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甘地之后,弱者何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甘地之后,弱者何为?   
茉莉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甘地之后,弱者何为? (356 reads)      时间: 2002-3-12 周二, 上午12:2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甘地之后,弱者何为?





茉莉







在甘地和马丁·路德·金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可以说,无路可走的弱者选择暴力作

为反抗手段,是有其正义性的,是值得同情的。在中国历史上,“闯王来了不纳粮”

的故事不断重演,而李闯王,正是以大刀长矛杀人如麻为手段,为贫困人民带来

“不纳粮”的喜讯。在擅长理性思维的欧洲,著名的马克思阶级斗争暴力学说产生

之前,就有卢梭的暴力夺权学说。卢梭认为,被暴力夺走的权利,人民可以用暴力

再夺回来。



那是多么漆黑的时代! 被压迫被剥夺者除了仿效压迫剥夺他们的人,除了在暴力与

恶果中不断循环之外,看不到任何其他的解决之途。即使是天才的哲学家如卢梭,

也只能为弱者指示冤冤相报的唯一道路。人们既饱受暴力之苦,也陶醉于暴力带来

的复仇快感。



在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在共产党暴力哲学的熏陶下成长。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之

后,不少中国人礼赞“弱者的正义”,他们发表大量文章或明或暗地论证:伊斯兰

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作为弱者,有天经地义的施暴权利。



人类难道真的只能这样无奈和无能?世界在解决自己的矛盾冲突时,难道找不到一

种更人性的方式?在为二十世纪的暴力痛苦的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一种新的

神奇的哲学───甘地非暴力主义产生了,并且在反殖民主义的抗争中取得胜利。

而后,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进一步实践了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哲学也获

得成功。从那以后,受压迫的弱者不能再肯定地说:他们除了暴力之外,绝对没有

其他的选择。









“你带领我们从梦想到现实”





在甘地的葬礼上,印度人吟唱的吠陀祈祷经文中,有一句“你带领我从梦想到现实,

从黑暗入光明,……。”



非暴力主义在此之前,是一个让人嘲笑的梦想。最初,甘地提出他要用"非暴力"的

方式,把印度从英国殖民者手下解放出来时,连他最亲密的朋友、历史学家 J·B·

克里帕拉尼也大为惊愕。这位历史学家不客气地说:"甘地先生,您可能了解《圣经》

和《薄伽梵歌》,但您根本不懂得历史。从来没有哪个民族能和平地得到解放。”





然而,就是这个被视为怪僻老儒的无稽之谈───“非暴力抵抗”,指导了亿万印

度人于1947年赶走了英国殖民者。正如甘地回答他的朋友的:“关于历史您首先得

明白,过去没有发生过的事,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会发生。”



那个被丘吉尔首相称之为“半裸体的游方僧”的印度人,他身披一块粗糙腰布,向

英国殖民政府发出的“非暴力战争宣言书”。其内容非常简单:号召农民抵制捐税,

城市居民不服从英国法律,印度士兵停止为大英帝国效劳。为了支持甘地的抗争,

印度人只需停止工作而已,他们关闭商店,停止营业,走出学校,进行罢课,或者

到寺庙里去祈祷,或者乾脆闭户不出,和甘地一起祈祷:“让整个印度沉寂无声吧!

让印度的压迫者们聆听这沉默的启示吧!”



在世界他国的民族主义者使用激烈的暴力对付外族统治时,甘地发现了“非暴力主

义”这一真理。追根溯源,非暴力思想深深扎根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之中,印度教

不杀生(Ahimsa)教条,梵语意为“对任何生命都没有恶意,尽可能地予以尊敬,在

任何时候... 这应该是所有真理追求者渴望达到的目标。”



作为一个印度教徒,甘地也从他民族的宗教文化中广泛吸取营养。基督教的《新约

全书》、美国作家索罗所着的《非暴力抵抗的使命》,都影响了他的非暴力主张。

人们往往误以为非暴力主义是妥协与怯懦的选择,甘地解释说:“我的非暴力是非

常积极的力量。它不容纳怯懦甚至优柔寡断。暴力的人有希望变成非暴力。懦夫却

不然。”







通向正义之宫的门槛不可犯罪







从来不认错的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也多次公开表示:一百年来和平奖的最大

疏漏,是没有颁奖给印度的甘地,说这是他们“永远的遗憾”。继甘地之后,一位

举起"非暴力抵抗"旗帜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出现了。他和甘地一样个

子矮小、其貌不扬,却同样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他比甘地要幸运得多,不但在生

前获颁诺贝尔和平奖(1964年),而且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当美国黑人再也忍受不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屈辱命运,仇恨和愤怒即将像火山一样爆

发时, 马丁·路德·金站在他的黑人同胞面前,反对一切以暴力来获取民权与和

平的形式。一方面,他在向全世界高呼要求黑人权益,另一方面,他表明自己和平

的立场:



“对于站在通向正义之宫艰险门槛上的人们,有一些话我必须要说。在我们争取合

法地位的过程中,切不要错误行事导致犯罪。我们切不要吞饮仇恨辛酸的苦酒,来

解除对于自由的饮渴。我们应该永远得体地、纪律严明地进行斗争。我们不能容许

我们富有创造性的抗议沦为暴力行动。(《我有一个梦想》)



无数次,马丁·路德·金教导人们说:用恐怖主义来谋求和平,无异于是“以油灭

火”。他带领黑人群众赤手空拳同全副武装的军警对抗,在白人的石块和辱骂声中

前进。虽然他和"非暴力抵抗"的首创者甘地一样,死在枪弹的暴力之下,但他领导

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却取得巨大成功。他深深地打动了包括总统肯尼迪在内的美国白

人的心,由此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美国黑人的被歧视

地位。他们的抗争还影响了英国国会通过反种族歧视法,二十多年之后,促成了南

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崩溃,今天,西藏佛教领袖达赖喇嘛,被世界视为甘地和马丁·

路德·金之后最伟大的非暴力抵抗倡导者。伊斯兰教的圣贤和宗教改革家们,也许可

以从中得到启迪。







“非暴力主义”不是万能钥匙





诡谲的是,甘地首创的非暴力主张,在对抗有基督教背景的英国人方面有效,但是,

在处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上,却惨遭失败。二战时,面对犹太人大规模被屠

杀的现实,甘地也曾大声疾呼说:“如果人类史上有正义战争的话,那么对德国的

战争将是一场正义战争。”可见,非暴力不是解决一切冲突的万能钥匙,和平主义

者有时也得呼唤战争。



对此悖论,科学家爱因斯坦做了清楚的区分,他说:“我几乎完全认同甘地的那些

观点。然而,对于那些试图杀害,或者剥夺我或我的同胞生存基础的暴力,我(作

为个人,或集体一起)将会予以强烈的抵抗。”正是这种理论,给予美国反击恐怖

分子的战争以正当性。



马丁·路德·金很清楚,他的非暴力抗争只能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实行。他分析说:

“如果我们被禁锢在共产国家的铁幕后面,我们是不能这么做的。如果我们被关在

专制政权的地牢里,我们是不能这么做的。但是,美国民主的伟大光辉,正体现在

有权利为正确的事情发出抗议。”



在有了联合国的今天,国际冲突已经有了和平解决的可能,弱势民族早就可以用非

暴力的办法去争取平等权利。如果现在还有人非要把恐怖分子的逞凶解释为“弱者

的正义”,但愿这样“正义”不要落到他自己头上。

(原载《开放》)



02011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34864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