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王力雄《人民智慧的局限和对策》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王力雄《人民智慧的局限和对策》
Doooku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ZT: 王力雄《人民智慧的局限和对策》
(163 reads)
时间:
2004-4-19 周一, 上午7:56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Issue I:人民的智慧不会超出经验范围
有些人喜欢标榜一句美好的话:“要相信人民的智慧。”但这句话显然需要有条件限制——人民的智慧是在经验范围之内。超出了经验范围说人民的智慧,那是在说假话。我们目睹过全民跳“忠字舞”的闹剧,也体验过全民“向钱看”的疯狂,无论如何那不会是智慧。让十三亿中国人直接表决控制生育政策,十有八九会被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否决。对他们来讲,能看到的是“经验范围”内多生孩子的好处,养儿防老,家族兴旺,不受欺负等,看不到的是“经验范围”之外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地球不堪重负的生态。前面曾讲到,中国实行西方民主制,这将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Recommendation(I):
递进民主制却不同。尽管直接受村民约束的村民组长和村委会主任也许还对控制生育有异议,但是到了乡长、县长的层次,有了更宽广的眼界,即使从本地发展也能看到未来的人口危机,便会转为支持控制生育。到了地区和省一级,当选的领导人层次更高,眼界更宽,信息更丰富,也更有研究和预见能力,因此他们不但不会受来自基层的约束,反而要坚决实行控制生育的政策。因为只有控制生育,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同时有益于农村和农民。这就是一种“理性的逐层提炼”。
“理性的逐层提炼”被递进民主制的两个性质所保证:一个性质是,递进民主制各层块的选举者和当选者因为所处位置接近,对问题的看法相差不会很大,彼此的素质差距也不是很大;另一个性质是,当选者之所以当选,是因为其相比之下更为出类拔萃,其对全局工作的主持也会使其具有更全面的眼光。
前一个性质——层块内部差距不大,决定了在层块之内容易达成共识,不易出现同一层块的选举者以偏见和局限约束当选者的情况。例如由农民直接选举县长,县长就只能按多数农民的意志反对控制生育,而由更懂得控制生育之必要的乡长选举县长,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后一个性质——当选者的眼界和素质略高一筹,使得当选者组成上一级层块时,会有更高的理性程度。如由乡长们选举的县长组成管理地区的委员会,必会更为理性和更有把握宏观的能力,能够制定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决策。再往上的层块仍然存在这两个性质,层块内部照样容易达成共识,照样会推选更出色的人进入更高的层块——这样一层一层地递进,形成了社会理性逐层过滤与提炼的阶梯。
“经验范围”可以使个人意志局限性降到最低,这是“经验范围”最有价值的特点之一。既然“经验范围”能实现充分的直接沟通,每个成员对其所处的“经验范围”都能一览无余,充分了解所有情况,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位置。只有在这样的“经验范围”里,每个人的意志矢量才是准确的。而只要超出“经验范围”之外,个人意志把握全局只能借助理性,多数个人不具备这样的理性,不得不通过间接环节(传播媒介、上级指示、他人宣传……)去获取间接的理性(消息、逻辑、宗教、主义……),就难免不受到扭曲或操纵,沦为局限。当然,并非说只要在“经验范围”内,不同的个人意志都会因为没有局限而变得一致,没有分歧,只是那种分歧更多地是出于立场不同(每个个人的自利性),而不是因为局限所导致;
“经验范围”的另一重要优点是能使“竞争-合作”的关系形成最佳张力,达成恰到好处的妥协。因为“经验范围”可以实现充分的直接沟通,每个成员的个人意志都能充分了解全局和其他成员的个人意志,知道在“竞争-合作”的曲线上,自己能得到最大好处的那个点在哪,到哪一步就该退让,他人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及其容忍极限,知道感情投资的长远价值,以及妥协到什么程度最为合适,妥协方案是什么,包括具体步骤,怎样落实等等——这就是前面说的个人意志进行矢量求和的过程。所有成员这种知己知彼的矢量求和得出的妥协结果,必能使这个“经验范围”在整体上处于最佳状态,所有成员得到好处的平均值也一定是最大。这种求和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达到精确的平衡点,“讨价还价”就不会终止,因而最终结果——求出的“矢量之和”,将达到几乎像数学一般精确的程度。
在递进民主制的结构中,除了最基层成员是以个人意志进行互动,其他任何层块的成员都是以“和载体”身份而不再是以自身意志互动。他们都是推选其的层块之集体意志代表。因此在那些层块中,参与互动与求和的是下属层块的集体意志。
递进民主制以“经验范围”为基本单元构建整个社会。“经验范围”内没有间接沟通的屏障,一切透明,权力因此找不到复杂性作掩体。即使是最高权力层——国家元首与各省长之间,也是国家管理委员会之内直接沟通的关系,属于同一“经验范围”。省长与元首之间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能力、修养、眼光及资源和信息差距都不大。国家元首的权力实施只有通过省长一层“枢纽”才能在权力网络上扩散与实现,因此元首无法背着省长们营私舞弊。类似的机制对递进民主结构的所有层块都一样。
Issue II:
“小是美好的”——这个观点看到了人类面临的困境,却企图以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方法来解决困境,从而始终只能作为一个精致的观点而不能成为实用的方法。“经验范围”是小的,但却可以通过递进民主制把这种“经验范围”无限组合,覆盖大规模社会。而社会无论多大,每个部分都是“经验范围”,没有信息超载,免却大量信息往返和为此设置的机构渠道,从而整个社会都具有“经验范围”的性质。这是从另一角度实现的“小之美好”。 人们今天所孜孜谈论的“小政府,大社会”,到那时才能名副其实地实现。
所说的“经验范围”有两种:一种是共同生活的范围;另一种是从事同一“项目”的范围。
中国农村的村庄邻里是典型的共同生活范围。人们长年居住在一起,来往密切,人们能以经验方式——看、听、说——把握有关集体的事情。中国过去的“单位”,其成员上班在一起,下班住在一块,孩子上同一个学校,连买东西都常在一起搞“福利”。这种“都市村庄”也算共同生活的范围。
随着现代化进程,人的活动范围趋于多元,朝夕相处的共同生活范围逐渐减少。人们常常是在工作场所见面,下班后各不来往;同住一层楼的邻居对面不相识;住在大洋彼岸的人通过网络倒可能是同事或朋友;人们参加不同的兴趣组织、利益团体;即使是同一家庭的成员也各有各的圈子。这时的“经验范围”则更多地成为“项目”范围。
几人在同一个车间班组工作十数年,我认为他们属于同一“项目”范围;另外几人临时凑在一起做一笔生意,生意做完就散伙,我亦认为他们属于同一“项目”范围;哪怕是网络虚拟空间,不曾谋面的论坛成员也算同一“项目”范围。任何组织结构之单元,广义上都可以视为“项目”。“项目”的参与者们可能在其他方面互相不了解,但至少对“项目”本身而言的经验已经足够。他们彼此以经验接触,也是以经验推动“项目”进行。其他方面的经验与“项目”无关,有和没有都对“项目”本身的经验范围无关紧要。
Recomendation II:
递进民主制首先是让每个“经验范围”的成员组成自我管理的委员会,再由他们选出的代表(“和载体”)组成上一级委员会。那么上一级委员会是不是“经验范围”呢?例如村庄委员会选举的主任组成乡镇委员会,我们可以先设想那些村委会主任彼此本不相识,因此由他们组成的乡镇委员会在开始并不是一个“经验范围”。然而乡镇委员会构成了管理乡镇的“项目”,一旦开始工作,不相识的村主任们就要直接接触,在一起讨论乡镇的事务,商量各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那时经验就开始产生——每个人的方案优劣、见解怎样,能力如何,品质高低……都直接展现在乡镇委员会所有成员面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接触,不用多长时间就能产生大概印象。村主任们在一起工作,无需几个回合也可彼此产生相当了解。那种了解不需要包括对方是否喜欢钓鱼或有没有秘密情人一类内容,因为那和乡镇委员会的“项目”无关。他们需要知道的只是在管理乡镇这个“项目”上,每个人的状况和能力到底如何。对于这个“项目”,他们一定会相互熟悉,产生默契与直觉。随着共事时间加长,他们的彼此了解很快会相当深入,并逐步修正到准确程度。
何况,上面考虑的那种村主任互不相识状态是一种特例,只会在递进民主制从无到有的最初一刻有可能发生。只有那种时候可能出现所有村主任都是新人的情况。一旦递进民主制进入正常运转过程,就没有可能再发生所有村主任同时是新人的情况。因为递进民主制的选举不是定期举行的,是随时选举,村主任即使被轮换也总是交错开的,因此新人总是委员会里的少数,委员会在总体而言也就总是保持“经验范围”。
对此,只举乡镇委员会一例就够了,因为在递进民主制中,往上的每一层都是同样道理。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09828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