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五十五年一声长叹,九十三年一声bye-bye,我的眼泪也跟着掉了下来!中国人你怎能忘记?!!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五十五年一声长叹,九十三年一声bye-bye,我的眼泪也跟着掉了下来!中国人你怎能忘记?!!   
所跟贴 五十五年一声长叹,九十三年一声bye-bye,我的眼泪也跟着掉了下来!中国人你怎能忘记?!! -- Anonymous - (4135 Byte) 2004-3-23 周二, 下午3:52 (482 reads)
利士多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校園歌曲中的國族想像:《中华民国颂》的时代背景  ZT (84 reads)      时间: 2004-3-23 周二, 下午5:2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者: 利士多 《中华民国颂》的时代背景 转编 2004-3-23 05:10 [Click:1]



《中华民国颂》的是作曲家刘家昌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歌曲。
文章来源: 雷锋叔叔 于 2004-03-23 04:34:20


这首歌和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先后在台湾流行过,颇受欢迎。张明敏迎合意识形态需要,在大陆演唱《中华民国颂》的时候将“中华民国”改成了“中华民族”。

* * * * * * * * * * * * * * * *

利士多按,

不管刘家昌今天如何,但我们不能不说《中华民国颂》是一首经典。

《中华民国颂》与《龙的传人》一样,体现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权衡之后,与中华民国在形式上断交之际,当时历史背景下,台湾岛上“外省人”青年的苦闷和悲哀。

但早晚有一天,我们大陆人也会发现《中华民国颂》与《龙的传人》岂止是“外省人”的悲情!更是大陆人、全中国人的悲情啊!!!

《 校園歌曲中的國族想像》原文作者为台湾岛上某DJ。
观点仅供参考。


* * * * * * * * * * * * * *



校園歌曲中的國族想像


假如我們的記性不壞,應該都對「大時代的青年」這個詞兒有點印象。七○年代的台灣,外交戰場兵敗如山倒(被執政者命名為「國際姑息逆流」),強人換手,政治環境緩慢鬆動,「鄉土」變成熱門名詞。在那個年代,喊得最高亢的口號是「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在承平的年歲,政府是用不著這種口號來穩定民心的。

所以那個世代的歌謠創作者,有許多都是抱持著「大時代青年」意識的年輕人。他們踏入這一行,並不是為了賺錢(事實上也沒賺到什麼錢,那年頭歌手不時興抽版稅,錢都被唱片公司賺去了)--他們希望能利用創作歌曲來表達一些東西︰某種大塊的、令人血脈賁張的、壯烈的情感,跟歷史、國族、英雄這些主題有關的。

或者這麼說吧︰他們有種共同的「無根」的焦慮,所以竭盡所能地要在作品中向某個傳統、某位先行者致意。那可能是古詩詞代表的「文化中國」、現代詩代表的「文學/文藝傳統」、也可能是「國家」︰想像中的長江美黃河壯,或是近代史告訴我們的屈辱與戰火。

當然,那個年頭,「統獨」云云根本是不可能碰觸的禁忌,青年人的國族認同當然都指向想像中的那片「秋海棠」。如今聽到「中華之愛」、「龍的傳人」,不免感覺像是「過氣八股」,但我們必須回到那個時空脈絡去理解這些歌曲︰在媒體上千篇一律的「淨化歌曲」和「健康寫實歌」轟得老百姓神經衰弱的時候,這些編曲、演唱都不匠氣(而且充滿創意),歌詞也寫得別出心裁的歌,在當時是非常搶眼的,也確實宣洩了許多人在那個相對封閉的時代的鬱悶心情。更重要的是,無論現在他們怎麼想,至少在當時,創作這些歌曲的青年,他們的態度是虔敬、真誠的。這使這些歌曲立即跟那些政戰系統出身的「淨化歌曲」劃清了界限。

就拿同時在1980年傳唱全島的「龍的傳人」和「中華民國頌」來說吧,侯德健用一連串的意象去比喻中國近代史的屈辱與災難,並且表達了他對這個族裔、這個世代的觀點(儘管用了似通不通的文字);劉家昌的歌卻只能拼湊一連串空虛的歷史符號,重複那些早已失去意義的往日輝煌。世代之間的差異,不言可喻。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龍的傳人」的編曲裡聽到了國語歌曲從未出現過的細膩結構,那樣精確、細緻、層次分明的編曲,即使在這首歌的辭義已經過氣的現在,仍然會令我們感動得起雞皮疙瘩。

或者回到楊弦替余光中譜的「鄉愁四韻」,我們聽到的是戰後新生代對前一個世代的災禍的致意。那樣的詮釋(用近乎聲樂的女聲演唱,婉轉的旋律線)是那樣的敬謹悲惶,我們不會去懷疑他用心的純良。

再聽聽「中華之愛」吧(現在這樣的標題大概只會令我們聯想到棒球賽之類的了),另一首民歌時期編曲作曲的典範。長江錢塘、江南漢唐、勒馬長城云云,不免落入八股窠臼,但是它氣勢磅礡、由遠而近的曲式,和末尾壓倒性的合唱團段落,現在聽起來還是極有架勢的。

這種細緻的「中國風」編曲和帶著文藝氣味的寫作方式,到八○年代初「天水樂集」的組成而達於巔峰,接下來就漸漸淡出我們的記憶了。羅大佑帶來全新的歌曲演唱、寫作方式,政治環境的進一步鬆動,也使國族大愛的題材不再顯得那樣理所當然。和羅大佑的詞相比,民歌時代的作品都變得天真單純起來,不過當然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0660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