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提上来给“中国之春”:胡平不发曹长青等的文章只是气度问题,无关道义和言论自由权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提上来给“中国之春”:胡平不发曹长青等的文章只是气度问题,无关道义和言论自由权   
所跟贴 OK,找到了:高寒早就提供过你要的例子 -- Anonymous - (2866 Byte) 2002-3-21 周四, 上午8:54 (188 reads)
中国之春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全文:胡平封杀高寒的证据之二:高寒致《北京之春》编辑委员会 (279 reads)      时间: 2002-3-21 周四, 上午8:5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胡平封杀高寒的证据之二:高寒致《北京之春》编辑委员会







《北京之春》编辑委员会



大海、胡平、薛伟、奎德、郑义诸先生:



大家好!



在此,我特正式向贵刊投寄我前不久经征求意见后的修定稿“革命与改良均为民运总战略

的组成部分──与郭罗基先生商榷”,请予审阅。



在我们民运队伍内部,因一些问题、包括若干重大的原则问题,在看法上有分歧,当属一

种正常的现象;铁板一块,没有分歧,或视而不见,无视分歧,反而系反常。这本属常识,

想来大家并无异议。但是,认同一种道理与实践这种道理之间有时又往往会有距离。近几

个月来,《北春》一直对民运内部因王炳章闯关而触发、且已经争论得热火朝天的“革命

与改良”问题持缄默态度,就让人颇觉反常。



当然,所谓“反常”,这是以贵刊在万千媒体中的特定定位为前提的,譬如,谁也不会去

因《花花公子》对此的“沉默”而觉“反常”;甚至即使象香港的《开放》、《争鸣》、《前

哨》,以及纽约的《世界周刊》,等等,它们若要保持“沉默”,也不会被人视为“反常”。

同时,人们的“反常”感觉,也是与他们对贵刊的特定期待、对贵刊质量的一定认同等等

因素为前提的,譬如,同样算“异议者”刊物,《民主中国》对此的沉默,似乎就“可以”

让人“理解”;而同样是“民运杂志”,若是《中国之春》对此也沉默,就几乎无人去议论

它是“正常”还是“反常”。



是这个问题不重要,不值得贵刊去关注吗?不是,革命与改良,从理论上讲,它甚至可称

得上是一个“世纪性命题”、“世纪性难题”;从实践上看,它又直接涉及中国民运在制度

转型中的战略与策略选择。从目前争论的情况来看,尽管双方分歧不小,但恰在对争论之

深远意义的评判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是编辑部诸君对此无自己的见解吗?更不是,恰

恰相反,也许正因为太有见解了,于是才有着这本杂志的数月“沉默”。这便又涉及到一

人兼具作者与编者两种身份而会发生的角色混淆问题。作为作者,编辑部的各位朋友均与

任何作者一样,可以坚定地主张着所是,明确地抨击着所非;但是作为编者,则似乎不应

把自己作为作者的所是所非拿来用着稿件取舍的标准。取舍稿件,则当以编辑部根据其刊

物之定位而拟定的用稿准则为据。这应算是最起码的要求。倘更高一步,一个一身兼有作、

编二任者,似更应留意编发那些与己见相左的稿件以供争鸣之用,因为这既是胸襟宽阔的

表现,又是有自信心的证明。



是的,编辑部、主编、编辑,均有拒绝来稿的权利,这是毫无疑义的事。我今天给编辑委

员会写此信,是以充分承认、也充分尊重诸位的审稿权和拒稿权为前提的。如果拙稿被拒,

从职权上说,编辑是有这个权利的。然而,我这里谈的并不是这个权利有无的问题,而是

此权利的使用是否得当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读者、也作为一个作者、更作为一个“民运分

子”而寄希望于贵刊在行使编辑职权时,应当不致忘记了自己的办刊宗旨、刊物定位和审

稿准则的问题。



台湾的洪哲胜先生最近在纽约主编了一份“民主论坛”。他为了实践自己“办一份‘没有

意见歧视’的论坛”之宿愿,以其“我并非光说不练”的风格,特别“一再邀请”那位多

年来一直痛批他“台独”(洪先生称作“台湾的民主运动”)论的阿修伯为他供稿;而且在

老阿先生“千呼百唤”于七月二十三日显身后还特别为其来稿配发了一则题为“欢迎政治

异议者上坛”的编者按,其中写道:“真理不但愈辩愈明,而且只有在异议者没有缺席的

情况底下,辩、明的过程才会加速、才会显得光彩耀目!”洪先生所谓的“异议者”不仅

包括反台独者,也包括反民主者。为此,他还特别向中共政权的官员们邀稿,欢迎其上坛

辩论,以刻意彰显其多元的包容的民主风范。洪先生也是一位作者,而且是一位旗帜异常

鲜明的作者,可他却绝无以自己的观点来取舍稿件之意。他的做法是,刊用不同意见的稿

件,同时予以批驳。譬如,就在上述编者按语中,他就对阿修伯的论点提出了不少质疑。

正是由于该刊主编的这种开放性办刊风格,故“民主论坛”创刊不到一个月,上面就乒乒

砰砰地争鸣了起来。我们常说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如何如何可以作为大陆的民主化转型的样

板,希望中共学习之,其实,台湾的“民运分子”们的一些行事风格不也值得我们大陆的

“民运分子”们去认真品味、认真学习吗?

 

其实,严格地说,拙稿并非无处发表,至少,洪哲胜先生已向我表示了可分为若干小段发

表的意向。此外,在香港,也会有杂志向它敞开着大门。但是,我之所以将《北春》作为

我正式投稿的首选刊物,大概是由于我潜意识中那较为浓厚的“中国民运情结”。尽管《北

春》现已不是某一个民运组织的刊物,但她仍旧是一份民运刊物,是我们中国民运的一面

旗帜,我想这应当不至于是我的一种误解。曾经一度在海内外颇具盛名的《中国之春》,

因为把圈子越搞越窄,其旗帜的效应已经泯灭。才不过几年,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今天

能认真去看待它的,已经很少。我衷心期望贵刊不要重蹈其覆辙。此外,目前有关“革命

与改良”的争论,不象过去曾被贵刊所拒绝的两次争论那样,一次有较浓厚的个人争议色

彩,另一次则似乎仅涉及已成为历史的事件;它将会随着中国政局发展的进程不断地被重

新提及,就象它这次因“王炳章闯关”乃至“中国民主党”事件而重新被一再提及一样。

因此,请诸君不妨严肃地想一想:对这类议题、对这场争论,贵刊究竟能“沉默”、能“回

避”多久?一方面是民运队伍内部利用各种场合的热烈辩论,而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民

运杂志”上对此的出奇冷清,这种奇特的局面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沉默”与“回避”,终究是会大大提高《北春》的威信呢,还是会大大降低《北春》

的威信?且不谈这里还有个刺激发行销路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贵刊在“沉默”数月后,现不妨借此试一试“因势利导”这个方案:不仅发

表我这篇与郭罗基先生的商榷稿,而且还转载郭罗基先生的原稿,同时写一篇引导此讨论

向纵深、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按语。由于种种原因,民运队伍内部对于一种健康的论战文风

算是久违了。要倡导这种文风──这是健康的民运运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赖于论

战双方以及编者三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此拙稿在完稿后,我在第一时间就传给了郭罗基先

生,今天刚好收到他的复信,特附上。至少,在论战的文风上我们已取得共识。现在,我

希望《北春》作为编者也加入到这个倡导与实践健康文风的行列中来。



郭罗基先生在来信中说:“这次所谓‘革命和改良’的论战,一方只有我一个人,另一方

是气势汹汹的一大堆。”“我赞成你将文章发表出来,对讨论是有好处的。”“我会作出回

应”。因此,我希望那些持与郭罗基先生相同或相似观点的朋友们不要老让郭罗基先生孤

军奋战,这也是我希望贵刊开辟论战战场的一个原因。



贵刊主编兼主笔胡平先生在宣传民主理念时,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格言,其中有一句我记

得特别牢,即:“我愿意拥护一个可以反对的政权;我坚决反对那种只准拥护的政权”。胡

平先生格言中确实蕴含着深邃的给人以丰富联想的普适性民主思想矿藏,现特发掘出来应

用到编辑刊物方面并与诸君共勉:



我愿意编辑一本有着反对我意见的杂志;我坚决反对那种只编辑与我一致意见的杂志。

因顾虑到拙稿要通过贵刊的审稿关会有一些障碍,故特慎重地写了此信与诸君,倘若事实

证明这纯属多虑,则谢天谢地!



谨颂



编安、夏祺!



高寒98、8、3、于华盛顿



附件郭罗基先生来信:



高寒:



我将你的文章匆匆看了一遍。你写得很认真,是讨论问题的态度,不像王希哲、

徐水良等人的大字报式批评。



这次所谓“革命和改良”的论战,一方只有我一个人,另一方是气势汹汹的一大

堆。我在国内的时候说过,几十年中我一直是冒着“批判”的炮火前进的,想不到

在国外还要继续这种经历,而且“批判”的水平更低。许多人给我打电话,劝我“不

要理它”,因为那不是说理的对象。确实没法理它,除了激烈的词句,实在抓不住

可以讨论的论点。你的文章不同,我会作出回应,不过可能要在一年以後。一来,

现在没有时间。二来,我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看能否讲出一点新的东西来,现在

就回应只能就已经讲过的东西作一番解释。那些“大批判”文章,我看了几篇就没

有兴趣了。我将来作回应时也需照顾到它们。你在写作时一定都看过那些文章,请

你email给我。



你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可惜你的头脑被“民运”束缚住了,问题就出在“民运策

略”上。你将大代数问题用小代数来求解,所以才会觉得有矛盾。你只是从一句话、

一个论断中去寻找逻辑矛盾,而忽略了整体结构中的逻辑联系。你从“民运策略”

上预先得出“既要革命又要改良”的结论,以此去解释历史,所有的历史都成了“既

有革命又有改良”的无差别境界了。



我赞成你将文章发表出来,对讨论是有好处的。



你另外一篇关于民运战略策略的文章请email给我。



保持联系。



郭罗基

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高寒文库



http://gaohan.freeyellow.com/1.htm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116319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