自己不在内”,而且把一首情词,弄得只有革命
豪情没有个人私情,写成了革命歌曲大家唱。
于是歌声首先从上海响起。由赵开生谱曲、余红仙演唱的弹词开篇《蝶恋花》,在六
十年代时传遍江南。这首歌,还被编进音乐教材。本人上这堂课时,见那音乐老师好省心
,一个班的孩子,不会唱也会哼。唯一要特别指点的,就是唱到“直上重宵九”的“上”
字时的那一串颤音,少男少女到底还理解不了曲中的感情。吴侬软语的弹词,把老毛未能
写出的离别人间的那一份依恋,曼扬中带着悲怆,袅袅唱出。
当年何键要杨开慧与毛泽东断绝关系,她回答道:“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
功。”诀别三十年后,革命成功了的毛润之,还报以一首革命歌曲。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
桥说,为了这首《蝶恋花》,江青一星期没跟老毛讲话。毛夫人纵有千般恶,这一次的醋
劲,却不能不为她感到不值。
① 李淑一《菩萨蛮·惊梦》:“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
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② 据说是这首写于1920年的《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
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③ 苏轼《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
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宛加水旁〕,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
同梦。”
④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左面两
个戈,右面侧刀〕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
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
〔93-11-24〕
(《新语丝》9412)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087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